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0講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與國家出路的探索主干梳理:一、開眼看世界1.林則徐、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1)林則徐具有實事求是的品格。面對英美官員交涉鴉片煙土,需要國際知識,便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2)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①魏源注意收集外國史地知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②這部書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和社會現狀,介紹外國軍事和科技,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2.福建布政使徐繼畬是又一位開眼看世界的人(1)徐繼畬在福建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留心搜集外國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書。(2)《瀛寰志略》系統地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3.向西方學習的思潮:林則徐、魏源、徐繼畬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二、太平天國運動1.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1)“拜上帝會”組織民眾①洪秀全吸收了在廣州得到的天主教布道書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②馮云山到廣西紫荊山號召民眾加入拜上帝會,團結了許多窮苦農民。(2)金田起義,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等人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不久,洪秀全稱天王。2.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鼎盛(1)太平軍一路北上,出廣西,經湖南,占領湖北省城武昌。(2)1853年,太平軍沿長江東下,經九江、安慶,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3)太平軍北伐、西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3.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1)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楊秀清、韋昌輝因圖謀不軌被殺,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2)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鎮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曾國藩統率的湘軍。(3)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4.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1)《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2)《資政新篇》: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在戰爭環境下,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5.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形成,漢人權力增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三、洋務運動1.興起背景: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2.指導思想: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3.主要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挽救國家頹勢、維護封建統治(剿發捻,勤遠略)。4.代表人物: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5.主要內容(1)“求強”旗號下,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官辦企業)。(2)“求富”旗號下,創辦近代民用工業(官督商辦)。(3)興辦新式教育: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京師同文館等);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4)籌劃海防,創辦海軍(北洋、南洋、福建)。6.結果影響(1)結果: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破產。洋務派希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未能達到。(2)影響: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提高了國防特別是海防實力;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一種嘗試。7.經驗教訓:洋務派的初衷是不改變封建統治,只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的修修補補,這種中體西用的做法必然失敗。四、戊戌變法1.興起:“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改革的序幕,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2.發展:興辦學堂、成立團體、創辦報刊、著書立說(自下而上推動變法)。(1)興辦學堂、成立團體①興辦學堂:萬木草堂、時務學堂等一批學堂的建立,為戊戌變法培養了大量人才。②成立團體:1895年11月,成立強學會,宣傳變法;1898年4月,成立保國會,推動變法。(2)創辦報刊、著書立說①創辦報刊:《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等報刊的創辦,對于開啟民智、宣傳和推動變法方面起到重要推動作用。②著書立說: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通過“托古改制”,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成為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歷時103天。(2)標志: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3)內容: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百日維新”。4.結果:失敗(1)標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2)失敗原因①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頑固勢力過于強大,雙方力量懸殊。②具體原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和少數官僚;對袁世凱和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策略比較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5.評價(1)性質:工業文明沖擊下的近代化政治民主運動。(2)歷史意義①愛國性: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良運動,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②進步性: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變法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改良實踐,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又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大趨勢。③啟蒙性: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西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的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3)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漫長而又坎坷。五、義和團運動1.爆發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機加深。(2)直接原因:山東洋教勢力猖獗,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最深。2.口號:“扶清滅洋”:一方面反映出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矛盾的尖銳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落后的小農思想具有盲目排外的片面性,以及對清政府的階級本質缺乏認識。3.清政府的態度:由“剿”轉“撫”,最后到“滅”。4.失敗原因(1)主觀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2)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強大。5.評價(1)性質:農民反帝愛國運動。(2)作用:粉碎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3)局限:“扶清”,不能認識清政府的階級本質,顯示出其愚昧性;“滅洋”,仇視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顯示出其落后性。【考點】 認識“師夷長技以制夷”(1)“師夷長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師夷”的最終目的;“師夷”主要局限于西方的先進科技,特別是軍事技術,并且未能付諸實踐。(2)實質是對外國侵略、挑戰的積極回應。根本目的是為了抵抗外來侵略以維護清朝統治。【考點】 太平天國運動體現的時代特色(1)起義背景新:以往的農民起義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災害而發生;而太平天國運動則是因戰爭賠款加重了人民負擔而發生的。(2)起義形式新:過去的起義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數都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國利用的宗教則是外來宗教與中國民間宗教相結合的拜上帝教。(3)革命任務新:太平天國運動在承擔傳統的反封建任務的同時,還承擔起反侵略的任務,成為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4)指導思想新:以洪仁玕為代表的先進人士,大膽地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藍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具有進步意義。(5)對外交往新:太平天國曾與洋人打交道,當西方列強提出以國家利益為交換條件進而支持太平天國時,被拒絕了,這些現象都是以往的農民起義所不曾遇到的新問題。(6)失敗原因新:遭到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這是以往的農民運動所不曾遇到的新情況。【考點】 正確區分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主義(1)洋務派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不是資產階級的代表。(2)洋務運動創辦的是民用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考點】 洋務企業的性質洋務派前期創辦的軍事工業,雖然采用機器生產,但本質上屬于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性質企業。洋務派后期創辦的民用工業,本質上屬于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企業。【考點】 近代化的含義一是生產力從手工操作向機器生產的變化,即工業化。二是生產方式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變化,即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三是政治上由封建專制到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變化,即政治民主法制化。此外還包括社會結構的城市化,文化上的理性化、思辨化;科技化。【考點】 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所起的作用(1)經濟上: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興辦的民用工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邁出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2)政治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化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考點】 百日維新的特點(1)發展資本主義和救亡圖存相結合。(2)繼承傳統與傳播西學相結合。(3)是由維新派發動的,通過光緒皇帝發布“上諭”的形式掀起的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4)把學習西方推進到制度變革階段。但沒有涉及興民權、設議院、開國會,行君主立憲等內容。(5)內容多但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和能實際執行者。(6)沒有關于土地改革的內容,只是局限在社會上層,無法調動占中國人口多數的農民的支持,因而沒有形成巨大的社會力量。【考點】 義和團的“扶清”與“滅洋”(1)“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2)“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卻帶有盲目性、籠統的排外性質。(3)“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