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9講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主干梳理:一、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1.村落的產生(1)原因:原始農業的出現,人們筑屋定居。(2)概況:村落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3)特征: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等。(4)作用: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為人類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2.集鎮的出現(1)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者在便于交換的地方聚集,形成古代集鎮的雛形。②商業的發展。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商人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③政治和軍事因素。④地理位置影響。(2)概況:中國古代的鎮主要為軍事目的而設。兩宋時期,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起來,有些鎮成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市鎮;明清時期,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3.城市的產生(1)世界①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生活的地區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幾個較大的居民中心結合成為城市。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區域都相繼產生一批早期城市。②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城市。古希臘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古羅馬城的道路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③歐洲中世紀出現一些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2)中國:古代城市布局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①商朝時,統治者的宗廟和宮殿位于城市的中心。②周朝時,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選址、宮室種類、市場分布等均有規定。城邑分為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4.世界各地的民居(1)兩河流域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磚塊作為建筑材料,支撐屋頂的棟梁使用木材。②特點:幾戶房屋墻壁貼著墻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一戶建筑的結構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構成。(2)古埃及①建筑材料: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樹枝和混合麻纖維的黏土筑墻壁,用木樁、樹干加固支撐,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葉鋪成屋頂,用以防曬保溫。②特點: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柵欄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3)中國①建筑材料: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抬梁結構。明代,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②特點:巢居和穴居構成中國民居最早的兩大類型;自先秦以來,中國民居的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現存的明清民居類型多樣,主要有北方的窯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樓等。(4)古希臘、古羅馬①建筑材料:古羅馬住宅以木、石、磚為主要材料,后來混凝土逐漸得到普及。②特點: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古希臘、古羅馬民居的核心。后來,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主要特征。③3世紀古羅馬出現了復合式公寓,是集體公寓式樓房的原始形態,對后世建筑影響深遠。(5)印第安人①特點: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圓錐形帳篷之中;亞馬孫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圓形公共居所,房內不分隔間,每個家庭在兩根立柱間有自己的區域。②原因: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生活;亞馬孫雨林的印第安人處于刀耕火種階段,需經常遷徙。二、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1.城市化的演進(1)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2)表現①世界: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之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二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②中國:鴉片戰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吸引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1978年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2011年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2.居住條件的改善(1)原因①根本原因:經濟的發展。②科技的進步:建筑技術的革新,用鋼筋混凝土筑造的高層住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居住面積。③電梯、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衛生間等出現和快速普及。(2)表現①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生活服務設施更加便捷、豐富。②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多樣。③城市中的社區蓬勃發展,為市民生活提供極大便利。3.基礎設施的發展(1)世界①起步:19世紀以來,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發展:電力應用后,發電廠建立起來,為居民提供了照明和電力,煤氣成為家庭烹飪的主要能源;電報、電話的發明和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訊聯系。③進一步發展:19世紀末,第一條地下鐵路在英國倫敦問世,柏林等城市開始將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立體化趨勢,便利了人們的出行。(2)中國①近代: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等事業逐漸發展起來。但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發展很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②現代: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自來水、天然氣等通到家家戶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逐步標準化和環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達。4.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1)西方發達國家①環境問題惡化:城市化早期,工廠直接將煙塵排放到大氣中;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之中,對城市飲用水源造成嚴重污染;隨著汽車的普及,城市中出現了汽車尾氣污染問題。