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生物二輪熱點專題5 鎖定高考命題素材,強化生態信息題(word版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生物二輪熱點專題5 鎖定高考命題素材,強化生態信息題(word版學案)

資源簡介

高考生物二輪熱點專題5
鎖定高考命題素材,強化生態信息題
基于“生態學概念或生態假說”的信息題
1 漢密爾頓法則認為:在生態系統的動物彼此合作傾向和利他行為中,親緣關系越近的動物,表現越強烈;反之,表現越弱。這一建立在“親緣選擇”理論為基礎的種間關系會對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在生態系統中,野鴿種群密度小時,鷹攻擊的成功率大;野鴿種群密度大時,鷹攻擊的成功率小。請回答下列問題:
(1)決定野鴿種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 ,調查野鴿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原因是 野鴿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 。
(2)野鴿種群密度大時,鷹攻擊的成功率小,從漢密爾頓法則角度分析,原因是 鴿群內個體屬于同一物種,親緣關系很近,種群密度越大,參與報警、站哨等合作傾向和利他行為的個體越多,鷹攻擊的成功率越低 。由于鷹的存在,鴿群的種群數量會在 環境容納量 附近波動。
(3)在“植物→野鴿→鷹”這一食物鏈中,野鴿的能量只有一部分通過 捕食(或食物) 關系傳遞到鷹的體內,能量無法全部傳遞到鷹體內的原因是 流入野鴿的能量,還有的去路是一部分通過自身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以遺體殘骸的形式流入分解者體內,一部分未利用 。
[解析] (1)決定野鴿種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野鴿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2)漢密爾頓法則認為:在生態系統的動物彼此合作傾向和利他行為中,親緣關系越近的動物,表現越強烈;反之,表現越弱。鴿群內個體屬于同一物種,親緣關系很近,種群密度越大,參與報警、站哨等合作傾向和利他行為的個體越多,所以鷹攻擊的成功率越低。鷹是野鴿的天敵,會使鴿群數量在環境容納量(K值)附近波動。(3)流入野鴿的能量去路:一部分通過捕食關系流入鷹體內,一部分通過自身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以遺體殘骸的形式流入分解者體內,一部分未被利用,所以能量無法全部傳遞到鷹體內。
2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落在單位面積某一時刻現存的有機物總量(一般用干重代表),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是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優劣和功能高低最直接的表現,也是森林生態系統環境質量和穩定性的綜合體現。回答下列問題:
(1)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 豐富度 。與砍伐后正在恢復的次生林群落相比,未受干擾的原始林群落動物的物種數目更多,原因是 原始林群落植物豐富度高且群落空間結構復雜,可為動物提供多種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 。
(2)森林中植被生物量的測定可以采用樣方法,為了使調查數據更準確,在布設樣方時應該注意 隨機取樣;樣方面積大小合適;樣方數量適宜 (答出2點)。我國大部分森林群落的總生物量在每年夏季出現高峰,原因可能是 氣溫高、光照強,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機物積累多 。
(3)泥石流使某原始林群落遭到破壞,經過長期的演替逐漸形成新的恢復群落,但恢復群落植被的總生物量仍然很低,植被生物量不易恢復的限制因素主要是 土壤條件 。請你提出一條促進這種恢復林快速增加植被生物量的措施: 種植適合本地土壤條件的植物;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引入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狀況等 。
[解析] (1)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未受干擾的原始林群落植物豐富度高且群落空間結構復雜,可為動物提供多種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因此動物的物種數量較高。(2)在使用樣方法進行調查時,要做到隨機取樣,且取樣的面積大小要合適,數量也合適,一般來講調查草本植物時的樣方大小為1 m2,灌木和喬木需要的樣方面積要大。我國夏季氣溫高、光照強,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機物積累多,因此我國大部分森林群落的總生物量在每年夏季出現高峰。(3)泥石流導致土壤流失嚴重,因此導致植被生物量不易恢復。為了加快植被恢復的進程,關鍵需要創設土壤條件,同時也需要選擇適合在當地條件下種植的植物或選擇合適的微生物改良土壤等。
3 某溫帶草原上生活著環頸雉、兔、狼和狐等野生動物,在非繁殖季節,環頸雉的雌、雄個體往往分群活動,具有明顯的性別隔離現象。有學者提出如下假說來解釋這種性別隔離現象,即一群形態相同的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回答下列問題:
(1)該草原生態系統能形成復雜的食物網的原因是 一種生物可以被多種生物捕食,一種生物可以捕食多種其他生物 。草原上環頸雉的這種同性聚群分布屬于 種群 水平研究的問題。
(2)在繁殖季節,雄性個體會發出鳴叫,并且會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該行為體現了生態系統的 信息傳遞 功能,其作用是 有利于種群的繁衍 。
