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八下優化檢測系列: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能力提升卷(含中考真題)一、單選題1.(2019八下·臨海月考)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整理出以下史實:元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如果要給他們的研究確定一個主題,應該是( )A.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B.文化的繁榮與昌盛C.機構的設置與變化 D.對外的聯系與交往【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題干中元朝設置宣政院,加強了對西藏地區(中國西南地區)的管理;明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加強了中國東南地區的管理;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叛亂之后,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中國西北地區)管轄。BD表述的文化、對外聯系與題意無關;題干中提到的是三個不同的地區,不是一個地區不同朝代設置的不同管理機構,不涉及機構的變化,故C也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是A。【點評】知道歷朝歷代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措施并能加以區分。2.(2017·湖州)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 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明、清三朝概況的有關知識。明朝是漢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數民主建立的政權,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④的BD兩個選項;此外,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統一王朝,清朝不屬于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含有③的選項C發、不符合題意;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是它們的相似之處。故選A擇。【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明、清三朝概況的了解。3.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實行改土歸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A.防范蒙古族南下 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C.抵御沙俄的入 D.加強對沿海地區管理【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元、明、清為鞏固統一采取的措施以達到的目的。題目要求找出其“共同目的”,只有B項符合,故選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歷史,元明清三朝的統治者雖采取不同的措施,其目的都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和自己的統治。4.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回答下題。長城增修加固后,長城沿線地區( ?。?br/>A.漢族文明高度發展B.邊疆守備日漸廢弛C.農耕經濟不斷繁榮D.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答案】C【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從題干中”長城沿線守備日固……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看出,邊疆守備日益加固,而且蒙古族不但畜牧業發達,還學會了漢族人的農耕,有民族融合的景象。AD是材料中未提到的,B與材料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排除ABD,選擇答案C。【點評】知道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5.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br/>A.鞏固完善土司制度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C.加強對南方的控制D.抵御沙俄的侵略【答案】B【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元、明、清三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及其目的。明朝開始,逐漸改土歸流,取消土司制度,A不符合題意;以上朝代的做法不是針對南方的,往往是對全國的,C不符合題意;以上朝代的做法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與”抵御沙俄侵略“無關,D不符合題意。元明清朝的以上做法,都是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這些措施都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故選B。【點評】知道元、明、清三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及其共同目的。6.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了清朝雍正時期,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br/>①英國使者馬戛爾尼來華②改土歸流在西南大規模推行③一些文人因“文字獄”被處死④錦衣衛在監視臣民的言行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我國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明成祖時,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設立與中原地區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改土歸流。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這一制度開始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清朝的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嚴重,上至朝廷官吏,下至普通百姓,往往因只言片語而被羅織罪名,入獄處死,有的甚至連親族也受到牽連。②③在清朝雍正時期可能看到。①英國使者馬戛爾尼來華是在乾隆時期,④錦衣衛在監視臣民的言行是在明太祖時,①④在清朝雍正時期不可能看到。B項②③在清朝雍正時期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雍正時期的統治,要求識記基礎史實。7.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必須經過( ?。┱絻苑夂驼J可。A.西藏政府 B.駐藏大臣 C.理藩院 D.中央政府【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清政府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清朝初期,順治帝隆重接見前來朝賀的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并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康熙帝又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并規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乾隆帝設立金瓶掣簽制度。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中央政府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的相關措施的相關史實。識記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的相關措施的相關史實。8.明朝實行的下列措施中,起到強化皇權、奠定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的有( ?。?br/>①廢除丞相 ②設廠衛特務機構 ③創內閣 ④遷都北京 ⑤獎勵墾荒、輕徭薄賦 ⑥改革賦役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通過廢除丞相、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舉措,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①②③④符合題意;⑤⑥都是經濟舉措,不符合題意。A項①②③④起到強化皇權、奠定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強化君權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奠定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9.(2020八下·天臺月考)蘇州地區“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 ?。?br/>A.隋唐時期 B.兩宋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本題主要闡述機戶與機工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兩宋元時期機戶與機工還未出現,故排除ABC。機戶與機工的出現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農業的發展,棉紡織業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盛產生的,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性質。D項明清時期最早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農耕文明的繁盛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機戶與機工的出現時間。10.下列四幅圖片再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勞動場景,它們收錄于( ?。?br/>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四幅圖片再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手工生產的勞動場景,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在介紹我國古代各種物品、生產工具及生產流程時,還繪有插圖,描繪了生產過程和各行業勞動人民的形象。