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3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16世紀~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2)過程:1640年爆發革命→1688年“光榮革命”。2.美國獨立戰爭(1)原因:英國的殖民剝削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過程: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1776年《獨立宣言》宣告獨立;1781年英軍投降;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3)性質: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原因: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2)過程①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8月:《人權宣言》。②1791年:頒布憲法;1799年:拿破侖政變,軍事獨裁。③1804~1815年:拿破侖第一帝國建立。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2.君主立憲制——英國(1)確立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2)基本特點①國王是國家元首,統而不治,是國家象征。②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掌握最高立法權。③內閣是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負責,首腦是首相。3.共和制(1)美國1787年憲法①原則:三權分立原則;聯邦制原則。②性質: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③局限: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承認奴隸制的存在;帶有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色彩。(2)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后確立了共和制度。4.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本質);定期選舉輪流執政。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俄國改革(1)背景:農奴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2)內容:廢除農奴制;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統一司法制度,教育改革,義務兵役制。(3)評價: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2.美國內戰(1)背景:北方和南方矛盾加劇。(2)過程:1861年內戰爆發→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5年結束。(3)評價: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但黑人仍備受歧視。3.意大利的統一(1)背景:長期分裂狀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過程: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1870年實現國家統一。4.德意志的統一(1)背景:國家分裂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過程:普魯士起用俾斯麥,決心武力統一德意志;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5.日本明治維新(1)背景:19世紀中期,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2)內容: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確立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體-二元制君主立憲制。(3)影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考點】 美國的種植園經濟美國南北戰爭廢除的黑人奴隸制是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商品奴隸制,它一開始就依賴于資本主義市場,它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原動力是追求剩余價值,增加財富。因此,美國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不同于古代的奴隸制,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形式。【考點】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一個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兩種方式:王朝戰爭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兩個核心:在德意志聯邦內以普魯士邦國為核心,在國家政權中以皇帝為核心三個特點:君主專制是實,民主立憲是虛;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不徹底、不完善,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考點】 明治維新的主要特點(1)從改革領域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較為全面。(2)從改革方式看,不僅僅引進,更注重對西方先進技術加以更新改造。(3)從推進方式上看,充分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4)從改革特點來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時,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