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3講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主干梳理:一、古代西亞、非洲文化1.古代西亞文化(1)文字: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創造出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在西亞流行了數千年。(2)文學:《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3)建筑和藝術①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生動有趣,壁畫主題多樣,別出心裁。②亞述帝國修建了多座規模宏大的王宮;波斯王宮裝飾豪華,體現了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4)《漢謨拉比法典》①內容:前言宣揚君權神授,炫耀國王的功德;正文詳細規定了臣民的義務與違背法律后具體的懲罰措施;結語要求所有人必須遵守法典,違反者將遭到嚴厲懲罰。②意義: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2.古代埃及文化(1)文字:使用象形文字,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其形成于約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期間經歷多種變化,但總趨勢是簡化。(2)文學:創造出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筑和藝術:受到宗教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陵墓和神廟上。(4)科學和技術:發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凱撒制定儒略歷時,吸收了埃及歷法的成就。3.阿拉伯文化(1)文學:阿拉伯半島統一之前,經常進行詩歌比賽,名為“懸詩”。故事集《天方夜譚》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影響深遠。(2)科學和技術: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3)數學: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至今仍被稱作“阿拉伯數字”。二、歐洲文化的形成1.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1)古典時代希臘文化(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①哲學:古希臘哲學家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柏拉圖創建的“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②文學:《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學的早期代表,史詩中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雅典城邦時期的戲劇是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悲劇和喜劇是這一時期戲劇的代表。③人物雕塑和建筑藝術: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是建筑藝術的代表。④史學:希羅多德的《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2)古代羅馬文化(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①法律: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的《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其內容雖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但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陸續頒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也對后世歐洲國家法律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②文學與史學: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編年史》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③建筑:留下眾多的遺產,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其中的代表。④歷法: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2.中古西歐文化(1)基督教會勢力的崛起①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②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將羅馬周圍地區交給羅馬教皇統治,建立“教皇國”,并使教會介入世俗權力,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2)西歐文化①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神學家們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②《圣經》對西歐文學藝術有著重要影響,文學藝術創作的很多素材來自《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③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在中古西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④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基礎。3.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①背景: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建立;1054年基督教會分裂,東正教成為拜占庭帝國國教。②特點: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③成就:《羅馬民法大全》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希臘古典書籍,其建筑和雕塑藝術也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遺產并有所發展,圣索菲亞大教堂以羅馬式穹頂而聞名。(2)俄羅斯文化①背景: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統治者接受基督教,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②成就:史詩《伊戈爾遠征記》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俄羅斯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深受東正教的影響,俄羅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與西歐中古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鮮明對比,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三、南亞、東亞與美洲文化(一)南亞文化(古代印度文化)1.文化成就(1)宗教①佛教產生: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②印度教:4世紀,在古代婆羅門教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2)文學: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在古代印度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藝術:很多都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4)科學: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2.文化外傳: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5世紀時,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佛教文化滲透到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二)東亞文化1.古代朝鮮文化(1)成就:公元前5世紀前后,出現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7世紀,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音樂、舞蹈更是源遠流長,特色鮮明。