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各單元鞏固復習資料(pdf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各單元鞏固復習資料(pdf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考綱分析】
考點 考試內容 考試要求
細菌和真菌的繁殖 舉例說出細菌、真菌的繁殖形式 a
方式 了解細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a
列舉綠色植物的生殖方式 a
植物的生殖方式
知道嫁接、扦插等生殖方式在生產中的應用 a
識別花的結構 a
植物的發育 描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a
知道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a
說出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a
人類的生殖
知道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的過程 a
說出人體發育各階段的生理特點 a
人體的發育 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a
建立正確的性道德觀 c
列舉動物的生殖方式 a
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知道動物克隆技術的進展 a
【思維導圖】
【知識整理】
一、細菌和真菌的繁殖
1.細菌和真菌的繁殖形式
(1)細菌的生殖方式為最簡單的__分裂__生殖,是無性生殖。
(2)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__孢子__來繁殖后代的,霉菌的直立菌絲頂端生有孢子,蘑菇的菌
褶處也生有孢子,孢子隨風飄散,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能發育成一個新個體。單細胞的酵
母菌還可進行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都是無性生殖。
2.細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1)細菌、真菌與食品制作
例如在醋的傳統制造過程中,就是利用__酵母菌__(真菌)發酵產生酒精,空氣中的__醋酸菌
__(細菌)使酒轉變成醋。
(2)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
細菌能夠分泌多種抗生素,例如鏈霉素即是由鏈霉菌所分泌的,真菌也能分泌多種抗生素,
例如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
(3)細菌與環境保護細菌能降解多種有機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來清除污染。
二、植物的生殖方式
1.列舉綠色植物的生殖方式
(1)生殖類型:生殖分為__無性__生殖和__有性__生殖。無性生殖是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
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是指由__兩性生殖細胞__結合,形成__受精卵
__,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植物的生殖方式
綠色開花植物:有性生殖、營養繁殖
低等的藻類:分裂生殖
蕨類、苔蘚:__孢子__生殖
2.嫁接、扦插等生殖方式在生產中的應用
營養繁殖:利用營養器官__根__、__莖__、__葉__進行繁殖。常用方法有分根、__壓條__、扦插、
__嫁接__等。由于營養繁殖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__優良性狀__,并能__快速繁殖__,因此被
廣泛地應用到花卉和果樹的栽培中。
三、植物的發育
1.識別花的結構
2.描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1)生殖過程:開花→傳粉→__受精__→發育
自花傳粉
風媒花
(2)傳粉方式:傳粉 異花傳粉
蟲媒花
人工輔助傳粉
(3)受精過程
(4)種子和果實的形成
花藥(內有花粉)
雄蕊 花絲
柱頭
花柱
花的主要部分 子房壁―→果皮
雌蕊

子 珠被―→種皮


受精 種
房 胚珠 卵細胞――→受精卵→胚


受精
極核――→受精極核→胚乳
3.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1)萌發的條件
內部條件:胚是__活__的,同時需要__胚乳或子葉__提供足夠的營養。
外部條件:一定的__水分__,足夠的__空氣__,適宜的__溫度__(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一
般不需要陽光和土壤)。
(2)萌發過程:種子吸足水分,細胞分裂和生長,首先胚根發育成__根__,同時胚芽逐漸長成
莖和葉。
(3)營養供應:_由胚乳或子葉_提供。它們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等。
四、人類的生殖
1.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男性的生殖系統
主要由__睪丸__、輸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組成。其中睪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產生
精子并分泌__雄性__激素,激發并維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2)女性的生殖系統
主要由__卵巢__、輸卵管、子宮、陰道等器官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產生__
卵細胞__、分泌雌性激素,激發并維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子宮是孕育新生命的場所。
2.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的過程
受精:__精子__和__卵細胞__結合形成__受精卵__的過程。受精的場所在__輸卵管__中。__受精
卵__是新生命的起點。
3.胚胎發育
(1)概念: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直到成熟的胎兒從母體中產出的整個過程。
(2)場所:__子宮__。
約60天 約32周
(3)階段:受精卵――→胎兒(初具人形)――→嬰兒(胎兒從母體中分娩出來)。
(4)營養:在受精卵發育的初期,受精卵細胞分裂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來自卵細胞細胞質中的
__卵黃__。之后,胎兒通過__臍帶__與__胎盤__相連,從母體血液里吸取養料和氧氣,并將二
氧化碳等廢物排入母體血液,由母體將胎兒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4.分娩:發育成熟的胎兒從母體內產出的過程
五、人體的發育
1.人的生命周期
受精卵→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死亡。(其中__嬰幼兒期__和__青春期
__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兩個階段。)
2.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變化
身高、體重迅速增加,內臟功能日漸健全,出現__第二性征__,以__性發育__、__性成熟__為
主要特征。
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1)青春期發育開始時間:女性:11~17 歲,男性:比女孩晚__2 年__。
(2)特點
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形態變化
生殖器官成熟并出現第二性征
生殖器官成 男孩:出現 遺精

熟的表現 女孩:出現 月經 ,周期約為1次/月
男性: 長胡須、喉結突出、聲調較低
第二性征特征
女性: 骨盆寬大、乳腺發達、聲調較高
(3)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腦興奮性強,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力較弱。因此,要
注意培養自制能力,在和異性交往過程中,要學會控制沖動,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愛。
六、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1.動物的生殖方式
體外 受精:如魚類、兩棲類等
受精方式 體內 受精:如鳥類、哺乳類等
卵生 :如昆蟲、鳥類等
有性 胚胎 胎生 :如哺乳類 生殖
動物的生殖方式 發育 卵胎生:如鯊、蝮蛇 方式 完全變態發育:如家蠶 種類 不完全變態發育:如蝗蟲
分裂 生殖:如變形蟲
無性生殖 出芽 生殖:如水螅
2.動物克隆技術的進展:主要通過__細胞核__移植技術,產生與被克隆動物基因完全相同的
新個體。如克隆羊多莉。
【考點強化】
考點 1:細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
例 1: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具有螺旋結構及鞭毛的細菌。當人胃部表皮細胞受到幽門螺旋桿
菌感染時,會分泌水解酶(FUCA2),催化水解糖蛋白側鏈上的巖藻糖。幽門螺旋桿菌可以攝
入胃部表皮細胞上巖藻糖的水解產物,獲得生長的養分與能量。此外,幽門螺旋桿菌可通過
飲食等途徑傳播給健康人。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幽門螺旋桿菌與霉菌在細胞結構上最本質的差異是 。
(2)FUCA2 的催化作用具有 的特點。若按同化作用的方式進行區分,
幽門螺旋桿菌的營養方式屬于 。
(3)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 方式繁殖后代。從生態學角度看,某患者胃部所
有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以稱為一個 。
解析:(1)細菌是單細胞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霉菌屬于真菌,細胞內
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高效性等特點.細菌細胞
內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是異養。(3)細菌通過分裂方式繁殖.從生態學角度看,某患者胃
部所有幽門螺旋桿菌可以作為一種群。
答案:(1)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專一性、高效性 異養(3)分裂 種群
跟蹤訓練
1.如圖為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示意圖,結論是
A.細菌繁殖需要漫長的時間
B.細菌由營養豐富的肉湯產生
C.細菌由肉湯原有的細菌產生
D.使肉湯腐敗的細菌來自空氣
解析:如圖是巴斯德設計的鵝頸瓶實驗的裝置圖,巴斯德將瓶中液體煮沸,使液體中的微生
物全被殺死,他將營養液(如肉湯)裝入帶有彎曲細管的瓶中,彎管是開口的,空氣可無阻地
進入瓶中,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則被彎曲的頸阻擋而沉積于彎管底部,不能進入瓶中,結果瓶
中肉湯未腐敗,說明沒有微生物進入.此時如將曲頸管打斷,使外界空氣不經“沉淀處理”
而直接進入營養液中,不久營養液中就出現微生物了,可見微生物不是從營養液中自然發生
的,而是來自空氣中。
答案:D
2.一到春季,保存不當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發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
呢?某實驗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
組別 A B C
將烤干的橘皮置于 將新鮮的橘皮置于塑 將①的橘皮置于
實驗處理 塑料袋中,扎緊袋 料袋中,扎緊袋口, 塑料袋中,扎緊袋
口,放在溫暖環境中 放在溫暖環境里 口,放在②環境里
實驗結果 不發霉 發霉 ?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 與 B 兩組實驗構成對照實驗,其中的實驗組是 ;他們探究的問題是 對霉
菌生活的影響。
(2)如果 C 組中的①、②的條件分別是新鮮和低溫(0 ℃以下),那么 B 與 C 兩組也構成對照
實驗,該實驗的結果是 ;實驗結論是霉菌的生活需要 。
(3)上述探究實驗對我們保存食品有什么啟示? 。
解析:(1)A 與 B 的對照實驗中不同的唯一變量是水分(干燥環境烤干的饅頭片與潮濕環境濕
潤的饅頭片),因此通過 A 與 B 的對照實驗,實驗組是 A.探究的問題是:水分對霉菌生活
的有影響嗎(或“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嗎”“霉菌的生活受水分影響嗎”)?(2)C 組中的①、②的
條件分別是新鮮和低溫(0℃以下),B 與 C 也構成對照實驗,變量是溫度,由于真菌的生活
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該實驗得到的實驗結果是不發霉.實驗結論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適宜的
溫度(3)由①②對我們保存食品的啟示:低溫干燥條件下保存食物
答案:(1)A 水 (2)不發霉 適宜的溫度 (3)食品保存時應注意低溫、干燥
考點 2:植物的生殖方式
例 2:下列個體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是
A.嫁接的梨樹 B.扦插的葡萄
C.試管嬰兒 D.組織培養的月季
解析:有性生殖是指經過兩性生殖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
卵發育成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
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A、B、D 都是由母體發育而成的,C 是由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
而形成的,為有性生殖。
答案:C
跟蹤訓練
1.月季是義烏市的市花。以下關于月季的敘述,錯誤的是
A.它是一種被子植物
B.它的花是營養器官
C.利用嫁接繁殖優良月季品種屬于無性生殖
D.細胞是月季植株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解析:茶花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屬于被子植物,A 正確;茶花具有
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花屬于生殖器官,B 錯誤;茶花適合用嫁接進行繁
殖,因此利用嫁接繁殖優良茶花品種屬于無性生殖,C 正確;植物體和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
基本單位是細胞,因此,細胞是茶花植株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D 正確。
答案:B
考點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例 3: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說的是花生的果實,結合下面的概念圖分析,下
列敘述正確的是
A.“麻屋子”指的是①
B.“紅帳子”指的是果皮
C.“白胖子”指的是②中的胚
D.花生的果實屬于組織
解析:圖中①是子房壁,“麻屋子”指的是果皮,由子房壁發育而成,A 錯誤;“紅帳子”指的
是種皮,B 錯誤;“白胖子”指的是②種子中的胚,C 正確;花生的果實屬于器官,D 錯誤。
答案:C
跟蹤訓練
1.如圖是菜豆種子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胚由①②④⑤組成
B.營養物質儲存在⑤中
C.萌發時,④先突破種皮
D.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都具有的結構是種皮和胚
解析:胚由①胚軸、②胚根、④胚芽、⑤子葉組成,是種子的主要結構,A 正確;菜豆種
子的養物質儲存在⑤子葉中,B 正確;萌發時,②胚根先突破種皮,并發育成根,C 錯誤;
菜豆種子由種皮和胚組成,玉米種子由種皮、胚和胚乳組成,可見,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都
具種皮和胚,D 正確。
答案:C
考點 4:種子的萌發
例 4:(2017 包頭)下列關于種子萌發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子在萌發過程中能夠釋放熱量
B.土壤能為種子萌發提供其需要的有機物
C.播種前浸種是為了打破種子的休眠,促進其萌發
D.不同種子萌發需要的最適溫度相同
解析:種子在萌發過程中呼吸作用旺盛,因此能夠釋放熱量,A 正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有
機物來自種子自身,而不是土壤,B 錯誤;播種前浸種是因為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而
不是為了打破種子的休眠,促進其萌發,C 錯誤;不同種子萌發需要的最適溫度不一定相同,
D 錯誤。
答案:A
跟蹤訓練
1.為了驗證大豆萌發需要充足的空氣,設計對照實驗時,應選擇表中的組別
組別 溫度 水分 萌發情況
1 25℃ 沒水 不萌發
2 0℃ 水半淹種子 不萌發
3 25℃ 水半淹種子 萌發
4 25℃ 水淹沒種子 不萌發
A.1 和 2 B.2 和 3 C.3 和 4 D.1 和 3
解析:1 和 2 不能形成對照,變量不唯一,變量是溫度和水分,A 錯誤;2 和 3 能形成一組
對照試驗,能驗證大豆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B 錯誤;3 和 4 能形成一組對照試驗,能驗證
大豆萌發需要充足的空氣,C 正確;1 和 3 能形成對照試驗,能驗證大豆萌發需要適量的水
分,D 錯誤。
答案:C
2.如圖表示大豆種子萌發長成幼苗的過程。關于大豆
種子和其萌發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A.大豆種子由種皮和胚組成
B.其萌發過程能利用胚乳中的營養物質
C.其萌發過程需要水分、氧氣和適宜溫度
D.大豆種子的營養物質主要貯存在子葉中
解析:大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種子由種皮和胚組成,A 正確;大豆種子無胚乳,子葉是其儲
存營養物質的結構,萌發過程能利用子葉中的營養物質,B 錯誤;種子萌發時需要一定的水
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C 正確;萌發時胚根發育成根,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D 正確。
答案:B
考點 5:人類的生殖與發育
例 5:下列有關人類生殖發育知識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是胎盤和臍帶
B.正常情況下,人體受精卵形成部位是輸卵管
C.男、女主要生殖器官分別是睪丸、卵巢
D.男性的輸精管結扎后,仍具有男性的第二性征,并能產生精子
解析: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結構是胎盤,A 錯誤;據分析可知,受精的場所是輸
卵管,B 正確;男性產生生殖細胞——精子的器官是睪丸,同時,睪丸也可以分泌雄性激素,
又屬于內分泌器官;女性產生生殖細胞——卵細胞的器官是卵巢,同時卵巢也可以分泌雌性
激素,又屬于內分泌器官,C 正確;男性第二性征是由睪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控制的,因此結
扎后仍具有男性特征并能產生精子,D 正確。
答案: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人類受精的過程、胚胎發育過程及營養。
跟蹤訓練
1.如圖所示為人類的生長曲線,按出生后的年齡順序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青春期所處的
時期是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的五個生長發育時期包括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 人的一生
有兩個生長發育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嬰兒期,出生的第一年為嬰兒期,又稱乳兒期.此
期的特點是,嬰兒主要從乳類獲得營養,體格生長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時增加 50%,
體重增加兩倍,腦發育也很快.一周歲時,動作發育已達到能接觸周圍人物的水平,如能坐、
開始學走等.第二個高峰期是 10 到 20 歲,即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顯著的特點,另
外,神經系統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顯著增強,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黃金
時期.③是青春期階段,可見 C 符合題意。
答案:C
2.如圖所示是子宮內的胎兒、臍帶和胎盤。據圖回答:
(1)圖中[①]的名稱是 ,它生活在子宮內的羊水中。
(2)圖中[③] 是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
(3)通過交換,胎兒從母體獲得所需的 ,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經母體排
出。序號 所示的血管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廢物。
(4)胎兒發育成熟后,從母體產出的過程,叫做 。
解析:(1)圖中①是胎兒,它生活在子宮內的羊水中。(2)圖中③是胎盤,是胎兒與母體進
行物質交換的器官。(3)胎兒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的血液中獲得氧氣和營養物質,同時把
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到母體血液里,再由母體排出體外。根據圖中箭頭可知血管④是
從胎兒流向胎盤的血管,其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4)母體懷孕 40 周左右,胎兒就發育成
熟了,成熟的胎兒從母體的陰道產出的過程稱為分娩。
答案:(1)胎兒 (2)胎盤 (3)氧氣和營養物質 ④ (4)分娩
考點 6: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例 6:下列關于動物生殖和發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昆蟲的生殖離不開水,精子和卵細胞在水中受精
B.雌雄蛙的抱對現象有利于受精卵孵化成蝌蚪
C.鳥類的繁殖行為是對復雜的陸地環境的適應
D.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動物的產仔率
解析:昆蟲的受精方式是體內射精,已經脫離了水的限制,A 錯誤。雌雄蛙的抱對有利于精
子與卵細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不能促使受精卵孵化成蝌蚪,B 錯誤。鳥類的繁殖行為包
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化、育雛幾個過程,這是對復雜的陸地環境的適應,C 正確。
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強了對陸上生活的適應能力,與提高了哺乳動物的產
仔率無關,D 錯誤。
答案:C
【基礎強化】
1.每年春季桃花盛開時,會吸引無數游客前去觀賞。下列關于桃樹開花、傳粉和受精的描
述,正確的是
A.桃樹是裸子植物 B.桃花的重要結構是雄蕊
C.受精作用在胚珠內完成 D.桃花完成受精后再傳粉
解析:桃樹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是被子植物,A 錯誤;桃花的重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B
錯誤;受精作用在胚珠內完成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C 正確;桃花完成傳
粉后再受精,D 錯誤。
答案:C
2.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同學進行“綠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實驗條件及結果
如表所示。下列相關分析中,錯誤的是
組別 溫度 水 空氣 發芽率
① 25 ℃ 適量 充足 97%
② 25 ℃ 干燥 充足 0
③ 4 ℃ 適量 充足 0
A.為了避免偶然性,種子數量不能太少 B.實驗變量是溫度和水
C.①組中也有未萌發的種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
D.實驗結論是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
解析:種子數量太少,會有偶然性,實驗誤差較大,實驗結果不能說明一般性.所用種子的
數量要多,A 正確;表中①、②唯一不同的變量是水分,①、③唯一不同的變量是溫度,
B 正確;①中未萌發種子的原因可能是:可能種子處于休眠期或胚不完整或胚不是活,C 正
確;實驗結論是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光照不是種子萌發的條件,
D 錯誤。
答案:D
3.如圖是大豆種子在萌發成幼苗的過程中,根據其幼苗細胞干重和鮮重的變化而繪制的兩
條曲線(甲和乙),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表示其幼苗細胞干重變化的曲線是乙
B.曲線甲中 a→b 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種子萌發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C.曲線乙中 a→c 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種子萌發過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機物
