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學 案學習目標1.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提高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2.了解世界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培養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1.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和方法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2.《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3.文化遺產往往代表著一個文明所留下的輝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難點:1.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探學新知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因(1)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2)這些由各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化財富,一直受到嚴重威脅。2、世界各國歷史上保護及研究文物的傳統(1)古代世界:在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中,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2)古代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著錄的金石學還發展成為專門之學。3、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1)世界①大約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通過立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③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有著深遠的意義。(2)中國①中央政府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始于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保存古物推廣辦法》。②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⑤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以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二、《世界遺產公約》1、制定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是人類共同財富。2、制定時間: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3、宗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4、內容(1)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2)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3)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5、發展完善(1)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2)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6、中國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1)內容①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②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③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④2011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意義①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②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三、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世界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遺跡: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2)近代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2、中國的文化遺產(1)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2)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批準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14年共有1372項。深化探究探究一:保護世界遺產的原因1、必要性:世界以及具有不可再生能性和圖書的普遍價值,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2、緊迫性:①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世界遺產不斷遭到破壞。②難以抵御的自然災害和頻繁發生的戰爭。③工業化、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二戰后表現更為突出。3、可能性:歷史的教訓使人類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互相依存,文化與自然是不可分割、密切相連的。4、重要性:①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跡。它們各自代表獨特的文明,反映了世界不同區域歷史發展的文化特征;它們的教會融合,表現出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各種文明的相互交流及影響。②人類的文化遺跡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見證,是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謀求和平與發展的歷史借鑒,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創造更高級文明的基礎、源泉和動力。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行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舉措,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探究二:世界遺產保護的兩個原則1、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指遺產產生是以及后來形成的各種特征,包括形式與設計、材料與設施、利用與影響、傳統與技術、環境與位置、精神與感受。2、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一是指范圍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保持遺產組織與結構及其周圍環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的保持遺產地理位置上互相連接的相關部分,完整地體現其文化價值。隨堂訓練1.為確保世界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世界遺產委員會確立的作為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基本條件和保護原則是( )A.獨特性和完整性 B.真實性和特殊性C.真實性和完整性 D.突出性和完整性2.有學者評述:“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種,古為今用,的三段論:不遺余力地包裝文化遺產;兢兢業業地將文化遺產申報為‘世界級’;迅雷不及掩耳地將文化遺產貨幣化。”該學者認為這種“古為今用”的做法( )①保護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樣性②將文化遺產與經濟效益捆綁在一起③與設立世界文化遺產的初衷背道而馳④提升了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率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3.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青銅大立人、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2021年的新發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遺址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星堆遺址屬于( )A.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B.自然遺產,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C.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是早期的城邦文明D.早期文化遺址,彰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4.長期以來,人們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不僅不斷地污染和破壞自然環境,也不斷地破壞和毀滅歷史遺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世界遺產保護中的重要原則是( )A.要保護自然環境B.文化與自然協調一致C.要保護世界文化遺產D.要保護世界遺產,聯合國責任重大5.有學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我們現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活態的,這就意味著它必然要發生變化。這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 )A.可不具備真實性和完整性 B.沒有加以保護的必要性C.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D.變化無常,具有不可知性6.《世界遺產公約》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下各國簽訂的重要文件。下列屬于《公約》內容的有( )①締約國負有保護本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責任②各締約國必要時可利用國際援助和合作③對世界遺產的申報和認定做出嚴格的規定④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定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世界遺產名錄》通過良渚考古發掘,學者們普遍認為當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了權貴階層。以下能作為直接證據的考古發現是( )A.城中發現20多萬公斤的炭化稻堆積 B.少數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隨葬C.古城遺址布局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 D.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8.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其突出的普遍價值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未來的人類。因此,我們對于世界遺產應當( )A.全力開發推向市場 B.嚴格保護封閉保存 C.充分利用適度保護 D.充分保護適度利用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一份文化遺產必須是真實的,還必須是完整的,只有這樣才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故C項正確;A、B、D三項都不是其原則,排除。2.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只追求經濟利益的做法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破壞,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3.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因此D項正確,A、B、C三項排除。故選D。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人們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不僅不斷地污染和破壞自然環境,也不斷地破壞和毀滅歷史遺留的文化成果”,強調的是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故B符合題意。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從材料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等信息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故C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保持真實性和整體性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兩個基本要素,排除A。“沒有加以保護的必要性”說法不符合世界文物保護的原則,B錯誤。“變化無常,具有不可知性”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錯誤。6.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世界遺產公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遺產公約》的全名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它對世界遺產的申報和認定做出嚴格的規定,規定了締約國負有保護本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責任、各締約國必要時可利用國際援助和合作等內容,①②③正確,故A項符合題意,排除B,C,D三項。7.答案:B解析:選B。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私有制,產生了貧富分化,從而出現了階級分化,而在當時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隨葬品就是權貴階層的生活表現,故答案為B項。A項只能表明當時開始種植水稻,不能說明階級分化,A項錯誤;C項表明當時城市建造的水平,不能說明階級分化,排除;D項表明古遺址距今的時間,不能說明階級分化,排除。8.答案:D解析:《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對于世界遺產要適度開發,不要進行報復性修復,故D項正確。全力開發,推向市場顯然不符合適度開發原則,故A項錯誤;世界遺產也不能封閉保存,這樣就失去了文化的價值,故B項錯誤;充分利用說法錯誤,應該是適度利用,故C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