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講 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與繁榮主干梳理:一、隋唐統一1.隋朝的建立和統一(1)概況: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楊廣滅掉陳朝,統一全國。文帝死后次子楊廣即位,就是隋煬帝。(2)意義: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社會的發展;為隋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2.隋朝的經濟建設活動(1)廣設倉庫(既有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也有備水旱賑濟、遍置于鄉間的義倉)。(2)興建東京洛陽城(隋煬帝)。(3)開鑿大運河: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交流;有利于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3.李唐代隋(1)隋煬帝暴政: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三征高麗,窮兵黷武;徭役繁重,嚴刑峻法。(2)隋亡唐建: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李淵在長安稱帝,是為唐高祖,建立唐朝,統一全國。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1.政治演變(1)貞觀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就是唐太宗。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主要的治國措施:經濟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革新政治。文教方面: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2)武周時期:指女皇武則天統治時期(承上啟下: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高宗死后不久,皇后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女皇帝,其統治時期史稱“武周政治”。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3)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孫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其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史稱“開元盛世”。主要的治國措施:經濟方面: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政治方面:選賢任能,改革吏治。宗教方面:限制佛教。軍事方面:實行募兵制。文教方面:大興文治,發展科舉。2.唐前期社會經濟發展(1)農業:發明推廣了重要的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①曲轅犁:出現于江南一帶,又稱江東犁,設計巧妙,輕便靈活,回轉省力,能夠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適于精耕細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至此,耕犁基本定型。②筒車:最大優點是不用人工,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2)手工業:唐朝手工業發達主要體現在絲織業和陶瓷業。主要代表為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還有造型美觀大方、堪稱藝術珍品的三彩陶器。3.開明的民族政策(1)唐與突厥:隋朝初年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東突厥:唐太宗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不改變當地風俗習慣,委派突厥貴族管轄,入朝給予官職。他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西突厥:640年唐太宗派兵將其征服,設置安西都護府;高宗在位時,滅亡西突厥;武則天時期設置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2)唐與回紇: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7世紀初,受突厥統治;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助唐平叛;8世紀后期,回紇改名為回鶻;9世紀政權瓦解。(3)唐與吐蕃: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民族政權;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唐政府的和親政策: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唐玄宗時,尺帶珠丹上書給唐朝皇帝說,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唐穆宗時,唐與吐蕃“長慶會盟”。唐蕃和親的意義: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4)唐與靺鞨:7世紀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兩部強大起來。唐玄宗時期,封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從此,粟末靺鞨以渤海為號,渤海正式劃入唐朝版圖。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1)概況:唐玄宗天寶年間,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歷時8年(755~763年),史稱“安史之亂”。(2)原因: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政治腐敗;軍事舉措失當,外重內輕;軍備廢弛;募兵制的實行。(3)影響①唐朝從此由強盛走向衰落。②安史之亂使大量北民南遷,一方面破壞了北方經濟;另一方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經濟重心南移。③中央集權大大削弱,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割據一方。④少數民族政權趁機進攻,邊疆頻頻告急。2.藩鎮割據(1)藩鎮的形成①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設節度使加強邊防。②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增設節度使。節度使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但有些藩鎮獨立性強,實為割據勢力。(2)藩鎮的權力:政治上擁有自主權,可以自行任免官吏,節度使死后職位傳給兒子或部將;經濟上,擁有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裝,獨霸一方。(3)藩鎮的影響:藩鎮割據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續了100多年,藩鎮之間、藩鎮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3.唐朝覆亡與五代十國(1)唐朝覆亡: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黃巢起義,使唐王朝的統治陷于土崩瓦解。907年,節度使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唐朝滅亡。(2)五代十國:北方黃河流域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現9個割據政權,連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歷史根源:唐朝藩鎮割據。影響: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有一定的發展。(3)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的改革,清除五代弊政,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基礎。四、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一種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曹魏時創立。選官標準從初創時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發展到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①積極影響:初行時期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消極影響:后期逐漸形成門閥士族政治,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這種制度下,真正有才學、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出任高官。2.