AC兩項《齊民要術》、《農政全書》都是對農業科技著作,不符合題意;B項《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不符合題意;D項《天工開物》收錄題干圖片,符合題意;,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對圖片材料的解讀。11.明朝時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的書籍是( ?。?br/>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農政全書》也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全書60卷,約70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大類?!掇r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題干選項中《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ACD三項都不符合題意;B項《農政全書》是明朝時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的書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12.(2019八下·天臺期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B.成書于明末清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玄幻小說C.羅貫中創作的《西游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D.《紅樓夢》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用武力反抗強權的精神【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項《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成書于明末清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玄幻小說說法不正確,《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不符合題意;C項羅貫中創作的《西游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說法不正確,《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不符合題意;D項《紅樓夢》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用武力反抗強權的精神說法不正確,清朝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展示人生百態和社會萬象,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四大名著知識。13.某中學學生在課余探討明末清初之際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觀點的根本原因時,眾說紛紜。請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社會思想上的反映 B.統治者重視工商業的反映C.黃宗羲總結實踐經驗的結果 D.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必然結果【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潮。人的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BD不對,明清統治者統治者仍然堅持重農抑商,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C不對,這屬于個人主觀因素,不屬于根本原因;A正確,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根源在于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肮ど探员尽彼枷胧琴Y本主義萌芽出現這種經濟狀況對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點評】知道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潮,知道人的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14.明清時期科舉制與唐朝科舉制的最大不同點是( )A.考試的目的不同 B.考試的內容不同C.考試的方法不同 D.考試的管理不同【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考點的掌握。明清時期可決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必須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明清科舉考試的變化。15.(2016·衢州)下列能體現“西學東漸”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A.《孫子兵法》 B.《坤典萬國全圖》C.《大唐西域記》 D.《馬可·波羅行紀》【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學東漸的有關知識。明朝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其中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史稱“西學東漸”。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震撼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突破了中國人原有的狹隘的世界觀。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學東漸發展的理解。16.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20世紀50年代,在山西發現了種類繁多、古樸精美的宋、遼、金戲曲文物,有戲臺遺跡、戲劇壁畫、出土珍品等.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元雜劇也發源并成熟于山西,成為元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戲”,即北路梆子、晉劇、上黨梆子、蒲?。铝袑@段材料的理解有誤的是( ?。?br/>A.豐富的戲曲文物,說明了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B.元雜劇作為元曲的組成部分,發源并成熟于山西C.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戲”形成于明清時期D.山西“四大梆子戲”是在元雜劇的基礎上形成的【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山西“四大梆子戲”形成于明清時期,雖然雜劇也發源并成熟于山西,成為元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山西“四大梆子戲”不是在元雜劇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它觀點均在材料中有所體現.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山西戲曲的相關史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提煉材料觀點.17.(2017八下·鄞州期中)清朝大興文字獄,反映了清王朝( ?。?br/>①專制集權的強化②在民族問題上實行民族分化政策③實行文化專制主義④加強了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控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文化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統治,加強皇權,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所以①③④符合題意;民族分化政策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文化專制的理解。18.(2018八下·臺州期中)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中國的文學藝術逐漸從少數文人士大夫開始向普通大眾普及,通俗程度越來越高,表現方式越來越自由。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經濟緩慢解體 B.商品經濟逐漸繁榮C.中央集權逐漸加強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答案】B【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中國古代文學由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逐漸趨向平民化,通俗化,是由于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文學要滿足他們消費的需求。B項商品經濟逐漸繁榮是題干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根本原因。19.(2017·麗水)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圖是某同學復習該內容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誤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三省六部制;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創,唐朝完善,所以②錯誤;內閣制是明朝創建,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識記。20.錢穆曾說:“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廳秘書,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是因為 ( ?。?br/>A.唐朝設政事堂 B.元朝設中書省C.明朝廢除丞相制 D.清朝設軍機處【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獨攬國家一切大權,君主專制集權得到強化;內閣的設立分擔了皇帝處理政務的壓力,但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一切事務仍由皇帝最終定奪。因此皇帝成為“政府的真正領袖”。