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7講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一、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1.學校教育的發展(1)發展①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 官學發展 西周時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學在官府”漢朝的太學和西晉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除中央官學之外,還有地方官學私學發展 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其他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唐朝以后,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影響 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西方 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②近現代學校教育的發展歐美大學教育 的發展 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 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 京師大學堂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后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現代中國的學校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 國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恢復高考制度,教育事業重新走向正軌。 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2)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印刷書的誕生(1)書籍的誕生①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②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2)印刷書的誕生①條件:書籍的普及有賴于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②發展歷程: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這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3)影響: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圖書館的成長(1)古代亞述圖書館:是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2)西方圖書館的發展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②私人圖書館隨之興起,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③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3)古代中國圖書館①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②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4)近代中國圖書館的發展①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起各級各類的圖書館。4.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古代博物館: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亞歷山大博學園。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2)近代西方博物館: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到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3)近代中國的博物館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②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了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③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④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戰爭的影響,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屬工程才竣工。(4)現代中國的博物館①1925年10月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②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③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④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專業博物館。 二、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1.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文物收藏:收藏文物往往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2)近現代立法保護①世界各國的立法保護: 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 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②我國文物的立法保護:中央政府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始于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保存古物推廣辦法》;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2.《世界遺產公約》(1)《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①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是人類共同財富。②時間: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③宗旨: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④內容: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⑤意義、地位: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它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⑥完善: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2)中國與文化遺產保護①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②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遺產文化公約》。③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④2011年,中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3.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古代文化遺產: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2)近代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3)中國文化遺產: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被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考點】 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1)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并向基層滲透,促進了書院的發展。(2)宋代重文抑武,大興科舉,推動了書院的發展。(3)宋代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的發展為書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考點】 宋代書院的教學特征(1)教學與研究相結合。(2)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3)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師生眼界開闊;“書院聚四方之俊秀,非僅取才于一域。”(4)學習以個人鉆研為主,師“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終”。(5)師生關系融洽。【考點】 造紙術與印刷術對歐洲文化傳播的影響造紙術傳入歐洲,改變了歐洲人使用綿羊皮作為書寫材料的歷史,大大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和書籍的保存。印刷術傳入歐洲,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質量,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考點】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教育演變歷程(1)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教育制度的發展。(2)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3)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系。在中國封建社會,由于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其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極為有限。【考點】 近代中國洋務學堂與古代官學比較比較項 洋務學堂 古代官學(漢代以后)教學內容 以學習“西文”“西藝”為主,注重學以致用 經史義理和八股文章等(以科舉考試內容為導向)教學目標 培養洋務事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如翻譯、軍事、科技人才 培養科舉入仕的人才,即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標教學方法 能按照知識的接受規律安排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把學生基本上禁錮在書齋之中組織形式 制定課程計劃和學制年限,采用班級授課制,開展留學教育 進度不一的個別教學模式為主意義 萌生近代新教育的幼芽,鍛煉和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保存和傳播了古代文化,使中國的儒家經典得以傳承【考點】一、古代戰爭與文化擴展的關系戰爭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物質損失和文化的破壞,但是客觀上對世界經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1.戰爭主體影響文化傳播(1)處于文明、文化中心的國家,其對外戰爭也是文化中心向外擴張文明的一種方式。如希波戰爭是古代波斯帝國為了擴張版圖而入侵希臘的戰爭,戰爭以波斯戰敗而結束。但這次戰爭對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影響遠大于戰爭本身。亞歷山大的對外戰爭擴展了希臘文明,形成了“希臘化世界”;伴隨著遠征的過程,客觀上使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2)落后地區和民族的對外戰爭,一般只是打開了文明交往的通道。如蒙古的西征,大量毀壞東西方的文明,很大程度上遲滯了文明、文化的發展。其對于世界文化的作用,主要是打破了東西方交流的屏障。2.戰爭在文化擴展中的作用(1)東西方各國綿綿不斷的戰爭史,構成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荷馬史詩》《詩經》等作品中對戰爭的描述,體現了各自民族的精神和理念,成為戰爭的史詩。(2)戰爭把多個文明國家和地區囊括起來,加強了文化交流和進步。較典型的是“希臘化世界”、羅馬帝國。(3)戰爭帶來的危機感,還促進了某些國家和地區民族意識的蘇醒,推動民族文化的進步。【考點】二、世界近代戰爭的分類和文化影響1.資本主義勢力對封建勢力的戰爭(1)表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侖對外戰爭等。(2)影響: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啟蒙思想,打擊了或摧毀了各地封建勢力,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進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2.殖民勢力對亞非拉的殖民戰爭(1)表現: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殖民者對亞洲、非洲、美洲的一系列侵略戰爭等。(2)影響①歐洲文明的擴張與亞洲、美洲、非洲文明的碰撞。歐洲殖民者實行文化擴張政策,西方價值觀、基督教文明,以及語言文化等,伴隨著殖民者進入了亞非拉,產生了多方面的社會影響;歐洲文化與亞非拉文化發生嚴重碰撞,導致被侵略民族的文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構和發展,促進了文化的多元化。②中國:先進中國人為救亡圖存,向西方探尋強國御侮之道,不斷接納西學。③亞非拉人民的反抗斗爭:激發了被壓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努力保護傳統文化。④其他地區性戰爭和殖民者的爭奪、爭霸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文明的碰撞: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年),實際上包含著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較量。【考點】三、兩次世界大戰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1)表現①一戰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傳播到歐洲和西亞、北非各地。②一戰打垮了四大帝國,為民族獨立提供了歷史條件。③一戰爆發后,帝國主義各國的殖民地被卷入戰爭,嚴重的人力、物力損失致使殖民地對宗主國不滿。④民族自決原則的傳播。在幫助宗主國作戰的過程中,殖民地人民產生了掌握自己命運的想法,促進了民族自決原則的傳播。⑤一戰期間,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獲得發展,資產階級逐步壯大。(2)發展特點①取得獨立的國家,主要是四大帝國內部的被壓迫民族。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立陶宛等先后成為獨立國家。②受十月革命的影響,亞洲民族民主革命比較突出,并開始走向馬克思主義道路。③亞非拉各國運動先后失敗,但是嚴重沖擊了歐洲殖民勢力,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2.第二次世界大戰(1)表現①殖民主義空前衰落。二戰打敗了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也使英、法等殖民國家遭到重創。②亞非拉地區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得到廣泛傳播。③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支持。為打擊法西斯主義,盡快結束戰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特點①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終走向瓦解。②反法西斯運動與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相結合。【考點】四、國際社會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辦法1.立法保護:希臘在1834年針對古跡保護就制定了法律;中國制定《古物保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2.進行國際合作與探討:1964年5月通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制定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遺跡的國際原則。3.成立國際組織,提供集體性援助: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世界遺產公約》,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2003年10月,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4.科學論證,重點保護:制定《世界遺產名錄》,把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加以重點保護;為保護人類文化的完整性,又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概念并制定公約。5.提供經濟、技術援助:1964年到1968年,對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廟進行搬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科學論證和發起募捐。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