科舉制: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同時把察舉制度中的考試因素加以強化,科舉制度開始形成(隋煬帝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廢除。積極影響: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的風尚。五、中樞政務機構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執掌輔助決策和執行等權力。出現三省制的雛形。2.隋唐時期:隋朝(文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中央設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和頒布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和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長官既相互制約,又分工合作,既加強又節制皇權,也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六、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實行租調制;征納的標準是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其特點為受田農民以戶為單位,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3.唐朝(1)唐初的租庸調制:租庸調制開始實行于隋朝,唐朝進一步加以完善;是為緩和階級矛盾,保證封建剝削,鞏固封建統治的一種輕徭薄賦的賦稅制度;其中的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定量的谷物);調是人頭稅(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庸是納絹或布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隋有年齡限制,唐無年齡限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①積極影響:減輕了農民負擔,以庸代役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有利于促進農業的發展,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②消極影響:以人丁為計征對象的租調制和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壞,農民喪失土地,這種以人身為本的租庸調制就不可能維持。(2)唐中后期的兩稅法: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安史之亂后,在籍戶口減少,國家財政緊張。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由中央政府確定總的稅額,重新編訂戶籍,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影響:兩稅法是賦稅制度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土地財產多少為主,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和進步。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葉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基礎。七、思想1.儒學的發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①出現危機:儒學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佛教、道教興盛并沖擊、威脅儒學的正統地位。②儒學新發展: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2)隋朝: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3)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2.道教的發展(1)東漢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2)魏晉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的發展(1)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漢明帝重視佛教發展,于洛陽修筑白馬寺。(2)魏晉南北朝:吸收儒學的精髓,漸趨中國本土化,逐漸在中國盛行。(3)唐朝武則天時期: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4.魏晉玄學:魏晉之際,社會上出現了崇尚老莊的玄學思潮。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玄學的代表。八、文學藝術1.文學方面(1)魏晉南北朝時期①建安文學: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直抒胸襟,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觀滄海》。②田園詩:東晉陶淵明的詩作為中國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描述鄉村風光和田園生活,風格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等。③南朝駢文:駢文在形式上講究對偶,因其多偶句似兩馬并行而稱之為駢文。因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稱“四六文”。代表作有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④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偏多,多描繪男女愛情,兼論自然風景和朋友之誼;北朝民歌的留存作品較少,以《木蘭詩》和《敕勒歌》為代表。(2)唐朝時期: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2.書法方面(1)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2)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的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代表作為《蘭亭集序》。(3)隋唐時期:創出新風格,其中代表是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3.繪畫方面(1)東晉:開始出現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所畫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4.雕塑方面:甘肅敦煌莫高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九、科技成果1.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2.南朝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推演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比歐洲早了近1 000年。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4.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5.唐朝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6.唐朝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7.唐高宗時蘇敬等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十、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中外交流(1)東漢后期到北朝:有中亞、印度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2)東晉法顯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研學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3)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鑒真,促進中國周邊國家的佛學傳播。2.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1)條件:(原因)政治上——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統一和軍事力量強大提供安全保證;經濟上——唐朝生產工具進步,農牧業高度繁榮為貿易發展創造條件;管理上——唐朝設置專門管理周邊民族關系的機構,如鴻臚寺、互市監和市舶司;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交流;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經濟交流提供保障。(2)表現:唐首都長安是當時國際大都市;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節和留學生;西亞商人在南方港口城市定居;伊斯蘭教傳入唐朝;唐朝對外交通發達。