AB兩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內閣始于明朝,這兩項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明朝廢除丞相制是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的原因,符合題意;D項清朝設軍機處題干無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宰相的廢除與內閣的建立,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2019八下·臨海月考)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關閉寧波等港口,僅留廣州一處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清朝實行的閉關政策是指( )A.全面禁止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易C.不許外國人來華 D.禁止中國對外交往【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清朝閉關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并不是禁止對外貿易和交往。正確答案為B。【點評】理解清朝閉關政策的內容。22.(2021八下·諸暨月考)馬克思說,“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這個帝國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A.對外關閉國門,對內“重農抑商”B.鄙視科學技術,摧殘近代化因素的萌芽C.思想領域大興文字獄,把文化專制推向頂峰D.中國處在外國殖民地的包圍圈中【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考點的理解。盡管從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橫向比較,清前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落伍。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強紛紛搶灘,建立殖民統治。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已無法和西方工業文明抗衡。D是A、B、C導致的危機,也是本題中較為全面的原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理解近代前夜危機。23.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后下詔書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后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重刑)?!边@段材料說明( )A.朱元璋設置了特務機構 B.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C.朱元璋設立了廷杖制度 D.朱元璋大興文字獄【答案】B【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皇權膨脹考點的理解。本段材料描述了朱元璋因丞相胡惟庸專權將其誅殺,同時下令不再設置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離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 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朱元璋鞏固皇權的措施。24.(2019八下·臨海月考)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西方“選擇了海洋”,中國“選擇了陸地”。“選擇了陸地”是指中國( )A.重視塞防忽視海防B.積極培育國內市場C.奉行“閉關鎖國”政策D.加強發展陸路交通【答案】C【知識點】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清朝乾隆時期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中西方的比較。選擇海洋是指殖民擴張,選擇陸地則是指針對殖民擴張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選項ABD不符合18世紀中國的情況,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我國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25.據資料統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兩百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中內在的和人為的原因在于( )A.“重農抑商”和“閉關禁海”政策的壓制B.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發展C.由于鴉片大量輸入導致白銀大量外流D.英國工業革命后對中國進行的商品輸出【答案】A【知識點】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干的核心信息是,當時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壯大發展,沒有瓦解封建經濟基礎,因此排除選項C、D。選項B不符合事實,太過于絕對化。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也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因此沒有形成掃蕩封建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因此選擇A。【點評】知道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的原因。二、材料分析題26.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等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文獻資料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反映的措施或制度 措施或制度 開始實行的朝代一法度、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妒酚洝?① 秦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 ② 元永樂十一年……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屬,屬戶部。------《明史》 改土歸流 明材料二:實物資料(1)閱讀材料一,寫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目前我國政府在西藏實行哪項基本政治制度 (3)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發表你的感想。【答案】(1)①統一度量衡、車軌、文字等。②建立行省制度。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實施“金瓶掣簽”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等。(2)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實施“金瓶掣簽”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等。【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其中的“法度、衡石、文尺”指的是統一度量衡?!败囃墶逼渲小胺ǘ?、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敝傅氖墙y一車軌。“書同文?!保傅氖墙y一因為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2)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西藏的管轄。元朝時在中央設立宣政院,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清朝前期,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建立了金瓶掣簽制度。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設置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的原則,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秦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元朝促進了民族融合。清朝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所以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通過分析秦朝、元朝的制度和清朝的措施,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點評】知道秦朝和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及其意義。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保ㄒ浴睹骷颈甭浴罚?br/>材料二 “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引自《綏寇紀略》)材料三 “金江山,銀江山,闖王江山不納絹。”(引自《明史》)(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個世紀的中國社會怎樣的歷史背景?(2)上述材料中的“闖王”指的是誰?他為什么受到人民的愛戴?【答案】(1)17世紀明末農民起義。(2)李自成。原因;①李自成率領的起義隊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②起義軍占領一地就將頑抗的豪紳富戶的財物糧食分給農民;③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平買平賣?!?br/>【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材料中提出到的闖王,應該是明末農民起義中的李自成。他受到人們愛戴是因為①李自成率領的起義隊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②起義軍占領一地就將頑抗的豪紳富戶的財物糧食分給農民;③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平買平賣?!?br/>【點評】掌握明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了榜,以后他決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醫學中。他一面行醫,一面研讀大量古代醫學書籍,發現其中有不少錯誤,決心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學著作。