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4《加密與解密》任務單學習目標:理解數據加密和解密的概念及原理。了解數據加密的歷史。學會用Python實現簡單的加密算法。會分析生活中由密碼引起的安全問題,理解對數據進行保護的意義。項目:“守護”密碼之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密碼被盜的情況,尤其是我們常用的QQ、微信等通訊工具。那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密碼是如何被盜的,我們應該如何“守護”我們的密碼?活動1 探秘賬號被盜之謎密碼被盜會導致我們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嚴重的可能導致重大財產損失。小組討論:你是否有使用賬號、密碼比較安全的經驗?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密碼盜竊的方式有哪些,應如何防盜?盜竊方式 防盜措施肩窺方式字典破解暴力破解知識點1:密碼密碼是指用來核對用戶ID以驗證用戶就是本人的一組字符。想一想:密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不管是我們的銀行卡,還是微信、支付寶等平臺賬號的登錄,都需要密碼。我們在設置密碼的時候,怎樣才能保證賬號的相對安全呢?活動2 :上機練習—密碼安全測試打開程序“數據安全性測試.py”,運行并測試搜索一個5位、7位和9位的數字密碼,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下表。密碼長度 密碼值 破解時間(毫秒)5位 12345934217位9位思考:如果我們在密碼中加入字母,破解時間會變化嗎?加入特殊字符呢?請同學們嘗試一下,并思考我們如何創建密碼才會更安全。知識點2:創建安全密碼的一般技巧1.使用長度不少于8個字符的密碼。密碼長度越長越不容易被破解。2.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字母、數字和特殊字符(如$、#等)相結合的密碼。3.不要使用電話號碼、身份證號或生日等信息作為密碼。4.不要使用整個用戶ID或用戶ID的一部分作為密碼。5.不要使用字典中能找到的詞語作為密碼,即使是字母次序顛倒過來的常用詞語也不可以。活動3: 給數據穿上“隱身服”自古以來,在管理國家、戰爭或經濟往來中,都需要高效安全的通信方式。我們比較熟知的是近代發明的摩斯密碼。但是,在古代我們是如何給數據穿上隱身符的呢?知識點3:加密加密就是將原始信息(數據)隱匿起來,使之在缺少特殊信息(數據)時不可讀。原始信息(數據)稱為明文。加密后的信息(數據)稱為密文。將密文還原成明文的過程稱為解密(或解碼)。拓 展:古代中外經典加密算法上網查閱,小組整理匯報。知識點4:加法密碼加法密碼又稱為移位密碼。在加法密碼算法中,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后(或向前)按照一個固定數目進行偏移后被替換成密文。例如,偏移量是3的時候,所有字母A將被替換成D,B變成E,依此類推。凱撒密碼作為一種最古老的對稱加密機制,在古羅馬的時候已經很流行,是加法密碼的典型代表。上機操作:凱撒密碼的實現打開“凱撒密碼.py”,運行程序,體驗加法密碼的過程和思想。課堂小結1.創建安全密碼的一般技巧2.加密3.加法密碼優秀的你:這節課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給自己的表現打個分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