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社八上4.1.2《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東晉始于元帝,終于恭帝司馬德文,共11帝。其中“元帝”是( )A.司馬衷 B.司馬懿 C.司馬炎 D.司馬睿2.(2017八上·溫州月考)了解歷史發展的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與下圖中序號相對應的朝代依次是( )A.東漢、吳、蜀、南朝 B.東漢、蜀、吳、東晉C.西漢、吳、蜀、南朝 D.西漢、蜀、吳、東晉3.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得以開發,最主要的原因是( )A.江南統治者愛惜民力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C.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D.江南戰亂少,社會安定4.《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無積聚而多貧。”《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江南地區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人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B.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C.南方的自然條件比較優越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進5.從下面的“人口遷徙示意圖”中,可以看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B.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C.中原人民大量遷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遷住中原6.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現“北麥南稻”的格局,但史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餐桌上也出現了面食、粟米飯等北方食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B.南方商品經濟發達C.北方人南遷和民族交融 D.南方統治著提倡7.東漢末年,關中地區人口從240萬減少到50萬,揚州從320萬增加到433萬,荊州(今湖北境內)從359萬增加到620萬。導致這一時期南北人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區開發 B.民族融合加強C.經濟重心南移 D.北方戰亂頻繁8.南朝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這四個政權按照出現順序的正確排列是( )A.宋、齊、梁、陳 B.梁、宋、齊、陳C.齊、宋、梁、陳 D.梁、陳、宋、齊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結束東晉統治,開啟“南朝”統治的是下列哪個政權( )A.陳 B.宋 C.齊 D.梁10.420—489年在中國南方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總稱南朝,它們定都都在南京,當時的南京叫( )A.建業 B.建康 C.金陵 D.天京11.宋、齊、梁、陳,因為都城都在一個地方,都偏安于江南,統稱為南朝,南朝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在( )A.建業 B.建康 C.臨安 D.寧波12.在4世紀后期建立了政權,并統一了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是( )A.匈奴 B.鮮卑 C.氐 D.羌13.4世紀后期,統一北方地區的是( )A.西晉 B.東晉 C.魏國 D.前秦14.(2017八上·紹興期中)戰爭的勝負不一定取決于兵力的多寡,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 )①官渡之戰 ②赤壁之戰 ③淝水之戰 ④長平之戰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5.(2017八上·溫州月考)戰爭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前秦軍心渙散——淝水之戰后北方混戰B.紂王昏庸無道——牧野之戰后夏朝滅亡C.袁軍不習水性——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D.曹軍士兵眾多——赤壁之戰中曹軍大勝16.淝水之戰的作戰雙方是( )A.東晉和西晉 B.西晉和前秦 C.東晉和前秦 D.南朝和前秦17.南朝時,冶鑄技術進步的表現是( )A.用木炭作燃料冶鐵 B.用水排鼓風C.灌鋼法的采用 D.用煤作燃料18.下列關于東晉南朝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稻田里開始使用糞肥 ②水稻是主要的作物,小麥的種植得到推廣③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具 ④發明了灌鋼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9.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有( )①東晉和西晉的統治區域相同 ②結束東晉統治的是前秦③南朝從420年開始 ④南朝包括前秦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二、材料分析題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三國和兩晉時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開始內遷到黃河流域……以匈奴人滅西晉為序幕,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的浪潮。材料二:東晉南朝時,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稻田里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水稻產量提高,除了主要種植水稻外,還普遍實行麥稻兼作……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的浪潮”的主要原因。(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與材料二中“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二者是什么關系?為什么?(3)你認為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原因還有哪些?(4)結合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談一談你對發展經濟的感想。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宋書》記載:“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2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除草)……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東晉建立后)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如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宋書》(1)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經濟狀況如何?其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南方經濟狀況如何?其原因有哪些?(3)這種變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從江南變化的原因中,你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健康為都城,史稱東晉。所以“東晉始于元帝”,“元帝”是司馬睿。選項D符合題意;而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考查的知識點較細,應牢記“元帝”是司馬睿。2.【答案】B【考點】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朝代變遷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專權,導致了東漢的衰落和最后滅亡,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后來西晉滅了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316年,西晉滅亡,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和十六國政權形成了并立的局面。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朝代變遷的識記。3.【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這是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的原因。C項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是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得以開發,最主要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江南地區開發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最主要的原因”,注意準確識記江南地區開放的主要原因。4.【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是否定式的選擇題,選擇不包括的。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也增加了那里的勞動人手;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到南宋最后完成經濟重心南移。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東晉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5.【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壯大,開始向中原地區推進,推動了民族大融合。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對于我國人口分布狀況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它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我國多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核了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本題難度適中。6.