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 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 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 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讀《清代中葉的人口和耕地面積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機表現為(  )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人多地少問題突出 B.皇室鋪張浪費嚴重
C.官員貪污之風盛行 D.農民起義頻繁爆發
2.(2019八下·諸暨期中)史學家戴逸指出:“18世紀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可當時中國沒有人認識這一歷史真相。” “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的原因有(  )
①西方國家不斷的侵華行為 ②清政府政治統治腐敗黑暗
③重農抑商扼殺經濟活力 ④文化專制束縛人們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盡管從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橫向比較,清前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落伍。導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閉關鎖國 C.八股取士 D.文字獄
4.清政府“申飭沿海一帶文武各官,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將邊海居人盡移內地”。其影響是(  )
①杜絕倭寇對沿海的掠奪 ②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
③使得中國更加閉塞停滯 ④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國商人洪仁輝第二次率領商船到寧波貿易。 乾隆皇帝擔憂“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將又成粵省一澳門矣,于海疆重地,民風土俗,均有關系”,于是,下令實行“一口通商”政策。這表明乾隆實行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統治者法律意識欠缺 B.防止清統治出現危機
C.應付中外的不滿情緒 D.清政府驕傲盲目自大
6.臺灣統一之后,康熙皇帝在與大臣的談話中說道: “先因海寇(鄭成功),故海禁不開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從中可知清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是因為(  )
A.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B.統治者無視商業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強的入侵 D.抵御鄭成功抗清力量
7.錢穆曾說:“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廳秘書,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是因為 (  )
A.唐朝設政事堂 B.元朝設中書省
C.明朝廢除丞相制 D.清朝設軍機處
8.“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這是清代一位軍機大臣對工作的描述。該詩直接說明了(  )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9.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10.大型紀錄片《故宮》解說詞第四集《指點江山》:“養心殿西暖閣,是雍正處理政務、批閱奏折的地方,這里懸掛著他親筆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實現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復明朝內閣 B.三省六部制度確立
C.軍機處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
11.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有(  )
①廢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設錦衣衛 ④廷杖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對這一史料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秦始皇以“凌遲”等手段殘害群臣
B.唐太宗設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宋太祖意在杜絕武將做丞相的現象
D.明太祖廢除丞相以確保皇權高枕無憂
13.下圖是一幅殘缺的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示意圖” 請依據留存信息,判斷該圖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4.下列史實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絲綢之路開辟 ②實行“閉關鎖國” ③鄭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15.下面是四位同學對清朝社會經濟面貌的概括,較準確的應該是(  )
A.繁榮與開放的經濟社會
B.萬千氣象的經濟社會
C.閉關保守的經濟社會
D.萬世平和的經濟社會
16.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最嚴重后果是(  )
A.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妨礙工商業的發展
B.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阻礙中外經濟交流
C.長期與世隔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響,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17.清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有這樣幾句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此言論表明,當時統治者實行的政策是(  )
A.閉關鎖國 B.開放五口通商
C.重商輕農 D.君主專制
18.清朝中期以后,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導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閉關鎖國 B.倭寇入侵
C.八股取士 D.文字獄
19.(2017八下·常山月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對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最恰當的概括是(  )
A.帝國的繁盛
B.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與發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20.近代中國落伍于世界,原因諸多,下面漫畫反映的是(  )
(畫中的文字為“皇上,居住在這樣的國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豐衣足食呢!”)
A.專制統治加強 B.對外閉關鎖國
C.頻遭列強入侵 D.政治腐敗
二、問答題
21.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夷船)將來只許在廣州收泊貿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二:諸歐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學新器,絕出前古,橫被全球。
──康有為
材料三: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南京條約》
(1)材料一反映了中國怎樣的對外政策?
(2)結合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說說與中國相比,西方國家“新”在哪里?
