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9講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發展的趨勢一、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1.冷戰與兩極格局的形成(1)冷戰形成原因①二戰結束后,美蘇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②雅爾塔體制的確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③二戰后,美蘇力量增強,西歐衰落。④美蘇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沖突。(2)冷戰的形成過程①序幕: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②政治:杜魯門主義vs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a.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美國,標志著冷戰的開始。b.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9月,蘇聯與東歐國家。③經濟:馬歇爾計劃vs經濟互助委員會。a.馬歇爾計劃:1948年,美國援助歐洲經濟的計劃。b.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1月,蘇聯與保、匈、波、羅、捷等組建。④軍事:北約和華約。1949年4月,美國主導成立“北約”;1955年,蘇聯主導成立“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正式形成。⑤地緣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機導致1949年德國分裂。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①第二次柏林危機:圍繞西柏林問題美蘇之間發生的第二次沖突事件。②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蘇聯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引起蘇、美兩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尖銳沖突。(2)多極化趨勢的出現①表現a.資本主義陣營三足鼎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的成立,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的“起飛”,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b.社會主義陣營瓦解: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c.第三世界的興起:萬隆會議與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標志。②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有力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3.兩極格局的瓦解(1)冷戰變化:由對抗到緩和。①對抗:1979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企圖拖垮蘇聯。②緩和:1985年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蘇聯戰略收縮。(2)兩極格局的瓦解①表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②影響:兩極格局崩潰,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二、當今世界發展的特點和主要趨勢1.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1)美國:實行“單邊主義”,企圖主導世界。(2)歐盟:1993年在歐共體基礎上成立,繼續向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邁進,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歐盟的獨特作用。(3)俄羅斯聯邦: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仍然舉足輕重。(4)日本:在保持經濟大國的同時,將追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作為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5)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6)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2.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1)經濟全球化①經濟全球化的進程a.開端: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b.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c.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最終形成。d.二戰后,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e.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的科學技術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f.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經濟全球化提高到新的水平。g.進入21世紀,隨著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②經濟全球化面臨的問題a.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失控的危險。b.大部分利潤流入西方發達國家。c.一些國家出現 “逆全球化”現象。d.文明沖突、貧富差距、利益失衡、經濟主權、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恐怖襲擊、跨國犯罪、疾病傳播等。③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順應全球化趨勢(主動參與),各國既要保衛自己的經濟安全,又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與政治新秩序,全人類共同行動,趨利避害,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繁榮。(2)區域經濟集團化①歐盟: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②東南亞國家聯盟: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③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大國主導,優勢互補。④亞太經合組織(APEC):經濟合作論壇,也是亞太地區層經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3.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1)社會信息化①含義:指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建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向高效、優質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咎卣骶褪侵悄芑?、網絡化、數字化。②發展趨勢:進入 21 世紀,社會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③利與弊:社會信息化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病毒、手機病毒成為別有用心的國家、集團或個人利用的工具。(2)文化多樣性①表現: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②挑戰: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面臨巨大挑戰。③中國的態度:在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4.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1)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①世界的總體和平:二戰后,沒有發生新的世界大戰,一些局部沖突也得到政治解決;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發揮了有效作用。②發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獲得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各國和整個世界的面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③二者關系: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和平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④促進因素:世界多極化繼續發展,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緊密。(2)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①發展方面: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嚴重。②和平與安全方面: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核擴散、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跨國刑事犯罪、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海洋權益和極地資源爭奪等日趨激烈;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3)在合作共贏中促進全球共同發展①發揮已有重要國際組織的作用:如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②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機制,加強國際協調。③新的國際治理組織與機制:全球層面,二十國集團正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協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地區層面,上海合作組織正在有效維護歐亞地區的安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及新開發銀行,是金磚國家合作共贏、維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的平臺。④中國方案: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建設互相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考點】 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區域集團化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途徑,是經濟全球化在當前生產力水平下的具體體現;經濟全球化則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最后歸宿。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在發展中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對世界經濟、政治及國際關系的影響。【考點】 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1)實質:發達國家主導下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2)影響①對世界: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增加,人類社會的交往與聯系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②對發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③對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④一系列全球化問題開始出現。