【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已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這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北方人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種植技術吧,所以出現了材料中的現象。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知識點。注意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與影響為常考知識點。7.【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關中地區人口從240萬減少到50萬,揚州從320萬增加到433萬,荊州(今湖北境內)從359萬增加到620萬”可知北方人口減少,南方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南遷。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末年以來北人南遷的原因。本題難度適中。8.【答案】A【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420年,原東晉將領劉裕自立為皇帝,國號宋,史稱劉宋,此后160年間,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朝代,合稱為南朝,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除了本題考查的知識點外,學生還要掌握南朝建立和滅亡的時間。9.【答案】B【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420年,掌握東晉實權的大將劉裕,廢晉帝自立,東晉滅亡。劉裕滅晉后,建國號為宋。從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稱“南朝”。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是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不大。學生要掌握東晉建立和滅亡的時間。10.【答案】B【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420—589年在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所以當時的南京叫建康;因此只有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南朝的知識,屬于知識層面的識記,難度不大。南朝四個朝代都是大將奪取的政權,首都都在建康定都。四個朝代的順序需熟練掌握。11.【答案】B【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從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所以南朝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在健康。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不大,學生要識記南朝四個朝代的順序。12.【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于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概況的了解。我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我國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有氐族及鮮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為5世紀;氐族建立的前秦在東晉中期統一北方,為4世紀。所以,正確答案為C。【點評】了解我國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政權的概況。13.【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的了解。A建立于266年,280年統一了全國。B建立于317年,主要位于南方,C是建立于220年,位于北方。D在東晉中期,基本統一了北方,與東晉并立,東晉中期與4世紀后期也符合,故而答案為D。【點評】了解魏晉南北朝的概況。14.【答案】B【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重大戰役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官渡之戰: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赤壁之戰:208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決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操。淝水之戰: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的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故選B。長平之戰:公元260年,秦、趙于長平交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所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重大戰役的識記。15.【答案】A【考點】夏、商、西周的興亡;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重要戰爭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牧野之戰是推翻商紂王的戰爭,戰爭結束的是商朝的統治,不是夏朝的統治,B項說法不正確。官渡之戰,是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袁紹失敗不是因為不習水性,C項說法不正確。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獲得大勝,打敗曹軍,D項說法不正確。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重要戰爭的識記。16.【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淝水之戰的相關知識的識記。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軍南下,試圖吞并東晉。秦軍前鋒與東晉軍隊隔淝水對峙,晉軍大敗前秦,此戰為淝水之戰。故答案為C。【點評】知道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17.【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南朝時手工業發展狀況的了解除。南朝時,南方的手工業得到顯著發燕尾服,冶鑄技術進一步改進,灌鋼法的發明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故而答案為CA。【點評】了解南朝手工業發展的狀況。18.【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考點的掌握。當時,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稻田里開始使用糞肥,小麥的種植也推廣到江南。制瓷業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瓷器已經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尤其是青瓷,最為當時人所青睞。當時人們已經發明了灌鋼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東晉南朝生產發展的表現。19.【答案】A【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概況。此題為逆向選擇,東晉與西晉的統治區域不一樣,西晉是我國歷史是一個統一的朝代,東晉主要位于南方,與北方的十六國并存,故1的表述是錯誤的。結束東晉統治是的大將劉裕,420年,他自立為帝,建立宋,南朝開始,故2表述錯誤,3表述正確。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前秦是十六國中其中一個,故4的表述錯誤。因此,正確答案為A。【點評】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概況。20.【答案】(1)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矛盾尖銳。(2)因果關系。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4)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維護安定的國內經濟建設環境;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注意環境保護。【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矛盾尖銳是“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的浪潮”的主要原因。(2)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與材料二中“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二者是因果關系;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3)依據所學可知,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是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原因。(4)結合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可知,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壯大,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維護安定的國內經濟建設環境;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注意環境保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同時,為人民贏得良好的生存環境。故答案為:(1)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矛盾尖銳。(2)因果關系。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4)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維護安定的國內經濟建設環境;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注意環境保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和江南經濟的發展的相關知識。21.【答案】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大量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南方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爭頻繁,但南方相對于北方安定,有利于南方的開發;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大量南遷,不僅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與南方人民一起開發江南;這一時期,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些發展經濟的措施;南方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具有開發的基礎,所以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能得到開發。