資源簡介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取樣、測量、整理數據、畫曲線圖等方面得到訓練,并使學生通過實驗得出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高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能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的探究。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各種測量長度的工具。 教學器材:(1)許多大小兩種花生的果實。 (2)將學生分成2人一組。 (3)準備幾種利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圖片資料 教學設計圖示: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一、探究活動:測量和獲取實驗數據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的原因和類型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這是說的變異現象。學生舉例,踴躍發言。討論使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兩人合作完成測量工作,并做好記錄。學生整理數據、畫出曲線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計算平均數。學生思考,分析原因。大小不同的花生應該是基因不同導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環境引起的。看書上第44頁的圖片 中國有句諺語“一母生九子,十個樣”,你從這句話中能悟出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你還知道哪些變異現象?我們前面學過的各種相對性狀,其實也是通過變異產生的。下面我們對一種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地探究。組織學生進行測量,應盡量減少誤差。與學生一起分析處理實驗結果為什么都是花生卻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個大有的個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樣。得出結論: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引導學生分析性狀是受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差異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環境不同引起。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析變異的原因和類型變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有關。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變異,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變異。引導學生分析高產奶牛的選擇繁育、小麥的雜交育種、甜椒的太空育種的原理。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中國有句諺語“一母生九子,十個樣”,你從這句話中能悟出什么? 學生:這說的是變異現象。 教師: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生物變異的知識。(板書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學生:比如金魚有許多種,菊花有許多顏色和形態,狗有很多品種。 教師:說得很好。不同種類的生物固然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這都源于生物的變異。 教師:我們前面學過的各種相對性狀,其實也是通過變異產生的。下面我們對一種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地探究。(板書 一、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教師:按照課前分好的小組,每個小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請你選擇適當的工具,來測量每個花生的長度。注意怎樣測才能使誤差降到最小?同時作好記錄。 學生:討論使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兩人合作完成測量工作,并做好記錄。 教師:把你數據進行整理,畫出曲線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計算出平均數。 教師:通過測量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看著差不多的花生卻有大有小。 教師:是的,這下你就認識到了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教師:為什么都是花生卻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個大有的個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樣有長有短,為什么? 學生:學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師:生物的一些相對性狀表現出的是數量差異(如大小花生的果實大小)。由于任何性狀都是控制該性狀的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基因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實的長度有長有短,這主要是環境引起的變異。但環境引起的變異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實大小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學生:哦,是的,我畫的曲線圖就顯示了這種情況。比較這類相對性狀的差異,應該比較它們的數量的平均值。你們計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異? 學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師:正常情況下,大花生果實長度的平均值應大于小花生果實的平均值。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遺傳物質的差異引起的。 教師:從以上的分析討論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花生果實長度的變異,有的是環境引起的,有的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 教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這兩種變異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學生: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應該可以遺傳,僅由環境引起而遺傳物質未發生改變的變異是不能遺傳的。 教師:是的。(板書 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教師:人們在了解了遺傳變異的原理后可以把它應用在培育新品種上,請同學們來看書上的例子。(板書 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學生:看圖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師:由于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后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后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教師:大家再來看看小麥的雜交育種是怎么回事? 學生:通過雜交,把好的基因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產又抗倒伏。 教師:同學們判斷正確。那太空椒又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 教師: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學生:就是基因突變吧? 教師:對,基因突變可以引起生物的變異。還有染色體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變異。利用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還有許多,同學們課后可以查閱資料,一起交流。 教師: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錄像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科學家的偉大和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 教學點評:該教學案例較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改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分析資料,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層層深入,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