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5講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5講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5講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主干梳理:
一、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1.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1)先秦時期
①古代中國,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戰國時期。
②秦獻公時期:“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
③商鞅《商君書》說:“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這是指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記。
(2)秦漢時期
①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戶籍外,還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②漢朝:百姓編入戶籍,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國家也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東漢末年,戶籍散亂。
(3)隋唐時期
①隋朝:兩晉時期,戶口分為“黃籍”和“白籍”,又采取“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
②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4)宋元時期
①宋朝:戶籍分主戶和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②元朝:按職業分別編訂戶籍,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5)明清時期
①明朝:繼承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冊稱為“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等。
②清朝:清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作為征收賦役依據。清前期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作用大為削弱,乾隆時政府下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組織形式登記人口數量。
2.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秦漢至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①秦漢:鄉里制度。縣下設鄉、里。鄉設三老,掌教化;里設里正。鄉、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達政令和維護治安。后代沿襲鄉里制度,稍有變化。
②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③明清:明朝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2)社會治理
①秦漢:實行什伍制度。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相互監督。
②隋唐:唐朝實行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后成為王安石保甲制的淵源。
③明朝:王陽明推行十家牌法。十家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巡查,按時上報。
④清朝實行里甲制,后改為保甲制。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3.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實行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統治者保證人口繁衍和生產活動、維護統治的需要。
(2)救濟:政府是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
①漢代: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隋唐時期,政府重視官方儲備的同時,提倡民間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預防荒年,同時鼓勵民間置公共糧倉“義倉”。后世社倉、義倉較為普遍。
(3)優撫
①秦漢時期,皇帝會賜給年高者手杖——鳩杖,以示尊重。
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養病坊、明清養濟院等。
③宋朝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
④明清: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4)特點
①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是保證糧食供應,方式有直接救濟和間接救濟。
②社會力量救濟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救助貧困人群。
二、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1.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
(1)古代希臘基層治理
①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
②村社實行自治,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
(2)中世紀歐洲基層治理
①莊園是主要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主持莊園法庭審判、裁決糾紛。
②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獲得特許狀后,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會和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③基督教會也發揮重要作用。
(3)近代歐美基層治理:在繼承地方自治傳統基礎上,加強對基層治理的管理。
①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
②美國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
④工業革命后,各國社區組織開始形成。
(4)現代歐美基層治理
①二戰后,社區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強調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共同作用的同時,社區承擔了更多政府功能,基層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西方保障制度建立與發展
①17世紀初,英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
②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
③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建立。
④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此后,瑞典、挪威、法國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其他國家社會保障制度
①蘇聯:1977年,蘇聯實行全民社會保險制度,廢除退休養老制度。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基本繼承了蘇聯的社會保障制度。
②中國: 1951年2月,新中國政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來。
【考點】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
(1)起步晚: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實施。
(2)覆蓋全:覆蓋城鄉全體公民,涉及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
(3)逐步推進,穩步提高。
