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本單元一是先秦時期,中華文明的起源;二是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一:先秦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元一體,經歷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與繁榮時期。春秋、戰國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的時期,百家爭鳴是這一變動的思想反映。階段特征:政治:夏、商、西周時期,神權與王權結合,以血緣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瓦解,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經濟:由商周時期井田制下的集體耕作,到春秋、戰國以來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轉化。思想、文化、科技:從“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化體裁豐富多樣,各具時代特色;實用性是科技發展的特點。二:秦漢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可以歸納為:中國版圖之確立:秦實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初步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中國民族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發展。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漢武帝時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第1講 先秦——中華文明的形成主干梳理:一、原始社會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1)代表性遺址: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2)生活狀況:他們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用火。(3)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1)代表性遺址(分早期和晚期)①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 000~5 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彩繪陶器,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特征: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②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 000年。龍山文化的基本特征: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們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2)生活狀況: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漸穩定。(3)分布特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廣泛,并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3.原始社會組織和生活特點(1)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2)生活特點①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②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會:父權制取代母權制,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的萌芽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3)禪讓制:堯—舜—禹時期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4)“萬邦時代”:中國歷史上的“萬邦時代”大約是指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期。二、夏、商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禹傳位于啟,標志著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2.商朝(1)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掉夏桀,盤庚遷都于殷。(2)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制度。(3)王權特點: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掉商紂,定都鎬京;公元前771年為少數民族犬戎所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2.分封制(1)目的:對被征服的廣大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2)內容分封對象 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先代貴族和原來的附屬國諸侯義務 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諸侯權利 再次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分封國家 魯、齊、燕、衛、宋、晉等(3)作用①積極: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傳播了文化,有利于華夏民族的形成。②消極: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期,分封制逐步瓦解。3.宗法制(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2)性質: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3)核心:嫡長子繼承制。(4)內容①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②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③大宗和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5)作用①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③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4.禮樂制度(1)含義:維護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2)作用: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5.經濟: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成熟,被稱為“青銅時代”。6.文化: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商周時期出現了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 四、春秋戰國1.列國紛爭(1)時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是王室衰微,列國紛爭,周王室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國吞并。(2)表現:“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3)影響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有利于國家的統一。②進入戰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成為更加穩固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2.經濟發展(1)農業①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廣。②水利灌溉工程興建,如都江堰、鄭國渠等,農業生產率提高。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2)工商業①春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②戰國時期: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3)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動是這一時期社會變革和社會轉型的根本原因。3.變法運動(1)背景①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②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③戰爭的頻繁也對各國提出變法革新的要求。④法家思想的推動。(2)目的:富國強兵。(3)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①時間:公元前356年。②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強制把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實行什伍連坐; 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③特點: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④影響: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4)結果: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4.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經濟 鐵器和牛耕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社會 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社會正經歷巨大變革教育 私學興起使教育逐漸普及和平民化,造就一大批閱歷豐富和知識淵博的知識分子階級 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網羅人才,士階層活躍環境 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尚未建立,缺少絕對權威和控制,學術環境相對寬松技術 生產技術取得較大進步,人們認識水平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文化 爭霸、兼并戰爭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傳播、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學術 不同學派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了學術的繁榮(2)百家爭鳴的表現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儒家 孔子(春秋)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仁。②為政以德。③主張恢復周禮。 教育貢獻: ①教育思想:“有教無類”。②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 文化貢獻: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孟子(戰國) 人性善;“仁政”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荀子(戰國) 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道家 老子(春秋) 哲學思想:“道”是世界本原;其思想包含有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和樸素的辯證法。 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莊子(戰國) 崇尚逍遙自在法家 韓非(戰國) 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墨家 墨子(戰國)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陰陽家 鄒衍(戰國)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3)影響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是社會大變革在思想領域的反映。②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影響深遠。【考點】 夏朝的性質夏朝已經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國家。部落是按血緣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是按地區來管理的,禹把天下分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這表明夏已具有國家的職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緣關系來維系。另外,禹死啟繼,表明當時傳統習俗已被新的價值觀念取代,禪讓習俗受到嚴重的沖擊,王權的觀念已經產生。【考點】 “兄終弟及”與“嫡長子繼承制”“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方式,主要實行于夏朝、商朝,“嫡長子繼承制”確立后,這一慣例基本結束。宋元出現過這種做法的回潮。“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缺乏硬性的紐帶,容易導致權力的紛爭。“嫡長子繼承制”根據“嫡”“長”這些先賦的條件,把王位繼承資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個人身上,確立起較明確的標準,減少了諸子爭立、骨肉相殘的局面。【考點】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2)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和紐帶,它維系了分封制,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它們體現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級森嚴、政治與血緣結合的鮮明特點。【考點】 商周政體下的君主權力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 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干預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勸諫周厲王不要限制民眾的言論。【考點】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階段特征(1)發生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廣)。(2)社會大變革最主要的表現: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制度逐步確立。(3)社會大變革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王室衰微,列國紛爭,各國紛紛變法圖強。②經濟上:伴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發展,井田制崩潰。③階級關系上: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④文化上:私學興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考點】 改革運動與大一統國家建立之間的邏輯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導致上層建筑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主要是針對經濟基礎的,這些改革實際上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戰國時期的改革則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各國通過變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政治變動、文化高峰、社會轉型為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提出了歷史要求和必要條件。【考點】 學在官府西周時期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執政官吏,學習內容必須是適應于政治管理的需要,以朝廷發布的文告及“先王詩書禮樂”等文籍為教材,而“教材”全部掌握在官府的官吏手中,官府壟斷了文化。學校沒有設置專職教師,而是“以吏為師”,或者說“官師為一”。所以章學誠說:“以吏為師,三代之舊法也。”但這種學在官府的情況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變化。【考點】 儒家的“仁愛”與墨家“兼愛”的區別儒家的“仁愛”主張“克己復禮”為“仁”,講究階級性;墨家的“兼愛”具有廣泛性,不分等級貴賤。【考點】 對待儒家思想(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1)總的原則是繼承其中的精華,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2)要繼承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責任感,“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貧樂道的精神力量,繼承它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堅毅的人格,積極的生活態度,愛民態度和仁愛意識,尊老、敬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為人準則等。【考點】 華夏民族的認同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出現了重要變化。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因社會發展較四周民族先進而自稱為“華夏”。 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華夏”一詞, 現在也僅見于春秋以后的典籍。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周邊民族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