為此,他走出家門,虛心求教。有時,他為了采到一種藥材,經常爬到陡峭的崖壁上,并親口品嘗,以試藥效。經過27個春秋的研究,終于完成了一部藥物學巨著。這部書有一百九十多萬字,收入藥物一千八百多種,醫方一萬多個?!?br/>(1)“他”是誰?(2)“他”完成的藥物學巨著是什么?(3)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答案】(1)李時珍。(2)《本草綱目》。(3)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習}I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自品嘗藥物的獻身布青神,不恥下間的謙虛態度,27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相關知識。從“參加科舉考試”可以看出是隋朝之后的名醫??梢钥闯鲋傅氖抢顣r珍,他完成了《本草綱目》。我們應該學習他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習}I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自品嘗藥物的獻身布青神,不恥下間的謙虛態度,27年成書的堅韌毅力。【點評】掌握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相關知識29.(2020八下·臺州開學考)制作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小林使用該方法對第五單元進行了梳理。【梳理歷史】【回顧歷史】17-18世紀,英法等國家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開始向工業文明買進,呈現出日漸強大的趨勢:與此同時,清王朝卻加強了封建專制統治……【探究歷史】鴉片戰爭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英法等國家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有著輝煌文明歷史的中國,正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親理。若將要物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br/>——《東華錄》(清)材料二:1793年,乾隆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中說道:“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br/>——摘錄于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1)填寫思維導圖中空缺的①-④的內容。(2)請根據上述思維導圖的內容,幫助小林歸納明清時期的這一社會特征。(3)與歐美國家相比,這一時期中國呈現出逐漸 的趨勢。(4)根據上述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造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①伊犁將軍 ②金瓶掣簽 ③尼布楚條約 ④戚繼光(2)社會特征: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3)落后(4)原因:政治上專制;思想上僵化;政策保守、盲目自大。【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清朝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乾隆帝時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規定了西藏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必須用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由駐藏大臣監督,規范了靈童轉世程序,“金瓶掣簽”制度穩定了西藏的政局,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進一步使西藏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1689年,中俄兩國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在主動作出讓步的情況下,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東南沿海地區在元末明初經常遭到倭寇的入侵,戚繼光抗擊倭寇,是民族英雄。(2)明清時期,對內: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建立衛所,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在北方與蒙古設立榷市;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立伊犁將軍,冊封達賴和班禪,設駐藏大臣等措施都加強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對外:抗擊倭寇;收復臺灣,抗擊沙俄等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和統一。(3)由于實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所以與歐美國家相比,明清時期中國呈現出逐漸落后的趨勢。(4)由材料一可見中國造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的原因是:政治上專制。由材料二可見中國造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的原因是:思想上僵化;政策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保守、盲目自大。故答案為:(1)①伊犁將軍;②金瓶掣簽;③尼布楚條約;④戚繼光。(2)社會特征: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3)落后。(4)原因:政治上專制;思想上僵化;政策保守、盲目自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的歷史。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30.(2020八下·天臺月考)明清那些事兒,有輝煌,有凄慘,有溫情;明清那些事兒,讓我們起敬,讓我們心痛,讓我們回味。――《百家講壇》國策 相關史料① 雍正帝多次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賈皆末也?!?br/>② 清代諷刺詩:“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br/>③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論官民,俱奏聞處斬?!暴ぉぁ肚迨雷鎸嶄洝?br/>(1)【說輝煌】:根據圖,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明清時期的輝煌。(2)【話凄慘】:根據歷史資料卡片,指出明清時期官員、知識分子“凄慘”度日的原因。(3)【論心痛】:閱讀下列史料,你認為明清時期有哪些讓你“心痛”的政策?選擇其中一個評論其后果?(4)【談回味】:根據上述歷史經驗,談談這些歷史對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有何啟示?【答案】(1)16世紀(明朝),中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歐洲人為了購買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不斷增長。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2)明清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采取多種手段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實行“文字獄”。(3)重農抑商、八股取士、閉關鎖國后果(三選一):如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國落伍于世界。(4)①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②要解放思想,提倡百花齊放;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寫出兩點,意思相近即可)【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16世紀,中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出口大宗商品有茶葉、生絲、土布、瓷器,到明中后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2)為加強思想文化專制,明清統治者分別采取了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文化專制政策。(3)可選擇重農抑商、八股取士、閉關鎖國任一評論其后果。(4)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16世紀(明朝),中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歐洲人為了購買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不斷增長。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2)明清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采取多種手段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實行“文字獄”。(3)重農抑商、八股取士、閉關鎖國后果(三選一):如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國落伍于世界。(4)①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②要解放思想,提倡百花齊放;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寫出兩點,意思相近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的歷史。需要準確掌握明清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1 / 1歷史與社會八下優化檢測系列: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能力提升卷(含中考真題)一、單選題1.(2019八下·臨海月考)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整理出以下史實:元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如果要給他們的研究確定一個主題,應該是( )A.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B.文化的繁榮與昌盛C.機構的設置與變化 D.對外的聯系與交往2.