D.曲線乙中 c 點后曲線上升的原因是種子萌發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幼苗細胞鮮重增加
解析:大豆在萌發過程中,由于不斷地吸水,因此其鮮重是不斷增加的,所以曲線甲是表示
種子萌發的鮮重;曲線乙是表示種子干重變化,A 正確;曲線甲中 a→b 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種子萌發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因此其鮮重是不斷增加,B 正確;由于大豆幼苗還沒長出葉前,
植株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機物,因此從 a 點到 c 點有機物是減少的,即干重下降,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機物,C 正確;大豆幼苗長出葉,光合作用開始進行,就可以進行光
合作用,萌發的種子一直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從 c 點開始光合作用的強度大于呼吸作用,所
以有機物開始積累,干重增加,D 錯誤。
答案:D
4.幾位同學利用如圖裝置研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條件,其中
發芽率最高的處理方式是
A.不加水,0℃
B.水保持在①處,25℃
C.水保持在①處,0℃
D.水保持在②處,25℃
解析:根據分析可知: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不加
水,0℃,缺少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A 錯誤;水保持在①處,
25℃,缺少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充足的空氣,B 錯誤;水保持在①處,0℃,缺少種子
萌發的環境條件是: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C 錯誤;水保持在②處,25℃,具備種子萌
發的環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D 正確。
答案:D
5.如圖是綠色植物植株、花、果實、種子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甲 乙
丙 丁
A.圖甲等農作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運輸到植物各處的
B.圖甲中的①和③分別是由圖丁中的②和③發育而來的
C.圖丙中的①和②分別是由圖乙中的④和⑥發育而來的
D.受精卵發育成圖丁中的①②③
解析:植物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沿導管自下而上送到全身各器官,它位于木質部內,
而葉片制造的有機物則是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到根等其它器官的,故 A 錯誤;圖甲中的①葉
和③根分別是由圖丁中的②胚芽和③胚根發育而來的,故 B 正確;圖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種
子分別是由圖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發育而來的,故 C 錯誤;受精卵發育成胚,圖丁中
①胚軸、②胚芽、③胚根、④子葉四部分構成胚,故 D 錯誤。
答案:B
6.下列有關細菌和真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缺少遺傳物質 B.兩者都屬于單細胞生物,都能獨立生活
C.細菌進行孢子生殖,真菌進行分裂生殖 D.丟棄在陰濕溫暖處的橘皮容易發霉
解析: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但不缺少遺傳物質,A 錯誤;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真菌有多
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B 錯誤;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真菌進行孢子生殖,C 錯誤;橘子
皮上有營養物質和水分等,適合霉菌的生長,時間久了,使其數量大增,形成菌落,D 正確。
答案:D
7.以下是農業生產上常采用的繁殖方式,其中屬于有性生殖的是
A.用扦插方法繁殖葡萄 B.以黑棗為砧木嫁接柿子樹
C.把大豆種子播種后長出幼苗 D.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草莓
解析:利用扦插方法繁殖葡萄,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繁殖,A 錯誤;以黑
棗為砧木嫁接柿子樹,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繁殖,B 錯誤;把大豆種子播
種后長出幼苗,有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的過程,屬于有性生殖,
C 正確;組織培養指的是在無菌的情況下,將植物體內的某一部分器官或組織,從植物體上
分離下來,放在適宜培養基上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分化最后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組
織培養是加速植物繁殖、創造優良品種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草莓,
應屬于無性生殖,D 錯誤。
答案:C
8.下列關于細菌、真菌和病毒的說法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①細菌、真菌和病毒都有遺傳物質;②細菌、真菌和病毒都能獨立生活;③酵母菌既可以
用來制面包、發饅頭,又可用來釀酒;④所有的病毒對人類都是有害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①細菌、真菌和病毒雖然結構不同,但是都具有遺傳物質,正確;②大多數細菌和
真菌能獨立生活,但是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內,錯誤;③酵母菌在無氧
的條件下,可以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用來釀酒;在有氧的條件下,酵母菌分解有機物產生
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用來制面包或饅頭,正確;④并不是所有的病毒對人類都是有害的,
有些病毒可以研制成疫苗,預防某些疾病,錯誤,因此這四項中完全正確的是①③。
答案:C
9.關于人生長發育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受精卵到達母體子宮后,才開始進行分裂和分化
B.嬰兒的出生標志著人體生長發育的開始
C.人體第二性征的出現只是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D.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
解析:受精卵沒有到達子宮前就已開始了分裂和分化,人的生長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人
體的第二性征的出現是性激素和其他激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
發展的黃金時期。
答案:D
10.下列有關動、植物生殖發育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受精的鳥卵中能夠發育成胚胎的是胚盤 B.植物的扦插、嫁接和組織培養都屬于無性生殖
C.克隆羊多莉是通過有性生殖的方式獲得的 D.馬鈴薯的塊莖繁殖屬于無性生殖
解析:胚盤中含有細胞核,因此受精的鳥卵中能夠發育成胚胎的是胚盤,A 正確;植物的扦
插、嫁接和組織培養,都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因此都屬于無性生殖,B 正確;克
隆羊多莉是通過無性生殖的方式獲得的而不是有性生殖,C 錯誤;馬鈴薯的塊莖繁殖沒有經
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因此屬于無性生殖,D 正確。
答案:C
11.多莉綿羊的培育過程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培育多莉綿羊的技術稱為____________。
(2)圖中重組細胞在體外培養過程中通過________、生長和________過程發育成早期胚胎。
(3)多莉綿羊的遺傳性狀與圖中________綿羊最相似。
(4)丙綿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產生多莉綿羊的生殖類型屬于____________。
解析:(1)培育多莉綿羊的技術稱為克隆技術;(2)圖中重組細胞在體外培養過程通過分裂、
生長和分化過程發育成早期胚胎;(3)由分析知道:多莉綿羊的遺傳性狀與圖中甲綿羊最相
似;(4)丙綿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為胚胎發育提供場所;(5)產生多莉綿羊的生殖無兩性生殖
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
答案:(1)克隆技術 (2)分裂 分化 (3)甲 (4)為胚胎發育提供場所(5)無性生殖。
12.如圖是女性排卵、受精和懷孕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 A 結構的生理功能除產生卵細胞之外,還能夠分泌___________,維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2)胚胎發育初期由________提供營養,等胚胎植入________(填代號)內壁后,胎兒通過臍帶和
胎盤從________內獲得各種養料和氧氣,并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排入母體血液,
由母體的腎臟和呼吸系統排出。因此,我們都應銘記母親的恩情!
(3)如果對某女性進行外科結扎手術避孕,是切斷該女性的_________(填代號)并結扎,使卵細
胞不能與精子結合,卵細胞被身體吸收,對女性身體沒有不良影響。
解析:首先要了解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A 是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
的性腺,能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B 是女性的生殖細胞——卵細胞,C 是輸卵管,能
輸送卵細胞,也是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部位,D 是子宮,是胚胎發育的場所。
答案:(1)雌性激素 (2)卵黃 D 母體 (3)C
13.樂陵希森集團下屬的馬鈴薯產業集團,是德州市一家集馬鈴薯育種與種薯繁育、新品
種研發等多種業務于一體的生態農業高新企業,這家企業可謂是高瞻遠矚,看到了“小土豆,
大產業”的發展前景,2015 年 1 月,在中國農科院等單位主辦的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有關專
家提出推動土豆成為餐桌上的主食,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
主糧作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產上常用馬鈴薯塊莖進行繁殖,這種繁殖方式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馬鈴薯塊莖繁殖多代后容易感染病毒,該集團利用莖尖在無菌條件下培養成脫毒馬鈴薯,
然后進行栽培,這種技術屬于__________。
(3)馬鈴薯有很多品種,按皮色分:有白皮、黃皮、紅皮和紫皮等品種;按形狀分:有圓形、
橢圓、長筒和卵形等品種;按塊莖成熟期分:有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種,這充分體現了生物
________________的多樣性。
解析:(1)植物的根、莖、葉屬于營養器官,用根、莖、葉進行的繁殖又叫營養繁殖.屬于
無性繁殖,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因而后代一般不會出現變異,能有利于
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2)馬鈴薯塊莖繁殖多代后容易感染病毒,該
集團利用莖尖在無菌條件下培養成脫毒馬鈴薯,然后進行栽培,這種技術屬于組織培養。(3)
馬鈴薯有很多品種,按皮色分:有白皮、黃皮、紅皮和紫皮等品種;按形狀分:有圓形、橢
圓、長筒和卵形等品種;按塊莖成熟期分:有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種,這充分體現了生物基
因(或遺傳)的多樣性。
答案:(1)有利于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 (2)組織培養 (3)基因(或遺傳)
14.某班同學做“檢測硬幣上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甲、乙兩組試驗方法步驟如下表:
甲組 乙組
取兩套一樣的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 取一套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
1
(已高溫滅菌),貼上編號為①、②的標簽 培養皿(已高溫滅菌)
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①號 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
2 培養皿中的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好封嚴, 棉棒在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
②號培養皿不做處理 好封嚴
①號、②號兩套培養皿放在室內溫暖環境 把培養皿放在室內溫暖環境
3
下培養,其他實驗條件都保持一致 下培養
4 每天觀查一次,做好記錄 每天觀查一次,做好記錄
請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列問題:
(1)甲組同學要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做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該試驗
的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組同學設置的①號和②號培養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測甲組同學在實驗中,能在__________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觀察到菌落。
(4)甲組同學通過重復組實驗,在相同編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都能觀察到菌落,得出的實驗
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組同學的實驗方法步驟不科學,原因是該組實驗方法步驟中缺少__________。
解析:(1)(2)依據某班同學做“檢測硬幣上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及其方法步驟,甲組同
學要探究的問題是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嗎?所做出的假設是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②號培
養基不做任何處理,①號培養基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在培養基上輕輕涂抹,組成一組
對照實驗,實驗組是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輕輕涂抹的培養基,對照組是不做任何處理的
培養基,因此甲組同學設置的①號和②號培養皿的目的是對照試驗,該實驗的變量是硬幣
上的擦取物。(3)從甲組同學在實驗中,由(1)分析可知在①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觀察到菌落。
(4)甲組同學通過重復組實驗,在相同編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都能觀察到菌落,由探究的問
題及作出的假設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5)甲組設置①、②號培養皿
的目的是對照試驗,而乙組同學的實驗方法缺少對照組,因此實驗方法步驟不科學。
答案:(1)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嗎 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 硬幣上的擦取物(2)對
照實驗(3)①(4)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5)乙 對照組
【中考真題】
1.小莉進入青春期后,臉上長了很多青春痘,經醫生檢查發現她體內的性激素分泌失調,
這與圖中哪個器官的功能有關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能
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使得男孩和
女孩的體形發生很大的變化,男孩身高突增,出現喉結、腋毛、陰毛以及聲音變粗等,女孩
也是身高突增,其次乳房增大,脂肪積累增多,身體豐滿,臀部變圓等.可見 D 符合題意。
答案:D
2.豌豆種子的萌發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豌豆種子由子房發育而來
B.在圖中的 4 個階段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C.在 4 階段表現出的向地性屬于感性運動
D.有活的且完整的胚是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解析:豌豆種子是由胚珠發育而來的,A 錯誤;豌豆萌發的初期只能
進行呼吸作用,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當長出葉片后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圖中 123 只能進行
呼吸作用,4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B 錯誤;在 4 階段表現出的向地性,是生物的特征,C 錯
誤;種子萌發的條件分為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適量
的水分;自身條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發育的營養物質,并且種子不在休眠期,D
正確。
答案:D
3.如圖為菜豆種子結構和種子萌發后的幼苗形態示意
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②③④⑤組成種子的胚
B.圖甲中的①發育成圖乙中的⑧
C.種子萌發過程中結構⑦逐漸變小
D.結構⑧的生長只與分生區有關
解析:A、種子的結構包括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即圖中①②③④,
是新植株的幼體,錯誤;B、圖甲中①是胚軸,發育成發育成圖乙中連接根和莖的部位,錯
誤;C、菜豆種子的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中,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主要進行呼吸作用消耗
大量的有機物,因此⑦逐漸表小,正確;D、⑧是根,根的生長依靠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
裂增生和伸長區的細胞不斷伸長,D 錯誤。
答案:C
4.在新農村建設中,某村道路兩旁種上了七葉樹(如圖),它樹形優美、果實奇特,是觀葉、
觀花、觀果不可多得的樹種。下列有關七葉樹的說法,錯誤的是( )
A.葉屬于營養器官
B.七葉樹屬于被子植物
C.果實是由胚珠發育而成的
D.根吸收的水是由導管輸送的
解析:根、莖、葉屬于營養器官,A 正確;由題干可知,七葉樹具有根、莖、葉、花、果實
和種子等六種器官,屬于被子植物,B 正確;果實是由子房發育而來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C 錯誤;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根吸收的水分是通過導管運輸的,D 正確。
答案:C
5.圖 1 為某微生物的細胞結構模式圖,圖 2 為該微生物
的一種生殖方式模式圖。下列相關敘述合理的是
A.圖 1 所示的細胞屬于真核細胞
B.圖 2 所示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C.與圖 1 細胞相比,植物細胞沒有液泡和細胞壁
D.為了減慢該微生物的生長,可以將其保存在較濕潤的環境中
解析:圖 1 是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細胞,A 正確;圖 2 的生殖
方式是出芽生殖,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B 錯誤;圖 1 細胞具有細胞壁、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和
葉綠體等結構,C 錯誤;微生物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條件,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等,將該
微生物放到濕潤的環境中,會加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D 錯誤。
答案:A
6.目前有的國家允許以醫學手段培育“三親試管嬰兒”,其培育過程可選用如下技術路線。
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三親試管嬰兒”培育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B.早期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于捐獻者卵細胞的細胞質
C.早期胚胎需植入母體子宮內發育
D.“三親試管嬰兒”的遺傳物質全部來自母親卵細胞的細胞核
解析:“三親試管嬰兒”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形成的,具有精子和卵細胞內的遺傳物質,而
非全部來自母親卵細胞的細胞核。
答案:D
7. “義烏小鯢”目前僅見于浙江省少數地區,屬于中國稀有兩棲動物之
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 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下列
關于“義烏小鯢”的敘述,正確的是
A.屬于無脊椎動物
B.受精方式為體內受精
C.受精卵通過分裂可以形成多種組織
D.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生長時期
解析:兩棲動物屬于脊椎動物,A 錯誤;兩棲動物是體外受精,B 錯誤;受精卵通過分裂使
細胞數目增多,經過細胞的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細胞群,形態、結構及功能相似的細胞群
構成組織,C 錯;所以生物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生長時期,D 對。
答案:D
8.準媽媽們通過產前診斷、定期檢查和孕期合理飲食,期待迎來一個健康的寶寶。請回答:
(1)產前診斷檢查胎兒脫落細胞中染色體是否異常,可診斷胎兒是否患 病。
(2)孕婦合理飲食有利于胎兒健康發育,因為胎兒通過 從母體中獲得營養物質
和氧氣,同時排出代謝廢物。
(3)嬰兒離開母體后,身上特有的棕色脂肪發揮作用,使他們能快速適應低于母體體溫的新
環境。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經過 形成的一種適應性。
解析:(1)產前診斷:胎兒出生前,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
天性疾病,產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2)胎兒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中獲得營
養物質及排出廢物。(3)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且能產生的新基因,所以基因突變不定向地
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嬰兒離開母體后,
身上特有的棕色脂肪發揮作用,使他們能快速適應低于母體體溫的新環境,這是人類進化過
程中經過自然選擇形成的一種適應性。
答案:(1)遺傳 (2)胎盤和臍帶 (3)自然選擇
9.寧波奉化是水蜜桃之鄉。春天,各個品種的桃花競相開放,相互傳粉。小科疑惑:結出
的桃子是否會由于異花傳粉、受精而改變口味?小科咨詢果農得到以下信息:
①種植多年的桃樹結出的果實口味沒有改變;
②桃核繁殖的桃樹結出的果實口味改變,退化嚴重;
③桃核繁殖的桃樹只能作為嫁接時的砧木。
小科思考后明白了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請回答:
(1)圖甲中的桃花傳粉受精后,最終發育成圖乙的結構。圖中 A 結構的名稱是 。
(2)果實口味是一種 ,由基因決定。不同品種的桃花相互傳粉受精并不改變
的基因組成,改變的是 的基因組成。(均選填“果皮細胞”或“種子中胚的細胞”)
解析:(1)觀圖可知:A 是種子,胚珠發育成種子。(2)性狀是指生物體所有特征的總和。任
何生物都有許許多多的性狀,有的是形態結構特征,有的是生理特征,如果實口味,由基因
決定。果皮是由子房壁發育來的,和母本的基因型相同,傳粉受精并不改變果皮細胞的基因
型,改變的是種子中胚的細胞的基因組成。
答案:(1)種子 (2)性狀 果皮細胞 種子中胚的細胞
10.植物種子的萌發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研究人員在人工氣候培養室(溫度、濕度等可調控)
的適宜條件下進行了某品種玉米種子的萌發研究。各組種子 7 天后的萌發率數據如下表:
(1)根據上表數據你能得出哪些結
論?
