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2022中國航天大事件航天發射活動再創歷史新高,我國多個重大航天工程進展順利2021年,中國航天發射活動繼續刷新紀錄。全年共執行55次發射任務,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發射115個航天器,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再創新高,達到191.19噸,同比增長85.5%。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48次發射任務,全部取得成功,發射次數居世界宇航企業第一。——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基本完成。年度內5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其中,天和核心艙于去年4月底成功發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開展。空間站首批航天員乘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個月在軌進駐并安全返回。目前,第二批航天員乘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進駐,開展為期6個月的長期駐留。——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繞、著、巡”。中國的這一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實現三星組網。天通一號03星成功發射,與在軌的天通一號01星、02星組網,構建起中國首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實現了對亞太區域的覆蓋。——天鏈一號05星成功發射。該星與在軌的天鏈衛星全球組網運行,標志著第一代數據中繼系列衛星圓滿收官。天鏈衛星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有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的國家,為載人航天系統、中低軌航天器、運載火箭等提供了天基測控和數據中繼服務。——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成功發射。風云三號E星的發射運行,填補了全球晨昏時段大氣探測信息的空白,實現了全球觀測資料的100%覆蓋,有效提高和改進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及時效。成功發射的風云四號B星,可見光分辨率達到250米,居全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分辨率首位,是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顆業務星。——海洋二號D星成功發射。該星與海洋二號B星、C星在軌組網運行,標志著中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建成,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體系。——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羲和號的應用,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了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空白,提高了人類在太陽物理領域研究能力。此外,羲和號首次在軌應用磁浮技術,開展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平臺首次在軌飛行試驗。——廣目地球科學衛星成功發射。該星成為全國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能在人為活動強烈區域開展能源消耗、人居格局、近海海岸環境的精細探測,為表征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可持續發展指標上提供數據支持。此外,2021年中國商業衛星研制機構數量繼續增長,商業航天基本形成主要產業鏈布局。航天東方紅、深圳東方紅、中科院微小衛星、長光衛星、天儀研究院、埃依斯航天、時空道宇等公司共研制發射了36顆商業衛星,其應用領域不斷延伸,已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空間科學等各個方面。——2022年2月27日7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L-SAR 01組B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對地質環境、山體滑坡、地震災害等進行有效監測。——2022年2月27日11時06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以“1箭22星”方式,成功將泰景三號01衛星、泰景四號01衛星、海南一號01/02星、文昌一號01/02星、吉林一號高分03D10-18星(9顆)、吉林一號MF02A01星、巢湖一號衛星、創星雷神號衛星、天啟星座19星、星時代-17衛星、啟明星一號衛星、西電一號衛星共2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提供商業遙感信息、海洋環境監測、森林防火減災等服務。——2022年3月5日14時01分,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點火升空,成功將銀河航天02批6顆衛星和1顆暄銘星愿微納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銀河航天02批6顆衛星主要用于在軌驗證多星聯合工作、星座組網布置、通信-遙感一體化技術。搭載的暄銘星愿衛星是一顆6U遙感立方星。——2022年3月17日15時09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后將遙感三十四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遙感三十四號02星與已在軌的遙感三十四號01星及后續星形成組網運行狀態,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滿足對地觀測快速重訪需求,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我國首型固體捆綁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3月27日15時59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完成空間站組合體階段全部既定任務,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3月31日18時40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受控再入大氣層。飛船絕大部分器件被燒蝕銷毀,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發射的首艘貨運飛船,于2021年5月29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入軌,為空間站送去6.8噸物資補給。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先后與天和核心艙進行了4次交會對接,按計劃完成了飛船繞飛、機械臂轉位艙段驗證、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等多項拓展應用試驗。與空間站分離后,充分利用飛船推進劑余量,成功實施了貨運飛船與空間站2小時快速交會試驗,為空間站在軌建造和運營管理積累了經驗。——3月29日17時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搭載發射的浦江二號和天鯤二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是我國首型固體捆綁運載火箭,用于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充分結合了固體動力推力大、響應快,液體動力推力穩、比沖高的優勢,首次采用液體芯級捆綁四枚固體助推器,實現了我國固體捆綁等一系列技術新突破,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月調用次數逾千億次據《人民日報》4月7日報道,截至2022年3月,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的每月調用次數已突破1000億次。其中,北斗加速輔助定位服務請求超過600億次,實時厘米級和實時亞米級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請求超過480億次。目前,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服務超11億人口,總服務次數超過2萬億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巡天”歸來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11時5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2021年10月16日,3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駐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長二丁“一箭八星”成功發射2022年5月5日10時38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吉林一號寬幅01C衛星及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D(27~33)等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的8顆“吉林一號”衛星入軌后,“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54顆,可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17~20次重訪,為農業、林業、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以及科學試驗等領域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天舟四號“發貨”2022年5月10日01時56分,搭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狀態設置,于8時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裝載了神舟十四號3名航天員6個月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和樣品材料、備品備件及部分載荷等物資,交會對接完成后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