(2017·湖州)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 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實行改土歸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br/>A.防范蒙古族南下 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C.抵御沙俄的入 D.加強對沿海地區管理4.據史書記載,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長城,長城沿線“守備日固,田野日辟……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卮鹣骂}。長城增修加固后,長城沿線地區( )A.漢族文明高度發展B.邊疆守備日漸廢弛C.農耕經濟不斷繁榮D.中央集權空前加強5.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遷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其共同目的是( ?。?br/>A.鞏固完善土司制度B.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C.加強對南方的控制D.抵御沙俄的侵略6.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了清朝雍正時期,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英國使者馬戛爾尼來華②改土歸流在西南大規模推行③一些文人因“文字獄”被處死④錦衣衛在監視臣民的言行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7.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必須經過( ?。┱絻苑夂驼J可。A.西藏政府 B.駐藏大臣 C.理藩院 D.中央政府8.明朝實行的下列措施中,起到強化皇權、奠定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的有( ?。?br/>①廢除丞相 ②設廠衛特務機構 ③創內閣 ④遷都北京 ⑤獎勵墾荒、輕徭薄賦 ⑥改革賦役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9.(2020八下·天臺月考)蘇州地區“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 ?。?br/>A.隋唐時期 B.兩宋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10.下列四幅圖片再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勞動場景,它們收錄于(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11.明朝時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的書籍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12.(2019八下·天臺期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B.成書于明末清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玄幻小說C.羅貫中創作的《西游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D.《紅樓夢》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用武力反抗強權的精神13.某中學學生在課余探討明末清初之際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觀點的根本原因時,眾說紛紜。請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社會思想上的反映 B.統治者重視工商業的反映C.黃宗羲總結實踐經驗的結果 D.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必然結果14.明清時期科舉制與唐朝科舉制的最大不同點是( )A.考試的目的不同 B.考試的內容不同C.考試的方法不同 D.考試的管理不同15.(2016·衢州)下列能體現“西學東漸”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A.《孫子兵法》 B.《坤典萬國全圖》C.《大唐西域記》 D.《馬可·波羅行紀》16.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20世紀50年代,在山西發現了種類繁多、古樸精美的宋、遼、金戲曲文物,有戲臺遺跡、戲劇壁畫、出土珍品等.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元雜劇也發源并成熟于山西,成為元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戲”,即北路梆子、晉劇、上黨梆子、蒲劇.下列對這段材料的理解有誤的是( )A.豐富的戲曲文物,說明了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B.元雜劇作為元曲的組成部分,發源并成熟于山西C.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戲”形成于明清時期D.山西“四大梆子戲”是在元雜劇的基礎上形成的17.(2017八下·鄞州期中)清朝大興文字獄,反映了清王朝( )①專制集權的強化②在民族問題上實行民族分化政策③實行文化專制主義④加強了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控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8.(2018八下·臺州期中)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中國的文學藝術逐漸從少數文人士大夫開始向普通大眾普及,通俗程度越來越高,表現方式越來越自由。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經濟緩慢解體 B.商品經濟逐漸繁榮C.中央集權逐漸加強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19.(2017·麗水)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圖是某同學復習該內容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誤的是( ?。?br/>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錢穆曾說:“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廳秘書,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卞X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是因為 ( ?。?br/>A.唐朝設政事堂 B.元朝設中書省C.明朝廢除丞相制 D.清朝設軍機處21.(2019八下·臨海月考)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關閉寧波等港口,僅留廣州一處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清朝實行的閉關政策是指( ?。?br/>A.全面禁止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易C.不許外國人來華 D.禁止中國對外交往22.(2021八下·諸暨月考)馬克思說,“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這個帝國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A.對外關閉國門,對內“重農抑商”B.鄙視科學技術,摧殘近代化因素的萌芽C.思想領域大興文字獄,把文化專制推向頂峰D.中國處在外國殖民地的包圍圈中23.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后下詔書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后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重刑)?!边@段材料說明( )A.朱元璋設置了特務機構 B.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C.朱元璋設立了廷杖制度 D.朱元璋大興文字獄24.(2019八下·臨海月考)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西方“選擇了海洋”,中國“選擇了陸地”?!斑x擇了陸地”是指中國( )A.重視塞防忽視海防B.積極培育國內市場C.奉行“閉關鎖國”政策D.加強發展陸路交通25.據資料統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兩百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中內在的和人為的原因在于( )A.“重農抑商”和“閉關禁?!闭叩膲褐?br/>B.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發展C.由于鴉片大量輸入導致白銀大量外流D.英國工業革命后對中國進行的商品輸出二、材料分析題26.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等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文獻資料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反映的措施或制度 措施或制度 開始實行的朝代一法度、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妒酚洝?① 秦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对贰?② 元永樂十一年……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屬,屬戶部。------《明史》 改土歸流 明材料二:實物資料(1)閱讀材料一,寫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目前我國政府在西藏實行哪項基本政治制度 (3)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發表你的感想。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引自《明季北略》)材料二 “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保ㄒ浴督椏芗o略》)材料三 “金江山,銀江山,闖王江山不納絹?!保ㄒ浴睹魇贰罚?br/>(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個世紀的中國社會怎樣的歷史背景?(2)上述材料中的“闖王”指的是誰?他為什么受到人民的愛戴?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了榜,以后他決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醫學中。