。(寫出 2 條結論即可)
(2)除了土壤含水量與溫度之外,影響玉米種子萌發的環境因素還有 。
(3)設計實驗探究:土壤含水量為 15%時,該玉米種子在 25~30 ℃溫度區間內種子的萌發
率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寫出簡要的實驗思路)。
解析:(1)據表中數據可見:土壤含水量為 20%時,在 5℃~25℃之間,溫度越高,該品種
玉米種子的萌發率越高;土壤含水量為 10%~20%之間,溫度為 25℃,土壤含水量越高,
該品種玉米種子的萌發率越高;當溫度為 5℃時,土壤含水量在 10%~20%之間,該品種玉
米種子的萌發率是 0;當溫度為 25℃時,土壤含水量為 20%時,該品種玉米種子的萌發率
最高。(2)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3)實驗設計:
選取形狀大小,飽滿長度相似的玉米種子若干粒.在 25℃~30℃區間內均分為若干組(如
26℃、27℃、28℃、29℃、30℃五組).土壤含水量為 15%,土壤疏松且疏松程度相同,其
他條件相同且適宜.進行萌發,統計 7 天后的萌發率。
答案:(1)土壤含水量為 20%時,在 5℃~25℃之間,溫度越高,該品種玉米種子的萌發率
越高;土壤含水量為 10%~20%之間,溫度為 25℃,土壤含水量越高,該品種玉米種子的
萌發率越高;當溫度為 5℃時,土壤含水量在 10%~20%之間,該品種玉米種子的萌發率是
0;當溫度為 25℃時,土壤含水量為 20%時,該品種玉米種子的萌發率最高;(2)充足的空
氣;(3)選取形狀大小,飽滿長度相似的玉米種子若干粒.在 25℃~30℃區間內均分為若干
組(如 26℃、27℃、28℃、29℃、30℃五組).土壤含水量為 15%,土壤疏松且疏松程度相
同,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進行萌發,統計 7 天后的萌發率。
11.蓮是一種水生植物。當條件適宜時,蓮的種子——蓮子在淤泥中開始萌發,萌發后長
成的第一片葉必須在幾天之內破水而出,在水面上形成浮葉,否則蓮會死亡。浮葉提供的有
機物讓淤泥里的幼體生根并長出一條地下莖,地下莖逐漸形成日后的藕。每小段藕之間同樣
可以長出葉,它們按照同樣方式破水而出,最終形成了神奇的對稱現象(如圖)。
(1)生長在淤泥里的藕,其內存有較多空氣,這對藕的生命活動有什么作
用? 。
(2)蓮的第一片浮葉與后續形成的葉,在從水底向水面生長過程中,它們需要的有機物來源
有何不
同? 。
(3)同種蓮的許多種子在池塘的不同位置萌發后,形成葉的對稱特點相同,但在葉的大小、
形態及生長狀況方面存在許多差異。簡要說明其異同的原
因:

解析:(1)水中的氧氣含量較少,會影響藕的呼吸作用。藕內存有許多空氣,可以為藕的呼
吸作用提供原料,有助于藕的生長發育。(2)蓮子在萌發過程中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其消耗
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種子。長出第一片浮葉后就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為其他葉提供有機物。(3)
形成葉的對稱特點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而葉的大小、形態及生長狀況等不同可能是受光照、
空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
答案:(1)為藕的呼吸作用提供原料 (2)第一片浮葉的有機物來自種子,后續生長的葉
的有機物來自藕(或先長成的葉所進行的光合作用) (3)形成葉的對稱特點相同是因為遺
傳,位置不同導致生長狀況等方面不同,可能與變異及光照、無機鹽等環境因素不同有關。
1 2.大米的加工過程如圖所示,每 100 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營養成分如下表。
無機物(毫克) 維生素(毫克)
大米種類
鈣 磷 鉀 B1 B2
糙 米 10 310 250 0.54 0.06
胚芽米 7 160 140 0.30 0.05
白 米 6 140 110 0.12 0.03
請 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有關稻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發育而來的
C.稻谷是由子房發育而來的
D.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導管輸送給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進食后在小腸內徹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對大米的認識正確的是 。
A.米糠層沒有營養物質 B.食用糙米有利人體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細越有營養
解析:(1)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A 正確;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發育而來,B 正確;
稻谷是由子房發育而來,C 正確;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輸送給稻谷,D 錯誤。(2)大米
富含淀粉,進食后在小腸內徹底消化成葡萄糖后被吸收。(3)加工精細程度越高,營養損失
越多,食用糙米糙米中含有維生素 B1,有利于人體健康。
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13.指甲生長與甲根基部細胞有關,指甲向指尖方向生長,甲小皮是與指甲底端相連的皮
膚,一段時間內,甲小皮的位置不會隨指甲的生長而變化。某科研人員為
了研究指甲的生長規律,選擇一定數量健康的男性和女性作為研究對象進
行實驗。一段時間后,在指甲的中間位置的虛線方向上(如圖)測出指甲生
長的長度,計算出指甲的生長速度。統計不同類別、不同時期指甲生長的
平均速度,相關數據整理如下表:
指甲生長的平均速度(毫米/天)統計表
不同指甲 女性(一年) 男性(一年) 冬天 夏天
右手無名指 0.094 0.114 0.101 0.116
右手中指 0.103 0.117 0.105 0.119
右手食指 0.098 0.115 0.102 0.117
(1)在實驗中,如何測量一段時間內指甲生長的長度? 。
(2)分析實驗數據,該實驗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
(3)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指甲的生長速度比老年人快。結合細胞的生命活動特點對這一現象
作出簡要解釋。 。
解析:(1)在實驗中,測量一段時間內指甲生長的長度的方法是:距甲小皮一定距離處畫一
條與圖中虛線垂直的記號線,一段時間后測出記號線距甲小皮的距離,兩次距離之差就是指
甲生長的長度。(2)“分析實驗數據”,該實驗可以得出結論有右手三個手指的指甲生長速度,
中指最快、男性比女性快、夏天比冬天快。(3)“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指甲的生長速度比老人
快”,對這一現象作出的簡要解釋是青少年甲根基部細胞的分裂與生長速度比老年人快。
答案:(1)距甲小皮一定距離處畫一條與圖中虛線垂直的記號線,一段時間后測出記號線距
甲小皮的距離,兩次距離之差就是指甲生長的長度(2)右手三個手指的指甲生長速度,中指
最快、男性比女性快、夏天比冬天快(3)青少年甲根基部細胞的分裂與生長速度比老年人快。七年級光學精品資料
【考綱分析】
1.了解光源,了解光在真空或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2.了解光的反射特征,理解反射現象,知道光路的可逆性。
3.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差異。
4.探究平面鏡成像像與物的關系,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初步認識凸面鏡的發
散作用和凹面鏡的會聚作用及其應用。
5.了解光的折射的特征,理解折射現象,知道光路的可逆性。.
6.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比較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的不同現象。
7.知道物體的顏色
8.初步認識紅外線、紫外線及其作用。
9.理解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了解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10.了解照相機機的基本結構。
11.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了解怎樣矯正視力,使學生具有眼睛保
健意識。
【思維導圖】
【重點歸納】
知識點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太陽是最大的天然光源,燭光或通電的電燈是人造光源。
2.光線:為了形象地描述光的傳播情況,通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徑跡和方向,這
樣的直線叫做光線。
3.光的直線傳播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能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有
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4.注意: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而成的倒立的實像,像的大小與物體和光屏到小孔的
距離有關。
光客觀存在,而光線是為了表示光的傳播路徑而構建的一種物理模型,同磁感線一樣,并不
存在。
5.光速: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為 3×108m/s。
-1-
知識點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某種物質的表面時有一部分光會發生反射,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內容: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
線分居法線兩側——兩線分居;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兩角相等。
(2)圖示:
(3)理解:①光的反射現象中,一條入射光線只有一條對應的反射光線。②當光線垂直入射
時,入射角等于 0 度,反射角也等于 0 度。③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增大。④在光的反射中,
光路是可逆的。
3.兩種反射現象對比
鏡面反射 漫反射
射到物面為平整光滑反射面上的平行 射到物面為凹凸不平的反射面上的平
特點
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傳播
條件 反射面平整光滑 反射面凹凸不平
光路圖
能否成像 可成虛像 不能成像
漫反射能使我們從不同的方向看到物
應用 平靜的水面、平面鏡、反光的黑板

相同點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知識點三:平面鏡成像原理和特點
1.原理:如圖所示,光源 S 向四處發光,一些光經平面鏡__反射__后進入了人的眼睛,引起
視覺,我們感到光好像是從圖中 S′處射來的,S′就是 S 在平面鏡中虛像。
2.規律:由平面鏡成像原理圖可知:反射光線、入射點和虛像點在同一直線上。這一規律經
常用來進行相關的作圖。
3.實像與虛像對比
實像 虛像
形成 實際光線會聚 反射光線(或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會聚
承接 能用光屏 不能用光屏承接
畫法 用實線表示 用虛線表示
觀察 可以用眼睛觀察,可以用相機拍攝
-2-
4.平面鏡成像特點
(1)像和物體大小相等。(2)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3)像和物體的連線
與鏡面垂直。(4)像是虛像。
5.注意:①平面鏡成像時,物體和像關于平面鏡成軸對稱圖形。②當我們面鏡時,
會感覺到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越來越大,這是由于這一過程中像的視角變大的緣故,實際上
像的大小并沒有發生變化。
6.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注意: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原因: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過光,這樣既可以成像,又
可以透過玻璃板看到另一側的蠟燭。
(2)用兩支完全相同蠟燭的原因:方便比較像和物體的大小關系。
(3)讓未點燃的蠟燭與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虛像。
(4)未點燃的蠟燭不能與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用燭焰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燭焰明亮,成像清晰,易于觀察。
(6)在暗室中進行實驗的原因:環境較暗,像相對就明亮些。
(7)在虛像處放置光屏的原因:判斷成像的虛實。
(8)方格紙(或直尺)的用途:更好的比較像和虛像的到平面鏡的的距離。
(9)觀察到玻璃板另一側有兩個距離很近的虛像的原因:玻璃板前后兩個側面各成了一個
像。
(10)用薄玻璃板進行實驗的原因:蠟燭通過玻璃板前后兩個面成的像距離近,看起來幾
乎是一個像。
(11)多次重復實驗的目的:更好的發現普遍性規律。
知識點四: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
(1)內容: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②折射光線與入射光
線分居法線兩側——兩線分居;③當光線由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入射
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當光線垂直入射時,光的傳播方向不變;④發生光的折射時,光
路是可逆的。
(2)圖示:
3.光的折射現象:池底變淺。
(1)原理:從池底 A 點發出的光線在水面處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逆著折射光
線看去,感覺光是從 A′點射來的,A′點就是 A 點的變高(填“高”或“低”)的虛像。
(2)規律:在折射成像現象中,折射光線、入射點和像點在同一直線上,這一規律經常用來
進行相關的作圖。
4.注意:①法線是為了科學、準確描述反射光線(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時而引入
的“輔助線”,它既是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夾角的角平分線,又與反射面(界面)垂直,在光路
作圖時,箭頭(表示傳播方向)、實線、虛線要清楚區分開來;②發生光的折射的原因是光在
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③光線發生折射時,在介質表面處,光線還會發生反射。
-3-
知識點五:光的色散、物體的顏色、看不見的光
1.定義:太陽光通過棱鏡后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
色散。
2.色散現象說明:白光不是單色光。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把它們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產生各種色光。顏料的三原色:
紅、黃、藍。
4.把被三棱鏡分解的色光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排列起來,就形成太陽的可
見光譜。
5. 物體的顏色:
(1)白色的物體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種色光的混合光,
因此感覺是“白色”的。
(2)黑色物體是因為它吸收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來自它的反射光,因
此,感覺是“黑色”的。
(3)不透明物體的顏色:不透明物體呈現各種色彩也是因為它能反射不同顏色的光,而其
他顏色的光幾乎都被吸收了。例如,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只反射 ( 或透過 ) 紅色光。
(4)透明物體的顏色:透明物體呈現各種色彩也是因為它能透過不同顏色的光,而其他顏
色的光幾乎都被吸收了。
6.光譜中在紅光以外的看不見的光稱為紅外線,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輻射紅外線,物體的
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紅外線的熱作用越強。
7.光譜中紫色光以外的看不見的光叫紫外線,紫外線的作用是殺菌、防偽等。生活中既要合
理利用紫外線,又要防止紫外線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知識點六:透鏡
1.透鏡分為凸透鏡和凹透鏡兩種,兩者的特征比較
凸透鏡 凹透鏡
外形特征 中間厚、邊緣薄 中間薄、邊緣厚
對光的作用 會聚 發散
相關
概念
三條特
殊光線
知識點七: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
像和物的
物距(u) 像的性質 像距(v)
位置關系
和焦距(f) 和焦距(f) 應用
正立或倒 放大等大 實像或虛 像和物同
的關系 的關系
立 或縮小 像 側或異側
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異側 f<v<2f 照相機
u=2f 倒立 等大 實像 異側 v=2f 測焦距
f<u<2f 倒立 放大 實像 異側 v>2f 投影儀
不成像會
u=f 不成像 —— —— —— ——
聚一點
u<f 正立 放大 虛像 同側 —— 放大鏡
理解:①焦點分界:2f 是成放大實像與縮小實像的分界點,f 是成實像與虛像的分界點。
②凸透鏡成實像的動態規律:物體沿主光軸移動時,像和物移動方向一致,即物距減小(增
大),像距增大(減小),像變大(小);成虛像的動態規律:物體沿主光軸移動時,像和物移
動方向一致,物近像近像變小,物遠像遠像變大。
-4-
2.生活中的透鏡
3.凸透鏡成像變化規律口訣法:一焦分虛實,二焦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體
移向凸透鏡,實像變遠且變大,虛像變近且變小。
4.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注意問題:
(1)做實驗時,根據光具座的長度 l 與透鏡焦距 f 的關系是 l>4f。
(2)實驗中,先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的某一刻度處,做好記錄,再將蠟燭和光屏分
別置于兩側。
(3)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應使燭焰的焰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4)如果燭焰的像靠近光屏上端,原因可能是凸透鏡太高、燭焰太低、光屏太低,調整的
方法分別是透鏡下移、燭焰上移、光屏上移。
(5)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凸透鏡不動,將蠟燭逐漸靠近凸透鏡,光屏則相應地遠離
凸透鏡直到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
(6)凸透鏡在成實像時,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在 u>2f 時,物距的變化量 Δu 大
于像距的變化量 Δv,在 f(7)若將凸透鏡的一部分遮住,成像的性質不變,但像變暗。
(8)成實像,像與物上下顛倒,左右顛倒。
知識點八:眼睛與眼鏡
1.眼睛與照相機比較
眼睛 照相機
折光元件 晶狀體、角膜 凸透鏡
成像元件 視網膜 光屏
看遠近不同 調節晶狀體的彎曲
調節像距
物體的調節 程度(調節焦距)
2.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比較
近視眼 遠視眼
視覺特征 近處清,遠處模糊 遠處清,近處模糊
晶狀體太厚 晶狀體太薄
形成原因 眼球前后方 眼球前后方
向太長 向太短
成像情況
矯正眼鏡 凹透鏡 凸透鏡
-5-
【難點突破】
知識點一:光的直線傳播
【例 1】(2017 麗水)下列由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現象是
A.水中倒影 B.平面鏡成像 C.杯中筆彎折 D.手影游戲
【答案】D
【解析】A、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A 錯誤;B、平面鏡成
像屬于光的反射現象,故 B 錯誤;C、在水中的筆看起來彎折了,是由于光的折
射形成的,故 C 錯誤;D、手影是由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形成的,D 正確.
