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工智能及應用人工智能的產生與發展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是指以機器(計算機)為載體,模仿、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其與人類或其他動物所呈現的生物智能有著重要區別。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多學科廣泛交叉的前沿科學,不僅涉及計算機科學,還涉及控制科學、認知科學、心理科學、腦及神經科學、生命科學、語言學、邏輯學、行為科學、教育科學、數理科學等眾多學科領域如下圖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20世紀30年代,三種計算機制相繼被提出,它們分別是原始遞歸函數、lambda演算和圖靈機。由于圖靈機可以通過最簡單、最基本和最確定的方法,一步一步機械地完成計算任務圖靈機成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模型,而其發明人阿蘭. 圖靈也被譽為“現代計算機理論之父”。圖靈測試:是測試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一種方法。1955年“人工智能達特茅斯夏季研討會”項目申請書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術語。1956年,達特茅斯夏季研討會的召開,標志著人工智能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式誕生。人工智能自1955年登上歷史舞臺后,在視覺計算、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問答助理、商品推薦和無人系統等領域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的三種主要方法,即符號主義、聯結主義和行為主義。符號主義(Symbolicism),又稱邏輯主義、心理學派或計算機學派,認為學習或者其他的智能特征原則上均可以被符號精確地描述,從而被機器仿真。處理機制:數據庫+推理引擎代表應用:沃森、NELL、DENDRAL(第一個專家系統)、MYCIN(專家系統的設計規范)、“知識工程”為規則驅動或者知識驅動的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聯結主義(Connectionism),又稱仿生學派或生理學派,通過模仿人類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復雜交互來進行認知推理。處理機制:深度學習代表應用: 微軟的“深層殘差卷積云網絡”、谷歌AlophaGo行為主義(Actionism),又稱進化主義或控制論學派,這一方法從“交互—反饋”角度來刻畫智能行為,認為智能體可以在與環境的交互中不斷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智能水平。處理機制:強化學習代表應用:AlphaGo Zero、德州撲克人工智能Libratus人工智能自1955年登上歷史舞臺后,在視覺計算、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問答助理、商品推薦和無人系統等領域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人工智能定義:依賴于領域知識和數據的人工智能被稱為領域人工智能。應用: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學習方法)在車牌識別上取得了較大成功。此外,人工智能在車輛顏色與車輛廠商標志識別、無牌車檢測、非機動車檢測與分類、車頭車尾判斷、車輛檢索、人臉識別等方面的應用也比較成熟。跨領域人工智能定義:跨領域人工智能指智能系統從一個領域快速跨越到另外一個領域。跨領域人工智能不僅依賴于已有數據和已有規則,而且專注于知識和技能的獲取,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開展深度推理。應用:AlphaGo將其用于控制數據中心風扇、制冷系統等,幫助谷歌公司在電力使用效率上提升了15%、“沃森”在醫療領域為醫生提供醫療支持。跨領域人工智能研究難度較大,雖然人類擅長舉一反三式的跨域學習,但是對人工智能算法而言,尚缺乏一條清晰推進跨領域人工智能的思路。專家們認為,在跨領域人工智能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從特殊技能到泛化技能、從單一知識到多源知識、從易到難,永不停息地學習。混合增強人工智能定義:混合增強智能是多種智能體的混合形式,它將人的作用或人的認知模型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形成“混合增強智能”的形態。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疊加協調的回路中,人類智能是智能回路的總開關。應用:在醫療領域有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其由外科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在電商平臺上,有人類客服和人工智能客服一起來回答用戶問題;通過用戶手機搜索記錄和位置移動感知城市中人群流動。另外,在產業風險管理、刑事司法中應用人工智能系統時,也需要引入人類智能,在機器智能中以交互形式利用人的知識和智慧,最優地平衡人的智力和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人機協同的混合增強智能在軍民領域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人機協同的太空機器人、協同作戰機器人,已成為人類智能的自然延伸和增強,并以人機群組協同的方式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人工智能改善人類生活智能家居:智能冰箱、智能溫控設備、智能掃地機器人、智能安防。智慧城市:城市大腦智能出行:無人公交、無人汽車(“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系統”)智能購物:無人超市、無人酒店、無人餐廳。人工智能促進經濟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生產力、創造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是經濟競爭和升級的迫切需求。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結合,是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發展方向。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有著強大的驅動作用。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擔憂人工智能技術將人類從繁復工作中解脫出來的同時,也會取代一些工作崗位應對策略: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就業問題,社會層面上,需要在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就業影響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定向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使未來勞動力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匹配;個體層面上,人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學會與智能機器和諧共處,以適應這種變化。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可能威脅人類安全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Asimov)提出的“機器人三守則”:機器人必須不危害人類,也不允許它眼看人類受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除非這種服從有害人類;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除非為了保護人類或者人類命令它做出犧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