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8講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主干梳理: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1)東亞: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2)東南亞①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人發動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②越南掀起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3)西亞: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爆發反對英法斗爭。(4)南亞: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①指導思想: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②內涵:采取和平、合法的手段使印度獲得獨立。③過程第一階段:(1920~1922年)全面抵制階段。第二階段:(1930~1934年)甘地進行“食鹽進軍”。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④影響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殖民主義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意義: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2.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埃及華夫脫抗英運動①1919~1922年,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等方式,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的國家。②1922年,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③1924~1935年,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2)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國的斗爭(3)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①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②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最終與反法西斯同盟軍一起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國家獨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1)阿根廷: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2)智利: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3)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4)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①主要內容a.農業:推行土地改革,打擊封建大莊園主的勢力,廢除大地產制。b.工業(核心):實行以收回石油行業為主的國有化運動,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c.政治:改組國民革命黨,確立總統一任制度,遏制軍人勢力。d.教育:發展教育,掃除文盲,清除宗教教育,普及世俗教育。②性質: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改革。③影響: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1.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①印度獨立:1947年英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部分。②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非洲①埃及: 1953年成立共和國;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②阿爾及利亞: 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③撒哈拉以南非洲:1960年, “非洲年”。④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3)拉丁美洲①古巴: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②巴拿馬:1999年收回巴拿馬運河區的主權。2.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1)亞洲國家的成就與問題①成就: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②挑戰a.問題: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b.對策: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2)非洲國家的發展與問題①成就:獨立后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陷入困境;經過調整,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曲折發展)。②挑戰a.問題:發展不平衡,到21世紀初,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b.對策:成立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3)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與問題①成就: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②挑戰a.問題: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b.對策:經過改革,20世紀年代經濟出現繁榮勢頭。(4)共同挑戰①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②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③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5)應對挑戰①加快改革與發展, 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②加強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③謹慎、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考點】 民族民主運動在近現代,“民族運動”或“民族主義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的運動。“民主運動”或“民主主義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斗爭。(到帝國主義時代,開始出現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或民主革命,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考點】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種斗爭方式和手段,不是消極的抗爭。(2)甘地發起的手紡車運動是不合作運動的一部分,堅持發展自給自足的民族經濟,信仰印度文明,主要目的是獲得印度民族自治。(3)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4)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20世紀最偉大的變化,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5)發展中國家經濟困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本身經濟基礎薄弱,二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束縛。【考點】 二戰是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二戰只是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的推動因素之一,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運動的不斷高漲,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考點】 一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國際原因(1)一戰影響: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為民族民主運動提供了契機;激化了民族矛盾;宗主國經濟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2)受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及蘇聯政府對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的支持。(3)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期間宗主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轉嫁危機,加劇了民族矛盾。【考點】 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1)受社會主義革命(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和推動。(2)范圍上,廣泛性(各國民族斗爭遙相呼應,此起彼伏)。(3)持續發展性(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長達20年、埃及華夫脫黨的護憲運動等)。(4)斗爭多樣性(武裝起義、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5)無產階級以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新的領導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大大增強(例如卡德納斯與共產黨合作等)。(6)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解放運動具有反法西斯性質的特點。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