(2)與中國友好交往①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朝鮮的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在漢字基礎上,朝鮮人創制出本民族的文字。②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的中原地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2.古代日本文化(1)神道和武士道①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龜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神道逐漸發展起來。②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為鞏固權力,天皇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③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來文化,逐漸形成武士道,對日本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2)文學藝術: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3)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日本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三)美洲文化1.成就(1)宗教: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2)瑪雅文明:創造出獨特的文字;發明了“瑪雅歷”,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3)印加文明:建造規模宏大的太陽廟;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太陽歷和太陰歷。(4)阿茲特克文明: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會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2.特點: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前處于隔絕狀態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殺,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考點】 羅馬法對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響羅馬法維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確立的“自然法”立法原則及其程序公正、律師制度、無罪推定等司法原則,對近代資產階級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考點】 中古西歐文化的特征一大因素:基督教文化影響深遠。二元結構:世俗王權與基督教會教權并立。三大影響: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考點】 中古西歐二元制政治格局的特征政權與教權在中古西歐是二元的關系。它們相輔相成,關系密切,但各有其主,自成系統,因此它們之間存在差別、矛盾。大致講,政權與教權的關系,在西歐社會封建化過程中,以相互利用、勾結為主;在封建制度全盛時期,以爭奪、斗爭為主。【考點】 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印度種姓制度宣揚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實質是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考點】 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的關系(1)婆羅門教是古印度早期宗教,是種姓制度的理論基礎,其主要經典是四部《吠陀》;核心教義是種姓制度;三大綱領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2)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級制度,其主要特征是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考點】 古代朝鮮與日本學習中華文化的異同點相同點:都學習、仿效中國典章制度、思想與文化;都學習借鑒中國文字而創制本民族文字。不同點:朝鮮受中華文化影響的范圍、程度更深。【考點】 美洲文明的特征(1)多元一體: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與印加文明分別位于美洲不同地區,三者獨立發展,共同構成美洲文明。(2)獨立發展: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美洲文明獨立發展,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3)成就斐然:印第安人在宗教、科技、建筑、藝術等多領域取得輝煌成就。【考點】 全面認識阿拉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1)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毀壞流失,一部分通過拜占庭帝國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認真研究它們,還把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就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古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2)阿拉伯人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考點】 阿拉伯文化的特征(1)融合了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文化遺產,具有多民族性。(2)注意把學習和創新結合起來,具有先進性和包容性。(3)伊斯蘭教是阿拉伯文化的靈魂。【考點】 認識人類文明交流的趨勢及作用(1)趨勢①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和影響。②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增多,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2)作用:古代世界各地區的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考點】 全面認識古代東亞文明區的特點(1)一個中心:中國和中國文化是東亞文化圈的內核,向周圍輻射。(2)三個層面①物質文化:建筑以及稻作文化的傳播。②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學、道教和佛教的傳播,尤其是漢傳佛教的普及。③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法制及學說的傳播。(3)相互關系:并非單向流通關系,而是存在相互學習、消化、發展。【考點】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1)文字。漢字傳入日本,使日本古代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日本人思維習慣的影響,同時,日本借用漢字偏旁和草書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2)引進典章律令,促進社會變革。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權體制,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效法唐朝租庸調制等,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國家的發展方向。(3)儒學引入,教化人民。儒學通過文字和典籍傳入日本,一方面促使大和政權的政治思想發展起來;另一方面培養了孝順謙讓的社會美德,促使日本移風易俗。另外,儒學逐漸日本化,成為居主導地位的官方哲學,也促進了日本教育的發展。(4)佛學東傳,文化相隨。佛教傳入日本,不僅是佛教教義給下層民眾帶去思想上的憧憬和希望,緩和了社會矛盾,而且佛教的建筑、雕塑、繪畫藝術深刻影響日本。(5)遣唐使、留學生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中國文學、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入日本民族文化。【考點】 日本學習隋唐文化的啟示(1)消化和創新:如對唐律、漢字等的利用和創新,改造“唐服”為“和服”等。(2)“和魂漢才”:強調將日本精神和中國學問結合起來,堅持為世俗國家服務的原則。如在佛教思想上,日本佛教強調以鎮護國家為宗旨,帶有濃厚的忠君愛國思想等。(3)有一定取舍:沒有接受中國的科舉制和宦官制度。【考點】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1.創立和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仁”和“禮”;孟子將孔子的政治主張發展為“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善論”;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儒學體系更加完整。