(3)為驗證學者提出的上述假說,有人利用下述材料及用具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請回答相關問題:
多個圓餅狀橡膠玩具A、多個椎體狀橡膠玩具B、實驗狗一只、秒表、一個標準的足球場地(以及其他所需材料用具)。該實驗的自變量是 橡膠玩具的形狀 。該實驗的因變量可以是 第一個玩具被叼回所用的時間 。該實驗的無關變量有哪些  玩具被拋出的距離 (至少寫出一種)。
[解析] (1)在生態系統中,一種生物可以被多種生物捕食,一種生物可以捕食多種其他生物,因而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食物網。題述環頸雉的性別隔離現象(分群活動)屬于種群的空間特征。(2)在繁殖季節,雄性個體會發出鳴叫(物理信息),并且會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行為信息),這體現了信息傳遞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3)本實驗采用多個圓餅狀橡膠玩具A和多個椎體狀橡膠玩具B模擬自然保護區內的雄性或雌性環頸雉,實驗狗模擬捕食者,實驗設計思路是將一定數量的圓餅狀橡膠玩具A拋向遠方作為實驗組1,將同等數量的椎體狀橡膠玩具B拋向相同距離的遠方作為實驗組2,同時將相等數量的圓餅狀橡膠玩具A和椎體狀橡膠玩具B混合一起拋向等距離的遠方作為實驗組3,分別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玩具所用的時間。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橡膠玩具的形狀,因變量可以是第一個玩具被叼回所用的時間,玩具被拋出的距離屬于無關變量。
生態農業及其他人工生態系統情境信息題
4 傳統種養水稻時,由于稻飛虱、福壽螺等會捕食水稻,造成減產,需噴灑農藥,投入大量化肥。而稻—鴨共作生態體系,形成“稻護鴨、鴨吃稻飛虱和福壽螺及雜草等生物、鴨糞肥田”的稻田生態食物鏈,因此對稻田有害生物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不噴農藥,減少化肥使用,可控病蟲草危害。回答下列問題:
(1)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往往以單一的農作物種植為主,蟲害嚴重,主要原因是該種植模式下的農田 營養結構簡單 ,導致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弱,穩定性低。
(2)題中描述的稻田生態食物鏈中,缺少的生態成分有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
(3)在稻—鴨共作養殖模式中,鴨捕食害蟲和雜草,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這樣做的意義是 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
(4)稻—鴨共作模式即使不額外施用化肥,也能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可能的原因是 鴨產生的糞便,被水稻田中的分解者分解,使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無機鹽增多 。
[解析] (1)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以單一農作物種植為主,營養結構簡單,抵抗力穩定性弱,所以蟲害比較嚴重。(2)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包含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中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因此缺少的生態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分解者。(3)鴨捕食害蟲和雜草,能減少害蟲吃農作物,還能降低雜草與農作物的競爭,使農作物獲得的陽光更多,從而調整了能量流動的方向,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農作物)。(4)因為鴨糞中的有機物被分解者分解成無機鹽,可作為養料被植物吸收,保證了水稻的正常生長。
5 圖R5-1是兩個農業生態系統的模式圖。圖(a)中農作物為人類提供的食物量、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飼料量,都與圖(b)相同。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R5-1
(1)上述兩個農業生態系統中,能量沿各營養級流動的渠道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為什么說圖(b)的能量利用率較圖(a)的高  與圖(a)相比,圖(b)中生態系統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充分利用 。
(2)在圖(a)和圖(b)中,為何需要不斷地給農田施加肥料  農作物需要從農田中獲取無機鹽,而農產品自農田生態系統輸出,卻不能全部回歸土壤,所以需要不斷地給農田施加肥料 。
(3)為提高圖中各類農畜產品的產量,可以采用哪些與信息傳遞有關的措施  利用光信息調節和控制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誘殺(或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消滅害蟲;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種化學信息素吸引傳粉昆蟲來提高作物的傳粉率和結實率) (至少答出兩點)。
(4)沼氣池的工作機制主要是利用分解者對秸稈、糞便等的作用,在確定沼氣池產生沼氣的實施方案時,通常需考慮的因素有 沼氣池中微生物的生活條件;分解效率;秸稈、糞便等的成分 (從3個方面概括)。