知識點二:光的反射
【例 2】(2018 金東區模擬)如下圖所示的光現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塔在水中形成“倒影” B.屏幕上呈現人的影子
C.放大鏡把字“放大” D.筆好像在水面處“折斷”
【答案】A
【解析】A、平靜水面上塔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符合題意。B、影子的形成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由于光的直線傳播,被物體
擋住后,物體后面就會呈現出陰影區域,就是影子,故與題意不符; C、用放大
鏡看字時,字變大了,屬于凸透鏡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與題意不符。
D、從水中筆上反射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
當人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時,看到的是筆的虛像,比實際位置偏高,所以感覺
折斷了,故與題意不符;故選:A。
知識點三:平面鏡成像原理和特點
【例 3】(2018 金華)岸上景物在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如圖),下列有關 “水
中倒影 ”的說法正確的是
A.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 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
C.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 D.“水中倒影”比岸上景物大一些
【答案】A
【解析】水中倒影屬平面鏡成像現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
長線的會聚點,所以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 “水中
倒影 ”與岸上景物是等大的,故 A 正確,BCD 錯誤。故選:A。
-6-
知識點四:光的折射
【例 4】下列現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A.倒映在水中的山 B.水中的筷子 C.樹蔭下的圓形光斑 D.鏡中的花朵
【答案】B
【解析】A、景物水中形成 “倒影 ”,屬平面鏡成像現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A
不合題意;B、水中的筷子看起來向上彎折,屬光的折射現象,故 B 符合題意;
C、樹蔭下的圓形光斑,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 C 不合題意;D、鏡中的花
朵屬平面鏡成像現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D 不合題意。
知識點五:光的色散、物體的顏色、看不見的光
【例 5】中國科技館里有一個 “顏色屋 ”,如圖甲所示,屋內擺放著各色物品。
(1) “顏色屋 ”內的燈光顏色會在白、紅、藍、綠之間變化,家具在不同顏色燈
光的照下,呈現出的色彩是 _________的。(選填 “變化 ”或 “不變 ”)
(2)圖乙為白光通過三棱鏡后發生色散現象,這說明白光是由 _________組成的;
(3)在各種色光中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紅光能傳得很遠,因此用紅
燈表示危險的信號效果明顯。紅光的波長在 630nm 至 780nm 之間。則
630nm=_________m。
【答案】(1)變化;(2)多種單色光;(3)6.3× 10 -7;
【解析】(1)不同物體的顏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所決定的,所以 “顏色屋 ”內的燈
光顏色會在白、紅、藍、綠之間變化,家具在不同顏色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的
色彩是變化的;(2)太陽光經過棱鏡時,在光屏上看到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
光的色帶;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分散成七種色光,這種現象是光的色散。太陽光能
分解成七種色光,說明白光是由多種單色光組成的;(3)因為 1nm=10 -9m,所
以 630nm=630× 10 -9m=6.3× 10 -7m;
【例 6】黑色水筆是常用的考試用筆,寫出的字能顯黑色的原因是黑字
A.透過所有的光 B.吸收所有的光 C.反射黑色的光 D.發出黑色的光
【答案】B
【解析】在各種色光中沒有黑色光,故 C、D 錯誤;紙上的黑字是不透明體,肯
定不能透光,故 A 錯誤;黑色物體吸收所有色光,故 B 正確。故選:B。
【例 7】下列關于超聲波與次聲波、紅外線與紫外線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所以可以鑒別鈔票的真偽
B.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發射紅外線,也在吸收紅外線
C.“倒車防撞雷達”是利用超聲波來探測障礙物與車之間距離的設備
D.正常人可以看到紅外線和紫外線,但聽不到超聲波與次聲波
【答案】D
【解析】A、紫外線可以使熒光物質發光,鈔票上某些位置用熒光物質印上標記,
在紫外線下照射下識別這些標記,從而辨別鈔票的真偽,故 A 正確.B、一切物
體都在不停地發射紅外線,也在吸收紅外線,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出的紅外線
越強,故 B 正確;C、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是根據回聲到來的時間和
方位,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即利用聲音獲得信息,故 C 正確;D、人耳能聽
到的聲音頻率范圍一般在 20Hz~20000Hz 范圍內,在此范圍以外的聲波(超聲
波和次聲波),人耳聽不到,紅外線、紫外線屬于不可見光,人看不到,D 錯;
-7-
【例 8】畫圖:畫出入射光線。
【解析】過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過光心的光線其
傳播方向不變;如圖所示:
【例 9】將圖中的入射光線或折射光線補畫完整;
【解析】對于凹透鏡,過光心的光線其傳播方向不變;指向另一側焦點的光線經
凹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由此畫出折射光線如圖所示:

知識點七: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
【例 10】最近 “碰瓷 ”事件屢有發生,所以很多車主都在車上安裝了行車記錄儀,
便于及時用攝像頭將行車過程中發生的事記錄下來,在夜間可以利用攝像頭周邊
的多點紅外線不光,排除依舊清楚的畫面。關于行車記錄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行車記錄儀的攝像頭中用的是凹透鏡
B.在拍攝錄像時,物體距透鏡一倍到兩倍焦距之間
C.人肉眼是可以觀察到紅外線的
D.當屏幕上看到物體圖象變小時,說明物體在遠離
【答案】D
【解析】A、行車記錄儀的攝像頭中用的是凸透鏡,故 A 錯誤;B、攝像機的鏡頭
與照相機的鏡頭類似,應用的凸透鏡成實像時 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 B
錯誤;C、紅外線屬于不可見光,人肉眼是不可以觀察到紅外線的,故 C 錯誤;
D、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小,當屏幕上看到物體圖象變小時,說明物體
在遠離,故 D 正確。故選:D。
-8-
【例 11】如圖所示,小宇同學正在用 “自拍神器 ”攝影留念。與用手直接拿自拍相
比,利用自拍桿可以
A.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從而減小取景范圍
B.減小物距,減小像的大小,從而減小取景范圍
C.增大物距,減小像的大小,從而增大取景范圍
D.減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從而增大取景范圍
【答案】C
【解析】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 “自拍神器 ”
與直接拿手機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桿可以增大物距,減小人像的大小,從而增大
取景范圍,取得更好的拍攝效果。故 C 正確。
知識點八:眼睛與視力矯正
【例 12】下列圖片中模擬了人眼球成像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人的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滿足 u>2f,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A、圖中,u=2f,
成倒立、等大的實像;不符合題意;B、2f>u> 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不符
合題意;C、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符合題意;D、u< f,成正立放大的
虛像,不符合題意;
【例 13】如圖,小桃在做探究 “凸透鏡成像規律 ”實驗時,把蔡老師的眼鏡放在蠟
燭和凸透鏡之間,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變模糊了;接著,她再將光屏靠近凸透鏡,
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燭焰清晰的像。關于蔡老師的眼睛和眼鏡說法正確的是
A.蔡老師是近視眼,戴凸透鏡 B.蔡老師是遠視眼,戴凸透鏡
C.蔡老師是近視眼,戴凹透鏡 D.蔡老師是遠視眼,戴凹透鏡
【答案】D
【解析】將一副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結果,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
了,他只將光屏向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適當距離時,又在光屏上觀察到蠟燭清
晰的像,說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線會聚的凸透鏡,這種眼鏡是用來矯
正遠視眼的。故選:B。
-9-
知識點九:顯微鏡與望遠鏡
【例 14】下表是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幾種操作和要求達到的目的,其中正確的是
選項 操作 目的
A 轉動遮光器和反光鏡 調節光線強弱
B 在鏡筒下降時 眼睛要注視目鏡
C 轉動轉換器 調換不同倍數的目鏡
D 將裝片向右下方移動 使位于視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正中央
【答案】A
【解析】A、在顯微鏡的結構中,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反光
鏡能反射光線,上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兩個面。當外界光線較強時使用平面鏡,當
外界光線較弱時使用凹面鏡,所以轉動遮光器和反光鏡,可以調節光線強弱,故
A 正確;B、鏡筒下降時,眼睛要注視物鏡,防止鏡頭壓碎玻片標本,故 B 錯誤;
C、物鏡安裝在轉換器上,轉動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而不是目鏡,
故 C 錯誤;D、觀察物像時,物像移動的方向與標本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
把視野中偏左上方的物像移動正中央的話,玻片標本應往左上方移動,故 D 錯。
【例 15】想要觀測太陽,下列工具中可以使用的是
①雙筒望遠鏡 ②加濾鏡的天文望遠鏡 ③涂黑的玻璃 ④放大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太陽發出的光直接用眼鏡看非常刺眼,為此想要觀測太陽,可以使用加
濾鏡的天文望遠鏡或涂黑的玻璃,這樣可以避免強光的反射光會刺傷眼鏡。選 D。
【易錯點撥】
一、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混淆
人看物體的條件:物體發出的光線或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平行光線射向平滑的反射面,
反射光線平行射出;平行光線射向粗糙的反射面,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同學們要抓住平
面是否光滑這個特點來判斷兩種反射。
【例 1】在皮鞋擦過鞋油之后,還要用鞋刷或軟布反復擦幾下,越擦越亮,這是
由于
A.反復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復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鏡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復擦可增加皮鞋反光性能,從而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顏色比皮革鮮艷,反復擦可增加皮鞋吸收陽光的能力,所以越擦越亮
【答案】B
【解析】因為皮鞋的表面不光滑有灰塵,光射向鞋面后發生漫反射,這樣皮鞋就
失去了光澤;涂上鞋油后,鞋油的微小顆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細擦拭,
使鞋油涂抹的更均勻鞋面就變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后會發生鏡面反射,皮鞋
看起來就更光亮更好看了。
二、反射角(或入射角)弄錯
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反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入射角;反射定律中兩角之間的
關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學們易弄錯角度或把鏡面與光線的夾角當成入射角或反射角。
【例 2】光線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鏡上,與平面鏡成 60°,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入射角為 60° B.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為 60°
C.反射角為 60° D.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為 120°
【答案】B
【解析】已知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為 60°,根據入射角的定義可知,入射角為
90°-60°=3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也為 30°.故 AC 錯誤;入射光線
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為 30°+30°=60°,故 B 正確,D 錯誤。故選:B。
-10-
三、作圖時實線與虛線不分
光學作用時,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折射光線要用實線畫,像和物的連線要用虛線畫,反射
光線或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要用虛線畫。法線要用虛線畫,虛像要用虛線畫,實像要用實
線畫。
【例 3】在如圖中,畫出由點光源 S 發出經平面鏡反射過 P 點的一條光線。
【解析】先通過平面鏡作出發光點 S 的對稱點 S′即為 S 的像;連接 S′P 交平面鏡
于點 O,SO 為入射光線,OP 為反射光線;如圖所示:
1
【例 4】如圖所示,一束光線垂直入射到 圓形玻璃磚的平面上,請畫出光線通
4
過玻璃出射到空氣中的光路圖。
【解析】光從空氣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傳播方向不變,當光從玻璃斜射入空
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在作圖時,注意先做出法線。
如圖所示:
四、虛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還是由光的折射形成
要弄清實像和虛像,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現象,知道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要掌
握光的折射現象,知道水底看起來比實際的要淺、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樓、凸
透鏡成像都是光的折射.要掌握光沿直線傳播現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
成像都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例 5】在沙漠或海面上常能看到海市蜃樓現象。下列關于海市蜃樓現象解釋正
確的是
A.由于光的漫反射產生的現象
B.由于光沿直線傳播產生的現象
C.由于光在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產生的現象
D.由于光在不均勻物質中發生折射而產生的現象
【答案】D
【解析】“海市蜃樓 ”現象,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的折射現象,
故 ABC 錯誤,D 正確。
-11-
五、根據光的反射和折射規律確定三線與兩角的位置關系
光線從一種介質斜射向另一種介質時,在界面將發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線和反
射光線具有對稱性,在界面的同側,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不對稱,分別在界面的
兩側.首先根據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光線確定法線和界面,然后根據折射光線的位
置確定入射光線及反射光線,根據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確定介質的種類.
【例 6】如圖所示為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時發生折射的光路圖,由圖可知,入射光
線是 ,折射光線是 ,入射角是 度。界面的 (選填
“上 ”“下 ”、 “左 ”、 “右 ”)側是空氣。
【答案】CO;OB;60;左.
【解答】由于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故 OC、OA 中應是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則
PQ 為法線,MN 為界面,而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故 OB 是折射
光線,CO 是入射光線,由于∠COM=30°,故入射角為∠COP=60°,折射角小于入
射角,故界面的左側是空氣,右側是玻璃
六、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與發散作用
凸透鏡對平行、會聚、發散的光線都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平行、會聚、發散的光線都有發
散的作用,折射光只是與入射光相比發散一些,不一定全變成發散光線.再一種情況就是如
圖中的凸形氣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鏡;這時一塊玻璃磚被氣泡分成兩
部分,這兩部分都是中間薄、邊緣厚,是凹透鏡;所以,通過玻璃磚后,光線將
會發散.
【例 7】如圖所示,一玻璃磚內有一凸形氣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磚的側
面,通過玻璃磚后,光線將會 (填 “平行 ”或 “會聚 ”或 “發散 ”).
【答案】發散.
【解析】圖中的凸形氣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鏡;這時一塊玻璃磚被氣
泡分成兩部分,這兩部分都是中間薄、邊緣厚,是凹透鏡;所以,通過玻璃磚后,
光線將會發散.
七、實像與物的上下左右關系
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當物體放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時,所成的像是放
大倒立的實像;而當物體放在二倍焦距之外時,所成的像是縮小倒立的實像解答
此題。
【例 8】在凸透鏡的主光軸上放一根粗細均勻的木棒,a 端在 2 倍焦距之外,b 端
在 1 倍焦距與 2 倍焦距之間,如圖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a 端變細,b 端變細 B.a 端變粗,b 端變粗
C.a 端變細,b 端變粗 D.a 端變粗,b 端變細
-12-
【答案】C
【解析】因此時 b 端位于 1 倍焦距與 2 倍焦距之間,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因 a 端位于 2 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所以木棒所成的像將是
a 端變細,b 端變粗。
八、凸透鏡成像的變焦距問題
凸透鏡成像時,物距的變化,引起成像情況的變化;焦距變化也會引起成像情況的變化,焦
距變了,物距不變,物距和焦距的關系也就改變了,根據新的關系確定成像情況。
【例 9】小巖在實驗室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圖所示的位置時,
在光屏的中心呈現一個清晰的像。
(1)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燭焰的像將位于光屏中心的 ________方。
(2)若此時蠟燭與光屏的距離大于四倍凸透鏡的焦距且保持不變,僅向左移動
凸透鏡,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時,像的性質是 ________。
(3)若此時換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鏡,如果保持蠟燭與凸透鏡的位置不變,要使
光屏上呈現一個清晰的像,可采用的方法有 ________。
A.將光屏向左移動適當的距離 B.將光屏向右移動適當的距離
C.給凸透鏡 “戴 ”上合適的近視眼鏡 D.給凸透鏡 “戴 ”上合適的遠視眼鏡
【答案】(1)上;(2)倒立、放大的實像;(3)AC
【解析】(1)由于通過光心的光線方向不改變,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則燭焰的
像將向上移動,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2)若此時蠟燭與光屏的距離為 40cm
大于四倍凸透鏡的焦距,則凸透鏡的焦距小于 10cm,僅向左移動凸透鏡,光屏
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則 2f>u> f,那么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3)若此時
換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鏡,如果保持蠟燭與凸透鏡的位置不變,相當于物距變大了,
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小,所以應使像距變小,則應將光屏向左移動適當
的距離,或屏不動將光線向后發散一些,即給凸透鏡 “戴 ”上合適的近視眼鏡,故
AC 正確;
九、成實像時物距和像距的變化規律易錯
要解決類型的問題題,需要掌握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設凸透鏡的焦距為 f,物距為 u,則凸
透鏡成像的規律為:當 u>2f 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對應應用如照相機.當 u=2f 時,
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當 f<u<2f 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對應應用如幻燈機.當 u=f
時,無像.經凸透鏡折射后的光線是平行的,沒有會聚點.當 u<f 時,成正立、放大的虛
像.如放大鏡.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
【例 10】小華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將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另一側的光
屏移動到距凸透鏡 10 厘米處時,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接著把光源換成蠟
燭,調整好相關器材的高度,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央 50 厘米刻度線處,移
動蠟燭到光具座的左端并點燃,再移動光屏至如圖所示位置時,在光屏中央得到
一個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通過移動蠟燭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
況符合實際的是
A.若蠟燭放置在 10 厘米刻度線處,移動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蠟燭放置在 30 厘米刻度線處,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縮小的像
C.若蠟燭放置在 35 厘米刻度線處,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蠟燭放置在 45 厘米刻度線處,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C
【解析】A、若蠟燭放置在 10 厘米刻度線處,物距 u=50cm-10cm=40cm,滿足 u
>2f,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移動光屏,在光屏上能呈
清晰的像,故 A 錯誤;B、若蠟燭放置在 30 厘米刻度線處,物距
-13-
u=50cm-30cm=20cm,滿足 u=2f。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實
像,故 B 錯誤;C、若蠟燭放置在 35 厘米刻度線處,物距 u=50cm-35cm,滿足
2f>u> f,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移動光屏,可在光屏
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 C 正確;D、若蠟燭放置在 35 厘米刻度線處,物距
u=50cm-45cm=5cm,滿足 u< f,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 D 錯誤。
十、物和光屏互換位置成像情況不明確
根據物距和像距的關系判斷成像情況和應用: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大于像距,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物距等于像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一般
用來求凸透鏡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投影儀。若
將蠟燭與光屏互換位置,則成像的情況也交換,光屏上將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
【例 11】小明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凸透鏡前,在透鏡另一
側的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小明把蠟燭與光屏的
位置對換,則
A.光屏上有倒立、縮小的實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實像
C.光屏上找不到實像 D.凸透鏡焦距未知,無法判斷
【答案】A
【解析】當光屏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則 f<u<2f,v>2f,當兩者相互調換后,
u>2f, f<v<2f,由于凸透鏡成像是可逆的,所以根據此時條件判斷,光屏上
有倒立、縮小的實像。故 A 正確,BCD 錯誤。
十一、透鏡部分被遮擋的成像情況不明確
物體有無數點組成,物體上任一點射向凸透鏡有無數條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有無數條折
射光線會聚成該點的像.當遮住凸透鏡的一部分,還有另外的部分光線,經凸透鏡折射會聚
成像.
