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學習目標】1.了解元朝的疆域,認識民族交融的表現及意義。2.識記元朝的中央政權機構,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3.認識元朝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的貢獻。【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基礎梳理】1.元朝的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______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_______王朝。2.元朝的疆域(1)疆域四至: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2)特點①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_______。②今天的新疆、________、云南,東北廣大地區,________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3.民族交融(1)表現①元朝時候,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②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③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________。(2)意義: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合作探究】材料一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元史》材料二 元末有人寫詩:“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1)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你能結合教材知識,說出元朝的疆域四至及其疆域的特點嗎?(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出現什么現象?具體說說這一現象表現在哪些方面。知識點二 行省制度【基礎梳理】1.中央集權制度(1)確立:元朝建立后,________參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2)內容:在中央,由____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_____,分管各項政務;設___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_____事務。2.行省制度(1)目的:對空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治。(2)性質:地方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3)制度實施①中央直轄:________(山東、山西、河北)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②地方管理:行省制度a.除腹里、________、畏兀兒地區之外,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________。b.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_______。【合作探究】上圖是元朝一位名叫王二的農民的檔案。(1)檔案中,王二家庭住址一欄出現了“省、路、府、州、縣”等關鍵詞,你能說出這體現的是什么制度嗎?這一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2) 假如王二的家鄉在現在的山東,那么在元朝時,王二的家鄉隸屬于哪里呢?(3) 在王二生活的時代,中央各機構中,由什么機構掌管全國行政事務?有人說,當時全國的軍隊調度是由太尉負責的,你認同這種觀點嗎?說出你的理由。知識點三 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基礎梳理】1.目的: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2.特點:因地制宜。3.表現(1)對臺灣的管轄①機構:在澎湖島設置了____________,負責管轄澎湖和________。②地位:澎湖巡檢司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2)對西域的管轄:元朝設置________等機構管理西域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3)對西藏的管轄①蒙古對西藏的管轄:1247年,蒙古王子闊端與_____地方政教首領薩迦班智達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晤,共同議定吐蕃各地歸附蒙古;蒙古統治者在西藏統計戶口,設置________。②元朝對西藏的管轄a.舉措:元朝對西藏地區行使________,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______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元朝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b.意義: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合作探究】元朝疆域圖(1330年)(1)上圖中的“琉球”指的是現在的什么地方?元朝時,“琉球”由什么機構管轄?元朝設立這一管轄機構有什么意義?(2)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權,由上圖中哪一機構直接統轄?(3)結合教材知識,說說元朝對上述地區的有效管理有哪些重要意義。【知能提升練習】一、選擇題1.史書記載某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其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這個朝代是(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元朝2.下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某個封建王朝的行政機構設置情況,這個王朝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3.元朝時直屬于中書省的“腹里”地區包括( )①山東 ②山西 ③河北 ④嶺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假如你正在觀看一部描述元朝歷史的電視劇,劇中你可能發現的錯誤是( )A.忽必烈在聽御史臺匯報工作B.元軍進攻南宋,文天祥組織軍隊抵抗C.忽必烈視察浙江行省D.正在前線作戰的軍隊,接到了樞密院的調令5.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宣政院 B.市舶司C.澎湖巡檢司 D.西域都護府6.下圖元宣政院印反映了中央對下列哪個地區的直接管轄( )A.新疆 B.西藏C.琉球 D.澎湖7.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一些地方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下列屬于元朝設置的管理地方事務的機構是( )A.宣政院和市舶司B.樞密院和御史臺C.澎湖巡檢司和宣政院D.市舶司和御史臺二、非選擇題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簡表(部分)時期 東漢 唐 宋 元高層政區 州 道 路 ( )統縣政區 郡 府、州 府、州 路府、州縣級政區 縣 縣 縣 縣材料二 上圖是在遼寧發現的我國元代時期管轄臺灣地區的“巡檢司”所用官印。請回答:(1)請完成材料一表格中括號部分的填空。與前朝相比,元朝實行了什么新的行政管理制度?(2)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材料一中元朝“高層政區”設置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元朝對東南地區進行管轄的史實。這有何歷史意義?參考答案第11課 元朝的統治【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基礎梳理】1.少數民族 統一2.(2)①最大的 ②西藏 臺灣3.(1)③回族【合作探究】(1) 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圖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2) 民族融合。表現:漢族人民開發邊疆;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契丹、女真等族與漢族的交融;回族形成等。[知識點二]【基礎梳理】1.(1)忽必烈 (2)中書省 六部 樞密院 監察2.(3)①腹里 ②a.吐蕃 行省 b.路、府、州、縣【合作探究】(1)行省制度。這一制度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后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奠定了今天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2)中書省。(3)中書省。不認同。元朝時在中央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不是太尉。[知識點三]【基礎梳理】3.(1)①澎湖巡檢司 琉球 ②臺灣 (2)北庭都元帥府(3)①吐蕃驛站②a.行政管理權宣政院【合作探究】(1)臺灣。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2)宣政院。(3)元朝對臺灣地區和西藏地區的有效管理,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與團結,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知能提升練習】1.D 解析:本題考查對元朝疆域的識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疆域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故選D項。2.D 解析:通過“行中書省”可知這是元朝的制度。元朝疆域廣大,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時,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故選D項。3.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故選A項。元朝在嶺北設立了行省,④不符合題意。4.C 解析:元朝建立后,實行行省制度,在除腹里、吐蕃、畏兀兒地區之外的其他地區,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元朝設置的行省中有“江浙行省”,無“浙江行省”,故選C項。5.C 解析:為加強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故選C項。宣政院是掌管西藏事務的機構,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西域都護府是總管新疆地區事務的機構,A、B、D三項均可排除。6.B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故選B項。7.C 解析:市舶司是宋朝設立的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樞密院和御史臺是元朝在中央設立的分別負責全國的軍事和監察事務的機構;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的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的機構;宣政院是元朝負責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故選C項。8.(1)省或行省。行省制度。(2)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3)元朝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探究歸納】1279年元朝完成統一,為此后我國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元朝的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元朝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探究歸納】為對空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這是對秦朝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探究歸納】元朝統一全國后,大大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客觀上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的交流,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