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1講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主干梳理: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殖民地的建立(15世紀末~18世紀晚期)①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16世紀中葉,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殖民地。②葡萄牙:建立巴西殖民地。③小部分土地被荷蘭、英國和法國占據。(2)殖民統治和掠奪①設立總督,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②發展種植園經濟,開采金銀礦。③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發展黑奴貿易。④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1)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活動①葡萄牙:建立包括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控制商路。②西班牙:將菲律賓變成殖民地。(2)17~20世紀初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①南亞:17世紀初起,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剝奪印度。到19世紀中后期,幾乎控制印度全境。②東南亞:荷蘭占領整個印度尼西亞;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法國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③西亞:英、法、俄等國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俄國和英國控制伊朗的經濟和內政,劃分勢力范圍。④東亞: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3.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15世紀~19世紀中葉的殖民侵略: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港口和城鎮,進行奴隸貿易。(2)工業革命后的全面的殖民侵略①對北非的殖民侵略a.英法爭奪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與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1882年,英國占領埃及,并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b.法國從19世紀30年代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②19世紀后期,列強各自制定計劃,加快侵略步伐。③1884年,英、法、德等國“柏林會議”a.背景: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b.內容:規定了“有效占領”原則;地圖上作業。c.影響: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4.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原因: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3)影響①帝國主義各國之間擴張與爭奪的加劇,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②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③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1.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1)背景①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②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③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④法國大革命削弱了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勢力。⑤美國獨立的鼓舞。(2)主要事件①1804年海地獨立,揭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②1822年巴西獨立;1889年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③1826年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西屬拉美獨立。④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頒布資產階級憲法,為進一步爭取民主和進步奠定了基礎。(3)獨立后面臨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①民主革命: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②民族革命:英美加緊對拉丁美洲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美國的門羅宣言、“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2.亞洲的覺醒(1)背景①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②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2)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3)主要事件①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885年成立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在提拉克的領導下反英斗爭出現新高潮;1908年,孟買工人總罷工,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②1905~1911年伊朗立憲革命:制定了伊朗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憲法,規定君主立憲制。在伊朗統治階級和俄、英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③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3.非洲的抗爭(1)主要形式:武裝斗爭。(2)突出事件①埃及的抗英斗爭:1882年,在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領袖阿拉比的領導下,最終抗英失敗,英國占領埃及。②蘇丹馬赫迪反英起義:1881年爆發,起義最終失敗,英國控制了蘇丹。③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1894年至1896年,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領導下進行。最終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考點】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指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從15世紀新航路開辟起,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的擴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它徹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閉孤立狀態,使世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這種交流與聯系的加強,體現的是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控制,必然遭到亞非拉人民的反抗。【考點】 《門羅宣言》其包含的原則被稱為“門羅主義”:①反對歐洲國家再在美洲奪取殖民地;②要求歐洲不干預美洲獨立國家的事務;③保證美國不干涉歐洲事務,包括歐洲現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務。《門羅宣言》是美國反對美洲以外的國家干涉美洲事務的工具,阻止和進一步排斥歐洲列強勢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響,從而為美國在西半球的擴張掃清道路。【考點】 正確認識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差異(1)拉丁美洲:前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舊式的民族運動,后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2)亞洲:由于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階段,資產階級政治斗爭和下層群眾斗爭相結合,形成資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革命洪流。(3)非洲:斗爭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后,主要是舊式民族運動,領導者幾乎都是封建統治階級或者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宗教在號召、組織民眾中發揮重要作用;只有埃及出現了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考點】 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化(1)政治上:國際政治格局的奠基與發展。①歐洲部分國家的實力對比出現變化。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等逐漸衰落,葡萄牙、西班牙一時獲利但很快衰落,荷蘭、法國、英國逐步崛起。②為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礎。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社會的實力、財富和影響力空前強大,打破了世界力量的相對平衡,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③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導致亞、非、拉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喪失,社會發展日益貧困和落后,最終在工業革命后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2)經濟上:全球經貿網絡的改變與構建。①傳統的貿易格局被打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貿易圈、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貿易圈以及兩者之間以若干貿易中轉港為中心的亞洲貿易圈被以歐洲為中心的貿易圈打破,逐步形成了以西歐為中心的經濟格局。②推動了國際市場向全球的擴展。