[解析] (1)圖(a)和圖(b)中,能量沿各營養級流動的渠道都是一樣的。圖(a)中能量利用方式較為單一,而與圖(a)相比,圖(b)中生態系統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充分利用。(2)農作物需要從農田中獲取無機鹽,而農產品自農田生態系統輸出,被人類等食用,而不能全部回歸土壤,所以需要不斷地給農田施加肥料,以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3)利用光信息調節和控制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誘殺;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消滅害蟲;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種化學信息素吸引傳粉昆蟲來提高作物的傳粉率和結實率等方式可提高圖中各類農畜產品的產量。(4)確定沼氣池產生沼氣的實施方案時,需要考慮沼氣池中微生物的生活條件;分解效率;秸稈、糞便等的成分;利用沼氣的方式;沼氣的用途等。
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恢復情境信息題
6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濕地公園是解決城市水污染的一種有效途徑。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R5-2
(1)圖中甲、乙、丙代表濕地生態系統的三種成分,甲所代表的是 分解者 ,乙代表的是 生產者 。
(2)人工濕地凈化污水主要是通過植物和微生物完成,微生物通過 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分解作用) 實現凈化作用。濕地公園可以改善環境,體現生態系統的 間接 價值。
(3)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該系統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和 城市污染物中有機物所含化學能 。
(4)城市化發展也導致溫室效應。為此,有科學家對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了研究:首先培養優質植物能將大氣中過多的 二氧化碳(CO2) 轉化為有機物;其次為提高對光能的利用率,設計出人造自然光轉化系統,里面含有色素復合體,能幫助捕捉并 轉換光能(轉化光能) ,有利于解決能源匱乏的問題。
[解析] (1)乙與大氣中二氧化碳庫之間有雙向的箭頭,因此乙代表生產者,甲代表分解者,丙代表的是消費者。(2)微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分解有機物實現凈化作用;濕地公園可以改善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間接價值(生態功能)的體現。(3)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該系統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和城市污染物中有機物所含化學能(微生物可利用的能量)。(4)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解決方法:培養高效固定二氧化碳的植物,能將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其次設計出人造自然光轉化系統,里面含有色素復合體,能幫助捕捉并轉換光能(轉化光能),有利于解決能源匱乏的問題。
7 2021年的全國“兩會”,“水環境保護”再次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熱詞;“農村污水”“修復”“水污染防治”等關鍵詞寫入了多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請回答以下問題:
(1)微山湖曾經因為大量生活污水的流入,造成藍藻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導致金魚藻(沉水草本植物)逐漸減少,局部湖區生態系統崩潰。
①藍藻與金魚藻分布于不同的水層,這體現了生物群落的 垂直 結構,金魚藻數量逐漸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藍藻大量繁殖覆蓋水面,使光照不足,降低了金魚藻的光合作用強度,影響其生長 。
②治理水華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撈、投放化學殺藻劑和種植大型挺水植物,其中,種植大型挺水植物的作用機理主要是 與藍藻競爭陽光資源和水體中N、P等礦質營養 。
(2)為解決農村污水處理問題,科研人員研發了新型農村污水處理池,示意圖如下:
圖R5-3
①厭氧池中的微生物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分解者 ,這些微生物在該系統中的作用主要是 將污水中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
②生活污水經過處理以后,出水口的水質達到排放要求,請結合示意圖分析具體原因是 污染物中的有機物被厭氧池中的微生物(充分的)分解,污染物中不易分解吸收的物質在過濾池中降解,污染物中的無機鹽(無機物)被浮床系統中的植物(充分的)吸收 (答出2點),這樣的水質可以用于喂養牲畜、澆灌菜園等。
[解析] (1)①藍藻和金魚藻因對光照的需求不同而分布在不同水層,體現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藍藻大量繁殖,遮蔽了陽光,降低了金魚藻的光合作用強度,影響其生長繁殖,所以金魚藻數量逐漸減少。②大型挺水植物可與藍藻競爭陽光和水體中N、P等礦質營養,從而使藍藻生長減緩。(2)①厭氧池中的微生物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能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可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二氧化碳和各種無機物。②據圖分析,污染物中的有機物被厭氧池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染物中不易分解吸收的物質在過濾池中降解,污染物中的無機鹽被浮床系統中的植物吸收,最終使出水口的水質達到了排放的要求。