(4)中國特色:借鑒先進國家經驗,結合本國國情。
【考點】 客觀評價王安石保甲法的作用
(1)積極:保丁農閑時練兵,平時參與維護地方治安,戰時編入軍隊作戰。保甲法的實施,加強了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社會治安,而且寓兵于農,既實現了兵農合一,又為精簡軍隊創造了條件。
(2)消極:保甲法推行時,為了逃避供養軍隊的高額賦稅與被抽去當兵的雙重威脅,民間發生了自殘事件,嚴重者甚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考點】 中國古代基層管理制度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
①治安管理機構的設置較為固定。
②利用聯保連坐與保甲法這樣一些超強制的高壓手段。
③家族倫理和族規家法成為極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鄉民、村民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團、鄉勇等)對維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補充正式控制的作用。
(2)積極作用
①鄉、里作為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基層管理單位,承擔基層戶籍管理與社會治安的雙重職責,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
②鄉、里等基層組織在宗族家訓基礎上制定鄉約,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眾,對傳播傳統文化,維護傳統倫理道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考點】 現代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意義
(1)有利于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有利于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公民。
(2)實行農村村民民主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管理,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有利于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效性。
(3)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民主建設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考點】 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救濟救助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作用
(1) 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基本的保障。
②自然災害頻發以及疫病流行往往造成社會矛盾的激化,出現社會動蕩。統治者為保證人口繁殖和生產活動、維護統治的需要,也需要構建救濟制度,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其統治。
③儒家“以民為本”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自漢代以后成為歷代統治者正統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強調“仁”“仁政”“民本”“德治”,對救濟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
(2) 作用:救濟解困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統治。但古代救助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專制統治,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考點】 中國古代救濟救助制度的特點
(1)時間久遠,源遠流長:自先秦時期的《周禮》記載救濟救助到明清善堂、善會,延續數千年,救濟救助制度歷史久遠。
(2)政府救濟與民間救助相結合:政府主要承擔災害與災難時的社會大范圍救濟,民間承擔貧弱社會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輔相成。
(3)機構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濟典型地體現了“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設置不同類型與層級的社會救濟救助機構,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實施。
(4)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揚“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主張“仁”“仁政”,倡導救困濟難,體現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本質和精神。
(5)涉及棄嬰養育、助學濟困、貧病救治、養老善終、理喪恤葬、失業救濟等,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圍全面。
【考點】 認識現代社會救濟救助制度的意義
(1)社會救濟救助制度是穩定社會的重要手段。國家和社會通過社會救助為低收入和無收入的社會成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減輕其生活上的困難,防止由于人們對社會收入分配公平的懷疑而造成的社會不穩定隱患,可以起到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認同,穩定社會的作用。
(2)社會救濟救助制度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前提。實施社會救助有助于縮小社會成員在競爭起點上的差距,使陷于困境的社會成員得到一定的社會支持,有一個恢復調整自己的機會,以便在一個相對公平的起點上參與社會競爭。
(3)社會救濟救助制度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社會救濟救助實際上是一種收入再分配制度,在現代社會,社會救助不僅具有保障社會成員最低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還具有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的功能,減緩社會供求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增長。
(4)社會救濟救助制度是促進生產的重要條件。社會救濟救助可以利用互濟來調節收入差別,使多數貧困者保持一定的購買力和消費水平,從而維系了社會的基本消費,穩定了市場需求,起到了刺激生產、活躍社會經濟的作用。
【考點】 全面認識西方福利國家制度
(1)原因: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尖銳,鞏固統治的需要;解決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
(2)前提: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資金來源:由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三部分組成。
(4)變化: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
(5)種類: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
(6)特點:覆蓋面廣,保障程度高,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7)實質:是由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
(8)功能:縮小貧富差距,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社會公平;穩定社會秩序。但過度的社會保障造成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存在懲勤助懶的缺點。
【考點】 現代西方福利國家制度的特點
(1)覆蓋面廣:社會福利覆蓋范圍包括國家的全體公民,覆蓋面廣。
(2)保障程度高:社會福利涉及養老、醫療、失業、教育、住房等一系列方面,保障程度高。北歐瑞典甚至提出構建“從出生到墳墓”的社會保障。
(3)低收入階層受惠多:社會福利制度實質是國家依靠政府力量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通過對高收入者征收個人所得累進稅,對社會低收入者進行生活保障,使窮人受惠多。
