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講 兩宋——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的發展主干梳理:一、宋初專制集權的強化1.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東京(開封)。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局部統一。(注意: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統一)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1)目的: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治。(2)背景①唐中后期,相權膨脹。②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武將干政使中央集權削弱。③宋初統治者對前代經驗與教訓的吸取。(3)措施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面收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強復審。②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互相牽制:在中央設二府三司,分割相權;在地方設轉運使和通判監督地方。③抑制武將勢力膨脹: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針;大力提倡文治。(4)影響①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②消極:中樞權力分割過細,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二、北宋的統治危機1.邊境危機(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積貧積弱。②北宋的守內虛外、強干弱枝。③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遼宋西夏連年征戰,民族矛盾激化。(2)表現①北部: 遼朝占領燕云十六州;時常南下侵擾,通過“歲幣”、盟約等勉強安定(澶淵之盟)。②西北: 與西夏屢戰屢敗,通過“歲賜”維持穩定。2.財政危機(1)擴充軍隊導致“冗兵”。(2)一職多官、恩蔭、科舉等導致“冗官”。(3)戰爭賠款、邊疆危機、大興土木等導致“冗費”,致使宋朝積貧。3.政治危機:收回兵權、分割軍權,分化事權,軍隊戰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積弱;土地兼并嚴重、苛捐雜稅繁重,激化階級矛盾,致使政治危機。三、北宋的改革1.慶歷新政(1043~1045年):宋仁宗在位時,大臣范仲淹曾發起一次以整頓官僚機構(整頓吏治)為宗旨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宋仁宗動搖,很快歸于失敗。2.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1069~1085年)(1)目的:為擺脫積貧積弱和社會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2)主要措施:(注意三個方面)①富國:如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②強兵: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③育才:改革科舉制、整頓太學。(3)評價①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②進步性: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③局限性:未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四、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趙構即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后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南宋偏安的原因(1)外部:金的崛起、勵精圖治、實力強大;金滅遼及北宋(靖康之變)。(2)內部:連年征戰、歲貢,造成內部空虛;統治腐朽、無能,破壞軍民抗金斗爭;長期重文輕武、守內虛外。3.金與南宋的戰與和(1)岳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大舉南下,岳飛率領“岳家軍”北伐收復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戰果。宋高宗和權臣秦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2)宋金議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稱為“歲貢”,南宋與金對峙局面形成。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五、農業的發展1.耕種制度的成熟:宋朝時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2.經濟結構的變化:出現固定經濟作物種植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自然經濟結構。3.棉花的種植和推廣:棉花的種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帶動了南方棉紡織業的發展。4.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5.人口數量增加:宋代人口實際數量超過1個億。六、手工業的發展1.制瓷業(1)宋朝出現了以五大名窯(汝哥定鈞官)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2)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3)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繼絲綢之后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2.礦冶業(1)煤的開采量很大,東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2)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有了很大提高。3.印刷業: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業是宋朝新興的手工業,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1.貿易:宋與遼夏金政權間,官方榷場貿易和民間貿易均十分繁榮。2.貨幣:北宋開始出現紙幣(交子),元朝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進一步推動了商業發展。3.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收成宋元的重要財源;主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4.城市的興盛:北宋東京、南宋臨安人口超百萬;元朝恢復臨安的舊稱杭州,杭州被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元大都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5.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繁榮。八、經濟重心的南移1.南移過程(1)唐中葉以來: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2)北宋:經濟對南方依賴大,戶口南多北寡。(3)南宋:北宋滅亡后,人口南遷,進一步奠定南方經濟重心地位,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4)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①重開大運河:裁彎取直,縮短航程。②開辟海運航線,運輸江南糧食。2.影響:南北文化差距擴大,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九、社會的變化1.平民社會的到來(1)隋唐時期,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但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然十分流行。(2)宋朝,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了活力。(3)人們的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2.人身自由的增加(1)賤民階層數量減少。(2)世襲奴婢減少,雇傭關系發展。(3)租佃關系發展,人身束縛減少:宋朝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也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3.國家對社會控制松弛:“不抑兼并”,對土地買賣、典當不加干預;“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更自由;金元時期,出現一定程度逆轉,但大趨勢沒變。【考點】 崇文抑武(1)逐漸形成了文臣統兵格局,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2)促進了科舉制的完善與文官體制的發展: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北宋以后,文臣治國。【考點】 宋朝科舉制的完善宋朝對科舉非常重視,統治者充分吸取隋唐、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舉考試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先后創立了多項制度,如彌封制度、謄錄制度等,使科舉考試逐漸走向正規化、制度化、成熟化。【考點】 宋代通判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宋初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設通判,作為副職,與權知軍州事共同處理政事。【考點】 宋元民族 “和” “戰”(1)宋代時期民族政權并存,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和平,這是兩宋民族關系的顯著特點。(2)民族之間的“戰”:戰爭是暫時的,但對于交戰雙方都是一種災難,傷害了民族感情,加劇了民族仇恨,中斷了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3)民族之間的“和”:和平是長期的,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交融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宋夏議和、宋遼議和、宋金議和,實現了雙方長期的和平,實際上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強,推動了歷史向前發展。【考點】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及影響(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有效地維護了統治,但是卻造成軍隊的戰斗力低下。(2)分化事權,相互制約。有利于鞏固國家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考點】 宋代的“商業革命”(1)打破嚴格的坊市制,商業活動不再受時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監管商業活動。(3)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考點】 宋代“不抑兼并”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導致的是農民身份的變化和職業的流動,或者因職業需要和地區發展不平衡而導致地區流動。宋代商品經濟活躍,城鄉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失去土地的農民再就業或者到其他地區再就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農民轉而從事手工業、商業或被迫租種地主的土地成為佃農。【考點】 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經濟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長時間內是在北方,這是由歷史文化、戰略地位、北方經濟的不斷恢復等多種因素決定的。【考點】 租佃關系地主把土地出租給別人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土地經營方式。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租佃關系。【考點】 中國古代的“城”和“市”古代中國“城”和“市”最初是分開的。古代的“城”是統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等,而“市”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后來“城”和“市”才合二為一,成為社會的中心,城市的商業功能也日益增強。【考點】 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成就及特點(1)三大經營形態①官營手工業(明中期之前居于主導地位)。②民營手工業(明中期之后居于主導地位)。③家庭手工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2)三大生產部門:冶金業、陶瓷業、紡織業。(3)三大特點:歷史悠久、多種經營模式并存、長期領先世界。【考點】 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最早產生于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并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