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應用
8 近年來,人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隨著生態學的研究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各種“干擾”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干擾”是指引起群落、生態系統結構及特性發生變化的因素,在生態系統中,物種對“干擾”的忍受能力和它的競爭能力之間存在一個平衡。生態學家在塞罕壩林場恢復的過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長期施用化肥會造成土壤酸化,餐廚垃圾可加工成“有機肥”,實現垃圾的再利用。研究人員選定林場甲、乙兩塊地,分別長期施用餐廚“有機肥”和化肥后,調查結果如圖R5-4所示。
圖R5-4
據圖分析,甲地與乙地相比,長期施用餐廚“有機肥”的優勢是 物種豐富度增加,某些種群數量不至于過高 。
(2)采伐是影響森林更新的主要人為“干擾”因素之一,適度采伐所形成的林隙,可更新樹木的種類和數量。一般林隙中更新樹木的種類和數量常多于樹冠下,分析其原因是 林隙能提供更多的陽光和空間資源 。
(3)有人提出“對退化的林地不能只是單純地保護,也應適度地干擾來提高生物多樣性”,提出這一觀點的理由是
 若單純地保護退化的林地,由于優勢種占據資源而排除弱的競爭種,使豐富度隨之降低;只有適度干擾,才能使物種對干擾的忍受能力和它的競爭能力之間保持一個平衡,提高生物多樣性 。
(4)退化林場的恢復屬于 次生 演替;除了“干擾”強度外,你覺得還應對“干擾”的哪些方面補充實驗研究  干擾的頻率 (寫出一點即可)。
[解析] (1)分析題圖可知,長期施用化肥的乙地生物種類減少,而長期施用餐廚“有機肥”的甲地物種豐富度增加,這樣會使某些種群數量不至于過高。(2)由于林隙能提供更多的陽光和空間資源,所以一般林隙中更新樹木的種類和數量常多于樹冠下。(3)若單純地保護退化的林地,由于優勢種占據資源而排除弱的競爭種,使豐富度隨之降低;只有適度干擾,才能使物種對干擾的忍受能力和它的競爭能力之間保持一個平衡,提高生物多樣性。因此“對退化的林地不能只是單純地保護,也應適度地干擾來提高生物多樣性”。(4)退化林場的恢復屬于次生演替。除了干擾強度外,還應對“干擾”的頻率進行補充實驗研究。
9 建設美麗鄉村,農村環境治理尤其是垃圾處理是關鍵。但是單純套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置及管理方式,不能適應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需求。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某學院提出了如圖R5-5所示的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圖R5-5
(1)廚余垃圾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食物殘渣(如剩菜、剩飯等)、廚房下腳料(菜根、菜葉等)和果皮等,這部分垃圾可發酵產生沼氣,參與發酵的微生物可將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或沼氣,此過程中發生的能量變化是 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變成熱能和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2)包裝垃圾如紙杯、塑料袋等,若通過焚燒處理,其有害產物可能會出現在南極企鵝體內,原因是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 ,因此需經衛生處理后再進行填埋處理。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廢舊電池、過期藥物等,此類垃圾若進入土壤或水體中,其中的重金屬離子等物質會通過 食物鏈(和食物網) 逐級積累,最后可能出現在人體細胞內。
(4)當河流受到輕微的污染時,可通過 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微生物分解 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 抵抗力 穩定性;若某處土壤堆積的生活垃圾過多,則會導致該處土地失去功能,此時要提高其穩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
[解析] (1)微生物通過分解作用可將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或沼氣,其中發生的能量變化是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和ATP中活躍的化學能。(2)由于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焚燒塑料袋等垃圾產生的有害產物可能會出現在南極企鵝體內,故需經衛生處理后再進行填埋處理。(3)重金屬離子等物質會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逐級積累,最高營養級生物體內的重金屬離子含量最高,這種現象屬于生物富集作用。(4)當河流受到輕微的污染時,可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若生活垃圾過多導致某處土地失去功能,可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減少人為的破壞,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從而提高其穩定性。
生態學與細胞代謝的綜合
10 2021年2月5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天問一號”傳回的首幅火星圖像,微博熱評第一就是:火星上能種菜嗎 火星大氣中的CO2占95.3%,N2占2.7%,O2占0.1%,大氣密度約是地球的1%(地球大氣中CO2占0.03%,N2占78%,O2占21%)。