(3)綜合三則材料,談談這段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代初年,鄭和統率技術上最先進的“寶船”艦隊出洋,遠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鄭和下西洋時,歐洲的探險時代尚未開始。……航海期間,鄭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國當朝皇帝的德威,厚贈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 (清朝時期)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僅限于廣州一地,且管制甚嚴。他們不得進入中國內地,種種規章制度專為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而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論中國》
(1)據材料一,指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現是什么?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測算,1700-182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紀初,全世界有十個擁有五十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六個。揚州即屬于其中之一。
──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
材料二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世界并因此竭力以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馬克思《鴉片貿易史》
(1)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清代揚州再次成為全國著名的重要商業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馬克思所說的“帝國”指的是哪國?“殊死”的決斗”指的是什么戰爭?從馬克思對“帝國”的論斷中我們應吸取哪些有益的歷史教訓?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后,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廢丞相后與丞相地位近似官職的基本職權情況表
職 位 基 本 職 權
明中葉后 內閣首輔 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經常受到挑戰
清朝雍正年間以后 軍機大臣 承旨擬寫傳達皇帝旨意
材料三: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
(1)在君權與相權關系的處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別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2)當時也有人稱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為宰相,這種稱呼是否有實質意義?為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黃宗羲的觀點?
三、材料分析題
25.【中國,崛起之路】
中國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艱辛,歷史上的經驗,值得借鑒。
材料一:歷史上,中國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認為是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第一次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當時漢朝周邊的一些國家開始進口漢朝的商品和技術——主要是絲綢、紙張、陶瓷……,7世紀唐朝的建立不僅宣布了中國的第二次崛起,而且鞏固了中國在南方的力量,并通過陸路向四周擴展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還傳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國不僅高度開放而且迎來了一個貿易和工業不斷增長的時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國由此實現了第三次崛起。雖然這次與前兩次相比有些遜色,中國強大的力量仍給這一地區留下了很深印象。
——王賡武《中國迎來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鄭和船隊所到之處,以禮待人,尊重當地風俗;公平貿易,并將海外的先進文化與科技帶回國內,因而為中國贏得了信譽和朋友。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信中的幾句話:“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國古代三次崛起體現出的共同特征。
(至少回答兩個方面)
(2)根據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用了什么哪種對外貿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嚴重危害?(至少回答兩個方面)
(3)你認為如何才能實現中國的第四次崛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機的構成因素。從表格數據的分析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中后期的人口總量越來越大,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反映了人多地少,謀生困難的社會狀況。正確答案為A。
【點評】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面臨的危機。
2.【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機的構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對外政策上實行閉關時,政治上腐敗黑暗,經濟上重農抑商,思想上專制愚昧,這些內因使得清王朝危機四伏。而西方國家不斷的侵華活動應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故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危機的構成因素。
3.【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閉關政策帶來的嚴重影響。將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會發現當世界積極對外開放并進行殖民擴張時,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使得中國進一步地遠離世界潮流。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清朝閉關政策所帶來的嚴重影響。
4.【答案】C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政策帶來的影響。在審題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影響”兩字,“杜絕倭寇對沿海的掠奪”并不符合歷史情況,“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也未得到體現。故排除①②,正確答案為C。
【點評】知道清朝閉關政策帶來的影響。
5.【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朝中后期實行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說明乾隆皇帝因為擔心洋人來華貿易制造事端,從而關閉通商口岸。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清朝中后期實行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
6.【答案】D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清朝初期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統治者實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應對鄭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體措施。正確答案為D。
【點評】知道清初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7.【答案】C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來辨析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演變的情況。題干材料反映了內閣不是一級行政機構,內閣學士也不是行政官員,不同于丞相,實權在皇帝手中。這些關鍵信息說明了沒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點,應在明代。正確答案為C。
【點評】掌握中國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措施。
8.【答案】A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皇權膨脹的相關知識。軍機大臣是皇帝的親信重臣,但他們并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力,故B、C兩項與史實不符;D項是軍機處設置的影響,題干材料不能直接說明。正確答案為A。
【點評】知道軍機大臣的職責和影響。
9.【答案】C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明代內閣能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但決策權在皇帝手中;清代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可參與軍國大事,但只能跪受筆錄。正確答案為C。