【例 12】小金同學用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做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的實驗,裝置
如圖所示。
(1)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距凸透鏡 18cm 時,移動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
上得到一個等大清晰的像,則該凸透鏡的焦距是 _________cm;
(2)實驗過程中,不小心將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質粘在凸透鏡上,則光屏上的像
_________。
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變 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變小
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間有一個黑點 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間有一個不
透明物質的像
(3)小金同學多次實驗后發現,當光屏上呈現燭焰清晰的像時,將蠟燭和光屏
的位置對調,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等大清晰的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
【答案】(1)9;(2)A;(3)光路可逆。
【解析】(1)根據題意,當燭焰距凸透鏡 18cm 時,移動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成倒
立、等大的實像,說明此時滿足 18cm=u=2f,所以 f=9cm。
(2)不小心將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質粘在凸透鏡上,沒有擋住的部分,仍能折射光線成像,
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變,只是會聚光線比原來變少,像變暗了,故 A
正確;
(3)當光屏上呈現蠟燭清晰的像時,將蠟燭和光屏位置對調,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
像,這是因為光在發生折射時,具有可逆性的特點。
-14-
專題十 凸透鏡成像規律問題
【分類詳述】
透鏡成像是中考主要內容,重點是凸透鏡成像規律、作圖和探究性實驗。尤其是探究性問題,
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注意問題:如圖所示。
物距 u: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像距 v:像到凸透鏡的距離;焦距 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
距離。
1.凸透鏡成像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
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觀察。
2.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
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
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⑤凸透鏡焦距太大。
3.口訣記憶: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定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兒跟著物兒跑; 實
像總是兩側倒,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虛像總是同側正,物近像近像變小。
4 成實像時,物上移,像下移;物左移,像右移。
5.用不透明的物體擋住透鏡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是完整的,但是亮度變暗
6.成實像時,透鏡不動,把蠟燭和光屏對調位置,不需調整,像的大小發生變化。
7.當 v>u 時成放大的像(倒立放大實像或正立放大虛像),當 v時,成等大的實像。
8.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 ;能在光屏上承接,也可以用眼睛
直接觀察;像和物位于凸透鏡的兩側,且一定是倒立的。
虛像:由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只能用眼睛觀察到。像和
物位于凸透鏡的同側,且一定是正立的。
9.凸透鏡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解題指點】
一、透鏡成像作圖
利用透鏡三條主要光線作圖。作圖時要注意圖中給出的是入射光線還是折射光線,具體要求
是什么;無論要求是什么,都必須遵照折射規律和三條主要光線。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
1.透鏡成像遵循光的折射規律。
2.牢記凸透鏡成像規律(見知識匯總)。把像距、物距、焦距之間的關系和成像虛實結合起
來。
三、透鏡探究性實驗
透鏡探究性實驗主要分為探究像距與物距關系、探究像的虛實與物距之間關系、探究像的大
小與物距、像距之間的關系、探究物距位置對像的影響、探究物距變化對像的方向(正立、
倒立)的影響等。
解答凸透鏡探究性實驗,只要大家弄清楚凸透鏡成像規律,一般情況下不難解答。
-15-
【知識匯總】
一、透鏡
1.透鏡是用透明物質制成的表面為球面一部分的光學元件,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現象制成
的。
2.透鏡與面鏡區別:面鏡利用光的反射現象成像,透鏡利用光的折射現象成像;透鏡成像遵
循光的折射定律,面鏡成像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透鏡分類:透鏡分為凸透鏡和凹透鏡。
(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遠視鏡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的鏡頭、放大
鏡等)。
(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近視鏡等)。
4.透鏡光路基本概念:圖(1)是透鏡光路示意圖。
(1)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叫主光軸(主軸),用“CC/”表示,透鏡的幾何中心叫光心,
用“O”表示。
F F F F
C O C C O C
a.凸透鏡光路 b.凹透鏡光路
(2)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于主光軸上一點,這點叫凸透鏡焦點,
用“F”表示,如圖(2)a所示;平行于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發散,其反向延
長線會交于一點,這是凹透鏡的焦點(虛焦點),如圖(2)b所示。
a.凸透鏡光路概念 b.凹透鏡光路概念
(3)焦點到光心的距離焦距,焦距用“f”表示,圖(1)中就是“OF”之間的距離。凸透鏡和
凹透鏡都各有兩個焦點,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凹透鏡的焦點是虛焦點。
(4)物體到光心的距離叫物距,用“u”表示。
(5)像到光心的距離叫像距,用“v”表示。
二、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1.過光心的光線,經透鏡折射后傳播方向不改變,如圖(3)所示。
F F
C F O C C F O C
2.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經過另一側焦點;經凹透鏡折射后向外發散,但其
反向延長線過同側焦點,如圖(4)所示。
F F
C F O C C F O C
3.經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向異側焦點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
后平行于主光軸,如圖(5)所示。
C F O F C C F O F C
4.透鏡的作用:凸透鏡有會聚光線作用,所以凸透鏡也叫會聚透鏡;凹透鏡有發散光線作用,
所以凹透鏡也叫發散透鏡。
-16-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
如圖(6)是常見凸透鏡成像規律光路圖,見表(1)。
表(1)凸透鏡成像規律表
成像條件物距(u) 成像的性質 像距(v) 應用
u﹥2f 倒立、縮小的實像 f﹤v﹤2f 照相機(圖(6)a)
u=2f 倒立、等大的實像 v=2f 圖(6)d
f﹤u﹤2f 倒立、放大的實像 v﹥2f 投影儀(圖(6)b)
u=f 不成像 射出的是平行光線
0﹤u﹤f 正立、放大的虛像 v﹥f 放大鏡(圖(6)c)
a. u﹥2f b. f﹤u﹤2f
c.0﹤u﹤f d.u=2f
圖(6)凸透鏡成像光路圖
凸透鏡成像規律需要牢記,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其規律。也可以背下下面口訣:“物大焦,
倒立實,物越大,像越小;物小焦,正立虛;物為焦,不成像”。這里的“物”指物距,“像”
指像距,“焦”指焦距。
注意:(1)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現,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線必
過像點;(2)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
四、透鏡應用
1.照相機:鏡頭是凸透鏡,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投影儀:鏡頭是凸透鏡,物體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透過平
面鏡使倒立,放大的像再倒立一次,這樣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一個正立的實像了。
注意: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膠卷、屏幕。
3.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放大鏡到物體的距離(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
立的虛像。
4.眼睛: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膠卷)。
(1)眼睛的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形成倒
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
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膠卷))。
(2)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所成像在視網膜前,晶狀體曲度過大,需戴凹
透鏡調節,所以近視鏡是凹透鏡。
(3)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物體,近處的物體所成像在視網膜后面,晶狀體曲度過小,需戴
凸透鏡調節,所以遠視鏡(花鏡)是凸透鏡。
5.顯微鏡: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它們對物體進行兩次放大。
普通光學顯微鏡是根據凸透鏡成像原理,經過凸透鏡的兩次成像。第一次先經過物鏡(凸透
鏡 1)成像,這時候的物體應該在物鏡(凸透鏡 1)的一倍焦距和兩倍焦距之間,成的像應該是
放大倒立的實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為“物體”,經過目鏡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們觀察
的時候是在目鏡的另外一側,第二次成的像應該是一個虛像,這樣像和物才在同一側,因此第
一次成的像應該在目鏡(凸透鏡 2)的一倍焦距以內,這樣經過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
一個放大的正立的虛像。
-17-
6.望遠鏡: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目鏡和物鏡)組成,它的結構特點是物鏡的焦距長而
目鏡的焦距短。
望遠鏡的成像原理是:物鏡的作用是得到遠處物體的實像,由于物體離物鏡非常遠,所以物
體上各點發射到物鏡上的光線幾乎是平行光束,這樣的光線經過物鏡匯聚后,就在物鏡焦點
以外,在離焦點很近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倒立的、縮小的實像。這個倒立的、縮小的實像又
位于目鏡的焦點以內,所以目鏡起了放大鏡的作用,目鏡把經過物鏡的倒立、縮小的實像放
大成了一個正立的、放大的虛像。這就是遠處物體通過望遠鏡所成的虛像。
【典型例題】
一、凸透鏡成像作圖
【典例 1】如圖所示,請畫出入射光線經過凸透鏡折射后的折射光線和這條折射光線再經平
面鏡 MN 反射后的反射光線。
【解析】(1)根據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通過焦點來作出入射光線;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
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來作;根據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為
反射角。
(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通過焦點。
(2)過平面鏡的入射點垂直鏡面作出法線,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線右側作出反射
光線;如圖所示。
【答案】如圖。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
【典例 2】將一凸透鏡正對太陽,可在距透鏡 20cm 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將一
個物體放在此透鏡前 30cm 處,則可在透鏡另一側得到( )。
A.倒立、縮小的實像;B.正立、縮小的實像;
C.倒立、放大的實像;D.正立、放大的虛像
【解析】在距透鏡 20cm 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說明此透鏡的焦距是 20cm;如果
物體放在透鏡前 30cm 處,物距在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間,根據透鏡成像規律,物體應該成倒
立、放大的實像。所以,正確答案是 C。
【答案】C
三、凸透鏡應用
【典例 3】下面的光學設備中,利用了圖中原理的是
A.投影儀;B.放大鏡;C.照相機;D.潛望鏡
【解析】從圖中可知,凸透鏡成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從給出的四個答案看,只有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和圖中給出
的相同。
【答案】C。
-18-
【好題精練】
一、凸透鏡成像作圖
1 請畫出圖中入射光線對應的折射光線。
【解析】凸透鏡有三條特殊的入射光線:過焦點的;平行于主光軸的;過光心的.根據每
一條特殊入射光線對應的出射光線的特點畫出對應的出射光線。
從焦點發出的光線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會變成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過光心的光線的傳播
方向不變。
【答案】如圖所示。
2.如圖所示。一束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過凸透鏡的焦點 F 射向凸透鏡,請在圖中畫出射向
平面鏡的入射光線和經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的度數。
【解析】(1)根據光的發射規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圖;(2)根據凸透鏡三條特殊關
系作圖。
(1)圖中給出了通過平面鏡發射后的反射光線,反射光線與平面鏡夾角是 30 ,反射角是
60 ,所以入射角為 60 。
(2)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經過凸透鏡焦點,故是凸透鏡通過焦點的光線,經透鏡折
射后平行于主軸。
【答案】如圖所示。
3.請畫出入射光線通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解析】在作透鏡的光路圖時,先確定所給的光線的特點再根據透鏡的光學特點來作圖。
【答案】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通過焦點,過光心的光線其傳播方
向不變;如圖所示。
-19-
4.如圖所示是一束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的折射光線,請在圖中畫出它的入射光線。
【解析】利用凸透鏡三條主要光線作圖。
圖中給出了經凸透鏡折射后的折射光線,折射光線平行于主軸,根據凸透鏡三條主要光線,
入射光線一定是通過凸透鏡左側焦點的光線(或是由左側焦點發出的光線)。如圖所示。
5.請在圖中畫出折射線。
【解析】在作凸透鏡的光路圖時,先確定所給的光線的特點再根據透鏡的光學特點來作圖。
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過焦點,如圖所示。
【解答】如圖。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
6.家用放大鏡(凸透鏡)成放大的像時( )
A.一定是實像;B.一定是虛像;C.像距一定大于物距;D.像距一定小于焦距
【分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2f>v>f;u=2f,成倒立、等
大的實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v
>u。
【答案】A: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 A 錯誤。
B:當 u>2f 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2f>u>f,成倒立、
放大的實像,故 B 錯誤。
C、D:當 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v>u,由
此可得凸透鏡成放大的像時,像距一定大于物距;故 C 正確、D 錯誤。
故選 C。
7.蠟燭放在如圖所示位置,通過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像。小紅畫了圖中的光路。下列說法
正確的是
A.小紅畫的光路是正確的; B. 透鏡成的是虛像;
C.透鏡的焦距小于 10cm; D.透鏡的焦距大于 20cm
【解析】由題意可知,蠟燭經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倒立、縮小的像;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
成像是倒立縮小的一定是實像,并且像距小于物距。
圖中畫出的蠟燭在 20cm 處,即物距為 20cm,故像距小于 20cm。
折射光線經過透鏡在右側 20cm 處于主軸相交,這樣以來像距就大于物距,不會成縮小的實
像,圖中光路是錯誤的。
蠟燭的像要想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焦距應該小于 1 20cm=10cm,否則蠟燭經凸透鏡成像
2
或是倒立等大的實像,或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答案】C。
-20-
8.蠟燭、凸透鏡、光屏的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光屏上出現燭焰清晰的像,則像的特點是
A.倒立縮小;B.倒立等大;C.倒立放大;D.正立放大
【解析】當 u>2f 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 f<v<2f;利用其可制成照相機。
當 u=2f 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此時 v=2f。
當 f<u<2f 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此時 v>2f;利用其可制成幻燈機或投影儀。
當 u=f 時,無像,經凸透鏡折射后的光線是平行的,沒有會聚點。
當 u<f 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利用其可制成放大鏡。
【答案】由圖象知,此時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所以物距處于 1 倍和 2 倍
焦距之間,故 ABD 錯誤,C 正確。
9.如題圖所示,小李用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和光屏進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凸透
鏡的焦距為 12cm。
(1)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要使光屏承接到一個倒立、 清晰的實像,具體的
操作是:首先將光屏向右移動, ,直到找到最清
晰的像,日常生活中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制成
的。
(2)當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會變短,燭焰的像會往 偏離光屏中心。
(3)請你指出用燭焰作為發光物體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存在的兩點不足之處:
① ;② 。
【解析】(1)凸透鏡焦距是 12cm,由圖可知物距是 15cm,此時凸透鏡成像一定是倒立、
放大的實像;如果蠟燭和透鏡位置不變,光屏需要在大于 65cm 刻度線右側,此時的成像和
生活中的投影儀的工作原理相同。
(2)蠟燭變短,會使燭焰的像往上移動。
(3)用蠟燭做發光物體主要的不足有:燭焰位置會發生變化;燭焰遇風會晃動,對觀察成
像有影響。
答案為:(1)放大、以 65 刻度線為界;(2)上;(3)①燭焰位置會發生變化,②燭焰
晃動對觀察成像有影響。
【答案】(1)放大、以 65 刻度線為界;(2)上;(3)①燭焰位置會發生變化,②燭焰
晃動對觀察成像有影響。
10.小紅用一個焦距為 10cm 的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他將蠟燭和凸透鏡固
定在光具座上如圖所示的位置,只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利用這一成像規律
可以制成 (選填“放大鏡”“照相機”或“投影儀”)。實驗后,好奇的小紅取下自己所帶
的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靠近透鏡的位置,原來光屏上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他將光屏向
靠近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后,原來模糊的像又變清晰了,則小紅所戴眼鏡的鏡片是
透鏡。
【解析】(1)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物體成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像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據這種情況制成了照相機;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時,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據此制成了投影儀、幻燈機;(2)凸透鏡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凹透
-21-
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答案】由圖可知,此時物距為 30cm,焦距為 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的是倒
立、縮小的實像;其應用是照相機。
小紅取下自己所帶的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靠近透鏡的位置,原來光屏上清晰的像變
模糊了,他將光屏向靠近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后,此時的物距是減小的,說明該眼鏡對
關系具有會聚作用,故是凸透鏡。
故答案為:照相機、凸。
11.小雯用自制的水凸透鏡(當向水凸透鏡里注水時焦距變小,抽水時焦距變大)來探究“凸
透鏡成像規律”。
(1)如圖甲所示,讓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射向水凸透鏡,在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
光斑,則此水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2)小雯將蠟燭、水凸透鏡和光屏調整至圖乙所示的位置時,光屏上出現清晰的燭焰像,
此像的性質是倒立、 的實像,小雯接著在蠟燭和光屏位置都不變的情況下,將水凸
透鏡移至光具座 cm 刻度處,再次得到清晰的燭焰像。然后,小雯利用注射器從水凸
透鏡中向外抽少許水,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不清,小雯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燭焰像,
在蠟燭和水凸透鏡的位置都不變的情況下,應將光屏向 (選填“遠離”或“靠近”)水凸
透鏡的方向移動。
【解析】(1)掌握焦距的概念;(2)分析物距和焦距的關系,u>2f,成倒立、縮小的實
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據此得出結論;根據光
路的可逆性解答;(3)當把“水凸透鏡”水向外抽取時,使其變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
力減弱,使像成在原來像的后方.
