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2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主干梳理: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五四運動(1919年)
1.背景
(1)國內背景
①政治基礎: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國內階級矛盾加劇。
②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③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罷工斗爭頻繁發生。
④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國際環境
①一戰期間,日美加緊對華侵略,尤其是日本。
②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
(3)導火索: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2.經過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學校的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高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口號。
(2)學生的愛國行動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這也使得從北京開始的學生愛國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
(3)北京大批學生被捕的消息傳到上海,愛國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3.結果: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五四運動的特點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學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2)群眾性:學生、工人、商人多個階層參加,聯合斗爭。
(3)愛國性:維護中國主權,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4)成功性:運動斗爭的目標基本實現。
5.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2)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3)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開始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后
2.宣傳中心:北京、上海
3.主要成果
(1)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2)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把一批經歷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
(3)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
4.意義
(1)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促進了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2)增強了工人階級斗爭的信心,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不僅推動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而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3)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他們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早期的斗爭實踐(1921~1923年)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條件
(1)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政治舞臺。
(2)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4)國際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2.誕生標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
(2)地點:上海,會議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進行。
(3)出席代表
①毛澤東、董必武等13人。
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
(4)主要內容
①確定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②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③確定黨的中心工作: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④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成立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
3.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二)中共二大
1.時間地點: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舉行。
2.主要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實際上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3.意義: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三)工人運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積極投身工人運動,推動了一系列罷工運動的展開。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四)中共三大
1.時間地點: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
2.主要內容: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
3.意義:所確定的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使共產黨活動的政治舞臺迅速擴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為國民革命做了準備。
三、國民革命(1924~1927年)
(一)興起: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1.背景
(1)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國共合作的決議。
(2)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民主黨派,孫中山愿意與中國共產黨合作。
(3)共產國際的幫助。
2.實現標志: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3.合作基礎:新三民主義。
4.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5.意義: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
(二)高潮:北伐戰爭
1.條件
(1)政治基礎: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軍事基礎: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整編國民革命軍。
(3)政權基礎: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2.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3.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
4.過程
(1)1926年殲滅吳、孫主力,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2)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5.結果: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但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三)國民革命失敗
1.標志
(1)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革命的局部失敗。
(2)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全面失敗。
2.失敗原因
(1)客觀方面:帝國主義干涉破壞;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2)主觀方面:陳獨秀右傾錯誤,放棄革命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中國共產黨處于幼年時期,缺乏經驗;共產國際作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
3.教訓: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四)國民革命的特點和意義
1.特點
(1)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
(2)群眾基礎:以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四個階級聯合的統一戰線。
(3)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
(4)革命軍隊:組建正規的新式革命軍隊,并進行了規模空前的北伐戰爭。
2.意義
(1)國民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國民革命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
【考點】 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
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尖銳,即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不是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考點】 山東問題始末
(1)1897~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占領青島,將山東劃為其勢力范圍。
(2)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出兵山東,占領青島。
(3)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袁世凱政府為換取日本對復辟的支持,接受“二十一條”(除第五條內容再議外)。
(4)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廢除“二十一條”,歐美列強卻做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5)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中日代表在會外談判并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日本將山東主權和一部分權利歸還中國,山東問題基本解決。
【考點】 五四運動的“新”
(1)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始發揮領導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先進中國人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徹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4)新的覺醒——民族意識覺醒。五四運動中,各階層廣泛參與,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強大力量。
(5)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但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仍是反帝反封建。
【考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中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
【考點】 中國共產黨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的表現
(1)新的領導核心
無產階級的組織性、革命性最強,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得中國革命從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2)新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先進政黨,它能夠制定出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和正確的策略方針。
(3)新的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廣大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了廣大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能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國際環境
中國共產黨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聯系,使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特別是得到了共產國際的幫助。
(5)新的革命成就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實現了國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推動并參與領導了國民革命運動,中國革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考點】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能夠實現的根本原因是兩黨面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革命任務且都不能獨自完成這一任務。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兩黨合并,也不是黨外合作,而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政治、組織、思想上的獨立性。這是當時各種歷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考點】 國民革命需要明確的幾點認識
(1)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國民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
(2)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國民革命的旗幟,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3)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北伐戰爭勝利了;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國民革命失敗了。
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米泉市| 英超| 葫芦岛市| 昭觉县| 瓦房店市| 怀来县| 屯昌县| 岳池县| 巴楚县| 南昌市| 渝中区| 张北县| 姜堰市| 嘉祥县| 永定县| 利津县| 宜兴市| 库伦旗| 且末县| 都江堰市| 桂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石河子市| 木兰县| 灵武市| 武陟县| 承德市| 平顶山市| 彭水| 东阳市| 茶陵县| 工布江达县| 婺源县| 眉山市| 吴堡县| 永善县| 平阴县| 赤城县| 凌海市|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