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血液班級 科目 生物 上課時間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了解無償獻血的有關知識。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過程:復習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問題引導介紹血型與輸血原則。并引導學生探究動手實驗,學生交流相互學習。方法:以直觀教學法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為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無償獻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及高尚情操。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模擬血型鑒定;無償獻血的知識。教學難點:模擬血型鑒定。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新課 1、血液有那些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什么叫動脈血和靜脈血? (學生結合上節課知識進行回答,教師小結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同學們回答的都很不錯,由此看來,血液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血液的多少關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能否正常的進行。那么,一個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呢?對于失血過多的人我們應該怎么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現在請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本“血量、輸血和血型”。閱讀后小組內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血量?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多少會對人有什么影響? 2、什么是輸血?輸血有何意義?輸血的原則是什么? 3、什么是血型?基本的血型是那種?(二)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學生閱讀完成后,教師引導分析) 大家閱讀完課本后,對于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有何感受?(學生以小組進行交流,教師小結)小結: 1.血量是指人體內的血液總量,血量的穩定有利于人體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一般血量在4200~4800毫升左右,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血量的10%(約400mL)靠自身調節,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1200毫升~1500毫升),就會危及生命。2.輸血:輸血是搶救失血過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輸血是將獻血者的血液輸入失血者的體內。輸血一般以輸同型血為原則。輸血意義: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輸血時若血型不符,受血者體內紅細胞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而引起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3.血型:人類有多種血型系統,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O型鑒定血型的方法請大家看課本“血型鑒定”。(三)鞏固提高 在生活中常會發生血液缺乏的現象,假如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現在我們結合課本32頁“模擬血型鑒定”看一看沒有同類型血的情況應該怎樣辦?指導學生分析課本圖表(提示:“+”表示有凝集反應,受血者不能接受獻血者的血液;“—”表示無凝集反應,受血者可以接受獻血者的血液。(教師板圖)小結 一般情況下,輸血時應該以輸同類型血為原則,緊急的情況下,O型血可以輸各類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獻血200~300ml,只有總血量的5%,不會影響健康。而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法分子以賣血為生,大大降低了血液的質量,同時使一些傳染病加快傳播速度,因此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自1998年10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四)教學板書第二節 血型 一、血量:成年人血量、輸血血量二、血型:ABO血型系統三、輸血:輸同型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