新航路開辟后,商品交換的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國家市場和區域市場日趨連成一片,打破了各國經濟的孤立性和閉關自守狀態,也日益打破了小生產的狹隘界限,有力地推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考點】 新航路的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傳入中國,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客觀上為明清時期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的引入,使得明清時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出現了專業化生產區域,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2)日本與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明清時期白銀的貨幣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3)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中國東南沿海,葡萄牙侵占中國澳門,荷蘭侵略中國臺灣,中國開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爭。明清時期政府實行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客觀上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4) “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播了西方文化。徐光啟、宋應星等知識分子開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考點】 “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1)商業革命:是指新航路開辟后,開始出現全球性的商業聯系,世界市場擴大,貿易規模擴大,商品種類增加;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各國商業地位變化,法國、英國、荷蘭等新興商業強國興起。(2)價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歐洲金銀貨幣劇增,形成“通貨膨脹”,金銀貶值,物價上漲。它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加速發展。而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財富相對貶值,走向衰落。【考點】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端于英國,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1)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保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各要素的自由流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技術革新,如實施專利法。(2)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戰爭,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獲得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同時也攫取了巨額財富,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3)圈地運動的進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雇傭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商品市場;同時也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4)英國手工工場發展迅速,長期的技術積累為技術革新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以牛頓為代表的科學家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知識基礎。(5)英國國內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為機器制造和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6)工場手工業生產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直接促使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考點】 多元視角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1)從全球史觀看,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發明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與不斷擴張促進了國際分工不斷擴大,帶來了世界格局的變化,東方從屬于西方,差距不斷擴大。(2)從文明視角看,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3)從近代化視角看,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4)從社會視角看,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城市化問題;嚴重的集群性的社會問題;特殊人群的救助與保障問題等。(5)從革命戰爭視角看,伴隨工業革命的進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國際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斗爭不斷發展;殖民侵略導致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6)從生態文明視角看,工業革命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考點】對比認識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項 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發明 來源于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來源于科學研究,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主要國家 首先發生在英國,后緩慢擴展到其他國家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美德突出,有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起始行業 棉紡織業等輕工業 能源等重工業生產力的進步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出現,中小企業為主 壟斷組織出現【考點】 歐洲資本主義的擴張階段 方式 表現工場手工業時期(15世紀~18世紀中期) 推行的是商業資本的殖民政策,主要是政治上的移植性和經濟上的重商主義 新航路開辟后,西、葡、荷、英、法進行殖民征服,西歐商業資本主義掀起第一次殖民高潮,美洲大部分地區、非洲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沿邊地區被納入新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8世紀60年代~19世紀70年代) 憑借自身經濟優勢,推行炮艦政策,強制實行不平等貿易,使更多殖民地、半殖民地淪為廉價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各國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進行縱深擴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19世紀70年代以后~20世紀) 通過直接征服和建立勢力范圍等方式瓜分世界,資本輸出成為宗主國掠奪殖民地的最主要形式 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西方各國掀起第三次殖民浪潮,把非洲內陸和亞洲內陸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考點】對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認識(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2)它徹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閉孤立的狀態,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整體發展。(3)殖民掠奪和殖民體系的確立在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與矛盾,孕育著更大的沖突。(4)它建立在列強宰割奴役亞非拉人民的基礎之上,體現的是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控制,必然會遭到亞非拉人民的反抗。【考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1)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中,涌現出了一批推動爭取獨立和解放斗爭的民族英雄,他們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成為亞非拉民族獨立的強大精神動力,民族獨立運動中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是人類寶貴的遺產。(2)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教訓,預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的到來。(3)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條件,為這些地區獲得最終獨立奠定了基礎。第十單元主干梳理: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4~18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下,歐洲的近代科學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17~19世紀,英、美等國通過不同程度的革命或改革等方式,逐漸建立起代議制民主政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繼續擴展,大大推動了人類的民主化進程。二: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凸顯了資本主義的弊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興起。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到科學,無產階級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無產階級革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第一個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了現實。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深刻影響著歷史進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