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1講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主干梳理: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1)先秦①西周:官位世襲的世官制。特點:貴族世代壟斷高官。②春秋戰國:“尚賢”思想興起,實行薦舉和功勞制。特點:為爭霸圖強,各國鼓勵薦舉有才能的人為官,或按照軍功大小授予官職。(2)秦漢①秦朝: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郡縣以上的官員由中央考核和任免,官僚制度逐漸取代貴族制度。②西漢: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分為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等。(3)魏晉時期: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后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2.官員考核(1)秦漢: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每年秋冬,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上計考核的結果作為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官員監察(1)中央:秦漢建立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地方上在郡設監御史,掌監察。(2)地方: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國,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巡視監察制度建立并延續下來。(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科舉制。(1)隋唐:實行科舉制。特點:以分科考試方式選拔人才,分為制舉和常舉,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者只是取得為官資格,還需吏部銓選后方可正式任官。武則天時期,開創殿試和武舉。(2)兩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考試采取糊名校考,“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2.官員考核(1)隋唐:考核歸尚書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2)兩宋: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3.官員監察(1)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巡回監察。(2)兩宋: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則劃分路為監察區。但最重要的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1)元朝官員的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的傳統方式,1313年頒科舉詔,恢復了科舉制,但時斷時續。(2)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中者分別稱為“舉人”“貢士”“進士”,考試內容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后形成“八股取士”。2.官員考核(1)明朝:考核分有考滿和考察。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分“初考”“再考”“通考”,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2)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員監察(1)元朝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清: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并可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二、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科舉制的廢除①戊戌變法期間: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除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②清末新政期間: 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詔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905年,又決定自次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延續1 0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2)學堂選官制度:新政開始后,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異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建立。(3)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不久,清政府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為“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以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2.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下,國家建立考試院,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但文官選拔制度基本僅停留在紙面上。(2)北洋軍閥政府: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3)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公務員制度。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起來。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新中國成立初期: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來,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開放以后①制度改革: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回避制度及廢止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②國家公務員制度建立: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建立公務員考錄制度。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至此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三、西方的文官制度1.英國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1)17~18世紀: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以后,出現政黨分肥制。影響:造成腐敗泛濫,影響政府工作的穩定性、連續性,降低了行政效率。(2)工業革命后: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大,亟需建立職業官僚體系。(3) 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4)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中,英軍傷亡慘重,人們對政府官員的管理能力強烈不滿。2.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1)英國文官制度的建立①18世紀初:英國規定除了大臣外,官員不得當選為下議院議員。②19世紀初:英國一些部門開始設立常務次官的職位。③19世紀中期:1855年,頒布法令,英國建立了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④1870年:英國再次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經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被錄用文官的基本條件,英國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2)其他國家文官制度的建立①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②二戰后,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文官制度最終建立起來。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1)公開考試,擇優錄用。(2)政治中立,忠于職守。(3)職務常任,論績獎懲。(4)多樣性、創新性、漸進性、連續性。4.作用(1)進步: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局限: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考點】 世官制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祿制,官職被限定在貴族范圍內,按照血緣關系世代相傳,即“生為貴族,世代為貴族”的貴族制度,享有一定的采邑貢賦收入。秦朝建立后,廢除分封制,官員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襲,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考點】 察舉和征辟察舉是西漢選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員將其轄區內的人才自下而上推薦給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級官員也可以自上而下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員為“征”,由高級官員征聘為自己屬官的為“辟”,二者統稱為征辟。【考點】 察舉制選官標準察舉制選官的標準主要是品德(即孝、廉),但也包括才能,如常科的茂才,被舉者還要經考試,量才使用。【考點】 中國古代官員考核機制的特點(1)考核機制嚴密,運作有效;考核合理、內容系統。(2)考核標準實績與品德并重。(3)考核制度與監察等制度配套實施。(4)考核結果與官員獎懲黜陟相結合,執行嚴格。【考點】 臺監與言諫的區別(1)臺監:御史監察系統,即監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職責是糾察官員,肅正朝綱,主要運用彈劾手段進行監察。(2)言諫:諫官言諫系統,即諫議制度,職責是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議封駁,審核詔令章奏。諫官既可對下糾察百官言行違失,也可對上糾正皇帝決策失誤。【考點】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1)組織獨立,自成系統。(2)對官吏的監察滲透于考核、獎懲制度之中,實行重獎重罰。