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6講 戰爭與文化交鋒一、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1.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遠征①遠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②破壞: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反抗馬其頓統治的希臘城邦底比斯被夷為平地,居民被賣為奴;腓尼基名城推羅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幾乎都被屠殺,婦女和兒童被賣為奴隸;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歷代國王的宮殿被燒成焦土;在中亞,大量當地居民或被屠殺,或被強制遷移到亞歷山大建立的城市中。(2)“希臘化時代”①概念: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后,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②表現:希臘人與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作為殖民者,他們保持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③影響: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如《荷馬史詩》、歐幾里得《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確計算地球周長等等。④特點: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仍保持原有的語言、宗教和習俗。2.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①1218年,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②滅亡金朝后,蒙古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③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進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達。④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名義上仍尊元朝為宗主國。(2)東西方交流①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馬可·波羅行紀》對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畏兀兒人列班·掃馬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②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與當地居民融合;進入中國中原地區的“色目人”融入漢族和蒙古族。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①原因:獨立戰爭直接推動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1787年聯邦憲法,建立了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的聯邦制共和國。②內容: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③特點:在歐洲人排斥和壓迫有色人種的基礎上,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2)拉丁美洲文化①背景: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成為主要語言;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形成。②表現: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也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戰爭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③特征: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偏遠內陸地區的印第安人仍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拉丁美洲獨立后,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原因: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①戰爭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其他地區傳播;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②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引起當地人的不滿,歐洲各地出現了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③戰爭后,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普遍訴求。(2)表現①俄國:1825年“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②波蘭:1830年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發動起義,進一步推動民族解放斗爭。③德意志: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統一趨勢已不可阻擋。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表現①殖民國家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2)影響①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②印度:英語和英國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③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但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 三、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背景①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被壓迫民族已經存在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②一戰客觀上進一步傳播了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③一戰后期,舊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2)表現: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①亞洲:中國共產黨成立,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指導中國革命的進程;胡志明參加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印度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尼赫魯明確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②非洲和拉丁美洲:埃及、尼加拉瓜、墨西哥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擊。①戰爭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②戰爭結束后:殖民主義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的廣泛傳播。(2)表現: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①朝鮮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②英帝國解體;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原因①現代化的推進。②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建立。(2)表現: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①印度:現代文化呈現多樣性。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②新加坡、韓國:有類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造現代的東方文化。③埃及: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復興民族文化;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考點】 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的相同點都以歐洲殖民者的文化為主體,發展了文化的多元性特征;都有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考點】 美國移民文化特征美國文化是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納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移民文化”,體現了歐洲人文主義精神,為北美獨立戰爭提供了重要條件。【考點】 美利堅民族的“雙重”性格美利堅民族開放、包容以及自治和勤儉務實與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文化優越感,既適宜人們接受由中央維護整體(集體)利益,又保持地方政府維護個人利益的傳統。【考點】 印度現代文化的特征印度文化在吸納西方文明的同時,又保留本民族的特征,深受種姓制度、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影響,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具有多樣性、宗教性和包容性。【考點】 亞歷山大遠征的積極意義(1)在政治方面,東方的君主專制政治和希臘的城邦體制出現了一種結合;在承襲東方體制的同時,希臘自治城市把希臘民主傳統和商品經濟引入東方。(2)在經濟方面,通過遠征而形成的希臘化世界,對溝通希臘和埃及、西亞、中亞以至印度的商業貿易,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3)在文化方面,亞歷山大的征服客觀上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使東西方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和交融。富于理性和邏輯的西方哲學與古代埃及、西亞豐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相結合,使希臘化的自然科學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也產生了相互影響。(4)在思想方面,亞歷山大帝國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胸懷,希臘人從此走出狹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義的目光看待世界其他民族。總的來說,亞歷山大的遠征給世界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意義,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推動了歷史的進程。【考點】 亞歷山大遠征迅速成功的原因(1)個人的努力與學習:亞歷山大師從亞里士多德,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對他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講授兵法;另一方面,培養亞歷山大的哲人思維、統帥才能、詩人激情和勇猛精神。(2)戰略、戰術運用得當:亞歷山大注重部隊的戰術和戰法訓練,并不斷創新戰術,改進戰法;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戰法,善于掌握戰爭的時機,不墨守成規;所率軍隊英勇善戰、團結一致。(3)政治策略的靈活實用:亞歷山大身先士卒,心系將士并與其同甘共苦,因此他的軍隊英勇善戰;對被征服地區很少進行肆意的破壞;對歸順者以禮相待,對不肯受降者殘酷鎮壓,突出對被占領的國家和地區采取安撫和懷柔,因此遭受的反抗大為減小。(4)富有謀略:懂得利用宗教和預言為自己造勢。【考點】 亞歷山大遠征的侵略性亞歷山大遠征是一場侵略性質的掠奪戰爭,其征服和統治充滿了暴力,被征服地區飽受戰爭之苦,一些抵抗的城市也被摧毀,給遭受侵略的國家與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盡管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但其成就是建立在暴力基礎之上,其局限性占主導。【考點】 全面認識二戰后印度、埃及等國家民族文化復興的特點和啟示(1)特點①以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為主流,融合西方文化新內容,形成新的現代文化。②多種文化元素并存,呈現文化的多樣化。如埃及以阿拉伯文化為主流,又吸收了非洲、西亞和歐洲的文化元素,多樣化顯著。③鮮明的宗教性。兩國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④政治文化的民主化傾向。二戰后埃及成立共和國,印度政治體制西方化。(2)啟示①堅持文化自信,發展傳統文化。必須堅守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保護文化遺產,才能保證本民族的特色,推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堅持對外開放和兼收并蓄。有選擇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堅持拿來主義,為我所用。【考點】 晚清中國學西方的歷程與思想特點(1)學西方的歷程代表人物 階級屬性 學習內容林則徐、魏源 地主階級抵抗派 “師夷長技以制夷”,“長技”側重于“戰艦、火器、養兵練兵之法”奕?、曾國藩、 張之洞、李鴻章等 地主階級洋務派 “中體西用”即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根本,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人民的反抗康有為、梁啟超等 資產階級維新派 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自然科學知識(2)思想特點①“救亡圖存”貫穿始終,民族主義意識開始覺醒。②學習內容逐漸深化。從“師夷長技”“中體西用”到主張君主立憲,體現了向西方學習從器物方面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體現了民主化的潮流。③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從器物到制度,實質上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西學之間的碰撞與沖突,最終不斷接納西學,使中國近代文化呈現多樣性特征。【考點】 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文化侵略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了建立教堂、傳教的特權,為侵略者在中國進行文化教育侵略敞開了大門。這樣,各地很快建立起許多的教會教堂。到1916年,外國在中國建立的教會、教堂多達7 000余所。隨著教會、教堂的建立,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派遣大批傳教士到中國,據統計,1914年僅基督教傳教士就有5 400多人。如此眾多的傳教士,以密布在我國城鄉的教會、教堂為據點,通過布道的形式,無孔不入地向中國人宣傳“歸化”西方的思想,愚弄和控制教徒的思想,在精神上麻痹中國人民,使中國的民族凝聚力大大減弱。但是西方的開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化了腐朽愚昧的舊思想,使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