【考點】 全面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內涵:囊括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社會、生態全領域,不僅推動不同國家和平相處、合作共贏,而且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緣由①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②源自中華文明“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和諧理念。(3)歷史地位①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方略,回答的是“中國追求建設什么樣的世界”這一重大問題。②既是對新時代中國外交作出的頂層設計,又是中國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和建設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國方案。(4)實踐①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②設立絲路基金。③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5)意義:開啟全球化的新時代;有利于構建開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優化全球治理體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全球的和平與發展。【考點】撒切爾夫人執政后,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國企私有化,二是控制貨幣,三是削減政府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這反映出( )A.凱恩斯主義是錯誤的B.英國面臨嚴重的通貨緊縮C.英國放棄了國家干預D.撒切爾夫人信奉貨幣主義【考點】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從概念上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密切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實質上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即在不觸動私有制的前提下緩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間的矛盾。(2)從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的必然性看,第一,由于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無法滿足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條件,必須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者由國家給予私人資本以資助。第二,私人壟斷資本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3)從歷史進步性看,第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局限,使生產、技術改造過程更加社會化,從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國家宏觀調控的發展,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與市場機制日益有機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由市場經濟的缺陷。(4)從歷史認識角度看,第一,事實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還具有相當的容納能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具有發展潛力和生命力。第二,要辯證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既要看到它發生的深刻變化,又要看到這些調整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考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過程(1)第一次經濟政策調整——二戰后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羅斯福新政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在這次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得到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并主導國民收入再分配等。(2)第二次經濟政策調整——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經濟“滯脹”,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措施有:緊縮貨幣,削減國家的直接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以股權分散化為特征的“人民資本主義”;實行有利于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刺激投資等。(3)第三次調整——20世紀90年代初:這次調整的背景是西方國家經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以后,普遍陷入“雙高”狀態,即政府公共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居高不下。進行的這次調整遵循“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原則,一手削減財政赤字,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手調整稅收,降低利率,以此來刺激消費與投資。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4)第四次經濟政策調整:2008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通過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向全球傳導,最終演化為對國際金融穩定、世界經濟增長造成極大沖擊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主要措施有:高頻率大幅度降低利率,直接向金融機構注資,給商業銀行提供擔保,幫助中小企業融資,刺激信貸消費,加強國際金融合作;加大政府投資支出,大規模減免稅費,實施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進行消費補助,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救助傳統制造業,培育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千方百計保護國內市場。【考點】 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二戰加速西方殖民列強的衰落;西方國家內部反帝國主義情緒的發展;美蘇忙于冷戰,無意攫取殖民地;日本的侵略破壞原有殖民體系,促進殖民地覺醒;西方國家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想在殖民地的傳播;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樹立的原則;各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戰后資本主義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新發展對世界市場的需要已經超越了殖民主義的舊形式;二戰后兩大陣營對峙的世界格局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獲得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支持。【考點】 第三世界崛起對世界和國際格局的影響(1)對亞非國家:實現民族獨立,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2)對西方殖民國家: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西方國家擺脫殖民地包袱,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3)對世界局勢:①增強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興起,沖擊兩極格局。②向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戰,是促使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③改變聯合國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聯合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④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⑤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⑥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考點】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及對中國的啟示(1)問題: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日益加大;債務負擔不斷增加;人口增長過快導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發展不平衡,經濟基礎薄弱,資金、技術和建設經驗不足,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政策失誤、貪污腐敗、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等。(2)啟示:結合本國國情,加快改革與發展, 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建立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發展綠色工業,更高效地利用資源、可再生能源,探索新式工業發展之路;謹慎、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加強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努力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考點】 不同時期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1)一戰前: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發展?;旧嫌少Y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革命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匯聚成反侵略反封建的時代潮流。部分國家先進階級開始覺醒,如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國大黨的反英斗爭等。(2)一戰后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民族運動高漲。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同時進行,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與資產階級共同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同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民族運動相結合,并且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一部分。(3)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瓦解,時間長,范圍廣,并且不斷向縱深發展。形成民族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兩大潮流。亞非拉人民團結合作共同打破世界殖民體系,贏得國家獨立。亞非拉國家力量壯大,并且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考點】當今世界經濟中存在哪些全球性問題?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加強全球治理?