(2)依據課本知識,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大量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南方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原因的掌握。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大量人口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南方自然條件也比較優越,這些都是姜娜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22.【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耕作方式落后,社會生產不發展,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不富足;原因是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2)材料二反映了東晉建立后,南方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因是三國時期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西晉時,北方人為逃避戰亂,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和發展。(3)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技術、引進人才。【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由“地廣人稀”可以看出江南地域廣闊但是人煙稀少;“火耕水耨”指的是在江南農業生產中還使用的是刀耕火種的耕種方式,比較落后;“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以看江南地區經濟不發達,沒有受凍餓的人,但也沒有特別富裕的人家,從整體上處于落后狀態。(2)由“江南…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從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區經過人們的辛勤勞動,農業都能實現豐收,人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從中可以看出江南的“絲棉”行業也就是紡織行業比較發達,所產的“布帛”能夠在全國流通。閱讀材料可以知道此材料出自于南北朝時期的《宋書》,因此可以從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因素方面歸納當時推動江南經濟發展的因素。當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統治者努力革除弊政,注意發展生產;再加上北方人南遷到南方,不僅補充了勞動力,而且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從自然條件方面來看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也會推動經濟的發展。(3)由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對比可知,這種變化對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啟示類問題,符合題意即可,如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技術、引進人才。故答案為:(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耕作方式落后,社會生產不發展,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不富足;原因是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2)材料二反映了東晉建立后,南方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因是三國時期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西晉時,北方人為逃避戰亂,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和發展。(3)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技術、引進人才。【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對秦漢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相關知識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秦漢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情況及原因。(2)本題主要考查對江南地區開發相關知識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東晉后南方地區的開發及原因。(3)本題主要考查對南方地區的開發相關知識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南方地區的開發產生的影響。(4)本題是開放性題目,只有言之有理即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社八上4.1.2《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東晉始于元帝,終于恭帝司馬德文,共11帝。其中“元帝”是( )A.司馬衷 B.司馬懿 C.司馬炎 D.司馬睿【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健康為都城,史稱東晉。所以“東晉始于元帝”,“元帝”是司馬睿。選項D符合題意;而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考查的知識點較細,應牢記“元帝”是司馬睿。2.(2017八上·溫州月考)了解歷史發展的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與下圖中序號相對應的朝代依次是( )A.東漢、吳、蜀、南朝 B.東漢、蜀、吳、東晉C.西漢、吳、蜀、南朝 D.西漢、蜀、吳、東晉【答案】B【考點】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朝代變遷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專權,導致了東漢的衰落和最后滅亡,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后來西晉滅了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316年,西晉滅亡,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和十六國政權形成了并立的局面。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朝代變遷的識記。3.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得以開發,最主要的原因是( )A.江南統治者愛惜民力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C.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D.江南戰亂少,社會安定【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這是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的原因。C項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是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得以開發,最主要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江南地區開發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最主要的原因”,注意準確識記江南地區開放的主要原因。4.《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無積聚而多貧。”《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江南地區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人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B.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C.南方的自然條件比較優越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進【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是否定式的選擇題,選擇不包括的。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也增加了那里的勞動人手;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到南宋最后完成經濟重心南移。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東晉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5.從下面的“人口遷徙示意圖”中,可以看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B.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C.中原人民大量遷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遷住中原【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壯大,開始向中原地區推進,推動了民族大融合。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對于我國人口分布狀況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它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我國多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核了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本題難度適中。6.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現“北麥南稻”的格局,但史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餐桌上也出現了面食、粟米飯等北方食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B.南方商品經濟發達C.北方人南遷和民族交融 D.