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復習課【真題體驗】1. (2016·重慶)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公元6世紀80年代,中國重歸統一時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C.武則天 D.唐玄宗2.(2016·云南曲靖改編)唐朝詩人皮日休有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開鑿“此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煬帝C.唐太宗 D.漢武帝3.(2017·湖北黃石)2017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國家人才的選拔。歷史學者威爾·杜蘭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評價我國古代某制度曾寫道:“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偽君子卑鄙的爭奪……沒有混亂或腐化的選舉,沒有僅憑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現象。”他稱贊的是中國古代的( )A.中央集權制 B.九品中正制C.郡縣制 D.科舉制4. (2016·浙江舟山)太宗曰:“人言魏征舉止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唐太宗“覺其嫵媚”,是因為魏征( )A.多謀善斷,助皇帝處理朝政B.設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C.直言敢諫,有利于維護統治D.創立科舉制,進行制度創新5.(2016·海南)“開元初,四方豐稔(豐收),城鎮商鋪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統治前期( )A.經濟發展 B.吏治清明C.人才濟濟 D.生活奢侈6.(2016·山東德州)小明對下圖所示的工程和農具進行了研究。以下認識和思考正確的是( ) 都江堰示意圖 筒車A.都江堰在秦朝時修建,筒車是唐朝時發明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車是耕種工具C.它們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D.它們都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7.(2016·湖南婁底)文物具有多元的證史價值。下列圖片既能證明唐朝陶瓷工藝水平,又能反映當時社會風氣的是( ) A.人面魚紋盆 B.兵馬俑 C.駱駝載樂俑 D.漁樵耕讀碗8.(2015·山東東營)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可見,他特別重視( )A.對外交往 B.民族關系C.任用賢才 D.虛心納諫9.(2015·山東日照)“世上創(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是郭沫若對哪位古代著名詩人的評價( )A.李白 B.杜甫C.白居易 D.李清照10.(2016·湖南湘西)2016年5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隆重儀式歡迎印度總統慕克吉訪華,慕克吉的訪華促進了中印經濟、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國就有一位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的使者,他是( )A.班超 B.玄奘 C.鑒真 D.鄭和11.(2015·山東煙臺)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兼收與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與輝煌。下面能佐證當時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是( )①和親結盟 ②鑒真東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來訪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2017·河南)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 )日本招提寺內鑒真雕像A.寺院建筑的中國化B.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C.文化傳播者的堅韌D.雕塑藝術的古樸與精湛單元復習課參考答案【真題體驗】1.A 解析: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符合“公元6世紀80年代”的要求,故選A項。2.B 解析: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故選B項。3.D 解析: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與材料反映的信息相符,故選D項。4.C 解析:唐太宗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雖然他人覺得其舉止疏慢,但其仍獲得唐太宗的重用,故選C項。5.A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重視地方吏治,發展經濟,使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題目信息“豐稔”“商鋪林立”都是經濟發展的表現,故選A項。6.D 解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流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成都平原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因此,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唐朝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筒車是灌溉工具。都江堰和筒車都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故選D項。7.C 解析:唐朝經濟繁榮,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陶瓷器生產水平很高,著名的陶瓷器有青瓷、白瓷和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即是唐三彩中的珍品,反映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同時體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故選C項。8.B 解析:題干材料意為:“自古以來的統治者都重視中原的漢族,而輕視那些少數民族, 我卻對他們一視同仁。”這說明唐太宗奉行開明的民族政策。9.B 解析:從題干內容可以判斷該人物為“詩中圣哲”,且其多寫“世上創(瘡)痍”“民間疾苦”,這與杜甫相一致。10.B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唐朝”“中印文化交流”“使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對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故選B項。11.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③④都屬于唐朝時期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史實,①反映的則是唐朝的民族關系,故選C項。12.B 解析:第一幅圖片反映了東漢時期佛教已傳入中國,第二幅圖片反映的是北魏時期開鑿的龍門石窟,體現出佛教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第三幅圖片反映的是唐朝時期,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故B項符合三幅圖片的共同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