②貧富矛盾:財富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③19世紀,城市中工人住房環境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干凈水源。④交通擁堵普遍:私人汽車普及,交通擁堵成為大、中、小城市的普遍問題。(2)發展中國家①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出現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富矛盾等問題。②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突出。【考點】 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1)起步晚。(2)地區分布不平衡。(3)受西方列強侵略影響,帶有半殖民地性。【考點】 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1)經濟因素: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城市的發展奠定基礎。(2)社會因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促進經濟與城市發展,戰亂阻礙城市的發展。(3)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利于城市的發展。(4)政府的政策。【考點】 古代中國城市發展的特點(1)宋朝以前,城市坊市分區制,坊與市嚴格分離;宋朝以后,城市坊市分區制被打破。(2)明朝以前,城市是政治中心或軍事重鎮;明朝以后,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城市政治、軍事中心逐漸向經濟中心轉變。(3)起源早、歷史悠久,城市建制受政治制度影響。【考點】 王權在古代中國城市發展中的作用(1)王權是中國古代城市起源的直接動力之一,中國古代城市的建設過程必須依賴王權所擁有的聚合力,特別是資金及人力方面。(2)以王權為中心的國家權力體系深刻影響著城市體系及區域城市體系的形成與發展。(3)以王權為核心的禮制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建設,城市成為等級倫理及王權至上原則的物質表現形式。(4)軍事城市作為一種特殊類型城市,是王權向地方及邊疆延伸的物化表現,軍事城市的興衰與王權直接相聯系。【考點】 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原因(1)近代以前中國城市的主要職能多為軍事要塞或者政府的行政樞紐。這使得在歷次戰爭中,對城市的破壞尤為嚴重。進入近代社會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影響,中國近代城市化處于一種畸形的發展形態,而且一直缺乏城市化正常發展所需的穩定政治環境。(2)中國的城市化開始于封建社會晚期,難以動搖數千年的封建小農經濟的根基。中國的近代產業遲遲沒有良好的發展。列強侵略、國外的商品和資本的大量流入破壞了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民族手工業,不能為中國近代的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不具備類似西方那樣正常發展城市的條件。(3)自封建社會以來,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中,重農抑商、重義輕利的傳統思想便占據主導地位。士、農、工、商的社會職業等級已發展成為一種偏見而根深蒂固的潛藏在整個民族的潛意識中。封建愚昧保守落后的思想文化是束縛每個人自由的看不見的枷鎖,對于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城市化,只能產生阻礙作用。(4)由于清初大規模的墾田、擴大耕地,生態破壞已相當嚴重。城市作為一個人口密集、財富集中的場所自然成為了災民遷徙的重要目的地。這在深層次影響了中國近代城市化的模式。【考點】 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1)被動性:中國的城市化由于戰爭破壞或者自然災害破壞了農村經濟,導致農村大量難民進入城市。(2)落后性:近代中國的城市化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社會環境下展開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之帶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城市化始終與被動的開埠通商聯系在一起。所以中國近代的城市化不完全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表現。(3)不充分性:中國人口基數大、工業不發達,近代中國的城市化并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城市化,而僅僅是傳統城市的惡性膨脹。所以,城市化質量極低,發展極不充分。(4)不穩定性:由于傳統手工業和民族工業缺少競爭力,常常導致業主被迫辭退工人以節省開支,而無業者亦很難找到謀生的職業。這就是中國近代城市化的不穩定性。(5)起步晚,水平低,地區分布不平衡。【考點】 認識城市化對現代中國的意義(1)城市化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余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2)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并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3)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市化可以推動中國現代化水平。【考點】 英國城市化進程領先世界的原因(1)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英國率先開始和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促使大量農業人口轉化成產業工人。(2)英國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為其提供了更多商品傾銷地,促進了英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3)英國圈地運動,迫使大量破產失業的農民成為廉價的雇傭勞動力,促使自然經濟快速解體。【考點】 近代英國城市化的特點(1)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同時,工業革命也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大批農民脫離土地,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2)各類城市發展不均衡。城市的興衰和地區的發展同新興工業有著密切聯系,在英國城市化過程中,受工業革命影響最大的制造業和采礦業城市發展速度最快,新興工業創造新興城市,而那些未與工業革命結合的城市則衰落下去。(3)城市人口中外國移民較多。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英國的外來移民逐漸增多。(4)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推進,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考點】 近代西方城市化進程給中國現代化的啟示(1)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2)要以政府為主導,高起點、高水平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強化政府的規劃引導。(3)要從各地實際出發,注重培育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質,堅定不移地走大城市與中、小城鎮協調發展之路。(4) 必須遵循城市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空間發展規律,調控城市的空間布局,加大城市交通建設,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利用現代科技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城市。【考點】一、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變化規律1.商業活動場所的變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至明清時期出現專業性的市集、市鎮;先是固定時間、場所,到后來打破界限。2.交易內容的變化:先以販運、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經營統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為主,到后來以一般人們所需的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為主。3.交易媒介的變化:從最初物物交換到以貝殼等為代表的一般等價物為媒介;再后來以固定統一貨幣為媒介。北宋時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清時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4.