他一面行醫,一面研讀大量古代醫學書籍,發現其中有不少錯誤,決心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學著作。為此,他走出家門,虛心求教。有時,他為了采到一種藥材,經常爬到陡峭的崖壁上,并親口品嘗,以試藥效。經過27個春秋的研究,終于完成了一部藥物學巨著。這部書有一百九十多萬字,收入藥物一千八百多種,醫方一萬多個?!?br/>(1)“他”是誰?(2)“他”完成的藥物學巨著是什么?(3)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29.(2020八下·臺州開學考)制作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小林使用該方法對第五單元進行了梳理。【梳理歷史】【回顧歷史】17-18世紀,英法等國家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開始向工業文明買進,呈現出日漸強大的趨勢:與此同時,清王朝卻加強了封建專制統治……【探究歷史】鴉片戰爭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英法等國家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有著輝煌文明歷史的中國,正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親理。若將要物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br/>——《東華錄》(清)材料二:1793年,乾隆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中說道:“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br/>——摘錄于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1)填寫思維導圖中空缺的①-④的內容。(2)請根據上述思維導圖的內容,幫助小林歸納明清時期的這一社會特征。(3)與歐美國家相比,這一時期中國呈現出逐漸 的趨勢。(4)根據上述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造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的原因有哪些。30.(2020八下·天臺月考)明清那些事兒,有輝煌,有凄慘,有溫情;明清那些事兒,讓我們起敬,讓我們心痛,讓我們回味。――《百家講壇》國策 相關史料① 雍正帝多次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賈皆末也。”② 清代諷刺詩:“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br/>③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論官民,俱奏聞處斬?!暴ぉぁ肚迨雷鎸嶄洝?br/>(1)【說輝煌】:根據圖,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明清時期的輝煌。(2)【話凄慘】:根據歷史資料卡片,指出明清時期官員、知識分子“凄慘”度日的原因。(3)【論心痛】:閱讀下列史料,你認為明清時期有哪些讓你“心痛”的政策?選擇其中一個評論其后果?(4)【談回味】:根據上述歷史經驗,談談這些歷史對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題干中元朝設置宣政院,加強了對西藏地區(中國西南地區)的管理;明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加強了中國東南地區的管理;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叛亂之后,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中國西北地區)管轄。BD表述的文化、對外聯系與題意無關;題干中提到的是三個不同的地區,不是一個地區不同朝代設置的不同管理機構,不涉及機構的變化,故C也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是A。【點評】知道歷朝歷代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措施并能加以區分。2.【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明、清三朝概況的有關知識。明朝是漢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數民主建立的政權,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④的BD兩個選項;此外,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統一王朝,清朝不屬于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含有③的選項C發、不符合題意;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是它們的相似之處。故選A擇。【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明、清三朝概況的了解。3.【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元、明、清為鞏固統一采取的措施以達到的目的。題目要求找出其“共同目的”,只有B項符合,故選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歷史,元明清三朝的統治者雖采取不同的措施,其目的都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和自己的統治。4.【答案】C【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從題干中”長城沿線守備日固……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看出,邊疆守備日益加固,而且蒙古族不但畜牧業發達,還學會了漢族人的農耕,有民族融合的景象。AD是材料中未提到的,B與材料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排除ABD,選擇答案C。【點評】知道明代修長城的積極意義。5.【答案】B【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元、明、清三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及其目的。明朝開始,逐漸改土歸流,取消土司制度,A不符合題意;以上朝代的做法不是針對南方的,往往是對全國的,C不符合題意;以上朝代的做法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與”抵御沙俄侵略“無關,D不符合題意。元明清朝的以上做法,都是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這些措施都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故選B。【點評】知道元、明、清三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及其共同目的。6.【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我國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明成祖時,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設立與中原地區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改土歸流。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這一制度開始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清朝的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嚴重,上至朝廷官吏,下至普通百姓,往往因只言片語而被羅織罪名,入獄處死,有的甚至連親族也受到牽連。②③在清朝雍正時期可能看到。①英國使者馬戛爾尼來華是在乾隆時期,④錦衣衛在監視臣民的言行是在明太祖時,①④在清朝雍正時期不可能看到。B項②③在清朝雍正時期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雍正時期的統治,要求識記基礎史實。7.【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清政府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清朝初期,順治帝隆重接見前來朝賀的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并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康熙帝又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并規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乾隆帝設立金瓶掣簽制度。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中央政府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的相關措施的相關史實。識記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的相關措施的相關史實。8.【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通過廢除丞相、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舉措,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①②③④符合題意;⑤⑥都是經濟舉措,不符合題意。A項①②③④起到強化皇權、奠定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強化君權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奠定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9.【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本題主要闡述機戶與機工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兩宋元時期機戶與機工還未出現,故排除ABC。機戶與機工的出現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農業的發展,棉紡織業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盛產生的,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性質。D項明清時期最早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農耕文明的繁盛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機戶與機工的出現時間。10.