2.改造與獨尊: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獨尊儒術、興辦太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3.進一步改造:魏晉至隋唐。“三教合歸儒”,儒、佛、道紛爭與融合,儒家思想體現出極大的包容性,進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轉型與成熟:宋明時期。程朱理學出現,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進一步形成封建倫理精神體系。南宋以后理學官方化,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陸王心學的形成,標志著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5.批判與繼承: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在繼承傳統儒學的基礎上,李贄主張“個性自由”,黃宗羲等人著重對其弊病進行批判,提出“經世致用”和批判封建專制的主張,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考點】二、近代中國社會思潮對儒學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思潮 態度 原因洋務思潮 中國傳統文化是主體,不可動搖 閉關自守導致盲目自大;維護封建統治維新思潮 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相結合 頑固勢力強大,借孔子的名義論證變法的合理性三民主義 吸收傳統文化精髓,建設新文化 資產階級救亡圖存新文化運動 批判傳統文化 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表;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需要【考點】三、近代“西學東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1.消極影響(1)西學的傳入伴隨著野蠻的侵略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既踐踏了中國的主權,又給中國經濟和人民帶來了破壞和災難。(2)西方傳教士和教堂的建立等,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沖突較為嚴重。2.積極影響(1)對學術的影響:“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影響到各種學術的發展。傳統學術吸收西方學術并加以改進,到民國時期,整個西方式的學術體系架構大致成型。(2)對思想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于世界、歷史、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則被以西方的標準重新估定其價值;知識分子中崇尚實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氛圍則日益濃厚。(3)對政治的影響: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如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社會主義思想等,對于晚清、民國時期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4)對社會的影響: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習俗。晚清時期西學的優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中國傳統四民社會中最頂層的士階層存在邊緣化的危險;而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促成了傳統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5)對經濟的影響:西方先進技術及新經濟思想的傳入以及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知識分子愿意投資實業;而新的科學、管理、金融等技術的傳入及應用,逐漸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生產方式、商業交易等。總之,“西學東漸”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考點】四、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1.在對待外來文化上,中華民族敞開其博大的胸懷,揚棄吸收。(1)佛教傳入與中國傳統文化互補。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形成一個高潮。中國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過與外來佛教文化的會通交融而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道三者的圣人可以并祀于一堂。(2)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愛國知識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這種文化開放心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現。2.中國傳統文化長期吸取邊疆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1)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大交融時期,充滿生機的北方游牧文化,為中原農耕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2)盛唐是中國最為開放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生機勃勃。(3)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擴展,帶有包容性格的中國傳統文化,又與周邊地區的文化相輔相成,漸趨融合。3.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學對諸家學說采取兼收并蓄的學術主張。(1)文化包容與儒學發展。孔子明確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并把這視為根本的價值取向,體現出包容意識和氣度。儒學的發展,乃是對各種思想和各種學說兼容并包的結果。(2)百家爭鳴與相互借鑒。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界諸子競秀、百家爭鳴,各家盡管主張不一,但諸子百家在爭鳴中取長補短,共同發展。(3)獨尊儒術與兼綜眾家。秦漢時期,儒道融合,綜匯百家。漢代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4)玄學清談與會通儒道。魏晉時期,玄學力圖把儒道兩家思想融通為一,獲得相當成功。【考點】五、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1.多樣性的表現(1)古代的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憑借大河流域灌溉之利,發展農業生產,產生了國家,創造了文字,形成各具魅力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明的源頭。(2)美洲大陸在相對孤立的條件下,形成瑪雅、阿茲特克、印加三個印第安文化中心,豐富了人類文明。(3)伊斯蘭文明獨樹一幟,并對世界文明的傳播交流產生持久的影響。(4)希臘城邦民主制、精彩紛呈的藝術文化成果以及羅馬法制為歐洲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的孕育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遺產。(5)隨著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中世紀形成以莊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和基督教信仰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會。(6)古代世界基本上處于各地區獨立發展為主的區域文明階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發展多樣性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總體特征。2.統一性(1)這個統一性是指具有共同的本質。如不同地區的人類,都有基本的物質(衣、食、住、行等)、精神生活(文字、文學、思想、藝術等)的需要,但是,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民族中是有差異的,即統一性存在于多樣性之中,是多樣性的本質和依據。(2)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都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形成自身的文明特點,逐漸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