(4)制度日趨完備:戰后現代西方國家將社會保障制度法律化、制度化,通過政府立法形式,使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備。
【考點】 西方福利國家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1)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現代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體現了社會公平、公正、正義的思想,反映了人生存機會的平等,福利制度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
(2)福利國家制度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每個階段的特點不盡相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福利制度對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西方福利國家的福利制度進行比較借鑒,可以為我國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經驗。
(3)我國的福利制度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相適應,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絕不能照搬西方的福利制度,盡量避免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在中國重演。
【典型史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一 唐宋之際,鄉村自治組織進一步發展,中央政府愈來愈多地借助他們來穩固統治。唐宋推行的科舉考試制造了一個擁有特權卻居于鄉間的士紳階層。宋代以后,在大舉將地方神明納入國家祀典的同時,隨著識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對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層。呂大鈞首創“呂氏鄉約”,后由王守仁發揚光大;朱熹等理學家則開始將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壞,就由鄉約、保甲承擔了村落治安職能。清代的里甲、保甲、鄉地、宗族、包稅人則承擔催征賦稅的職能,基層自治功能被明清時期勃興的宗族等各種社會組織分擔。
——蔣楠《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鄉村治理》等
材料二 傳統英國鄉村治理,其實質是以莊園為核心的生產活動的安排問題和莊園內部領主與農民,以及農民內部的社會關系調節問題。貴族階級通過對國家權力的分割,將部分司法和行政權轉移到莊園中,以莊園法庭為載體,有效地維護著貴族的政治、經濟地位。……莊園制度對英國社會的歷史演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為英國土地私有產權的形成,農業的資本主義經營和農民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同時也使得英國政治變遷具有精英斗爭的特征;莊園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傳統。
——朱可心《莊園制傳統與英國鄉村治理》
(1)根據材料一概括從唐宋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歷史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傳統英國鄉村治理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7分)
答案:(1)特點:由官方主導向官紳結合發展(自治性);士紳發揮較大作用;中央的權力逐步延伸到鄉村;鄉規民約進一步發展;基層治理與宗族管理緊密結合;儒家倫理(理學或心學亦可)不斷滲入鄉村治理。
原因:穩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科舉制的推行促使士紳階層興起;文化、教育的發展;儒學的發展和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宗法制庶民化和鄉村族權的發展;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士大夫的積極推動。
(2)主要做法:處理好莊園內部領主與農民,以及農民內部的社會關系。
影響: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英國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國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傳統;為近代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奠定了基礎。
【考點】一、中國古代貨幣的變遷歷程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海貝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貨幣,商朝時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銅鑄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戰國時期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秦統一中國后,統一貨幣、度量衡,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 漢武帝時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唯一合法貨幣“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
4.由標示重量向標示年號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唐高祖武德四年改革幣制,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這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由于鑄錢的銅料緊缺、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這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考點】二、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制度的特點及演變趨勢
1.特點
(1)地域性:政府將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圍內,限制其流動。
(2)等級性:政府將人口按照等級分為特權戶種(官戶)、民籍戶種、賤民戶種等,地位逐層降低,界限分明。
(3)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
(4)被賦予社會管理職能:政府通過戶口管理加強對人口活動進行控制和制約,如與里甲制、保甲制等相結合,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
2.演變趨勢
(1)由戶籍、土地、賦稅三位一體的戶籍管理制度,到宋朝開始,土地、賦稅與戶籍開始分離(或地籍與戶籍開始分離),再到明清時期賦役與戶籍進一步分離,傳統的戶籍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2)戶籍的編審由嚴格控制到趨于松弛,戶籍管理與社會治安管理職能逐步趨于合一。
【考點】三、中國古代社會基層管理制度的特征及作用
1.特征
(1)基層社會組織與管理機構的設置較為固定:鄉、里、亭作為縣以下的基層組織與管理機構,自秦漢至清朝長期存在并發揮作用。
(2)嚴密戶籍管理制度與社會基層管理制度相結合:歷代統治者均把戶籍管理作為社會基層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不斷完善以適應社會治安的需要。至清朝時期,具有區域劃分、戶籍管理的鄉里制度與具有社會治安管理職能的保甲制完全合并為一。
(3)利用聯保連坐與保甲法強制高壓手段維護社會穩定:商鞅首行連坐法,王安石實行保甲法,將社會組織與連坐相結合,宋朝以后保甲制被長期固定下來,通過鄰里之間相互糾告,達到以民制民的目的。
(4)基層政權與族權同時并行、相互補充:唐宋以后,政府充分利用家訓、族規、鄉約制度,將儒家倫理滲透入社會基層管理,家族倫理和族規家法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
(5)鄉民、村民組成的半軍事化力量日益制度化:宋代以后,在古代聚族而居的村落,鄉民組成的保丁、鄉兵、團練等民兵組織,尤其在社會動蕩時期,自治性質的半軍事化力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2.作用:完善了國家治理能力,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但也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強化了封建綱常倫理觀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考點】四、西方社會基層治理的演變及特征