【點評】掌握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0.【答案】C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恢復明朝的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雍正帝成立了軍機處,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級官員下達命令,使封建專制達到頂峰。正確答案為C。
【點評】 解題關鍵是理解材料,由材料關鍵詞“雍正”得出時間。
11.【答案】D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明太祖加強皇權的相關知識。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其中廢丞相,權分六部,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設立錦衣衛,監視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關系變成了主仆關系。分封藩王,事實證明削弱了皇權。正確答案為D。
【點評】知道明清時期皇權膨脹的表現。
12.【答案】D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相關措施。本題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許立丞相”,聯系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歷史事實可知,A項是秦朝,B項是唐朝,C項是宋朝,故正確答案為D。
【點評】掌握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相關措施。
13.【答案】D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中國古代皇權膨脹的相關知識。本題圖片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應是明代廢丞相后。正確答案為D。
【點評】知道皇權膨脹的表現。
14.【答案】A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機;探究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
【解析】【分析】此題考察重要歷史事件的時序。絲綢之路開辟于西漢;實行”閉關鎖國“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鄭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確的是A。
【點評】知道重要歷史事件的時序。
15.【答案】C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考點的理解。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清政府死后沒有覺察到處于農耕文明的封建中國與工業文明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逆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近代前夜的危機。
16.【答案】C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的危機考點的掌握。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點評】要求學生掌握閉關鎖國的影響。
17.【答案】A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的危機考點的掌握。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提示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長期關閉過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即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
【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8.【答案】A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清朝中期以后中國落伍的原因。”倭寇入侵“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在明清時期都有,也不是清朝中期以后中國逐漸落伍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選擇A。
【點評】知道清朝中期以后中國落伍的原因。
19.【答案】D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農耕文明的繁盛考點的理解。明清兩朝鼎盛時期,中國的農耕文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綜合國力在世界范圍內仍大體保持領先地位。然而,這一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強紛紛越洋搶灘,建立殖民統治。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已無法和西方工業文明抗衡。此時的中國皇權高度膨脹,閉關鎖國,鉗制思想發展,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長和阻礙社會變革,一味守護農耕藩籬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開始陷入深刻的危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明清時期我國的歷史特征。
20.【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的理解。漫畫中的籠子表示封閉,而清朝統治者認為閉關鎖國就能防范外夷侵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閉關鎖國政策。
21.【答案】(1)閉關政策。
(2)中國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西方國家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中國處于農耕文明時期,西方國家步入了工業文明時代;中國厲行思想文化專制,西方國家倡導思想解放。
(3)與外界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及其影響。解讀清廷旨令,可以知道當時實行閉關的對外政策。再把清王朝置于世界背景下進行考察,當歐美國家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思想文化方面不斷創新和進步時,清政 府統治下的中國停滯不前,而閉關政策則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閉塞,致使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最終受到西方列強鐵蹄蹂躪。這也告訴我們要始終秉持對外開放交流的 積極心態。
【點評】掌握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及其影響
22.【答案】(1)目的:宣揚中國皇帝的德威;影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但是耗費了大量物力、人力、財力。
(2)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清朝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并從正反兩面分析影響。對比明初的海上遠航壯舉,強調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然后基于材料二的分析,指出其主要表現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點評】掌握鄭和下西洋和清朝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
23.【答案】(1)揚州居交通要沖,是我國中部各省食鹽供應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運的咽喉;商品經濟特別是鹽業的發展;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揚州經濟發展錦上添花,出現空前的繁華。
(2)中國或清朝;鴉片戰爭;閉關鎖國導致落后,我們應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康乾盛世時的農業經濟繁榮及盛世危機的相關史。實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多個角度解讀揚州在清代再次成為全國著名的重要商業城市的原因,從中一窺清朝經濟的繁盛,而材料二強調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對比之下,能夠有效地得出歷史教訓。
【點評】掌握康乾盛世時的農業經濟繁榮及盛世危機的相關史實
24.【答案】(1)秦始皇不給丞相以兵權,讓御史大夫牽制丞相;唐太宗規定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宋太祖以參知政事等官職分割相權。共同點:相權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權加強
(2)內閣屬于皇帝的顧問內侍機構,內閣首輔不是法定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的長官,其權限大小取決于皇帝;軍機處是皇帝諭旨的傳達機構,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權力,不能對皇權形成制約,所以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宰相。