(1)據此分析,自然條件下火星上可以種菜嗎  不能 為什么  火星上沒有充足的氧氣供植物(在夜晚)進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無法進行正常生理活動) 。
(2)中國極為重視人工光合作用,期待這方面的突破能給移民火星帶來契機。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 化學能 的轉換效率極低,例如賽達伯格湖能量流動圖解中 生產者的同化量(或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量) 與入射太陽能之比還不到0.1%。
(3)為此人工光合研究者從菠菜中分離類囊體膜(TEM),并將其與16種酶(類似卡爾文循環中的酶)一起包裹在油包水液滴中構成人工光合系統。光照后,該系統中ATP增加,NADPH減少,并且正常生成了有機物,證明了該系統的有效性。從細胞代謝的角度分析,該系統與葉肉細胞相比,主要優點是① 無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 ,能夠更有效地積累有機物。②該系統能正常合成有機物且 能夠利用更少的ATP進行有機物合成(或該系統能正常合成有機物且ATP增加) ,提高光能的轉化效率。
[解析] (1)火星大氣含有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不含有充足的氧氣,因此無法保證植物(在夜晚)進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自然條件下火星上不可以種菜。(2)流經自然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指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但傳遞效率很低,比如賽達伯格湖能量流動圖解中生產者的同化量與入射太陽能之比還不到0.1%,即大部分的光能并未進入生態系統。(3)人工光合系統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能進行呼吸作用,與葉肉細胞相比,其優點為無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能夠更有效地積累有機物;再根據題干“該系統中ATP增加,NADPH減少”這一信息可知,該系統能夠利用更少的ATP進行有機物合成。
11 諺語講: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為了探究春季不同時期追施氮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科研小組在小麥發育的起身期(雌雄原基形成)、拔節期及挑旗期(四分體形成)分別追施氮肥90 kg·hm-2,獲得研究數據如下表。
處理時期 穗數(104穗·hm-2) 穗粒數(粒) 粒重(mg) 產量(kg·hm-2)
起身期 692.5±121.9 34.1±0.36 36.2±0.4 7252.2±408.7
拔節期 662.6±26.9 36.2±0.45 39.3±1.1 8014.5±141.7
挑旗期 659.1±33.0 35.3±0.43 37.9±0.3 7570.2±276.2
回答下列問題:
(1)氮肥能提高小麥產量的原因之一是氮肥中的氮是組成 葉綠素、ADP、NADP+等 (答兩個參與光反應的物質)的必需元素。“地雖瘠薄,常加糞灰,皆可化為良田”描述通過施肥改良農田的做法,表明生態系統具有 物質循環 功能,從該功能角度分析,小麥田中每年都要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 每年大量氮元素隨農產品的輸出而缺失,需不斷補充 。
(2)實驗中三個不同時期追施氮肥的量相等,其目的是 控制無關變量(或排除施肥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為了增加本實驗的嚴謹性,需要增加一個組別,其相應處理為 不追施氮肥 。
(3)從表中數據可知, 拔節 期追施氮肥小麥產量最高,這可能與該時期追施氮肥使 穗粒數和粒重 最大有關。
(4)請結合本實驗相關內容,探究春季不同時期適量灌溉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其簡要思路是 在小麥發育的起身期、拔節期及挑旗期,分別給予等量且適量的灌溉,統計穗數、穗粒數、粒重及產量,進行比較 。
[解析] (1)參與光反應的葉綠素、ADP和NADP+都含有氮元素。“地雖瘠薄,常加糞灰,皆可化為良田”描述通過施肥改良農田的做法,表明生態系統具有物質循環功能;小麥田是人工生態系統,農產品會源源不斷地從小麥田生態系統輸出,其中大量的氮元素并不能歸還土壤,所以需要不斷施加氮肥。(2)實驗中三個不同時期追施氮肥的量屬于無關變量,為了排除施肥量不同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三個不同時期追施氮肥的量應該相等;為了確定不同時期追施氮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需要與不追施氮肥的組別進行對照。(3)與起身期和挑旗期相比,拔節期追施氮肥,穗粒數和粒重最大,小麥產量最高。(4)按照“探究春季不同時期追施氮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這個實驗思路來進一步探究春季不同時期適量灌溉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具體思路是在小麥發育的起身期、拔節期及挑旗期,分別給予等量且適量的灌溉,統計穗數、穗粒數、粒重及產量,進行比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镇康县| 巫溪县| 巧家县| 沂水县| 阳高县| 麦盖提县| 理塘县| 韩城市| 镇安县| 尉氏县| 南投市| 叶城县| 临汾市| 阿克| 石首市| 襄樊市| 泸溪县| 南汇区| 肃北| 清新县| 博爱县| 郁南县| 师宗县| 青神县| 山东| 潼关县| 北海市| 临漳县| 钦州市| 海宁市| 宜君县| 丹阳市| 桂林市| 嫩江县| 凤庆县| 志丹县| 城口县| 上林县| 平阴县|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