【考點】 隋朝統一的原因(1)民族大交融的趨勢為隋朝統一全國提供了有利條件。(2)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勞動,使南北方經濟得到發展,為隋朝統一全國提供了物質條件。(3)廣大人民經過長期的戰亂,人心向往統一,期盼有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考點】 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考點】 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促進因素(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交融使唐朝時期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少。(2)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展。(3)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4)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5)“對外交通線”中的陸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邊疆地區。【考點】 唐朝時期民族政策的特點和作用(1)特點: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交融;以議代戰,尊重少數民族習慣,交換使節,文化交流修德政;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2)作用:唐代開明的民族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考點】 對唐朝“盛世”的辯證認識(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封建統治階級,廣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辛,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考點】 唐代藩鎮唐代中期在邊境和重要地區設軍事部門-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政,后來節度使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歷史上稱作藩鎮。【考點】 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1)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步參政。唐肅宗即位,宦官李輔國因擁立有功,參與機要,統領禁軍,任免宰相。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節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他們把持。唐朝的宦官專權遠甚于東漢。(2)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結成朋黨,排斥異己,出現了朋黨之爭。朋黨之爭實質上是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派別爭權奪利的政治斗爭。(3)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考點】 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發展趨勢(1)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2)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3)選官原則:人才選拔逐步制度化,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4)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5)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備、考試錄用。(6)逐漸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壓制了人才。【考點】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特點(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逐漸松弛。(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租庸調制中的“庸”為標志)。(3)賦稅由以實物為主向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考點】 “三教合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沖擊,其統治地位發生動搖,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張并不是“三教”合為“一教”,而是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考點】 道家與道教道家是哲學思想流派,道教是從道家這個哲學思想體系中衍生出來的宗教組織派別,道教不等于道家。【考點】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1)魏晉時期①當時王朝更迭頻繁,兵戈不息,人們紛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②統治者的提倡支持。他們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維護統治。(2)隋唐時期①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文化交流頻繁。②統治者采取了開明的宗教政策,儒、釋、道均獲得較大發展。③佛教的世俗化進程加快。④印刷術、造紙術的應用大大推動了佛道思想的傳播。【考點】 社會變遷對唐詩發展的影響(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時,詩風凝重濃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轉衰。【考點】 隋唐科技文化輝煌燦爛的原因及其特點(1)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雄厚基礎。(2)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氛圍。(3)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4)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的往來,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5)隋唐兩代繼承發揚了歷代傳統文化,尤其是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考點】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榮的原因(1)國家統一,政治穩定。(2)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科技文化世界領先。(3)對外交通發達;長安、洛陽是國際性大都市。(4)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5)使臣、商人、留學生及僧侶在推動中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6)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各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考點】 辯證認識北魏滅亡與孝文帝改革之間的關系(1)形成歷史結果的是“合力”(恩格斯語)。北魏滅亡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不能簡單歸咎于漢化改革。(2)改革要“善處反動”。孝文帝的改革事出空前,難免有一定的盲目性,帶來很多弊病。 錢穆說:“凡歷史上有一番改進,往往有一度反動,不能因反動而歸咎改進之本身;然亦須在改進中能善處反動方妙。”(3)長遠眼光。孝文帝深信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統一南北。他力圖把胡人漢化法制化、常規化,使北方的胡漢差別日趨縮小,以至于融為一體。這種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 從歷史發展大勢來看,北齊等時期形式上出現的鮮卑化,只是歷史的一個短暫回流。【考點】 唐朝與少數民族的交往對我們今天經濟建設的啟示唐朝實行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密切聯系、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是各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我們要樹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識。