南方統治著提倡【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已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這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北方人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種植技術吧,所以出現了材料中的現象。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知識點。注意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與影響為常考知識點。7.東漢末年,關中地區人口從240萬減少到50萬,揚州從320萬增加到433萬,荊州(今湖北境內)從359萬增加到620萬。導致這一時期南北人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區開發 B.民族融合加強C.經濟重心南移 D.北方戰亂頻繁【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關中地區人口從240萬減少到50萬,揚州從320萬增加到433萬,荊州(今湖北境內)從359萬增加到620萬”可知北方人口減少,南方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南遷。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末年以來北人南遷的原因。本題難度適中。8.南朝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這四個政權按照出現順序的正確排列是( )A.宋、齊、梁、陳 B.梁、宋、齊、陳C.齊、宋、梁、陳 D.梁、陳、宋、齊【答案】A【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420年,原東晉將領劉裕自立為皇帝,國號宋,史稱劉宋,此后160年間,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朝代,合稱為南朝,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除了本題考查的知識點外,學生還要掌握南朝建立和滅亡的時間。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結束東晉統治,開啟“南朝”統治的是下列哪個政權( )A.陳 B.宋 C.齊 D.梁【答案】B【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420年,掌握東晉實權的大將劉裕,廢晉帝自立,東晉滅亡。劉裕滅晉后,建國號為宋。從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稱“南朝”。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是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不大。學生要掌握東晉建立和滅亡的時間。10.420—489年在中國南方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總稱南朝,它們定都都在南京,當時的南京叫( )A.建業 B.建康 C.金陵 D.天京【答案】B【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420—589年在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所以當時的南京叫建康;因此只有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南朝的知識,屬于知識層面的識記,難度不大。南朝四個朝代都是大將奪取的政權,首都都在建康定都。四個朝代的順序需熟練掌握。11.宋、齊、梁、陳,因為都城都在一個地方,都偏安于江南,統稱為南朝,南朝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在( )A.建業 B.建康 C.臨安 D.寧波【答案】B【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從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所以南朝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在健康。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不大,學生要識記南朝四個朝代的順序。12.在4世紀后期建立了政權,并統一了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是( )A.匈奴 B.鮮卑 C.氐 D.羌【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于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概況的了解。我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我國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有氐族及鮮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為5世紀;氐族建立的前秦在東晉中期統一北方,為4世紀。所以,正確答案為C。【點評】了解我國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政權的概況。13.4世紀后期,統一北方地區的是( )A.西晉 B.東晉 C.魏國 D.前秦【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的了解。A建立于266年,280年統一了全國。B建立于317年,主要位于南方,C是建立于220年,位于北方。D在東晉中期,基本統一了北方,與東晉并立,東晉中期與4世紀后期也符合,故而答案為D。【點評】了解魏晉南北朝的概況。14.(2017八上·紹興期中)戰爭的勝負不一定取決于兵力的多寡,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 )①官渡之戰 ②赤壁之戰 ③淝水之戰 ④長平之戰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重大戰役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官渡之戰: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赤壁之戰:208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決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操。淝水之戰: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的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故選B。長平之戰:公元260年,秦、趙于長平交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所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重大戰役的識記。15.(2017八上·溫州月考)戰爭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前秦軍心渙散——淝水之戰后北方混戰B.紂王昏庸無道——牧野之戰后夏朝滅亡C.袁軍不習水性——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D.曹軍士兵眾多——赤壁之戰中曹軍大勝【答案】A【考點】夏、商、西周的興亡;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重要戰爭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牧野之戰是推翻商紂王的戰爭,戰爭結束的是商朝的統治,不是夏朝的統治,B項說法不正確。官渡之戰,是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袁紹失敗不是因為不習水性,C項說法不正確。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獲得大勝,打敗曹軍,D項說法不正確。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重要戰爭的識記。16.淝水之戰的作戰雙方是( )A.東晉和西晉 B.西晉和前秦 C.東晉和前秦 D.南朝和前秦【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淝水之戰的相關知識的識記。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軍南下,試圖吞并東晉。秦軍前鋒與東晉軍隊隔淝水對峙,晉軍大敗前秦,此戰為淝水之戰。故答案為C。【點評】知道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17.南朝時,冶鑄技術進步的表現是( )A.用木炭作燃料冶鐵 B.用水排鼓風C.灌鋼法的采用 D.用煤作燃料【答案】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南朝時手工業發展狀況的了解除。南朝時,南方的手工業得到顯著發燕尾服,冶鑄技術進一步改進,灌鋼法的發明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故而答案為CA。【點評】了解南朝手工業發展的狀況。18.下列關于東晉南朝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稻田里開始使用糞肥 ②水稻是主要的作物,小麥的種植得到推廣③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具 ④發明了灌鋼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考點的掌握。當時,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稻田里開始使用糞肥,小麥的種植也推廣到江南。制瓷業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瓷器已經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尤其是青瓷,最為當時人所青睞。當時人們已經發明了灌鋼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東晉南朝生產發展的表現。19.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有( )①東晉和西晉的統治區域相同 ②結束東晉統治的是前秦③南朝從420年開始 ④南朝包括前秦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A【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概況。此題為逆向選擇,東晉與西晉的統治區域不一樣,西晉是我國歷史是一個統一的朝代,東晉主要位于南方,與北方的十六國并存,故1的表述是錯誤的。結束東晉統治是的大將劉裕,420年,他自立為帝,建立宋,南朝開始,故2表述錯誤,3表述正確。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前秦是十六國中其中一個,故4的表述錯誤。因此,正確答案為A。【點評】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概況。二、材料分析題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三國和兩晉時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開始內遷到黃河流域……以匈奴人滅西晉為序幕,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的浪潮。