(3)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廢除宰相后,君主專制制度逐步發展到了頂峰,形成了絕對的君主專制,加重了政治腐敗。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君權和相權之間關系的變化情況,掌握中國君權不斷膨脹的歷史史實。解答第1小問時注意要求“君權與相權關系”實際上概括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時中央機構的設置與調整。本問實際是考查了宰相與內閣首輔、軍機大臣的比較認識,可以從地位、產生方式、權限等方面比較。同時注意結合材料三組織答案。解答本問首先要弄清黃宗羲觀點的意思:自從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以來,政治更為腐敗。同時結合明太祖廢丞相的原因及影響。
【點評】本題理解君權和相權之間關系的變化,掌握中國君權不斷膨脹的歷史史實
25.【答案】(1)國家強盛;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和平崛起、對外影響深遠等。
(2)閉關政策 。后果: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3)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經濟強國;等等。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從中國古代的強大到近代的落后。
第一小題主要是漢、唐、明三個朝代,提及了絲綢之路、外傳文化、鄭和下西洋等事件,漢和唐是中國古代盛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共同特點有國家統一,強盛,對外開放,具有包容的心態,對外友好交往等。故答案為”國家強盛;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和平崛起、對外影響深遠等”
第二小題則是乾隆皇帝的原語,天朝上國的心態,盲目自信。可以看出當時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帶來了很嚴重的影響,如“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等局面。
第三小題則是考察對我們的啟示,前面兩個材料是正面的例子,第三個材料是負面的例子。所以我們要有第四次崛起,必須仍然實行對外開放,大力發展自己經濟,對外友好交往等。
【點評】理解中國古代的強大到近代的落后的原因,并得出相關的啟示。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 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讀《清代中葉的人口和耕地面積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機表現為(  )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人多地少問題突出 B.皇室鋪張浪費嚴重
C.官員貪污之風盛行 D.農民起義頻繁爆發
【答案】A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機的構成因素。從表格數據的分析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中后期的人口總量越來越大,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反映了人多地少,謀生困難的社會狀況。正確答案為A。
【點評】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面臨的危機。
2.(2019八下·諸暨期中)史學家戴逸指出:“18世紀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可當時中國沒有人認識這一歷史真相。” “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的原因有(  )
①西方國家不斷的侵華行為 ②清政府政治統治腐敗黑暗
③重農抑商扼殺經濟活力 ④文化專制束縛人們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機的構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對外政策上實行閉關時,政治上腐敗黑暗,經濟上重農抑商,思想上專制愚昧,這些內因使得清王朝危機四伏。而西方國家不斷的侵華活動應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故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危機的構成因素。
3.盡管從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橫向比較,清前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落伍。導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閉關鎖國 C.八股取士 D.文字獄
【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閉關政策帶來的嚴重影響。將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會發現當世界積極對外開放并進行殖民擴張時,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使得中國進一步地遠離世界潮流。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清朝閉關政策所帶來的嚴重影響。
4.清政府“申飭沿海一帶文武各官,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將邊海居人盡移內地”。其影響是(  )
①杜絕倭寇對沿海的掠奪 ②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
③使得中國更加閉塞停滯 ④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政策帶來的影響。在審題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影響”兩字,“杜絕倭寇對沿海的掠奪”并不符合歷史情況,“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也未得到體現。故排除①②,正確答案為C。
【點評】知道清朝閉關政策帶來的影響。
5.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國商人洪仁輝第二次率領商船到寧波貿易。 乾隆皇帝擔憂“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將又成粵省一澳門矣,于海疆重地,民風土俗,均有關系”,于是,下令實行“一口通商”政策。這表明乾隆實行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統治者法律意識欠缺 B.防止清統治出現危機
C.應付中外的不滿情緒 D.清政府驕傲盲目自大
【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朝中后期實行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說明乾隆皇帝因為擔心洋人來華貿易制造事端,從而關閉通商口岸。正確答案為B。
【點評】知道清朝中后期實行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
6.臺灣統一之后,康熙皇帝在與大臣的談話中說道: “先因海寇(鄭成功),故海禁不開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從中可知清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是因為(  )
A.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B.統治者無視商業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強的入侵 D.抵御鄭成功抗清力量
【答案】D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清朝初期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統治者實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應對鄭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體措施。正確答案為D。
【點評】知道清初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7.錢穆曾說:“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廳秘書,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錢穆認為皇帝成為“政府里的真正領袖”是因為 (  )
A.唐朝設政事堂 B.元朝設中書省
C.明朝廢除丞相制 D.清朝設軍機處
【答案】C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來辨析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演變的情況。題干材料反映了內閣不是一級行政機構,內閣學士也不是行政官員,不同于丞相,實權在皇帝手中。這些關鍵信息說明了沒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點,應在明代。正確答案為C。
【點評】掌握中國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措施。
8.“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這是清代一位軍機大臣對工作的描述。該詩直接說明了(  )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答案】A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皇權膨脹的相關知識。軍機大臣是皇帝的親信重臣,但他們并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力,故B、C兩項與史實不符;D項是軍機處設置的影響,題干材料不能直接說明。正確答案為A。
