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8講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8講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十七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和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一: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在中國,人類交換的需要產生了商業貿易。商朝時,商業比較發達,但商周時期“工商食官”,官府壟斷商業;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局面被打破。自商鞅開始,歷代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發展一直比較艱難。對外貿易以政府主導的“朝貢貿易”為主,漢唐到明清時期,我國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鴉片戰爭以后,伴隨著被迫開放,近代商業貿易方式傳入中國。新航路開辟前,商業貿易局限于大陸內部或相鄰大陸之間。同時,隨著貿易的發展,契約、借貸等商業行為在各地區、各民族出現。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全球性貿易才真正出現,世界貿易形式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
二: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中國伴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人類由遷徙逐漸走向定居,先后出現村落和城鎮,形成城市。商周時期,王城、都邑的建造已形成定制;到明清時期,專門經營工商業的市鎮在江南地區開始崛起。但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等級森嚴的建筑規制成為鮮明的中國特色。鴉片戰爭后,近代城市開始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出現。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世界各民族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風格。工業革命后,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類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第38講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
主干梳理:
一、古代的商業貿易
1.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
(1)起源
①時間:原始社會后期。
②原因: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
(2)發展
①中國:商朝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但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突破。秦漢時期,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隋唐到兩宋時期,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元明清時期,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商幫興盛。
②世界:古埃及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國王經常派遣商隊到國外去從事貿易活動;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周圍的地區后,商貿逐漸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拜占庭帝國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上的貿易;阿拉伯商人在歐、亞、非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
③東西方貿易: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唐宋以后,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立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清政府在廣州設立公行,統攬對外貿易。朝貢貿易是主要貿易方式之一,明清時期,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朝貢物品等均有嚴格規定。
(3)影響: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促進了物種和物品的交流,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2.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1)貨幣
①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鑄幣。中國商代用貝作為貨幣。
②作用: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流通;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
(2)信貸
①世界:公元前22~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借貸有不同形式的利息規定,也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公元前16~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法律保護;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商業迅速發展,專門從事貨幣兌換、保管、匯兌的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匯票的雛形。
②中國:《周禮》中已有借貸糾紛的記載。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唐代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類似匯票的“飛錢”。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清代除傳統的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
(3)商業契約
①世界: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在古埃及廣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護。凡重要財產的轉讓,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達成書面契約。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成為普遍現象。契約除了明確責、權、利外,在末尾必須有雙方的蓋章,以及證人的簽名。
②中國:商周時期已產生契約;漢朝以后,凡涉及買賣、典當等財產關系,及收養、雇傭等人身關系的事宜都要訂立契約;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
二、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
1.世界市場的形成
(1)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大規模殖民掠奪;17~18世紀,荷、英、法等歐洲國家加入殖民地爭奪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拓展擴大: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憑借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
(1)貿易中心轉移: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塞維爾、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成為國際貿易中心;16~17世紀,歐洲殖民者在亞洲也建立新的貿易中心。
(2)貿易方式變化:商品交易所、證券交易所、拍賣市場、百貨公司等出現。
①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
②17世紀以后,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
③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
④英、法、荷等國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如東印度公司)。
(3)商品種類增多
①煙草、咖啡、亞洲香料等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歐洲等地。
②奴隸成為商品,歐洲殖民者開始罪惡的黑奴貿易。
③18世紀后期,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4)國際貿易格局變化
①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為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②17世紀,荷蘭壟斷海上貿易。
③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法、美、德新興工業國家的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世界貿易格局形成。
(5)近代中國商業經營方式變化: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匯豐銀行;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第一家中國人自辦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19世紀70年代,隨著官督商辦與官商合辦的民營股份制企業出現,股票開始走向市場。上海出現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1900年后香港、廣州、上海等地出現大型百貨公司。
三、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
1.世界經濟的發展
(1)一戰前:壟斷資本主義繼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加強,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2)一戰后:1922年蘇聯成立后,繼續實施新經濟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斯大林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扭轉了危機,德國、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3)二戰后
①資本主義:各資本主義國家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沒有解決,經濟危機時有發生。
②社會主義: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改革陷入困境,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社會主義經濟面臨挑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通過改革開放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③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后,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通過發展國有經濟與制定經濟計劃,加速工業化進程;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經濟實現高速發展。但由于自身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之路仍然充滿挑戰。
2.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
(1)貿易組織
①《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47年在美國主導下,23個國家達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②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2)貿易形式: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更多樣的經濟合作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電子商務逐漸興起。
3.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①1944年,在美國主導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核心是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并保持固定匯率,即“雙掛鉤一固定”。
②運行機構: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主要任務是重建國際貨幣制度,以維持匯率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主要業務是向會員國提供短期貸款,用于進行國際收支調整。1945年,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成立,主要任務是鼓勵對外投資,促進戰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主要業務是向會員國發放中長期貸款。
(2)當今國際金融
①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特別是證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②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被打破,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
③現代國際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風險,金融風險一旦失控,甚至會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考點】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
(1)前期以陸路為主,后期以海路為主。
(2)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
(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
(4)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
【考點】 全面認識絲綢之路的積極意義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中亞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中原地區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后,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
【考點】 二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1)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包括貨幣、貿易、市場等方面。
(2)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以美元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
(3)美國倡導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和致力于建立國際貿易體系,是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對比發生變化的結果,是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具體步驟。
(4)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和貿易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成為美國擴張的工具。
【考點】 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的異同
項目 類別 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貿總協定
不同點 性質 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貿易體系
支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作用 穩定金融秩序 穩定貿易秩序,促進貿易自由化
相同點 原因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美國的倡導及其經濟實力的強大;出于建立戰后穩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國進行經濟擴張,建立經濟霸權
作用 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國的經濟擴張;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考點】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發展。
(2)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并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有利于改革開放,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有利于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擺脫別人制定規則而中國被動接受的不利狀況,從而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拉孜县| 元朗区| 辽中县| 兴义市| 昂仁县| 婺源县| 贡山| 钦州市| 丰镇市| 保康县| 濮阳县| 姚安县| 太谷县| 临海市| 得荣县| 手机| 清苑县| 静乐县| 北安市| 尉氏县| 景谷| 革吉县| 台山市| 梁山县| 沙田区| 诸城市| 靖远县| 溧阳市| 合阳县| 林西县| 万年县| 道孚县| 大化| 霞浦县| 安达市| 综艺| 来凤县| 博兴县| 盱眙县|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