(3)以輕制重,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4)臺監與言諫相配合,并逐步走向臺諫合一。(5)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考點】 八股取士始于明初,朱元璋規定科舉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觀點必須符合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不得有個人的見解。至明成化年間,作文形式分“破題、承題、起講”等八部分,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八股文”科舉考試之法正式形成。此后,科舉制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考點】 北洋軍閥時期考試選官與甄別選官的區別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分文官高等考試和文官普通考試。甄別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是否留任。目的是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考點】 中國國家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1)不搞“政治中立”。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2)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強調堅持黨的組織領導,貫徹黨的組織路線,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3)不搞“兩官分途”。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劃分。(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考點】 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奠定英國文官制度基礎的是1854年《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而非1870年法令。1870年英國法令則是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考點】 英國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區別(1) 任務性質不同:政務官主要負責決策,對所代表的利益群體負政治責任,通過做出政治決策來服務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體;事務官是指職業性的、處理具體事務的公務員系統的成員。(2) 任用資格不同:政務官為民主政治制度下享有政治地位的非職業政府公職人員,或直接由選舉產生,或由選舉中的獲勝者提名、任命產生,隨內閣共進退;事務官為行政專門化,需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或檢核及格始可任職,有一定的任用資格限制,不受黨派影響,長期任職。【考點】 全面認識科舉制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②推動儒學發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③鞏固國家統一: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④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近代西方考試選拔公職人員的“文官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2)消極影響①重才輕品: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于才學標準,忽視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②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至今還存在。③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影響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考點】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特點賢能治國為我所用 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經義為主,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都秉承著儒家傳統教義,兼備治理國家、建設國家的能力標準客觀競爭公平 科舉制度通過考試方式選拔人才,考試內容是固定的儒家經義,統一根據考試成績錄取優秀人才,科舉考試時間固定,這些體現了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立法保護穩定延續 科舉制是國家自上而下進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由國家推動運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護【考點】 中國古代官員考核、監察制度的借鑒意義(1)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的統一,參與并監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官的主要職責,這些職責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需要的。(2)中國古代對“監察制度”中所提出的“公平性”“合理性”“穩定性”“嚴格性”“高效性”“人性化”等等構想都是值得借鑒的。(3)對于今天來說,能做到以上傳統構想的方法一定是“民主選舉”“分權”“人民監督”“加強思想教育”“嚴格賞罰”等才能保證。【考點】 晚清科舉制被廢除的原因(1)經濟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的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需要,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上,清朝末期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科舉制已失去了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統治。(3)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考點】 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特點(1)歷程曲折反復:變革進程先后歷經1840年到1898年的初步嘗試、1899年到1905年傳統選官制度的徹底廢止和新式選官制度的形成、1906年到1911年新式選官制度的發展三個階段。(2)體制逐步完善:在近乎于革命性的進程中,科舉選官制度被徹底廢止,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議員選舉制度成為新式選官制度的主體性內容,中央和地方的選官制度均在各自的體系中得以完善,職業官選用制度開始成形。(3)制度新舊雜陳:由于晚清統治者守舊與變革思想的矛盾沖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長期沉淀,以及上層建筑轉型的固有特性,傳統選官制度中生員補考優貢、拔貢與考職,舉貢會考,截取選官,封贈和蔭典,保舉,捐納等方式仍然沿襲了下來。 變革創新與保守固舊并存、舊制更替與新意多元、任人唯親唯財與任人唯賢的沖突整合是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的主要特點。(4)與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思想解放的進程同步。【考點】 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積極意義、局限性以及啟示(1)積極意義:推動了晚清官制改革,促進了社會思潮的涌動,為社會發展積累了人才,推動了學堂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客觀上從內部破壞了晚清政治制度,維護統治之舉最終成為瓦解政制之具,清王朝難免遭遇崩潰的命運。(2)局限性:存在著急功近利、新舊雜陳、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的弊端和問題;變革始終圍繞如何維護封建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展開,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專制統治。(3)啟示:發展、完善現代的選官制度,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要求;必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必須始終堅持德才兼備的基本要求;必須不斷振興國家教育事業。【考點】 科舉制對近代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影響公開考試 科舉制公開考試制度適應了工業革命后,人們要求政府向社會開放政府公職,改革官員錄取的要求公平競爭 科舉制以才學公平競爭,適應了啟蒙思想沖擊下“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思想潮流,滿足了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擇優錄取 科舉制公正錄取方式,滿足人們要求結束傳統“官職恩賜制”“個人徇私制”“政黨分肥制”選拔任用官員的弊端,以及建立現代快速專業官僚隊伍的需求總之,中國古代科舉制嚴密的考試制度、有效的競爭機制、擇優錄取的選拔方式,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考點】 英國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與影響(1) 原因①經濟上,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工業革命后,英國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大,亟需建立快速、高效的政府職業官僚體系。(根本原因)②政治上,舊“政黨分肥制”造成營私舞弊、賣官鬻爵等政治亂象,嚴重阻礙社會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工業資產階級開始進入議會,并逐步取得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議會內閣制、分權制衡機制逐漸健全。③思想上,啟蒙思想的影響。19世紀中期, “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進一步傳播并深入人心,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④軍事上,對外爭霸戰爭的需要。1853年,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僚隊伍引發了國內對于政府的腐敗和無能的猛烈抨擊。(2)影響①積極: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區分,既維持了代議制下政黨輪流執政的特點,又保證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吸收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的金融政府管理隊伍,有利于官員管理的法制化和專業化,提高了國家的治理能力。