【點評】知道軍機大臣的職責和影響。
9.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答案】C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明代內閣能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但決策權在皇帝手中;清代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可參與軍國大事,但只能跪受筆錄。正確答案為C。
【點評】掌握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0.大型紀錄片《故宮》解說詞第四集《指點江山》:“養心殿西暖閣,是雍正處理政務、批閱奏折的地方,這里懸掛著他親筆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實現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復明朝內閣 B.三省六部制度確立
C.軍機處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
【答案】C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恢復明朝的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雍正帝成立了軍機處,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級官員下達命令,使封建專制達到頂峰。正確答案為C。
【點評】 解題關鍵是理解材料,由材料關鍵詞“雍正”得出時間。
11.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有(  )
①廢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設錦衣衛 ④廷杖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明太祖加強皇權的相關知識。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其中廢丞相,權分六部,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設立錦衣衛,監視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關系變成了主仆關系。分封藩王,事實證明削弱了皇權。正確答案為D。
【點評】知道明清時期皇權膨脹的表現。
12.“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對這一史料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秦始皇以“凌遲”等手段殘害群臣
B.唐太宗設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宋太祖意在杜絕武將做丞相的現象
D.明太祖廢除丞相以確保皇權高枕無憂
【答案】D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相關措施。本題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許立丞相”,聯系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歷史事實可知,A項是秦朝,B項是唐朝,C項是宋朝,故正確答案為D。
【點評】掌握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相關措施。
13.下圖是一幅殘缺的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示意圖” 請依據留存信息,判斷該圖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D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中國古代皇權膨脹的相關知識。本題圖片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應是明代廢丞相后。正確答案為D。
【點評】知道皇權膨脹的表現。
14.下列史實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絲綢之路開辟 ②實行“閉關鎖國” ③鄭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機;探究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
【解析】【分析】此題考察重要歷史事件的時序。絲綢之路開辟于西漢;實行”閉關鎖國“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鄭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確的是A。
【點評】知道重要歷史事件的時序。
15.下面是四位同學對清朝社會經濟面貌的概括,較準確的應該是(  )
A.繁榮與開放的經濟社會
B.萬千氣象的經濟社會
C.閉關保守的經濟社會
D.萬世平和的經濟社會
【答案】C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考點的理解。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清政府死后沒有覺察到處于農耕文明的封建中國與工業文明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逆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近代前夜的危機。
16.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最嚴重后果是(  )
A.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妨礙工商業的發展
B.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阻礙中外經濟交流
C.長期與世隔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響,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答案】C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的危機考點的掌握。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點評】要求學生掌握閉關鎖國的影響。
17.清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有這樣幾句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此言論表明,當時統治者實行的政策是(  )
A.閉關鎖國 B.開放五口通商
C.重商輕農 D.君主專制
【答案】A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的危機考點的掌握。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提示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長期關閉過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即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
【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8.清朝中期以后,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導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閉關鎖國 B.倭寇入侵
C.八股取士 D.文字獄
【答案】A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清朝中期以后中國落伍的原因。”倭寇入侵“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在明清時期都有,也不是清朝中期以后中國逐漸落伍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選擇A。
【點評】知道清朝中期以后中國落伍的原因。
19.(2017八下·常山月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對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最恰當的概括是(  )
A.帝國的繁盛
B.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與發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答案】D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農耕文明的繁盛考點的理解。明清兩朝鼎盛時期,中國的農耕文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綜合國力在世界范圍內仍大體保持領先地位。然而,這一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強紛紛越洋搶灘,建立殖民統治。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已無法和西方工業文明抗衡。此時的中國皇權高度膨脹,閉關鎖國,鉗制思想發展,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長和阻礙社會變革,一味守護農耕藩籬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開始陷入深刻的危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明清時期我國的歷史特征。
20.近代中國落伍于世界,原因諸多,下面漫畫反映的是(  )
(畫中的文字為“皇上,居住在這樣的國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豐衣足食呢!”)