解答如下:(1)由焦距的概念知,f=60.0cm﹣50.0cm=10.0cm。
(2)由圖可知,u=40.0cm﹣10.0cm=30.0cm,u>2f,物體處于 2 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
立縮小的實像,像距 v=55.0cm﹣40.0cm=15.0cm,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在蠟燭和光屏位置
都不變的情況下,將透鏡移至距蠟燭即 u'=15.0cm 時,此時 v'=30.0cm,即透鏡移至光具座
10.0cm+15.0cm=25.0cm 處,可在光屏上呈現倒立放大的像。
(3)當把“水凸透鏡”水向外抽取時,使其變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減弱,使像成在
原來像的后方;因此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應將光屏向遠離透鏡的方向移動。
【答案】(1)10.0;(2)縮小、25、遠離。
12.(8 分)物理興趣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時:
(1)用圖甲所示的裝置測出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2)圖乙是某次實驗時觀察到的現象,生活中的(選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是利
用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鏡不動,把蠟燭向左移動一段距離,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
的像,應該把光屏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一段距離,像 (選填“變大”、“變
小”或“不變”)。
(3)實驗時,光屏上得到了蠟燭清晰的像,一同學不小心在凸透鏡上濺了一個小泥點,則 光
屏上 (選填“有”或“沒有”)小泥點的像或影子。
(4)將近視眼鏡片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使光屏遠離透鏡,
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蠟燭清晰的像,這說明近視眼鏡對光線有 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視眼得
到矯正之前,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的 。
-22-
【解析】(1)根據凸透鏡焦點和焦距的定義進行判斷;(2)當物距大于 2f 時,凸透鏡成
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此時像距處于 f 和 2f 之間,像距小于物
距;凸透鏡成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3)凸透鏡成像屬于光的折射現象,
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凸透鏡另一側的光屏上,形成物體的實像;如果
凸透鏡的口徑大,透過的光多,像就亮;口徑小,透過的光少,像就暗;(4)凸透鏡對光
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近視眼是因為晶狀體太厚或眼球太長,像成在
視網膜的前方;遠視眼是因為晶狀體太薄或眼球太短,像成在視網膜的后方.近視眼鏡是
凹透鏡,遠視眼鏡是凸透鏡。
解答如下:(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凸透
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是:f=40.0cm﹣
30.0cm=10.0cm。
(2)由圖乙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根據凸透鏡成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可知,將蠟燭向左移動時,物距增大,則像距減小,
要將光屏向靠近透鏡方向移動,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像變小。
(3)凸透鏡成實像時,所有透過透鏡的光會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鏡上濺了一個小泥點,
整個物體發出的光雖有一小部分被擋住,但總會有一部分光通過凸透鏡而會聚成像,因此,
像與原來相同,大小不變;由于透鏡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線與原來相比減
少了,像將完好,但亮度會變暗,所以不會出現泥點的影子。
(4)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發散作用是使原來會聚成像的光線推
遲會聚,所以將近視眼鏡片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使光
屏遠離凸透鏡,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蠟燭清晰的像.近視眼是因為晶狀體太厚或眼球太長,
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
【答案】(1)10.0;(2)照相機、左、變小;(3)沒有;(4)發散;前方。
13.小明用一個焦距為 10cm 的凸透鏡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當裝置如圖甲所示時,燭焰
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圖甲中光屏離凸透鏡的距離可能是 (填序號)。
A.28cm;B.18cm;C.8cm
(2)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向左調節一段距離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應
將光屏向 (填“左”或“右”)調節。
(3)若步驟(2)中未調整光屏的位置,則需在凸透鏡前加一個 (填“凸”或“凹”)透
鏡,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
(4)若將印有字母“F”的紙片(圖乙)放在離凸透鏡 5cm 的地方,我們能看到清晰的像是
圖丙中的 (填序號)。
【解析】(1)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與像距的關系可簡記為“物在外,像在間”“物在間,像
在外”(“外”指二倍焦距外;“間”指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圖甲中蠟燭成縮小實像,可
判斷蠟燭在 2 倍焦距外,想應該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即:10cm v 20cm 。
(2)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蠟燭向左,離凸透鏡遠了,像
就靠近透鏡,應向左移動光屏。
(3)如果不移動光屏,應該在凸透鏡前加一個凹透鏡,使光線發散,形成的像向后移動,
還成在光屏上。
(4)將紙片放在離凸透鏡 5cm 的地方,是在一倍焦距之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應選圖 A。
【答案】(1)B;(2)左;(3)凹;(4)A。
-23-
14.下列關于透鏡的描述,錯誤的是( )。
A.放大鏡看報紙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B.教室使用投影儀可以在屏幕上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C.用手機拍照,物和鏡頭的距離需要大于鏡頭的二倍焦距;
D.近視眼可以用凹透鏡矯正
【解析】用放大鏡看物體時,物距小于焦距,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放大鏡看報
紙可以看到放大的字,故 A 正確。在 2f>u>f,情況下,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
用于幻燈機和投影儀,故使用投影儀時,看到屏幕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虛像無法
再屏幕上接收下來,故 B 錯誤。用照相機照相時,物體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
縮小的實像,故 C 正確。近視眼是晶狀體變厚,折光能力變強,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利
用凹透鏡的發散作用使像成在視網膜上,故 D 正確。所以,說法錯誤的是 B,答案是 B。
【答案】B
15.一凸透鏡的焦距為 15cm,在主光軸上將點燃的蠟燭從離凸透鏡 20cm 處移到 40cm 處的
過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變化情況是( )。
A.像變大,像距變大;B.像變小,像距變小;
C.像變大,像距變小;D.像變小,像距變大
【解析】透鏡焦距是 15cm,蠟燭從 20cm 處逐漸移動到 40cm 處,此過程物距逐漸增大,
像逐漸變小,像距逐漸變小。故正確答案是 B。
【答案】B。
16.小明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成像規律時,用焦距分別為 f1、f2 的甲、乙兩個凸透鏡進行
實驗。先將點燃的蠟燭、透鏡甲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坐上,調整后的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在光
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圖中未標出);再用
透鏡乙替換透鏡甲,且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
不變,將光屏向左移動再次得到燭焰清晰的
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圖中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B.圖中光屏上的像是縮小的;
C.f1<f2; D.f1>f2
【解析】根據此題的題意可知,把透鏡甲換成透鏡乙后,在蠟燭和透鏡位置不變時,光屏
向左移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這說明乙透鏡的焦距比甲透鏡的焦距小,即 f1>f2。
A 的說法是錯誤的,應為此時物距大于像距;B 的說法也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物距大于像距,
像是縮小的。
【答案】BD。
17.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先將蠟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調到同一水平線
上,然后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 30cm 處,然后
再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再將蠟燭向凸透鏡移近幾厘米,應向 (選
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方向移動光屏,才有可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又將
蠟燭移至光具座上 43cm 處,無論怎么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由
此可以推斷該凸透鏡焦距的范圍,該范圍的最大值小于 cm。
【解析】如果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 30cm 處,
此時物距為 20cm;移動光屏并在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時,此時成像為倒立的實像;如
再將蠟燭向凸透鏡移近幾厘米,物距將減小,必然會是所成的像增大,像距變大,這時應
將光屏遠離凸透鏡才能在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如果將蠟燭放在光具座的 43cm 處,無論怎
么移動光屏都不能得到燭焰清晰的像,說明凸透鏡焦距大于 7cm,而凸透鏡的焦距必須小
于 20cm。故凸透鏡焦距的最大值小于 20cm。
【答案】遠離、20。
18.如圖所示,用焦距為 5cm 的凸透鏡進行了如下實驗操作:將蠟燭放在 A 處時,位于 P 處
(圖中未畫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縮小像;保持透鏡位置不變,向右移動蠟燭至 B 處,
-24-
再將光屏從 P 處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則兩次所成的像都是 立的,P 位
于 A 的 側,上述過程中光屏是向 側移動的,用刻度表示透鏡在光具座上的
位置: 。
【解析】凸透鏡要想成像灶光屏上,所成的像必然是實像,實像都是倒立的;此時光屏一
定在 A 點右側;如果蠟燭在光具座的 B 點,移動光屏后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實像,此時光屏
必然向右移動。B 處的物距一定大于 5cm,小于 10cm;此時透鏡應在 55-60 之間。
【答案】倒、右、右、55-60。
19.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應調節燭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鏡的 上。當蠟燭距凸透
鏡 30.0cm 時,在光屏上成一個等大的實像,則凸透鏡的焦距是 cm;將蠟燭遠離透鏡
移動到適當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就將光屏向 (遠離/靠近)透鏡方向移動。
【解析】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應調節燭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鏡的中心線上。當蠟
燭距凸透鏡 30.0cm 時(此時物距大于 2 倍焦距),在光屏上成一個等大的實像,則凸透鏡
的焦距是 15cm;將蠟燭遠離透鏡移動到適當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就將光屏向靠
近透鏡方向移動。
【答案】中心線、15、靠近。
20.如題圖所示,小李用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和光屏進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凸
透鏡的焦距為 12cm。
(1)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要使光屏承接到一個倒
立、 清晰的實像,具體的操作是:
首先將光屏向右移動, ,直到
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 (選填“照相
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制成的。
(2)當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會變短,燭焰的像會往
偏離光屏中心。
(3)請你指出用燭焰作為發光物體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存在的兩點不足之處:
① ;② 。
【解析】(1)凸透鏡焦距是 12cm,由圖可知物距是 15cm,此時凸透鏡成像一定是倒立、
放大的實像;如果蠟燭和透鏡位置不變,光屏需要在大于 65cm 刻度線右側,此時的成像和
生活中的投影儀的工作原理相同。
(4)蠟燭變短,會使燭焰的像往上移動。
(5)用蠟燭做發光物體主要的不足有:燭焰位置會發生變化;燭焰遇風會晃動,對觀察成
像有影響。
【答案】(1)放大、以 65 刻度線為界;(2)上;(3)①燭焰位置會發生變化,②燭焰
晃動對觀察成像有影響。
21.小明拿著放大鏡,伸直手臂,通過放大鏡觀察遠處的景物,看到的是景物的
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倒立縮小的像;D.正立縮小的像
【解析】小明拿著放大鏡(凸透鏡),伸直手臂,通過放大鏡觀察遠處的景物,一定是物距
大于 2 倍焦距,這時看到的景物一定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此題答案是 C。
【答案】C。
-25-
22.近期流行一種“自拍神器”給旅行者自拍帶來了方便。如圖所示,與直接拿
手機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桿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取景范圍;
C.增大人像的大小; D.縮短景物到鏡頭距離
【解析】用“自拍神器”的目的是增大物距,讓自拍者在相機中的取景范圍擴大。
【答案】B。
23.某凸透鏡焦距為 15cm,若將一物體放在此凸透鏡前 25cm 處,則可在透鏡另一側得到一

A. 倒立、放大的實像;B. 倒立、縮小的實像;
C. 正立、放大的虛像;D. 正立、縮小的實像
【解析】凸透鏡焦距為 15cm,如果物體放在凸透鏡前 25cm 處,物距在一倍焦距和 2 倍焦
距之間;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此時凸透鏡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答案】A。
24.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明將燭焰放在凸透鏡前某一位置時,恰好在凸透
鏡后 20cm 處的光屏上出現一個與該燭焰等大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凸透鏡的焦距是 20cm;
B.此時的物距大于 20cm;
C.當物距是 30cm 時,光屏上呈現倒立縮小的像;
D.當凸透鏡的一部分被遮住時,光屏上不能呈現完整的像
【解析】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如果在凸透鏡后 20cm 處的光屏上出現一個與該燭焰等大的
像,說明此時像距和物距相等,并且物體在 2 倍焦距位置,所以焦距是 10cm。由此可見,
A、B 選項都是錯誤的。
如果物距是 30cm,此時物距大于 2 倍焦距,物體經凸透鏡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縮小的實
像,故 C 的說法正確。如果凸透鏡一部分被遮擋,不影響透鏡成像,故 D 的說法是錯誤的。
【答案】C。
25.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歡同學先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凸透鏡前某一位置時,
恰好在鏡后26cm處的光屏上出現一個與蠟燭等大倒立的像;若將此蠟燭移至凸透鏡前10cm
處時,則
A.光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實像;
B.光屏上出現倒立縮小的實像;
C.將光屏遠離凸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光屏上才會出現倒立放大實像;
D.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均不會出現實像
【解析】如果在透鏡后方光屏上出現與蠟燭等大的實像,說明此時物距大于像距,物體在
透鏡 2 倍焦距位置,也就是說透鏡的焦距是 13cm。如果把蠟燭移至距透鏡 10cm 處,此時
物距小于焦距,透鏡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放大的虛像。光屏無法接收到像。
【答案】D。
2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紅調節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成
清晰的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教學中使用的投影儀就是利用了圖中的成像規律;
B.換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鏡,只將蠟燭向右適當移動就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
-26-
C.如果使蠟燭向左移動,光屏需要向右移動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D.如果把蠟燭與光屏對調,光屏上將不會出現清晰的像。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凸透鏡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蠟燭在
題圖的 2 倍焦距以外,像距小于物距。由此可以回答上面四個選項。
A.教學中使用的投影儀就是利用了圖中的成像規律;此說法錯誤。投影儀成像是放大的實
像,和此實驗不符。
B.換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鏡,只將蠟燭向右適當移動就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此說
法正確。如果換上焦距小一些的透鏡,物體距離 2 倍焦距位置更遠一些,要想在光屏上重
新成像,需要把蠟燭移近透鏡即可。
C.如果使蠟燭向左移動,光屏需要向右移動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此說法錯誤。如果使蠟
燭向左移動,所成的像會更小,光屏應像左移動。
D.如果把蠟燭與光屏對調,光屏上將不會出現清晰的像;此說法錯誤。因為光路是可逆的,
如果把蠟燭和光屏對調,光屏上照樣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B。
三、凸透鏡應用
27.關于透鏡的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遠視眼鏡利用了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B.照相時,景物在鏡頭二倍焦距以內;
C.投影儀中的投影片在鏡頭二倍焦距以外;
D.望遠鏡的物鏡使遠處的物體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解析】A.遠視眼鏡利用了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此說法正確。遠視眼是因為成像在視
網膜后面,晶狀體對光的會聚作用變差產生的。所以應該佩戴凸透鏡進行矯正。
B.照相時,景物在鏡頭二倍焦距以內;此說法錯誤。照相機照相時,景物都在鏡頭的 2 倍
焦距以外。
C.投影儀中的投影片在鏡頭二倍焦距以外;此說法錯誤。投影儀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實像,投影片應該在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間。
D.望遠鏡的物鏡使遠處的物體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此說法錯誤。望遠鏡的物鏡是凸透鏡,
看遠處物體時,所成的像一定時倒立、縮小的實像。
【答案】A。
28.眼睛相當于照相機,它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自動調節 和進入眼睛的光的強度。在適
當的照明條件下,物體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縮小、 的實像。
【解析】眼睛相當于照相機,它能在一定范圍內調節焦距和進入眼睛的光的強度。物體在
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此題答案是:焦距、倒立。
【答案】焦距、倒立。
29.關于“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B.幻燈機、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虛像;
C.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實像;D.近視眼需要戴一副由凸透鏡片做的眼鏡來矯正
【解析】熟悉凸透鏡成像規律,此題不難解答。
A.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說法正確。照相機是根據凸透鏡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學設
備,照相機成像在膠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B.幻燈機、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虛像;此說法錯誤。如果幻燈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是虛
像,就不可能在屏幕上接收到像。
C.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實像;此說法錯誤。放大鏡在使用時,物都在焦距以內,所成的
像是正立放大的虛像。
D.近視眼需要戴一副由凸透鏡片做的眼鏡來矯正;此說法錯誤。近視眼所佩戴的是凹透鏡,
因為凹透鏡有發散作用。
【答案】A。
-27-
30.拿一副遠視眼鏡放在凸透鏡前,如圖所示,光屏上出現燭焰清晰的像,移走遠視眼鏡,
燭焰的像變得模糊,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
操作可行的是( )。
A.將蠟燭靠近凸透鏡;B.將光屏靠近凸透鏡;
C.將光屏遠離凸透鏡;D.將光屏和蠟燭同時靠近凸透鏡
【解析】遠視眼睛是凸透鏡,如果用一副遠視眼鏡放在凸透鏡
前,光屏上出現燭焰清晰的像,這說明經過兩次會聚才可以在
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移走遠視眼鏡,燭焰的像變得模糊,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
的像,光屏應該向后移動,也就是加大像距。
【答案】C。
31.下列關于光的知識應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照相機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鏡能成正立、縮小的實像;
B.電視機遙控器是利用紅外線實現遙控的;
C.近視眼鏡是利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D.投影儀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解析】A.照相機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鏡能成正立、縮小的實像;此說法錯誤。照相機的鏡
頭是凸透鏡,凸透鏡成像不會出現正立的實像。
B.電視機遙控器是利用紅外線實現遙控的;此說法正確。電視機遙控器利用的是紅外線進
行信號交換的。
C.近視眼鏡是利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此說法正確。近視眼是成像在視網膜前,是因
為晶狀體對光的會聚作用太強,故應在眼睛前加凹透鏡減小對光的會聚。
D.投影儀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此說法正確。投影儀成像是倒立、
放大的實像。
【答案】A。
32.畢業了,小明與全班同學用膠片照相機照了合影后,接著照一張單身像。下列說法正確
的是( )。
A.小明應遠離鏡頭,同時膠片應靠近鏡頭;B.小明應靠近鏡頭,同時膠片應遠離鏡頭;
C.小明在相機中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實像;D.小明在相機中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虛像
【解析】照合影像時,為了把全班學生都照進去,需要拉遠相機和人之間的距離,也就是
增大物距;如果照單人照,為了讓人在相機里的像大些,就應該靠近鏡頭,同時讓膠片原
理鏡頭,也就是增大像距。
照相機的鏡頭是凸透鏡,照相機所成的像必須是實像才能在膠片上曝光;凸透鏡成像是實
像的時候都是倒立的。故 A、C、D 都是錯的,正確答案是 B。
【答案】B。
-28-七年級力學精品資料
第一部分 力與運動
【01 機械運動與力(一)】
【考綱分析】
1.了解參照物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2.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區別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3. 了解速度的概念、單位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4. 運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5.知道力的概念、單位、三要素、力的示意圖,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6. 了解重力,了解重力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7. 了解彈力,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思維導圖】
-1-
【知識歸納】
知識點一: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為運動. 機械運
動一般指的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微觀物體的運動不叫機械運動(如分子的運動).
2. 參照物:研究機械運動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3.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時,結論一般
也不一樣。
知識點二:運動的快慢
1.速度:路程與時間之比。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
s
s t=
內通過的路程,定義公式:v=t,變形式:s=vt;
v 。
2. 速度的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和時間單位決定的,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單位是米
(m),時間單位是秒(s),速度單位是 m/s(米/秒),常用單位是 km/h,二者的換算關系是
1m/s=3.6km/h。www-2-1-cnjy-com
3.機械運動的分類
(1)根據物體運動的路線,可以將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物體沿直線路線運動時,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運動快慢保持不變,
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快慢發生了變化,
這種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知識點三:力、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2)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還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5.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 N 表示。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7.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具體的畫法:(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2)沿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
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應越長。有時也可以
在力的示意圖標出力的大小。
知識點四:彈力
1.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2)塑性:在受力時發生形變,失去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3)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性形
變越大,彈力越大。拉力、支持力、壓力等都屬于彈力。
2.力的測量
(1)測力計:彈簧測力計。
(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調零;
注意事項:a.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最大量程;b.使用前先拉動掛鉤幾次,以免彈
簧被外殼卡住;c.測量時,所測力的方向應與彈簧軸線的方向一致。
知識點五:重力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大小: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計算公式是 G=mg,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直接
測量出來。g=9.8 N 它表示__1_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 9.8N。
3.方向:豎直向下;應用: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面是否水平。
4.作用點——重心
-2-
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
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對角線的交點。
5.注意: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不能說成垂直向下;②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
圓環等。
【難點突破】
知識點一:機械運動
【例 1】(2016 秋 濱江區期末)下列物體中,與其他三個物體有本質區別的是
A.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能 AlphaGo B.空中飛翔的大雁
C.行駛的汽車 D.教室里的時鐘
【答案】A
【解析】A、人工智能 AlphaGo 不是獨立的個體,自己不能主動運動;B、空中飛
行的大雁,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C、行駛的汽車,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D、
教室里的時鐘,正常情況下處于計時狀態,時針、分針或秒針都是運動的。比較
知,人工智能 AlphaGo 與大雁、汽車和時鐘不同。故選:A。
【例 2】(2017 春 平陽縣期末)201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 “神舟十一號 ”飛船與
“天宮二號 ”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次交會對接的成功為我國未來建設自己的
空間站打下來堅實的基礎,對接后, “神州十一號 ”內的航天員看到 “天宮二號 ”靜
止不動,地球在緩緩轉動,則航天員選擇的參照物是
A.“神舟十一號” B.“天宮二號” C.太陽 D.地球
【答案】A
【解析】成功對接后,“天宮二號 ”和 “神舟十一號 ”的位置不變,“神舟十一號 ”內的
航天員看到 “天宮二號 ”紋絲不動,航天員選擇的參照物是 “神舟十一號 ”;“天宮二
號 ”與太陽、地球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參照物不能選擇被研究的物體本身,故
A 正確。故選:A。
知識點二:運動的快慢
【例 3】某物體從地面上某一點出發沿直線運動,其 s-t 圖象如圖所示.對物體的運動情況
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不正確的是 2·1·c·n·j·y
A.物體在 6s 內運動的路程為 15m B.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在中間 2s 內靜止
C.物體在前 2s 內和后 2s 內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 6s 內的平均速度為 2.5m/s
【答案】C
【解析】A、由 s-t 圖象可知,當 t=6s 時,路程 s=15m,即物體在 6s 內運動的路程為 15m,
故 A 正確;B、由 s-t 圖象可知,在 2~4s 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其速度為 0,則以地
球為參照物,物體在中間 2s 內靜止,故 B 正確;C、物體在前 2s 內運動的路程為 5m,后
s
v =
2s 內運動的路程為 15m-5m=10m,即在相等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不相等,根據 t 可
知,則物體在前 2s 內和后 2s 內的速度不相等,故 C 不正確;D、物體在 6s 內的平均速度:
s 15m
v = = = 2.5m / s
t 6s ,故 D 正確.故選:C.
