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7講 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1.國家的宏觀調控(1)背景①經濟大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②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經驗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影響。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及蘇聯社會主義的沖擊與影響。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2)特點: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3)國內調控——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①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制定經濟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②影響:20世紀50~70年代初,經濟增長“黃金時期”;20世紀70 年代,“滯脹”現象。③調整a.措施: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削減政府開支;出售部分國有企業。b.結果: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緩慢復蘇。(4)國際協調——建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①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加強在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協調。②發揮大國作用:通過大國相對平等協商,采取市場干預行動,協調利益,維護經濟秩序。2.科學技術的新發展(1)背景①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論支持。②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科技發展。(2)內容: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3)影響: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3.社會結構的新變化(1)背景: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表現:農業和工業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 “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4.“福利國家”制度(1)含義: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3)成效:有利于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引發“滯脹”的原因之一。(4)調整:20世紀80年代后,就減少福利開支,在提高效率和維護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5.社會運動(1)背景:私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貧困問題仍然存在。(2)表現①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爭取平等權利。②婦女運動: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社會權利。③學生運動和反越戰運動。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和變化1.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蘇聯的發展①成就:二戰后,蘇聯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相繼爆發原子彈、氫彈,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②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和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赫魯曉夫改革①主要內容a.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1956年,蘇共二十大,《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秘密報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b.經濟: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②結果及評價a.積極:注入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b.局限: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社會矛盾依然尖銳。(3)勃列日涅夫改革①主要內容: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自主權。②結果: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4)戈爾巴喬夫改革①主要內容a.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b.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②結果:經濟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隨之興起。(5)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2.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建設、改革的背景①成就:二戰前后,東歐各國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并著手恢復經濟。②弊端: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各國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③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2)建設、改革的概況①南斯拉夫: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②捷克斯洛伐克: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③波蘭: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④匈牙利: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⑤民主德國:推行“新經濟體制”。(3)東歐劇變波蘭、匈牙利平穩過渡;羅馬尼亞流血沖突;兩德統一;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體。3.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的建立。(2)1956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探索,成就與失誤并存。(3)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①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綜合國力的提升: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考點】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實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政策調整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不斷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在自我調節機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發展空間;調節僅觸及統治手段和方法,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考點】 自由放任政策經濟活動和資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場機制來推動,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職能僅限于保護自由競爭,保障私有財產,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考點】 凱恩斯主義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赤字財政,刺激經濟,維持繁榮。【考點】 中間階層自20世紀40年代起,西方幾個主要的現代化國家的社會分層結構中,均先后出現了以管理人員和公職人員為主的新中間階層,亦稱“中產階層”或“新中產階級”。【考點】 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的日益僵化導致蘇聯出現日益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考點】 全面認識蘇聯解體(1)實質:國家分裂及社會性質的改變。(2)根本原因:蘇聯模式的日益僵化導致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3)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4)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變”。(5)標志:《阿拉木圖宣言》。(6)影響: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挫折。(7)認識: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道路的失敗。【考點】 社會主義改革的經驗教訓(1)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改革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要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發展經濟,健全民主和法治。(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