A.專制統治加強 B.對外閉關鎖國
C.頻遭列強入侵 D.政治腐敗
【答案】B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近代前夜危機的理解。漫畫中的籠子表示封閉,而清朝統治者認為閉關鎖國就能防范外夷侵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
【點評】要求學生理解閉關鎖國政策。
二、問答題
21.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夷船)將來只許在廣州收泊貿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二:諸歐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學新器,絕出前古,橫被全球。
──康有為
材料三: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南京條約》
(1)材料一反映了中國怎樣的對外政策?
(2)結合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說說與中國相比,西方國家“新”在哪里?
(3)綜合三則材料,談談這段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
【答案】(1)閉關政策。
(2)中國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西方國家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中國處于農耕文明時期,西方國家步入了工業文明時代;中國厲行思想文化專制,西方國家倡導思想解放。
(3)與外界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及其影響。解讀清廷旨令,可以知道當時實行閉關的對外政策。再把清王朝置于世界背景下進行考察,當歐美國家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思想文化方面不斷創新和進步時,清政 府統治下的中國停滯不前,而閉關政策則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閉塞,致使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最終受到西方列強鐵蹄蹂躪。這也告訴我們要始終秉持對外開放交流的 積極心態。
【點評】掌握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及其影響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代初年,鄭和統率技術上最先進的“寶船”艦隊出洋,遠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鄭和下西洋時,歐洲的探險時代尚未開始。……航海期間,鄭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國當朝皇帝的德威,厚贈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 (清朝時期)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僅限于廣州一地,且管制甚嚴。他們不得進入中國內地,種種規章制度專為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而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論中國》
(1)據材料一,指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現是什么?
【答案】(1)目的:宣揚中國皇帝的德威;影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但是耗費了大量物力、人力、財力。
(2)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清朝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并從正反兩面分析影響。對比明初的海上遠航壯舉,強調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然后基于材料二的分析,指出其主要表現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點評】掌握鄭和下西洋和清朝閉關鎖國的相關史實。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測算,1700-182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紀初,全世界有十個擁有五十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六個。揚州即屬于其中之一。
──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
材料二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世界并因此竭力以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馬克思《鴉片貿易史》
(1)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清代揚州再次成為全國著名的重要商業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馬克思所說的“帝國”指的是哪國?“殊死”的決斗”指的是什么戰爭?從馬克思對“帝國”的論斷中我們應吸取哪些有益的歷史教訓?
【答案】(1)揚州居交通要沖,是我國中部各省食鹽供應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運的咽喉;商品經濟特別是鹽業的發展;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揚州經濟發展錦上添花,出現空前的繁華。
(2)中國或清朝;鴉片戰爭;閉關鎖國導致落后,我們應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康乾盛世時的農業經濟繁榮及盛世危機的相關史。實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多個角度解讀揚州在清代再次成為全國著名的重要商業城市的原因,從中一窺清朝經濟的繁盛,而材料二強調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對比之下,能夠有效地得出歷史教訓。
【點評】掌握康乾盛世時的農業經濟繁榮及盛世危機的相關史實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后,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廢丞相后與丞相地位近似官職的基本職權情況表
職 位 基 本 職 權
明中葉后 內閣首輔 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經常受到挑戰
清朝雍正年間以后 軍機大臣 承旨擬寫傳達皇帝旨意
材料三: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
(1)在君權與相權關系的處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別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2)當時也有人稱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為宰相,這種稱呼是否有實質意義?為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黃宗羲的觀點?