②消極:不可能從根本上觸碰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墨守成規的僵化現象。【考點】 英國文官制度對我國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借鑒作用(1)加強公務員制度的法制化建設,建立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制度。(2)健全競爭機制,完善考試錄用制度和考核制度。(3)建立合理的職業分類制度,逐步建立政務類與業務類公務員分類管理及晉升制度。(4)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推進監督公開化、民主化,拓寬監督渠道,確保行政的透明度和公開性。【考點】下表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計表。表中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學校名稱 朝代 入學資格國子學 唐朝 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孫太學 唐朝 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 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門學 唐朝 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 八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子弟A.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展C.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學正統地位漸趨確立解析:選B 【考點】一、中國古代中樞機構演變的特征與趨勢1.特征(1)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逐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的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專職,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2.趨勢:君權逐步加強,相權逐步削弱,直至明清廢除丞相。【考點】二、綜合認識新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一大本質: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型民主。2.兩個文件: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三個階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確立時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時期;從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時期。4.四大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5.五大特點(1)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2)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3)實行新型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實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5)實施依法治國。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考點】三、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時代 選官制度 措施 標準夏、商、西周 世官制 親貴合一世代相傳 血緣、姻親春秋、戰國、秦 薦舉、功勞制 養士、軍功、客卿 才能漢代 察舉制 察訪人才舉薦做官 品德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門第隋唐至明清 科舉制 分科考試以成績優劣定取舍 才學發展趨勢 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為公開考試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備、考試錄用【考點】四、中國古代變法、改革內容的共同特點1.從政治角度看:中國古代變法與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變法更側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廢分封,推行縣制,其實質是加強中央集權;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側重于接受漢族先進政治制度,實行俸祿制、三長制等,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王安石變法目的是富國強兵,但也涉及官僚機構改革,張居正改革則根據時代背景需要,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等。2.從經濟角度看:變法和改革都涉及經濟舉措。商鞅變法涉及土地制度,廢井田、獎勵耕織等,本質上反映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特點;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實行均田制,體現了少數民族接受漢族先進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變法從富國角度出發,改革賦役制度等,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以達到改變積貧的局面;張居正則通過賦稅制度改革、減少開支,清丈土地,開源節流多措并舉,增加政府收入。3.從軍事角度看: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都進行了軍事改革,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改革的本質目的是為了強兵,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變法軍事改革雖然也是為了強兵,但更側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數民族的進攻。4.從思想文化及生活習俗方面看:變法和改革多有所涉及。商鞅變法“燔詩書而明法令”,強調加強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實行易服裝、改漢姓等措施是漢化政策的體現;王安石變法對教育進行改革,從科舉制度入手,達到整頓吏治的目的。【考點】五、全面認識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1.理論依據:在人文主義精神的指引下,西方思想家提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三權分立)和人民主權學說等,成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2.建立方式:以英國、日本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或武裝倒幕)后溫和(“光榮革命”、明治維新);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采取了激進的革命方式(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以德國、俄國為代表,采取了溫和的改革方式。代議制的多樣性、統一性、繼承性:都建立起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具有統一性;政治體制形式具有多樣性:英國形成君主立憲制、議會內閣制,美國為聯邦制共和國,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都與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和中古時期法國等級君主制、英國議會君主制存在淵源關系,具有繼承性。3.基本特點(1)議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由選舉產生,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核心,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2)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和官僚腐敗,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3)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兩黨制和多黨制是主要形式。政黨政治的主要內容是各黨通過對議席的爭奪來實現其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政治或經濟利益。多黨制和兩黨制都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工具。第十四單元本單元主要講述兩大主題:法律與教化和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一:法律與教化。中國古代最早成文法出現于春秋時期,確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禮法結合為特征的中華法系。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視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羅馬法。中古時期在羅馬法基礎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國普通法。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國為中心的“大陸法系”。同時,基督教宗教倫理與教化在歐美社會具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二: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先秦時期,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民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到秦朝形成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代統治者通過和親、冊封、會盟、設置機構等措施,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關系進入新的時代。秦漢以后,隨著陸海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關系逐步發展,至隋唐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但明清以后,中國對外關系逐步由開放走向了閉關自守。新中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歐洲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在國家利益沖突、戰爭之中,國際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但戰后國際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第 97 頁 共 9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