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中考復習要點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一、歷史背景:俄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 一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二、二月革命(沙皇專制統治的崩潰 )1.時間:1917年3月(俄歷二月)。 2.地點:俄國首都彼得格勒。3.經過:工人和士兵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發動起義,取得勝利。4.結果:推翻沙皇統治,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另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繼續參加一戰,并企圖消滅蘇維埃。三、 俄國十月革命:1.彼得格勒起義開始的時間:1917年11月7日(俄歷十月)。 2.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領導人是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3.結果:攻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工農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4.歷史意義 :俄國十月革命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世界1/6的土地上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不僅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而且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并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第2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1)目的:為了平定國內武裝叛亂和戰勝協約國的武裝干涉。(2)時間:1918年開始。(3)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的余糧;把大中小企業全部收歸國有;取消自由貿易,實行糧食和日用品配給制。(4)作用:在集中財力、物力戰勝敵人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1)背景原因:1920年底,蘇俄粉碎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轉入和平建設后,遇到新的經濟困難和危機,列寧從實際出發,放棄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認為必須實行新經濟政策。 (2)時間: 1921年開始。(3)內容: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后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3.作用和意義: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的探索,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蘇維埃政權。 二.蘇聯的成立: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時間是1922年。參加的基礎是自愿平等。三.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1.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和斯大林領導下繼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2.工業化:(1)1925年,聯共(聯布)確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1928年起,蘇聯實行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2)成就表現: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3.農業集體化: 1927年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成集體農莊。到1937年,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四.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存在的弊端:(1)經濟上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經濟效益低下;經濟計劃統得過死,妨礙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的發揮。(2)政治上權力過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視,最后形成了個人的高度集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