【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四幅圖片再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手工生產的勞動場景,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在介紹我國古代各種物品、生產工具及生產流程時,還繪有插圖,描繪了生產過程和各行業勞動人民的形象。AC兩項《齊民要術》、《農政全書》都是對農業科技著作,不符合題意;B項《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不符合題意;D項《天工開物》收錄題干圖片,符合題意;,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對圖片材料的解讀。11.【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農政全書》也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全書60卷,約70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大類?!掇r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題干選項中《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ACD三項都不符合題意;B項《農政全書》是明朝時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的書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12.【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項《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成書于明末清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玄幻小說說法不正確,《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不符合題意;C項羅貫中創作的《西游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說法不正確,《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不符合題意;D項《紅樓夢》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用武力反抗強權的精神說法不正確,清朝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展示人生百態和社會萬象,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四大名著知識。13.【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潮。人的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BD不對,明清統治者統治者仍然堅持重農抑商,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C不對,這屬于個人主觀因素,不屬于根本原因;A正確,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根源在于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肮ど探员尽彼枷胧琴Y本主義萌芽出現這種經濟狀況對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點評】知道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潮,知道人的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14.【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考點的掌握。明清時期可決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必須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明清科舉考試的變化。15.【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學東漸的有關知識。明朝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其中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史稱“西學東漸”。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震撼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突破了中國人原有的狹隘的世界觀。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學東漸發展的理解。16.【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山西“四大梆子戲”形成于明清時期,雖然雜劇也發源并成熟于山西,成為元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山西“四大梆子戲”不是在元雜劇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它觀點均在材料中有所體現.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山西戲曲的相關史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提煉材料觀點.17.【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文化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統治,加強皇權,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所以①③④符合題意;民族分化政策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文化專制的理解。18.【答案】B【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中國古代文學由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逐漸趨向平民化,通俗化,是由于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文學要滿足他們消費的需求。B項商品經濟逐漸繁榮是題干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根本原因。19.【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三省六部制;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創,唐朝完善,所以②錯誤;內閣制是明朝創建,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識記。20.【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獨攬國家一切大權,君主專制集權得到強化;內閣的設立分擔了皇帝處理政務的壓力,但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一切事務仍由皇帝最終定奪。因此皇帝成為“政府的真正領袖”。AB兩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內閣始于明朝,這兩項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明朝廢除丞相制是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的原因,符合題意;D項清朝設軍機處題干無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宰相的廢除與內閣的建立,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清朝閉關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并不是禁止對外貿易和交往。正確答案為B。【點評】理解清朝閉關政策的內容。22.【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考點的理解。盡管從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橫向比較,清前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落伍。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強紛紛搶灘,建立殖民統治。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已無法和西方工業文明抗衡。D是A、B、C導致的危機,也是本題中較為全面的原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理解近代前夜危機。23.【答案】B【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皇權膨脹考點的理解。本段材料描述了朱元璋因丞相胡惟庸專權將其誅殺,同時下令不再設置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離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 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朱元璋鞏固皇權的措施。24.【答案】C【知識點】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清朝乾隆時期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中西方的比較。選擇海洋是指殖民擴張,選擇陸地則是指針對殖民擴張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選項ABD不符合18世紀中國的情況,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我國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25.【答案】A【知識點】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干的核心信息是,當時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壯大發展,沒有瓦解封建經濟基礎,因此排除選項C、D。選項B不符合事實,太過于絕對化。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也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因此沒有形成掃蕩封建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因此選擇A。【點評】知道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的原因。