-3-
知識點三:力的概念理解
【例 4】(2017 春 嵊州市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存在著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B.兩個物體沒有直接接觸不能產生力的作用
C.力的產生離不開施力物體,但可以沒有受力物體
D.用手推墻壁,人先推墻,墻再對人施力
【答案】A
【解析】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其
中受到力的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了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故
A 正確;B、在發生力的作用時,兩個物體不一定接觸(如:磁鐵吸引鐵釘);
故 B 錯誤;C、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至少要有兩個物體;
其中受到力的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了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故 C 錯誤;D、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受到力的同時,也對另一個物體
施加了力;即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時產生的;故 D 錯誤;故選:A。
【例 5】(2017 春 南湖區校級月考)如圖,甲、乙兩人都站在滑板上,當甲用
力推乙時,乙在往后退,這一現象說明 ;甲同時也往后退,這又說


【答案】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圖中,甲用力推乙時,對乙施加了力的作用,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
所以乙后退;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乙也對甲施加了反作用力,所以
甲也后退.
知識點四:力的作用效果
【例 6】(2017 新昌縣模擬)以下事例中不能說明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是
A.衛星繞地球勻速飛行 B.熊貓將竹子拉彎 C.火箭點火升空 D.足球飛行路線發生變化
【答案】B
【解析】A、衛星繞著地球勻速運動,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說明力能改變物體
運動狀態,故 A 不符合題意;B、竹子在熊貓的拉力作用下被拉彎,是其形狀發
生變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 B 符合題意;C、火箭點火升空速度發
生改變,說明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故 C 不符合題意;D、飛來的足球碰到運
動員的頭,在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發生變化,說明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故 D
不符合題意。故選:B。
知識點五:力的示意圖
【例 7】(2017 春 濱江區校級期中)圖中球形物體靠在光滑的墻面上,請畫出
該物體受力的示意圖.
-4-
【答案】見解析
【解析】球形物體靠在光滑的墻面上,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受豎直向下的重力 G、
沿繩向上的拉力 F、墻壁對球水平向右的彈力 FN 作用,從球的重心,沿力的方
向作出球的受力示意圖,如圖所示:
【例 8】(2017 春 濱江區校級期中)用 300N 的水平力推木箱,在圖中畫出推力
的示意圖.
【答案】見解析
【解析】推力的作用點為手與木箱的接觸點,方向水平向右,大小為 300N,過推
力的作用點,然后沿推力的方向畫一條有向線段,用 F 表示,并標明大小為 300N,
如圖所示:
知識點六: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與讀數.
【例 9】(2017 貴港)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要先 。如圖所
示,所測物體 M 受到的重力是 。
【答案】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3.6N。
【解析】由圖知:此彈簧測力計的最大刻度值為 5N,故其測量范圍是 0~5N,分度值是 0.2N;
此時指針所示物體受到的重力為:3N+0.2N×3=3.6N。
【例 1】(2017 貴港)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和細線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計,物重 G=5N,
則彈簧測力計 A 和 B 的示數分別為
A.5N,0N B.0N,5N C.5N,5N D.5N,10N
-5-
【答案】C
【解析】因為物重 G=5N,所以 A 彈簧測力計受到向右 5N 的拉力,靜止,向左受的拉力也
是 5N,示數也為 5N;同理,B 測力計兩端受的力都是 5N,示數也為 5N.故選 C.
知識點七:重力的影響因素
【例 10】(2017 春 上城區期末)某研究小組在探究 “影響物體重力大小的因素 ”
實驗時,獲得了老師給的一個素材:2016 年 8 月 10 日倫敦奧運會,我國選手石
智勇在男子 69kg 舉重中強勢奪金,他的挺舉成績是 190kg,若只給你彈簧秤和
若干個鉤碼,你能否得出石智勇在挺舉中杠鈴受到的重力?于是小組成員進行了
如下的實驗探究.
(1)實驗記錄如表.
鉤碼數/個 物體質量 m/kg 重力 G/N G 與 m 的比值 N/kg
2 0.1 1 10
4 0.2 2 10
6 0.3 3 10
8 0.4 4 10
① 究過程中,在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實驗器材使用若干個質量均為
50g 的鉤碼而不使用其它物體,選擇使用鉤碼的好處是 .
②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得出可能的結論是 .
③石智勇挺舉中杠鈴受到的重力是 .
(2)某同學根據自己測量的數據,繪制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象(數值省略),
你認為該同學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
【答案】(1)①可以直接讀出質量;②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③1900N;(2)
彈簧秤沒有校零.
【解析】(1)①不使用其他物體而選擇使用鉤碼的好處是:可以直接讀出質量;
②由表中數據可見: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相應的增大幾倍,但是重力和質量
的比值是不變的,比值的大小是一定值.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物體的重力和
質量成正比;③石智勇挺舉中杠鈴受到的重力:G=mg=190kg× 10N/kg=1900N;
(2)由圖象知,當質量為零時,重力不為零,即測力計有示數,則彈簧秤沒有
調零.
知識點八:重力的計算
【例 11】(2017 臨海市模擬)近年來,科學家們對火星的探索興趣是有增無減.火
星的直徑約為地球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方向、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
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CO2 為主的大氣十分稀薄,
密度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 1%.如圖是一只小狗在太陽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
大小.根據圖中所給的信息,一名質量為 50 千克的中學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
大小為 牛.
-6-
【答案】191.25.
【解析】中學生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G=mg=50kg× 10N/kg=500N,由圖中所給
15.3
的信息可得,小狗在火星上與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之比為 ,則中學生在火
40.0
15.3
星上與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之比也等于 ,所以,中學生在火星上受到的重
40.0
15.3
力: G = 500N =191.25N.
40.0
【易錯點撥】
一、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必須事先選定一個標準的物體,這個事先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如
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這個標準位置發生了改變,則是運動的;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這
個標準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是靜止的.
【例 1】靜坐在汽車里的乘客,如圖所示,司機說他靜止不動,路旁的孩子們卻
贊嘆他走得快,下面是某同學對這一現象的分析,你認為錯誤的是
A.司機說乘客沒有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
B.孩子們說乘客真快,是以路面為參照物
C.這一現象說明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D.這一現象說明研究物體運動必須選地面為參照物
【答案】D
【解析】A、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與汽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乘客是靜
止的。該選項正確。B、學生以地面為參照物所以說汽車運動的真快;該選項正
確。C、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狀態不
同,該選項正確。D、這一現象說明研究物體運動必須選擇參照物,但不是必須
選地面為參照物,該選項錯誤。故選:D。原創 作品
二、速度的單位換算出錯
要判斷速度的大小,首先要單位統一,然后進行比較,否則無法比較。
【例 2】火車的速度為 72km/h,汽車的速度為 21m/s,則
A.火車的速度大 B.汽車的速度大 C.兩者的速度一樣大 D.無法確定
【答案】B
-7-
72
v = 72km/h = m / s = 20m / s
【解析】火車的速度為: 3.6 ;汽車的速度為 21m/s,比較得
汽車的速度大.
三、機械運動的圖象的區分出錯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和時間的圖象就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由此可知 A 和 B 都是
錯誤的;由題干中的圖可知:甲和乙同時同向運動,相同的時間內,乙運動的路程長,乙的
運動速度就大;我們可以在 C 和 D 的圖象中,找出相同的時間,看誰運動的路程長,從而
得出甲和乙的正確圖象.
【例 3】(2016 惠安縣模擬)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題干中的圖象可知:乙比甲運動的速度大.A、圖象表示,隨著時間的增長,運
動的路程是不變的,表示甲乙是靜止的,故 A 選項不符合題意;B、圖象表示,隨著時間的
增長,運動的路程是不變的,表示甲乙是靜止的,故 B 選項不符合題意;C、在橫軸上找一
點,表示時間相等;做縱軸的平行線,可以發現甲的運動路程長,說明了甲運動快,故 C
選項不符合題意;D、運用上面的方法,可以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乙的運動路程長,速
度大,故 D 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2-1-c-n-j-y
四、正確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相互作用性。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個物體在對另一個物體施力的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
體的反作用力.
【例 4】(2016 春 江干區校級期中)端午節賽龍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小
明觀看比賽時看到參賽選手奮力劃船槳,奮勇爭先,便產生了一個疑問,使龍舟
向前行駛的力的施力物體是
A.船槳 B.湖水 C.能賽選手 D.龍舟
【答案】B
【解析】劃船時,船槳對水施加了一個向后的作用力,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水就對槳施加了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這個力使龍舟前進.故選:B.
五、畫力的示意圖時,忽視線段的長短(力的大小)。
畫力的示意圖的一般步驟為:一畫簡圖二定點,三畫線,四畫尖,五把力的符號標尖邊.按
照這個作圖步驟,很容易能夠畫出指定力的示意圖;注意在同一圖上畫力的示意圖時較大的
力要畫的長一些,這點同學們易忽視。
【例 5】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輛小車,重力為 9 牛,向右上方與水平方向
成 30°角拉,用力 6 牛,畫出這兩個力的示意圖.
【答案】見解析
【解析】
-8-
【02 機械運動與力(二) 】
【考綱分析】
1.通過實驗探究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2. 知道二力平衡條件。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
3. 學會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思維導圖】
【知識歸納】
知識點一: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1.伽利略斜面實驗
(1)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車到達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2)實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
(3)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
動下去。
-9-
2.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 理解:(1)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得出來的,且經
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的物體不受力是
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2)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以不變的速度做勻
速直線運動。
(3)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
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慣性:
(1)定義: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理解:○1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
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大
小等無關。
○2慣性不是力,力有三要素,而慣性只有大小,因此在慣性前面加上“產生”、“出現”、“受到”、
“克服”等詞語都是錯誤的,也不能說慣性作用。
知識點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所受到的力
是平衡的。
2.平衡狀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也叫平衡狀態。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
上,這兩個力彼此平衡。
4.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與聯系:
二力平衡 相互作用力

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 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力;其中一個力消失,另一個力不受影響 這兩個力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5.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 說明
不受力 合力 靜止 運動狀 力不是產生(維持) 受平衡力 為零 勻速運動 態不變 運動的原因
運動
受非平衡力 運動快慢改變 力是改變物體運
狀態
合力不為零 運動方向改變 動狀態的原因
改變
當合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時,物體做加速運動;當合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時,物體
做減速運動;當合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不在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知識點三:摩擦力
1.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
力,叫做摩擦力。
(2)分類:
靜摩擦

摩擦力 滑動摩擦
動摩擦 滾動摩擦
(3)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
-10-
(4)影響因素: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
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物體運動的快慢無關。
(5)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變滾動為滑動。
②減小摩擦方法有: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
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2.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
(1)實驗原理:二力平衡
(2)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3)實驗步驟:①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
動,讀出測力計的示數即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更換不同的粗糙表面重復實驗,比較拉力
大小得出結論。
②控制表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重復上述實驗,比較拉力得出結論。
(4)實驗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物體接觸面積、物體
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難點突破】
知識點一:慣性 運動和力的關系
【例 1】(2018 杭州)大游輪向東勻速直線行駛,小金面朝游輪前進方向,在游
輪上的 A 位置豎直向上起跳,落下時的位置在(不計空氣阻力)
A.A 位置的東側 B.A 位置的西側 C.A 位置 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答案】C
【解析】列車勻速直線運動時,在游輪上的 A 位置豎直向上起跳,由于慣性仍然
保持與列車相同的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所以會落回原處。故選 C。
【例 2】(2018 春 無棣縣期中)正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一切外力如果同時消
失,那么將發生的現象是
A.立即停下來 B.速度逐漸減小,最后停止
C.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 D.速度大小不變,方向可能改變
【答案】C
【解析】A、因為物體原來是運動的,所以外力消失時不會立即停下來,而是會
繼續保持運動,故說法錯誤;B、物體速度逐漸減小,說明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這與 “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時消失 ”相矛盾,故說法錯誤;C、正在運動的物體,在
所受外力同時消失時,將保持原來的速度與方向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說法
正確;D、方向發生改變也屬于運動狀態的改變,說明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這也與 “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時消失 ”相矛盾,故說法錯誤;故選 C。
知識點二:二力平衡
【例 3】(2017 江油市模擬)木塊 A 上放置 4 個 50g 砝碼,細線的另一端 B 處
掛著 4 個 50g 的鉤碼。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在 A、B 處各
拿走一個砝碼,則物體 A 將
A.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B.速度逐漸減小 C.速度逐漸變大 D.無法判斷
【答案】B
【解析】在此題中,木塊 A 上放置 4 個 50g 砝碼,細線的另一端 B 處掛著 4 個
50g 的鉤碼。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即說明此時 B 中鉤碼的重
力等于木塊與桌面的摩擦力;但若在 A、B 處各拿走一個砝碼,摩擦力和重力都
減小,而摩擦力減小的程度較小,所以物體 A 將向右做減速運動,故 B 正確。
故選 B。
【例 4】(2017 余杭區一模)為了節能環保,許多商場安裝了智能化的電動扶梯,
無人乘行時,扶梯低速運轉,有人站上扶梯時,它會先慢慢加速,再勻速運轉。
-11-
某顧客乘扶梯上樓,經歷了這兩個過程。下列關于顧客的受力情況分析正確的是
A.勻速時,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B.勻速時,支持力與顧客對扶梯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C.勻速時,重力與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整個過程,始終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答案】C
【解析】A、勻速時,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受摩擦力。
故 A 錯誤;B、勻速時,支持力與顧客對扶梯的壓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不是
一對平衡力,故 B 錯誤;C、勻速時,重力與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成、
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是一對平衡力,故 C 正確;D、勻速時,
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只受重力和支持力,加速時,人的運動狀態改變,受到摩
擦力的作用,故 D 錯誤。故選 C。
知識點三: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例 5】(2018 浙江模擬)小夢在探究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時,
作了如下猜想:
A.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B.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接著她按圖所
示的步驟進行實驗:
(1)步驟①和②是為了驗證猜想 ________(選填 “A”或 “B”)。
(2)小夢接著按步驟 ①和③探究另一猜想。你認為步驟③能否測出摩擦力?
________。
(3)小夢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呢?她用①的裝置
進行實驗:先水平拉動木塊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2N,緊接著增
大拉力使木塊加速滑動,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4N.根據上述實驗,小
夢得到了 “在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滑動摩擦力
越大 ”的結論。分析操作過程小夢的結論是不可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4)上題中小夢增大拉力使木塊加速滑動時,木塊所受的摩擦力為 ________ N。
【答案】(1)A;(2)不能;(3)沒有勻速拉動木塊運動;(4)2。
【解析】(1)比較①②兩圖,接觸面材料不同,壓力相同,說明滑動摩擦力與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驗證了猜想 A;所探究的摩擦力是指木塊和木板之間的
滑動摩擦力;(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當
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木塊受平衡力,彈簧的拉力與摩擦力相等,所以拉力的
方向必須沿著水平方向,而圖中彈簧測力計斜向上拉是錯誤的,測量的數據不正
確;(3)彈簧測力計拉動物體時,彈簧測力計顯示拉力大小,物體做加速直線
運動,拉力大于滑動摩擦力,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大于滑動摩擦力大小,所以小
夢的結論不可信,原因是沒有勻速拉動木塊運動。(4)因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
因素有兩個: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都不變,故小夢增大拉力使木塊加速
滑動時,木塊所受的摩擦力為 2N。
知識點: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例 6】(2018 春 岳陽期末)自行車在我國是很普及的代步工具,很多同學騎
自行車上學,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上看,它涉及了許多科學知識,對其認識不
正確的是
A.在車外胎、把手塑料套、腳踏板和剎車把套上刻有花紋是為了增大摩擦
B.車的前軸、中軸及后軸均采用滾動軸承以減小摩擦
C.捏緊剎車把手減速,自行車的運動狀態沒有改變
D.人坐在坐墊上時坐墊下的彈簧被壓縮,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
-12-
【答案】C
【解析】A、在車外胎、把手塑料套、腳踏板和剎車把套上都刻有花紋,是在壓
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 A 正確;B、車的前軸、
中軸及后軸均采用滾動軸承,是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來減小摩擦力的,故 B
正確;C、捏緊剎車把手減速,自行車的速度逐漸減小,其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故 C 錯誤;D、人坐在坐墊上時坐墊下的彈簧被壓縮,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
故 D 正確。故選 C。
【例 7】(2017 春 婺城區校級期末)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杠之前總要在手上涂些
鎂粉;而在杠上做回環動作時,手握杠又不能太緊。這兩種做法
A.前者是為了增大摩擦,后者是為了減小摩擦 B.兩者都是為了增大摩擦
C.前者是為了減小摩擦,后者是為了增大摩擦 D.兩者都是為了減小摩擦
【答案】A.
【解析】鎂粉是比較粗糙的,抹在手上,增大了手和單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從
而增大摩擦;手握單杠不能太緊,是通過減小壓力來減小摩擦的;故選 A。
【易錯點撥】
一、誤認為在空中飛行的足球,仍受到腳對它的作用力。
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在空中飛行的足球,離開腳后仍能向前
飛行,是由于足球有慣性,仍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例 1】(2017 黃岡模擬)如圖是小明同學踢足球時的情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球被腳踢出去,說明只有球才受到力的作用
B.腳踢球使球飛出去,說明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C.空中飛行的足球,受到腳對它的作用力和它受到的重力是非平衡力
D.空中飛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D.
【解析】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腳踢足球時,腳對足球有力的作用,同時足球對腳產生反
作用力.故 A 錯誤;B、腳踢球使球飛出去,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故 B 錯誤;
C、踢出去的足球不再受腳的作用力;由于慣性在空中向前飛行,同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
作用,所以最終落回地面.故 C 錯誤;D、空中飛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將
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沿原來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故 D 正確.故選 D.
二、拉著小球勻速上升,若撤去拉力,誤認為小球會立即向下運動。
首先要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然后注意一切物體具有慣性,氫氣球下用細線懸掛一個小球勻
速上升,若細線突然斷裂,小球由于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先向上運動,再由于受
重力向下落.