【考點】 唐朝處理與周邊各族關系的主要方式管轄 唐初,唐太宗在東突厥舊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貴族做都督來管理;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在西突厥地區分別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這是唐朝在西域設置的最高統治機構冊封 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靺鞨族粟末部強大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戰爭 唐朝初年,東突厥不斷南下攻唐,唐太宗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維護北部邊境安定和親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會盟 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唐蕃之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考點】北魏與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況表露田(口分田) 桑田(永業田) 公田(職分田)男 女 男奴 女奴 丁牛 男 男奴 貴族、 官吏 官員按職位高低授田北 魏 40畝 20畝 40畝 20畝 30畝 20畝 20畝 不授田 刺史15頃(1頃等于10畝)……縣丞6頃唐朝前期 80畝 不 授 田 不 授 田 不 授 田 不 授 田 20畝 不 授 田 親王100頃,職事官一至九品60~ 2頃 京官自一品、外官自二品以下至九品給12~ 2頃注:露田死后還官,桑田為世田,無須還官,公田解職時移交后任。——據(唐)杜佑《通典》編制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詔均給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通典》卷一《食貨一·田制上》材料三 大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即流移者亦如之。樂遷就寬鄉(地多人少之處)者,并聽賣口分(田)。賣充住宅、邸店、碾硙者,雖非樂遷,亦聽私賣。——《通典》卷二《食貨二·田制下》材料四 各時期戶數一覽表時間 年份 戶數東漢桓帝永壽二年 156年 16 070 906前燕(十六國時期) 4世紀后期 2 458 840(北方)隋朝煬帝大業五年 609年 8 907 546唐朝高祖武德年間 618~626年 2 000 000唐朝玄宗天寶十三年 754年 9 619 254——摘編自朱賢枚《中國歷代人口統計》(1)有學者認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畝之絕對均給,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貧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請選擇相關材料并結合所學對此觀點進行說明。例如材料一,首先明確主題“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況”,其次明確各項,分為北魏和唐初兩個時期,三種土地類型,身份不同授田不同,再次仔細完整的審讀材料,表格下面有注釋,這樣的信息也很關鍵。(2)均田制在實施階段就已埋下了失敗的“隱患”,到唐中期最終被廢除。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隱患”有哪些?所謂的隱患就是指制度本身的缺陷。例如材料四的圖表,五個時期的戶數比較,以第一個東漢時期的數據作參考,后面四個階段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律,但是從前燕到隋明顯增加,從唐初到唐朝中期明顯增加,這就導致政府無田可授。[答案] (1)從材料一來看,不同階層授田的畝數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員也是數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還可通過奴婢、耕牛獲得更多土地,可見均田制并非是要實現田畝數量的均等。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戰亂之后,把無主荒地授給農民且大部分授田屬國家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強大族對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無地少地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因此被稱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貧者亦有最低之水平”。(2)均田制分配的是無主荒地,沒有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規定擁有土地數量的最高限額,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買賣逐漸放寬,為土地兼并創造便利條件;人口數量增長較大,而耕地開拓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而增長有限,沒有多余的土地可供還授;授田農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災害、賦役沉重等情況,農民就會被迫變賣土地并流亡。【典型史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察舉制與科舉制簡表察舉制 科舉制取士方式 由地方州郡長官承擔推薦之責,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貢上合乎相應標準的士人 采用招考與投考的方式,王朝設科而士人自由報名應試取士標準 取人標準包括德行、經術、史能、功次、文法等 以文辭和經術取士,士人之進退決于程文之等第入仕程序 既是入仕途徑,也包含了銓選、升遷,有時甚至還有考課的成分 士子通過禮部主持的各級考試后,獲得的僅僅是一個任官資格,此后須參加吏部銓選方能得官教育背景 大量孝子、隱士、俠客、賢人、名流被舉薦,并不要求一定是學校生員 士子必須為學校的生員,方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據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察舉制與科舉制的不同之處。(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據此對察舉制與科舉制予以簡要評價。(4分)答案:(1)不同:察舉制是一種推薦任官制度,科舉制是考試任官制度;察舉制選官標準多元化,科舉制則較為單一;察舉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舉制則相對明確規范;察舉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學校,科舉制下學校制與考試制相互配合。(2)評價:察舉制注重官員素質的全面性,但主觀性強,不易把握和操作;科舉制簡單易行,較為公正公平,但缺乏對士人的整體考察。第三單元宋元時期指從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向成熟的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1.政治方面(1)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統一。(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北宋初,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和統治。(3)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都很尖銳。北宋和元朝的農民戰爭都說明階級矛盾尖銳;民族間戰爭頻繁說明了民族矛盾尖銳;統治階級中主戰與主和、改革與保守的斗爭說明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2.經濟方面(1)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2)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宋遼、宋夏、宋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各族的封建化進程。(3)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都超過了前代水平。3.文化方面: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1)科技成就突出。我國科技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最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沈括的“十二氣歷”、郭守敬的《授時歷》在當時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教育事業發達。學校制度完備,書院興起,對人才的培養起了良好的作用。(3)文學、史學繁榮。詞的創作達到新的高度;關漢卿的優秀劇作鞭撻了壓迫人民的封建勢力。史學方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一部優秀的編年體通史。(4)理學產生,儒學復興。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學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5)宋元時期的繪畫和書法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