【答案】(1)秦始皇不給丞相以兵權,讓御史大夫牽制丞相;唐太宗規定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宋太祖以參知政事等官職分割相權。共同點:相權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權加強
(2)內閣屬于皇帝的顧問內侍機構,內閣首輔不是法定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的長官,其權限大小取決于皇帝;軍機處是皇帝諭旨的傳達機構,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權力,不能對皇權形成制約,所以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宰相。
(3)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廢除宰相后,君主專制制度逐步發展到了頂峰,形成了絕對的君主專制,加重了政治腐敗。
【知識點】皇權膨脹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君權和相權之間關系的變化情況,掌握中國君權不斷膨脹的歷史史實。解答第1小問時注意要求“君權與相權關系”實際上概括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時中央機構的設置與調整。本問實際是考查了宰相與內閣首輔、軍機大臣的比較認識,可以從地位、產生方式、權限等方面比較。同時注意結合材料三組織答案。解答本問首先要弄清黃宗羲觀點的意思:自從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以來,政治更為腐敗。同時結合明太祖廢丞相的原因及影響。
【點評】本題理解君權和相權之間關系的變化,掌握中國君權不斷膨脹的歷史史實
三、材料分析題
25.【中國,崛起之路】
中國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艱辛,歷史上的經驗,值得借鑒。
材料一:歷史上,中國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認為是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第一次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當時漢朝周邊的一些國家開始進口漢朝的商品和技術——主要是絲綢、紙張、陶瓷……,7世紀唐朝的建立不僅宣布了中國的第二次崛起,而且鞏固了中國在南方的力量,并通過陸路向四周擴展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還傳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國不僅高度開放而且迎來了一個貿易和工業不斷增長的時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國由此實現了第三次崛起。雖然這次與前兩次相比有些遜色,中國強大的力量仍給這一地區留下了很深印象。
——王賡武《中國迎來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鄭和船隊所到之處,以禮待人,尊重當地風俗;公平貿易,并將海外的先進文化與科技帶回國內,因而為中國贏得了信譽和朋友。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信中的幾句話:“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國古代三次崛起體現出的共同特征。
(至少回答兩個方面)
(2)根據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用了什么哪種對外貿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嚴重危害?(至少回答兩個方面)
(3)你認為如何才能實現中國的第四次崛起?
【答案】(1)國家強盛;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和平崛起、對外影響深遠等。
(2)閉關政策 。后果: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3)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經濟強國;等等。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從中國古代的強大到近代的落后。
第一小題主要是漢、唐、明三個朝代,提及了絲綢之路、外傳文化、鄭和下西洋等事件,漢和唐是中國古代盛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共同特點有國家統一,強盛,對外開放,具有包容的心態,對外友好交往等。故答案為”國家強盛;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和平崛起、對外影響深遠等”
第二小題則是乾隆皇帝的原語,天朝上國的心態,盲目自信。可以看出當時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帶來了很嚴重的影響,如“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等局面。
第三小題則是考察對我們的啟示,前面兩個材料是正面的例子,第三個材料是負面的例子。所以我們要有第四次崛起,必須仍然實行對外開放,大力發展自己經濟,對外友好交往等。
【點評】理解中國古代的強大到近代的落后的原因,并得出相關的啟示。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蕉岭县| 巨野县| 尼勒克县| 神农架林区| 汝城县| 临武县| 彝良县| 岳池县| 呼伦贝尔市| 甘洛县| 金坛市| 海伦市| 寻乌县| 阜平县| 营山县| 南川市| 中卫市| 襄汾县| 东源县| 门源| 家居| 金湖县| 宁化县| 绥芬河市| 洮南市| 望江县| 沿河| 海丰县| 鄂尔多斯市| 武功县| 滁州市| 大理市| 庆安县| 孝感市| 高平市| 田阳县| 壤塘县| 泸水县| 乐至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