1.演變
時期 基層組織名稱 社會功能
古希臘時期 村社 實行自治,村社大會處理登記公民、選舉議事會議院等相關村務
中世紀 莊園城市 組織生產、征收地租、解決糾紛,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規范經營活動、治理城市
近代 美國:鄉鎮 法國:自治市鎮 英國:自治市 承擔除司法以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市長和市議會經普選產生;市政府和議會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自主開支地方征稅所得,受選民監督
二戰后 社區 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參與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決策
2.特征
(1)繼承發展的延續性:自古希臘村社自治管理,到中世紀自治城市興起,再到近代自治市(自治鄉鎮)和二戰后社區管理,自治傳統貫穿始終。
(2)近現代西方自治制度與民主制度確立完善相輔相成。
【考點】五、近現代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
1.以英鎊為中心的貨幣體系——金本位制
(1)原因: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實力增強,成為世界工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內容:1816年英國頒布法案,實行金本位制。規定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流通。其他資本主義各國都先后采用這一幣制原則,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的貨幣體系。
(3)作用:由于金幣不易貶值,金本位制的實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2.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1)原因:二戰后,英國經濟實力進一步衰退,以英鎊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瓦解;戰后美國經濟實力增強,成為最大債權國;維護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2)內容:1944年英美等44國在布雷頓森林召開國際貨幣問題會議,達成一系列協定。其核心是“雙掛鉤一固定”,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實行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固定比值;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匯率。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和促進了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但它也為美國推行霸權提供了條件。
【考點】如表是世界近現代國際金融體系發展變化大事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
時間 大事
1816年 英國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度
19世紀70年代以后 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效仿實行金本位制度
一戰后 金本位制難以為繼,除英聯邦國家與英鎊形成固定的比價關系外,許多國家都確定與美元的固定比價關系
1944年7月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應運而生。規定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基本固定,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
1971年8月 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放棄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實行美元與黃金的自由浮動
1976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了《牙買加協定》,全球經濟進入了浮動匯率制時代
2009年 中國開始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
2015年 中國倡導的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成立
——摘編自盛斌、黎峰《世界格局變遷中的金融體系變革》
采用一個新的尺度,對近現代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進行階段劃分,并說明劃分依據。
答案:示例:
階段:19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工業革命后: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依據: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擁有廣大海外殖民地。成為“世界工廠”,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品生產基地、輸出國和最大的海外投資國,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1816年,英國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其他國家紛紛效仿。英國建立并主導了以金本位制為標志的全球金融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實力削弱,金本位制難以為繼。除英聯邦國家與英鎊形成固定的比價關系外,許多國家都確定與美元的固定比價關系,國際金融體系處于混亂狀態。
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依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沖擊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國等國實力大為削弱,美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大大膨脹,企圖確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1944年夏,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布雷頓森林體系應運而生,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主導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確立。它規定實行固定的匯率制,各國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基本固定,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
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多元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依據: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西歐崛起的同時,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無力承擔穩定美元匯率的責任,實行美元與黃金的自由浮動。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采取浮動匯率制,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國際金融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商都县| 巩义市| 如皋市| 海原县| 内丘县| 盱眙县| 绥芬河市| 拜泉县| 沧源| 邵阳市| 卢湾区| 桐柏县| 伊宁市| 佳木斯市| 德庆县| 全州县| 林周县| 日喀则市| 井陉县| 鹿泉市| 潞城市| 延寿县| 广灵县| 兴仁县| 信丰县| 淮安市| 凤冈县| 西丰县| 望谟县| 龙江县| 和平县| 黔西| 长丰县| 普安县| 久治县| 城步| 乳源| 仪征市| 玉田县|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