26.【答案】(1)①統一度量衡、車軌、文字等。②建立行省制度。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實施“金瓶掣簽”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等。(2)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實施“金瓶掣簽”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等。【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其中的“法度、衡石、文尺”指的是統一度量衡。“車同軌”其中“法度、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敝傅氖墙y一車軌?!皶?。”,指的是統一因為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2)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西藏的管轄。元朝時在中央設立宣政院,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清朝前期,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建立了金瓶掣簽制度。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設置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的原則,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秦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元朝促進了民族融合。清朝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所以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通過分析秦朝、元朝的制度和清朝的措施,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一貫重視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點評】知道秦朝和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及其意義。27.【答案】(1)17世紀明末農民起義。(2)李自成。原因;①李自成率領的起義隊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②起義軍占領一地就將頑抗的豪紳富戶的財物糧食分給農民;③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平買平賣?!?br/>【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材料中提出到的闖王,應該是明末農民起義中的李自成。他受到人們愛戴是因為①李自成率領的起義隊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②起義軍占領一地就將頑抗的豪紳富戶的財物糧食分給農民;③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平買平賣。“【點評】掌握明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28.【答案】(1)李時珍。(2)《本草綱目》。(3)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習}I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自品嘗藥物的獻身布青神,不恥下間的謙虛態度,27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相關知識。從“參加科舉考試”可以看出是隋朝之后的名醫??梢钥闯鲋傅氖抢顣r珍,他完成了《本草綱目》。我們應該學習他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習}I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自品嘗藥物的獻身布青神,不恥下間的謙虛態度,27年成書的堅韌毅力。【點評】掌握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相關知識29.【答案】(1)①伊犁將軍 ②金瓶掣簽 ③尼布楚條約 ④戚繼光(2)社會特征: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3)落后(4)原因:政治上專制;思想上僵化;政策保守、盲目自大。【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清朝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乾隆帝時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規定了西藏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必須用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由駐藏大臣監督,規范了靈童轉世程序,“金瓶掣簽”制度穩定了西藏的政局,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進一步使西藏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1689年,中俄兩國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在主動作出讓步的情況下,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東南沿海地區在元末明初經常遭到倭寇的入侵,戚繼光抗擊倭寇,是民族英雄。(2)明清時期,對內: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建立衛所,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在北方與蒙古設立榷市;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立伊犁將軍,冊封達賴和班禪,設駐藏大臣等措施都加強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對外:抗擊倭寇;收復臺灣,抗擊沙俄等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和統一。(3)由于實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所以與歐美國家相比,明清時期中國呈現出逐漸落后的趨勢。(4)由材料一可見中國造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的原因是:政治上專制。由材料二可見中國造成“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的原因是:思想上僵化;政策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保守、盲目自大。故答案為:(1)①伊犁將軍;②金瓶掣簽;③尼布楚條約;④戚繼光。(2)社會特征: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3)落后。(4)原因:政治上專制;思想上僵化;政策保守、盲目自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的歷史。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30.【答案】(1)16世紀(明朝),中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歐洲人為了購買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不斷增長。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2)明清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采取多種手段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實行“文字獄”。(3)重農抑商、八股取士、閉關鎖國后果(三選一):如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國落伍于世界。(4)①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②要解放思想,提倡百花齊放;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寫出兩點,意思相近即可)【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16世紀,中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出口大宗商品有茶葉、生絲、土布、瓷器,到明中后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2)為加強思想文化專制,明清統治者分別采取了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文化專制政策。(3)可選擇重農抑商、八股取士、閉關鎖國任一評論其后果。(4)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16世紀(明朝),中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歐洲人為了購買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不斷增長。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2)明清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采取多種手段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實行“文字獄”。(3)重農抑商、八股取士、閉關鎖國后果(三選一):如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國落伍于世界。(4)①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②要解放思想,提倡百花齊放;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寫出兩點,意思相近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的歷史。需要準確掌握明清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與社會八下優化檢測系列: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能力提升卷(含中考真題)(學生版).docx 歷史與社會八下優化檢測系列: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能力提升卷(含中考真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