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六單元本單元主要講述兩大主題: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一: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大約1萬年前的中國,伴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并形成了北方旱田粟麥農業區和南方水田稻作農業區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明清時期,隨著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改變了中國的食物結構。新中國成立后,現代農業發展,食物儲備和食品生產也向現代化發展。古代形成西亞、東亞和中美洲等世界五大農業區,在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多在大陸內部或相鄰地區進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食物物種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業革命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食物的生產、儲備實現了現代化。但保障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問題仍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二: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古代中國耕作方式經歷了刀耕、鋤耕、犁耕三個階段,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工具的進步,勞作方式從集體耕作向家庭式勞作轉變,手工業技術也不斷進步。近代以后,引進了西方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近代化生產方式出現。新中國成立后,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形成。古代希臘羅馬公民占有土地,使用奴隸進行勞作。中古時期的歐洲,莊園是基層社會組織,莊園式勞作是主要勞作方式。18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成為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二戰后,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發展,智能化生產成為未來發展方向。第36講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主干梳理:一、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1.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舊石器時代:人們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過著遷徙的生活。女性負責采集植物果實,為群居的人們提供大部分食物。(2)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取代了原來的采集和漁獵,其主要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東亞中國是粟和水稻的發源地;中美洲則是玉米、甘薯等農作物的原產地。在狩獵的基礎上,原始畜牧業也產生了。(3)原始農業產生的影響①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②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③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④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歷法和數學等相關學科逐漸發展起來。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農業: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綿羊和牛等家畜。②土地制度: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的王室、神廟擁有許多土地,租給佃戶或合伙經營。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土地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古埃及的命運。(2)東亞中國:形成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戰國以后,鐵器得到推廣,鐵犁牛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通過家庭手工業補貼家用,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以鞏固統治。(3)古希臘、古羅馬①從西亞傳入的大麥和小麥成為古希臘主要糧食作物,實行谷物和蔬菜輪作;建立果園種植葡萄和橄欖。土地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擁有,使用奴隸勞動。②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實行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小農逐漸破產。(4)美洲:玉米、甘薯和馬鈴薯是主要糧食作物,土地由貴族和村社分別占有。3.生產關系的變化(1)隨著農業產生,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退居從屬地位。(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私有財產和私有制,產生了階級,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應運而生。二、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1.美洲物種的外傳(1)外傳歐洲: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原產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等蔬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2)外傳中國:明朝時,玉米經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清代前期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種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和甘薯的傳播與玉米類似。番茄和辣椒也在明朝傳入中國。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入美洲,后來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第二大農作物;水果類的蘋果、葡萄,蔬菜類的黃瓜和經濟類的甘蔗等也傳入美洲;歐洲移民把雞、牛、驢等畜禽傳入美洲,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但傳入的物種中,影響最大的是小麥和水稻。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3)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4)破壞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三、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1.食物生產的現代化(1)生產技術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機器生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②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等農業機器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20世紀下半葉,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取得突破性進展。③21世紀初,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農業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2)雜交育種技術: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培育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量突破1 000千克,創世界紀錄。(3)生產經營方式①20世紀中葉,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完成,歐美建立起規模龐大、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②20世紀下半葉,大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1)糧食儲存技術①古代儲備技術:利用地窖和陶器儲存余糧。②現代儲備技術:20世紀50年代,美國采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21世紀以來,新型制冷設備相繼推出。(2)食品保存技術①古代:采用腌制和風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還利用自然冰延長食品儲藏期。②現代:自20世紀20年代起,冷凍食品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2010年,中國頒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大大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1)糧食安全(消除饑餓)①原因:人口激增;工業化、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②措施: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和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1996年,中國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2)食品安全①原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嚴重污染;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特別是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②措施:各國政府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2009年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并不斷提高監管水平和能力。【考點】 人類文明形成的標志(1)農耕畜牧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2)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基本標志。【考點】 美洲物種在中國傳播的特點【考點】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農業的特點(1)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2)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產工具、改進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3)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4)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商周時期實行以土地國有、集體耕作的井田制為主;秦漢以后,實行以地主私有制為主導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5)從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干預情況看:一方面國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國家在農業上征收的賦稅成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此外在賑災、救災方面,國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考點】 古代世界農業格局的特征及其原因(1)特征①多元并存,獨立發展。②各具特色,豐富多彩。③文明多樣,交流互鑒。(2)原因①自然資源、地理環境、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同。②歷史因素、文化傳統等社會環境方面的差異。③不同民族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各具特色。【考點】 辯證地認識現代農業與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關系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方面。其具體表現是:(1)從數量的角度,要求人們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2)從質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營養全面、結構合理、衛生健康。(3)從發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獲得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總之,現代農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是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可靠保障。【考點】 全面認識糧食安全的現實意義(1)影響糧食安全四大因素①自然環境的變化。②人為因素的環境破壞。③由沖突、戰爭等引發的供應鏈斷裂。④制度、結構和機制不完善產生的抑制作用。(2)意義①糧食安全是廣大人民利益的需要。②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需要。③糧食安全是“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④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需要。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