【例 2】(2017 春 槐蔭區期中)氫氣球下用細線懸掛一個小球勻速上升,若細線突然斷裂,
則小球
A.不再受力 B.繼續上升一段距離后下落
C.立即下落 D.依靠慣性仍保持勻速直線不停地上升
【答案】B.
【解析】小球原來隨氣球勻速上升,受到拉力和重力作用,當細繩斷裂后,由于慣性物體速
度向上,但物體此時只受重力作用,因為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因此重物在重力作用下先向上
運動,到達最高點后再下落.故選 B.
三、運動的物體若所受外力全部消失,誤認為物體會靜止。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可知,當物體不受任何外力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或靜止狀態,在力消失的一瞬間,原來運動的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
的物體將永遠靜止下去。
-13-
【例 3】(2017 春 兗州區期中)如圖是小明自制的 “大炮 ”示意圖,當瓶內產生的
氣體增多時,瓶塞會水平向右沖出,若此時所有外力全部都消失,瓶塞將
A.水平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 B.向上運動
C.立即沿豎直方向下落到地面 D.立即靜止
【答案】A.
【解析】瓶塞水平向右沖出,處于運動狀態,此時所有外力全部消失,根據牛頓
第一定律可知,瓶塞將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水平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故選 A。
四、混淆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缺
一不可.相互作用力是發生在兩個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分別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上.
【例 4】(2017 春 越城區期末)在如圖所示的跳水比賽中,關于運動員利用跳
板起跳過程中設計到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運動員能被彈起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跳板被壓彎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運動員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對運動員的支持力始終是一對平衡力
D.運動員對跳板的壓力和跳板對運動員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答案】C.
【解析】A、運動員能被彈起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故 A 正確;B、跳
板被壓彎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 B 正確;C、因為運動員在跳板上時,
其不是一直保持靜止,不屬于平衡狀態,因此運動員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對運動員
的支持力并非始終是一對平衡力,故 C 錯誤;D、運動員對跳板的壓力和跳板對
運動員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因此始終是一對相互作用力,故 D 正確。故選 C。
-14-
【03 壓力和壓強】
【考綱分析】
1.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固體壓強、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3.會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應用實例。
【思維導圖】
-15-
【知識歸納】
知識點一:壓強
1.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其方向總是垂直物體表面,作用點
在受力物體上,如圖所示,物體對受力面的壓力 F 與重力 G 的關系。
注意:壓力與重力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力。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且在豎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水平
面支持力作用時,對水平面的壓力與物體的重力大小相等,否則不相等。
2.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用壓強來反映壓力的作
用效果。
F
3.壓強:我們把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做壓強,其定義式是 p= ,單位
S
是帕(牛/米 2),符號 Pa(N/m2)。
4.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1)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2)減小壓強
的方法: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5.注意問題:
F
①公式 p=S對于固體、液體和氣體都適用。
②對密度均勻、形狀規則的柱體,如粗細均勻的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等,放在水平面
F G mg ρ物Shg
上,它們對水平支持面壓強 p=S=S= S = S =ρ 物 gh。
③一容器盛有液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壓力、壓強問題:把盛放液體的容器看成一個整體,
F
先確定壓力(水平面受的壓力 F=G 容+G 液),后確定壓強(一般常用公式 p= )。
S
知識點二:液體壓強
1.液體壓強的產生:由于液體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動性,所以對液體內部、容器底和
側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A.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B.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液體壓強還與液體密度有關。
3.液體壓強:計算公式 p=ρgh,其中 ρ 指液體的密度,h 表示液體的深度。
4.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 F 與液體的重力 G 的關系:
柱形容器,F=G 液;上寬下窄容器,F<G 液;上窄下寬容器,F>G 液。
-16-
【難點突破】
知識點一: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例 1】如圖所示,在進行 “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 ”實驗時,某同學完成了
圖 A、B、C 幾次實驗后,又將同一小桌,按如圖 D 和圖 E 的方法放在海綿上,
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
(1)如圖 D 所示,將海綿一端用木塊墊起,仍使小桌靜止.與圖 C 海綿凹陷程
度相比,結果是: (選填 “更大 ”、 “一樣 ”或 “更小 ”)
(2)如圖 E 所示,將小桌和砝碼沿海綿向右平移,與圖 C 海綿的凹陷程度比較,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3)僅由圖 D 和圖 E 能否得出 “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 ”的正確結論?為
什么: .
【答案】(1)更小;(2)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沒有控制受力面積相同.
【解析】(1)由圖 C 和圖 D 可知,兩圖中受力面積相同,D 圖中,海綿為斜面,
海綿受到的壓力小于小桌與砝碼的重力之和,即 D 中海綿受到的壓力小,所以 D
圖中海綿凹陷程度比 C 圖中海綿凹陷程度小;(2)對比 C、E 兩圖可知,壓力
相同,受力面積不同,海綿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受力越小、海綿的凹陷程度越明
顯,故可得結論: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
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要控制受力面積相同,對比 D、E 兩圖可
知,海綿受到的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即同時改變了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
小,存在兩個變量,所以無法得出正確結論.
知識點二:壓強
【例 2】一包新的 A4 復印紙的包裝上標有 “60g/m2”字樣,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這
種質地及厚度的紙的質量為 60g,去掉外包裝,把這包新的復印紙(共 200 張)
平 放 在 水 平 桌 面 上 產 生 的 壓 強 是 Pa . ( A4 紙 的 尺 寸 規 格 為 :
210mm× 297mm,g 取 10N/kg).
【答案】120.
【解析】1 張紙的質量:m0=60g/m2× 0.21m× 0.297m=3.7422g,
200 張紙的質量 m=200m0=200× 3.7422g=748.44g=0.74844kg,
200 張紙的重力:G=mg=0.74844kg× 10N/kg=7.4844N,
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產生的壓力:F=G=7.4844N,
F 7.4844N
對水平面的壓強: P = = =120Pa .
S 0.21m 0.297m
【例 3】云南素有 “動物王國 ”之稱,特有的野牛(因其腿下部毛呈白色,俗稱 “白
襪子 ”)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動物保護組織成員測量出野牛在水平沙地上站立
時留下的一個腳印的面積為 0.025m2(假設 4 只腳面積一樣),質量為 2 噸,求:
(1)野牛對該沙地的壓力為多少牛?
(2)野牛站立時對該沙地的壓強為多少?(g 取 10N/kg)
【答案】(1)野牛對該沙地的壓力為 20000N;(2)野牛站立時對該沙地的壓
強為 2× 105Pa。
【解析】(1)野牛對沙地的壓力:F=G=mg=2× 1000kg× 10N/kg=20000N;
F 20000N 5
(2)野牛站立時對該沙地的壓強: p = = = 2 10 Pa 。
S 0.025m2 4
答:(1)野牛對該沙地的壓力為 20000N;(2)野牛站立時對該沙地的壓強為
2× 105Pa。
-17-
知識點三:減小壓強的方法及應用
【例 4】沙漠之舟駱駝,能在松散的沙漠中順利行走而不會陷下去,這是因為
A.駱駝的重量輕 B.駱駝跑得快 C.駱駝的耐力大 D.駱駝腳掌面積大壓強小
【答案】D
【解析】因為駱駝腳掌面積大,增大了受力面積,在壓力一定時,減小了駱駝對
沙漠的壓強,使駱駝能在沙漠中順利行走而不會陷下去。故選:D。
知識點四:增大壓強的方法及應用
【例 5】下列實例中,屬于增大壓強的是
A.圖釘尖很尖銳 B.書包背帶較寬 C.車車輪較多 D.滑雪板面積較大
【答案】A
【解析】A、圖頂尖很尖銳,是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符合
題意。B、書包帶較寬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減小書包對肩膀的壓強,
背書包時舒服些。不符合題意。C、汽車車輪較多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
積減小對路基的壓強,保護路基。不符合題意。D、穿滑雪板滑雪,是在壓力一
定時,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雪地的壓強,防止陷入雪中。不符合題意。故選:A。
知識點五:液體壓強
【例 6】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圓柱形容器中,裝有不同的兩種液體甲、乙,在
兩容器中,距離同一高度分別有 A、B 兩點。若兩種液體的質量相等,則 A、B
兩點的壓強關系是 pA______pB;若 A、B 兩點的壓強相等,則兩種液體對容器底的
壓強關系是 p 甲 ______p 乙(兩空選填 “> ”、 “=”或 “< ”)。
【答案】<;>。
【解析】(1)∵A、B 兩點到容器底的距離相等,
∴根據 m=ρV=ρSh 可知,A、B 兩點以下 m 甲>m 乙;
又∵因為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別盛有質量相等的兩種液體甲、乙,
∴A、B 兩點上液體的質量:mB>mA,即 GB>GA;
F
p =
∴根據 S 可知,pB>pA。
(2)若 A、B 兩點的壓強相等,則 A、B 兩點上液體的質量:mB=mA,因為 A、
B 兩點到容器底的距離相等,則有 mB′<mA′,故有 m 甲>m 乙,G 甲>G 乙;
F
p =
根據 S 可知,p 甲>p 乙。
【例 7】(2017 邵陽)2017 年 5 月 30 日,“蛟龍號 ”載人潛水器在世界最深處的
馬里亞納海溝下潛,最深潛深 6699m,獲取到深海巖石、沉積物及近底海水樣
品,以供科學研究.“蛟龍號 ”在 6600m 深處受到海水的壓強是 Pa.(海
水密度取 1× 103kg/m3,g 取 10N/kg)
【答案】6.6× 107
【解析】受到海水的壓強:p=ρ 液 gh=1× 103× 10N/kg× 6600m=6.6× 107Pa.
-18-
【易錯點撥】
一、如圖所示,誤認為甲或丙對地面的壓強最大(以上情況只考慮壓強中的兩個因素中的一
個,雖然同時考慮兩個因素,但沒有考慮在水平地面上的圓柱體的特殊性)。
它 們 的 高 度 相 同 , 材 料 不 同 的 實 心 圓 柱 體 , 它 們 對 地 面 的 壓 強
F G mg Vg Shg
p = = = = = = gh,由此結合密度關系判斷分析。
S S S S S
【例 1】用鐵做成三個高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實心圓柱體,豎直放置在水 平桌面上,
如圖所示,它們對桌面的壓強分別為 PA、PB、PC,則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無法判斷
【答案】C
【解析】因為三個圓柱體的密度關系是 ρA=ρB=ρC,高度相同,根據 p=ρgh 可知
圓柱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強大小關系是 pA=pB=pC。故選:C。
二、審題不清,將受力面積的大小弄錯,誤認為物體的底面積就是受力面積,實際上受力
面積應該是接觸面積。
立方體對桌面的壓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受力面積等于立方體與桌面的接觸面
積,第一次接觸面積為桌子面積,第二次接觸面積為立方體面積,根據 S=L2 求
F
出其大小,根據 p = 求出立方體對桌面的壓強.
S
【例 2】一根均勻的長方體細長直棒重 1.5 牛,下底面積為 20 厘米 2,將它放在
1
水平桌面上,并有 的長度露出桌面外,如圖所示。
4
(1)直棒對桌面的壓強為 ________帕。
(2)在棒的右端至少應施加 _______牛的豎直向下的力,才能讓它的左端離開桌面。
【答案】(1)1000;(2)1.5。
1
【解析】(1)直棒對桌面的壓力:F=G=1.5N;有 的長度露出桌面外,直棒對
4
F 1.5N
桌面的壓強為: p = = =1000Pa ;
S 1
20 10 4 m2 (1 )
4
(2)在棒的右端施加力,使左端抬起,此時直棒相當于杠桿,支點在桌邊,根
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要使動力最小,應該使動力臂最長,所以應在最右端施加一
個豎直向下的力,如圖所示:
-19-
1
設直棒的長為 L,由題知 L1 = L
4
L L 1
,重力的力臂 L2 = = L ,
2 4 4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F L1=G L2,
1 1
即: F L =1.5N L,解得:F=1.5N。
4 4
三、誤認為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等于液體重力,而忽略容器的形狀。
根據壓力和壓強的計算方法:(1)液體:先根據 p=ρgh 計算壓強,后 F=pS;
F
(2)固體:先 F=G 液 +G 容,后 p = 同時要注意液體是否裝滿,如果公式不能
S
分析出來,就用三種錐形容器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力和重力關系分析.
【例 3】如圖所示,三個底面積相同的容器(質量與厚度不計)中分別裝有深度
和質量均相同的甲、乙、丙三種液體,則下列關于液體的密度 ρ,液體對容器底
的壓力 F,容器對桌面的壓強 P 等關系正確的是
A.ρ 甲>ρ 乙>ρ 丙 p 甲<p 乙<p 丙 B.F 甲>F 乙>F 丙 p 甲=p 乙=p 丙
C.ρ 甲<ρ 乙<ρ 丙 F 甲>F 乙>F 丙 D.F 甲<F 乙<F 丙 p 甲=p 乙=p 丙
【答案】B
【解析】(1)已知深度和質量均相同的甲、乙、丙三種液體,由圖可知丙液體體
m
積最大,甲液體體積最小,由 = 可得,丙液體的密度最小,甲液體密度最大,
V
則三液體的密度關系 ρ 甲>ρ 乙>ρ 丙,由此可排除 C;
(2)已知液體質量相同,故重力 G 相同,
由于乙容器為圓柱狀,可知 F 乙 =G;F 甲>G;F 丙<G 丙。
則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關系 F 甲>F 乙>F 丙,由此可排除 D。
(3)容器對桌面的壓等于容器和液體的總重力,已知液體質量相同,故重力 G
F
相同,則容器對桌面的壓力 F 相同,已知底面積相同,故由 p = 得,p 甲 =p 乙
S
=p 丙;由此可排除 A,綜上分析,B 選項正確。故選:B。
四、將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弄混,如水對容器的壓強指液體壓強,容器對水平面的壓強,
指固體壓強。液體先考慮壓強,后考慮壓力,固體先考慮壓力,后考慮壓強。
(1)利用 p=ρ 液 gh 求解水對容器底的壓強;(2)首先分析容器對水平面的壓
F
力和受力面積的變化,然后利用 p = 分析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的變化.(3)
S
水對容器底面的壓力,可以根據水產生的壓力和水重力的關系進行分析.
【例 4】如圖甲所示,密閉的容器中裝有一定量的水,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容器
內水面到容器底的距離為 8cm,則水對容器底的壓強為 Pa;若把該容
器倒放在該桌面上,如圖乙所示,那么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將 (填 “變
大 ”、 “變小 ”或 “不變 ”).水對容器底面的壓力
水的重力.(填 “大于 ”或 “小于 ”)
-20-
【答案】800;變大;小于
【解析】(1)水對容器底的壓強:p=ρ 液 gh=1.0×103kg/m3×10N/kg×0.08m=800Pa;
(2)由圖可知,容器倒置前后,重力不變,對水平桌面的壓力不變,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
F
積(受力面積)變小,由 p = 可知,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將變大.(3)把該容器倒放
S
在該桌面上,杯中的水柱是上粗下細的,一部分水壓的是容器側壁,所以容器底受到的壓力
小于杯中水的重力;
-21-地球與宇宙
第一節、太陽和月球
1、太陽概況:離地球最近的恒星,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
①太陽的直徑約為140萬千米:②質量為地球的33萬倍:③體積為地球的130萬倍:④表面溫度約6000
攝氏度;中心溫度達1500萬攝氏度:⑤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2、太陽為地球表層和人類活動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陽與地球的生物息息相關
了光球層(肉眼可見)(太陽黑子)
3、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
色球層
(耀斑、日珥)
日冕層
(太陽風
4、太陽活動
①太陽黑子:太陽表面溫度較低而較暗的氣體斑塊。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太陽黑子最多的那一
年,成為太陽活動峰年,黑子數極少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1755年為第1周,2009年為第24
周.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②耀斑:色球層上突然增亮的斑塊。爆發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
5、太陽活動的影響:
①耀斑增強時,會影響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訊。
②太陽黑子、耀斑活動增強時,要防曬避免紫外線過強照射損傷皮膚
注:不能用雙筒望遠鏡或不加濾鏡的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
6、月球概況: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本身不發光看到的是太陽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徑約為3476千米,地球直徑的3/11,約為太陽直徑的1/400
②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的1/49:月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1/81(由于月球離地球近,故看上去跟太陽大
小差不多)
③地月距離約38.44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1/400
7、月球表面明亮相間,亮區是高原,暗區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點,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
8、環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體撞擊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發
9、月球上的特點:引力小:晝夜溫差大:遍布環形山:不能傳播聲音(無空氣):沒有空氣和水,表面只
有巖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沒有的大氣層,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②第一個利用火箭飛行的是萬戶;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成功:我國發射“神舟”飛船,“嫦娥”衛
星。經長期探測,發現月球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③月球上物體重力會變得輕:由于月球的質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小。
④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大:月球表面沒有大氣,白天迅速升溫,夜晚能量喪失殆盡。
⑤月球表面布滿環形山:沒有大氣的保護,月球遭受隕石肆無忌憚的撞擊形成的
10、正確使用天文望遠鏡:
①選擇視野開闊的地方安放:②用尋星鏡對準目標星體:.先在鏡筒外沿鏡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準目
標星體。b.用調節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將目標星體置于視野中央:③用主鏡觀察目
標星體。.調節目鏡的焦距使主鏡內的影像清晰。b.用調節手柄緩慢調節,直至在主鏡內找到目標
星體。C.瞄準目標后再次調節目鏡焦距,使目標星體的像清晰。(絕對不能用雙筒望遠鏡或不加濾鏡
的天文望遠鏡直接觀察太陽。
第二節、地球的自轉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融水| 温宿县| 江永县| 崇明县| 玉门市| 固始县| 四会市| 大方县| 宣汉县| 乐业县| 苏尼特右旗| 平罗县| 舞阳县| 屏边| 丁青县| 大新县| 宽城| 岱山县| 中牟县| 罗平县| 司法| 旺苍县| 丰都县| 玉溪市| 华阴市| 于田县| 陕西省| 丰顺县| 霞浦县| 教育| 游戏| 枣庄市| 三江| 桐庐县| 彭阳县| 昆山市| 浠水县| 溆浦县| 扶绥县| 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