[提示] (1)問題:政治方面,全球性的沖突、人權、移民問題,恐怖襲擊、跨國犯罪,種族主義等;經濟方面,貧富差距、利益失衡、經濟主權、全球市場震蕩、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走私、毒品等;環境方面,能源危機、糧食問題、生態問題、氣候問題、疾病傳播等。未提及問題:另外還有文明沖突和宗教問題,發達國家的“逆全球化”問題。(2)態度:需要遵守多數國家通過民主程序建立的國際秩序,需要承認多極世界中其他極的作用;應共同參與治理過于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在全球金融、貿易、投資、能源等方面共同應對人類所遇到的難題,使世界經濟在創新、活力、聯動、包容中獲得長遠發展;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機制,加強國際協調,建立新的國際治理組織與機制,如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和制度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增進全球共同的公共利益;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中國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推動建設互相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開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優化全球治理體系,共同促進全球的和平與發展。【考點】 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冷戰后世界的影響(1)影響到冷戰后大國權力斗爭內容和形式。①從大國權力斗爭的內容來講,主要的變化表現為:大國之間的競爭更多地從勢力范圍的爭奪轉向對高新技術和世界市場的爭奪,技術和市場成為冷戰后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②從斗爭形式來看,大國間軍事對抗的程度比冷戰時期有所降低。(2)推動著冷戰后大國關系從對抗走向協調。由于兩極格局瓦解、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制約和影響,大國關系中的對抗狀態基本消除,大國間的合作和利益上的協調正越來越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國關系中的主導因素。(3)推動了國際政治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間的相互依存,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帶動和促進了國際關系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合作性的發展,國際合作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主流。(4)密切了世界的經濟聯系,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增加,由于經濟全球化中這些現代經濟的要素日益要求沖破民族國家的壁壘,使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整體上推動世界的發展。但由于資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影響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5)推動全球文明多樣性的發展,加劇文明沖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性”顯著增加,但“全球化”趨勢不會讓文明的差異消失,而是推動各國進入文明狀態和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的發展,從而打破西方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別,文化發展的排他性和獨立性,導致20世紀以來沖突避無可避,并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力圖推廣西方的價值觀念。【考點】 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對策(1)根本途徑: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呼吁全人類共同行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繁榮。(2)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方針,增強經濟實力,維護經濟安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3)深刻把握中國崛起與時代轉型相輔相成的新格局,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框架核心位置,為開辟新全球化時代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將繼續致力于貿易自由化、多邊貿易合作體制、多邊經濟技術合作體制等的完善;繼續致力于創建更為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環境;致力于數字化中國的創建;致力于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4)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中國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的改革,更好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引導經濟全球化更加健康發展。【考點】 全面認識反全球化問題(1)反全球化出現的原因:全球化過程中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依然存在;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全球化過程中不合理不公正現象的存在。(2)表現:反對、攻擊各種跨國公司,反對新自由主義;反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反對新殖民主義;關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人權”、勞動力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如對移民遷移的控制和對移民勞動力的剝削。(3)特點:地域發展不平衡性;斗爭方式的多樣性;運動成分和目標的復雜性;運動技術手段的先進性等。(4)認識:反全球化運動與全球化運動是密切相關的,只是更關注全球化中不和諧、不平等的因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方面,是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全球化對全球化有一定的制衡意義,研究反全球化問題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全球化背后隱藏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危機,從而有助于建立理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多樣性的全球化。【考點】材料 有學者將歐洲聯盟的結構列為三大支柱,如圖所示:——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歐洲一體化史(1945~200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列支柱中各選取一點,三點之間要有相互聯系,展開論述。(要求:明確列出三點,聯系符合邏輯,史實準確,論述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一:提取的三點信息:歐洲煤鋼共同體;長時期;歐洲的安全框架;打擊恐怖主義。主題:歐洲的和平與安全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基本前提。論述: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歐洲開始了一體化的探索。但法、德兩國的宿仇是西歐聯合的障礙。在法國外長舒曼的提議下,1951年,西歐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將法德兩國的煤礦和鋼鐵生產置于一個聯營機構管制之下,這就使得法德爆發戰爭所需要的物質基礎被有效控制,從而促使法德之間的矛盾化解,確保了歐洲的安全,為走向聯合鋪平了道路。歐洲安全框架的搭建也成為歐共體長期奉行的共同政策和前提條件。歐盟成立后,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進程加快,各成員國積極開展司法與內務領域的合作,如打擊恐怖主義,打擊種族主義,德國等國家非常重視對二戰罪行和歷史的反思,以史為鑒,避免戰爭歷史重演,這些措施都有利于維護歐洲的和平與安全。示例二:提取的三點信息:外部邊境;合作、共同立場和措施;打擊恐怖主義。主題:歐盟開放的邊境政策使歐洲一體化進程面臨重大挑戰。論述:近年來,由于敘利亞、利比亞等中東及北非地區戰亂不斷、動蕩不安,大批難民從邊境地區涌向歐盟國家,尋求居留,從而引發“移民潮”和歐盟難民危機。捍衛人權、秉持人道主義精神是歐盟接納大量難民的重要原因,尤其以德國為代表,由于二戰時期納粹迫害猶太人,因此戰后的德國對人道主義高度敏感。歐盟本應在外部邊境和移民問題上合作,采取共同立場和措施,但移民人數激增引發了歐盟內部的分歧和矛盾,如不少成員國認為歐盟自由開放的邊境政策使得伊斯蘭恐怖主義勢力滲入,嚴重沖擊了歐洲的國家安全,這給歐盟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歐洲和平穩定與一體化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考點】如圖反映了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初主要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的變化。這一變化體現了( )A.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徹底瓦解B.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C.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增強D.第三世界國家整體實力增長解析:選C 第十三單元本單元主要講述兩大主題:中外政治制度的演變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政治制度的演變。先秦時期形成以血緣宗法為基礎的世襲制和貴族等級分封制度。秦朝以后確立以皇權至上為核心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并經過歷代改革并不斷發展完善,國家治理能力逐步提高。晚清雖經戊戌變法和新政改革,但隨著辛亥革命爆發,專制政權土崩瓦解,進入了政黨政治的嘗試。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國情,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古代希臘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分別形成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羅馬經歷了由共和制到帝制過程。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中古西歐政治制度則分別形成議會君主制和等級君主制。近代西方在繼承中古歐洲國家制度基礎上,依據不同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主政體,經過19世紀至20世紀的不斷革命與改革,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古代中國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演變,官員選拔日益制度化。同時,國家對官員考核、監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備。晚清科舉制廢除后,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晚清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歷屆民國政府采取甄別選官任用和考試選拔的官員任用方式,但漏洞百出。新中國成立后由分類管理干部制度逐步向公務員制度轉變,官員選拔任用制度逐漸完善。中古時期,西方官員選拔任用采取恩賜官職制。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官員選拔任命先后經歷個人恩惠制、政黨分肥制到文官制度的演變過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日趨制度化、法制化和專業化。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