材料二:東晉南朝時,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稻田里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水稻產量提高,除了主要種植水稻外,還普遍實行麥稻兼作……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的浪潮”的主要原因。(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與材料二中“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二者是什么關系?為什么?(3)你認為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原因還有哪些?(4)結合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談一談你對發展經濟的感想。【答案】(1)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矛盾尖銳。(2)因果關系。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4)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維護安定的國內經濟建設環境;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注意環境保護。【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矛盾尖銳是“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的浪潮”的主要原因。(2)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與材料二中“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二者是因果關系;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3)依據所學可知,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是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原因。(4)結合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可知,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壯大,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維護安定的國內經濟建設環境;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注意環境保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同時,為人民贏得良好的生存環境。故答案為:(1)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矛盾尖銳。(2)因果關系。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4)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維護安定的國內經濟建設環境;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注意環境保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和江南經濟的發展的相關知識。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宋書》記載:“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答案】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大量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南方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爭頻繁,但南方相對于北方安定,有利于南方的開發;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大量南遷,不僅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與南方人民一起開發江南;這一時期,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些發展經濟的措施;南方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具有開發的基礎,所以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能得到開發。(2)依據課本知識,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大量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南方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原因的掌握。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大量人口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南方自然條件也比較優越,這些都是姜娜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2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除草)……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東晉建立后)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如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宋書》(1)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經濟狀況如何?其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南方經濟狀況如何?其原因有哪些?(3)這種變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從江南變化的原因中,你有何啟示?【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耕作方式落后,社會生產不發展,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不富足;原因是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2)材料二反映了東晉建立后,南方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因是三國時期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西晉時,北方人為逃避戰亂,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和發展。(3)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技術、引進人才。【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由“地廣人稀”可以看出江南地域廣闊但是人煙稀少;“火耕水耨”指的是在江南農業生產中還使用的是刀耕火種的耕種方式,比較落后;“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以看江南地區經濟不發達,沒有受凍餓的人,但也沒有特別富裕的人家,從整體上處于落后狀態。(2)由“江南…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從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區經過人們的辛勤勞動,農業都能實現豐收,人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從中可以看出江南的“絲棉”行業也就是紡織行業比較發達,所產的“布帛”能夠在全國流通。閱讀材料可以知道此材料出自于南北朝時期的《宋書》,因此可以從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因素方面歸納當時推動江南經濟發展的因素。當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統治者努力革除弊政,注意發展生產;再加上北方人南遷到南方,不僅補充了勞動力,而且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從自然條件方面來看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也會推動經濟的發展。(3)由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對比可知,這種變化對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啟示類問題,符合題意即可,如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技術、引進人才。故答案為:(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耕作方式落后,社會生產不發展,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不富足;原因是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2)材料二反映了東晉建立后,南方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因是三國時期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西晉時,北方人為逃避戰亂,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和發展。(3)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保持安定的環境,引進技術、引進人才。【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對秦漢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相關知識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秦漢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情況及原因。(2)本題主要考查對江南地區開發相關知識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東晉后南方地區的開發及原因。(3)本題主要考查對南方地區的開發相關知識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南方地區的開發產生的影響。(4)本題是開放性題目,只有言之有理即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八上4.1.2《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歷社八上4.1.2《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