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義(1)法西斯組織的建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②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③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2)主要特征: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2.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各國經濟,法西斯分子認為,擺脫危機的出路是對外擴張。(2)過程①亞洲: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②歐洲: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3.英法的綏靖政策(1)表現: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2)影響: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局部戰爭(1)亞洲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揭開二戰的序幕。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中華民族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2)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3)歐洲①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②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2.全球戰爭(1)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2)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美、蘇、英、中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戰爭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1)建立: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2)主要內容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承認朝鮮最終獨立。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③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④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⑤成立聯合國。(3)評價①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②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2.聯合國的成立(1)標志: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2)性質: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3)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4)原則: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3.國際格局的變化(1)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2)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3)蘇聯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由于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4)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成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考點】 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1)同:民主基礎薄弱,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濃厚;都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相對較重,希望通過對外擴張尋求出路;都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2)異:德國納粹黨通過議會選舉的方式合法取得政權,建立起法西斯獨裁統治;日本軍部通過暗殺、政變等恐怖方式建立起軍事法西斯專政,在天皇的名義下控制政府,沒有突破近代天皇制的框架范圍。【考點】 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和實質(1)原因:英法等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因一戰而削弱;一戰后歐洲“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英法等國對社會主義蘇聯的仇恨和對弱小國家的蔑視;希特勒制造的反共反蘇假象迷惑了英法。(2)實質: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謀求自身安全;禍水東引,把矛頭指向蘇聯。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是英法,美國的中立政策也是一種綏靖政策。【考點】 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是非正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考點】 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后世界政治和整個國際關系格局的基礎,在20世紀后半葉,它以美蘇關系為主線,包括美蘇合作和美蘇對抗兩個階段。兩極格局則是指雅爾塔體系框架內美蘇關系的第二階段,即對抗階段。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基礎。【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 人類歷史上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2) 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3) 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4)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5) 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社會主義超出了一國的范圍。【考點】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1)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在歐洲和西亞地區的矛盾,成為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繁榮的基本前提;外交爭斗與妥協達成相關國際條約的方式是歷史的進步。(2)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性,是戰勝國意志的體現,建立在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上,未能根除矛盾,無法長久地維持世界和平,反而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3)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廣大中小國家的利益被忽視和犧牲,激起了亞非拉國家的強烈不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考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改變了帝國主義力量對比,歐洲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戰。(2)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取得勝利,并極大地激勵了歐洲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3)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民族的覺醒,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4)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要求和平、反對戰爭運動的高漲,和平主義思潮盛行。(5)一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及生產流程和管理的不斷改進。【考點】 多角度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戰(1)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及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戰爭的根源。(2)科技是一把雙刃劍。(3)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的環境需要全人類共同營造和維護。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等。(5)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珍視和平、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實現和平崛起。【考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根本)。(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穩定性為二戰爆發埋下了隱患。(3)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激烈。(4)德意日軍國主義傳統的影響,法西斯勢力的興起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5)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美國的中立和蘇聯的避戰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戰的爆發。【考點】 中國戰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開始局部抗戰,抗擊日本法西斯。(2)七七事變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將其陸軍主力和海軍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中國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國家。(3)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全力抗擊德國,無暇東顧。中國牽制了日本法西斯主力,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4)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對日軍的消耗和牽制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作戰,減輕了盟軍的壓力。(5)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向最終勝利。第十二單元本專題主要講述三大主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發展趨勢。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一: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二戰后,在長期和平環境下,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從內部來說,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對社會的治理,恢復發展了生產力,縮小貧富差距,基本維持了社會穩定;從國際上來說,加強國際協調,成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共同維護國家間經濟秩序,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變化沒有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和變化。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先后改革,東歐國家也進行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探索,但改革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并發生了根本性方向錯誤,最終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到重大挫折。與此同時,中國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符合中國國情和世界發展大勢,給中國經濟帶來空前的活力。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亞非拉各國的民族意識普遍提升,民族民主運動深入開展。中國的國民革命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和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等比較突出。這些斗爭極大地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對國際格局、國際秩序和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新興國家的發展。二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持續高漲,存在了數百年的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第三世界崛起,掀起了一股現代化浪潮,并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之一,對改變國際格局、改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等有重要影響。但當前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何通過改革促進自身發展及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主題三: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發展的趨勢一: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二戰后,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美蘇全面冷戰成為二戰后近半個世紀國際關系的主旋律,世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對峙,即兩極格局。與此同時,世界多極化力量開始出現,歐洲聯合,日本經濟騰飛,第三世界崛起,極大地沖擊著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宣告結束,國家間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二: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和主要趨勢。在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國際背景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與此同時,國際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性也更為突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倡導并堅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