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學案—2022年高考歷史主干梳理及考點匯編(統編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5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主干梳理: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籌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討論新中國的成立。
(1)時間地點: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
(2)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
2.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下午三時,舉行開國大典。
3.意義
(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況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3)意義
①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
②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全國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2.穩定物價
(1)背景
①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
②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鞏固人民政權。
(2)舉措
①“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②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從根本上穩定物價。
(3)特點:黨和政府的強力作為;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結合;主要在大城市進行。
(4)影響
①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
②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
③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3.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
(2)概況
①1950年10月,應朝鮮政府要求,黨中央決定入朝作戰。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②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又經過邊談邊打、反復較量,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③國內開展了抗美援朝運動(捐款捐物捐武器,開展生產競賽和擁軍優屬工作),大大鼓舞了中朝軍隊的戰斗意志,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客觀上有利于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3)結果: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4)意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志愿軍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針
(1)方針政策: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具體包括“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①“一邊倒”:即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②“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
③“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
(2)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一次建交高潮。同時,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
2.參加日內瓦會議
(1)時間:1954年4月。
(2)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
(3)結果:因美國的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4)作用: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
3.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同兩國確認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4.參加亞非會議
(1)召開: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
(2)特點: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3)成果: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4)影響: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經濟
(1)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提出。
②內容: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工業化——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3)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況:1956年底,基本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②意義: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
2.政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召開: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
①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思想
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背景: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即將完成。
②內容:指出主要矛盾: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制定主要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③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
①內容:1957 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②影響: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接著,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
2.探索失誤
(1)表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危害: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導致出現1959至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
3.政策調整
(1)表現
①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②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
③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
(2)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六、“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
(2)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過程
(1)1966年春夏全面發動后,中央文革小組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2)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開。
(3)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奪取最高權力,最終被粉碎。
(4)1972年和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進行了各方面的整頓,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
(5)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同年10月,被粉碎。
3.認識: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七、偉大的建設成就
1.工業
(1)基礎工業建設:從“一五”時期到“四五”時期,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2)三線建設:(1964~1980年)
①背景: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
②建設重點在西南、西北,指導方針:“備戰、備荒、為人民”。
③影響: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從總體上看,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對于提高國家國防能力和改善我國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農業
(1)概況: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
(2)意義: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生活水平: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4.國防科技: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1964年)、氫彈(1967年),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1970年)。
5.教育衛生: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
6.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
(1)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
(2)“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以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學家,在科技事業和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
7.外交成就及意義
(1)外交成就
①20 世紀70 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從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 個。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
②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③1972 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意義:我國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 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
【考點】 1949年北平政協會議與1946年重慶政協會議的不同
(1)新政協將國民黨反動派排除在外。
(2)新政協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3)新政協具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
(4)新政協是長期存在的、固定的統一戰線組織。
【考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目的和實質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考點】 “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
黨和政府與資本家在爭奪市場的領導權。
【考點】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準則,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考點】 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與合作。
【考點】 社會主義改造
(1)形式
①農業: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步驟,實行合作化。
②手工業:通過手工業供銷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等方式,實行合作化。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以贖買的方式,走公私合營道路。
(2)實質: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
【考點】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
(1)工業化建設是發展生產力,三大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
(2)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即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
(3)從根本上說,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改造是服從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而社會主義工業化又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
【考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特點及原因
(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重點發展區域在東北地區。
(2)優先發展重工業原因:重工業基礎薄弱;兩極格局、美蘇冷戰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鞏固國防的需要;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重工業的發展有利于輕工業、農業的發展;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
重點發展東北地區原因:東北靠近蘇聯,便于接受援助;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便于工業化建設;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維護國防安全,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
【考點】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大躍進”屬于生產力范疇,根源在于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
(2)人民公社化運動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根源在于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
【考點】 “文化大革命”的教訓
(1)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
(2)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不能搞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3)必須健全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而不能倡導無法無天。
(4)必須不斷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考點】 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1)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建設方針。
(2)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急于求成。
(3)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符合客觀規律。
(4)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搞好綜合平衡。
(5)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實際水平。
(6)一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考點】 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1)緩和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提供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契機,加速了統一大業的進程。
(3)破解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困局,打開了與西方交往的大門。
(4)促成了中日關系的改善,掀起了國際上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梅河口市| 丰顺县| 靖西县| 萨迦县| 尚义县| 郓城县| 闽清县| 开远市| 东莞市| 荆门市| 翁牛特旗| 固阳县| 湄潭县| 福建省| 宽甸| 甘泉县| 天气| 辉县市| 自贡市| 沿河| 尚义县| 龙里县| 治多县| 大宁县| 溧阳市| 德清县| 磴口县| 武乡县| 任丘市| 庄浪县| 永平县| 湖北省| 沅江市| 砀山县| 吴川市| 云阳县| 玛多县| 如东县| 平陆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