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5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主干梳理: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背景(1)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爭斗導致矛盾不斷激化(根源)。英德矛盾 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矛盾 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德俄矛盾 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奧俄矛盾 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之成為歐洲“火藥桶”(3)20世紀初,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形成,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3.過程(1)第一階段:1914年①1914年,德國進攻法國,馬恩河戰役德國失敗,“速決戰”計劃破產。②1914年,日本對德國宣戰,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2)第二階段:1915~1916年,戰爭處于膠著狀態①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②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③英德進行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3)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爭。②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體系建立(1)主要會議: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2)締結條約:《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3)性質: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主要內容(1)凡爾賽體系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獨立。(2)華盛頓體系①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②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③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3.國際聯盟(1)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2)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3)評價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②成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三、一戰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考點】 一戰爆發的物質和意識因素(1)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2)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考點】 正確認識兩大軍事集團對立的實質三國同盟以德國為核心,三國協約以英國為核心,兩大軍事集團對立的實質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強國與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在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和斗爭。[圖解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線【考點】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特點及實質(1)特點:以英法兩國為主;具有不牢固性和脆弱性;具有反動性,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表現;體系覆蓋不全面,蘇俄被排除在外;具有一定的進步性。(2)實質: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的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