商人組織的變化:由最初的親緣關系發展為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的組織,如明清時期的晉商和徽商。5.商人地位的變化:商人由社會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時期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始終沒有改變。6.生產關系的變化:明清時期出現雇傭性質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7.政治環境及政策對商業的影響逐漸加深。【考點】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趨勢和演變規律1.發展趨勢時期 特征 表現從周 至唐 嚴格 限制 (1)市坊分開,商業活動受地域和時間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 (2)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的規模不大。 (3)唐代商業都市有所發展,農村集市貿易也進一步發展宋元 時期 逐步 放松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時間、地域限制;農村的“草市”發展。 (2)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 (3)海運的興盛帶動了我國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興起,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明清 時期 得到 發展 商業活動繁榮,涌現出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城市的生產性、專業性和商業性增強,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逐漸減弱2.演變規律(1)從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2)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步放寬,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現曉市、夜市。(3)從數量和規模看:明清時期不僅規模巨大的商業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4)從地區分布看:城市的地區分布與經濟重心南移呈現相應變化;明清時期,新興工商業市鎮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區。【考點】三、宋元明清時期的“商業革命”和16世紀西方“商業革命”的比較宋元明清 16世紀西方表現 宋元:商業的時間、空間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紙幣的出現與大量使用;以商業為中心的大城市出現;海外貿易發達。明清:資本主義萌芽與地域性商人群體出現;工商業市鎮大量出現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貿易范圍不斷擴展;商業經營模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出現;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特點 發展 水平 沒有突破農耕經濟的范疇,沒有進一步推動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的產生 促進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促進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力量的成長市場 范圍 由于專制制度的阻礙,工商業的發展仍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對外貿易仍以官方貿易為主,國內市場比較狹小 已形成區域性貿易市場,使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推動了經濟結構和經營方式的轉變,出現股份制、銀行等經營現象影響 沒有推動封建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邁進 使西歐封建制度瓦解;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考點】四、14-16世紀商業革命范圍擴大 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歐洲與亞洲、美洲、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達市場貿易商品種類增多 美洲的黃金、白銀、煙葉、蔗糖和馬鈴薯,亞洲的香料、絲綢、茶葉,非洲的黃金、珍珠、象牙和奴隸等,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市場聯系便捷 直接溝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擴大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增長 新航路開辟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商業資本增多市場組織、維護機制初建 新航路開辟后,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市場主體 力量增強 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價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地主實力下降,從事商品生產的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考點】五、近代以來世界貿易格局的演變及其原因1.貿易中心演變(1)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1500年前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辟新航路,并走上殖民擴張道路,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轉向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但其殖民掠奪來的財富并未轉化為資本,因而其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很快走向衰落。(2)17世紀:“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經過資產階級革命,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7世紀成為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依靠海上運輸和海上貿易,成為17世紀的“海上馬車夫”,但其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不夠充分,工業較對外貿易占弱勢,從而成為其經濟發展中的弱點。(3)18世紀至19世紀中期:“日不落”殖民帝國英國。18世紀中期,工商業發達的英國通過殖民戰爭,打敗商業資本為主的荷蘭和封建專制統治的法國,確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為工業革命創造條件。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建立以英鎊為中心的貨幣體系,長期占據世界市場主導地位。(4)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法國、美國和德國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而依靠掠奪殖民地為主的英國,經濟發展速度下降,世界貿易格局向多中心格局轉變。(5)二戰后:美國霸主地位的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遭到削弱,美國取得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和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主導了世界市場。2.原因:各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程度和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尤其是科技革命過程中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原有的工商業基礎及世界航路轉移所造成的影響不一致,導致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決定了列強在爭霸戰爭中的勝負轉變,從而導致了世界貿易格局的演變。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