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湘科版五年級(下)科學三、四單元知識點三單元:光光源自身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像太陽、星星、發光的螢火蟲等叫天然光源,燃燒的紙張、點燃的蠟燭、發光的手電筒等叫人造光源。電光源的發展:碳極弧光燈-碳絲白熾燈-鎢絲白熾燈-熒光燈-發光二極管(LED)。光的傳播光的傳播路線:沿直線傳播;證明: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光的反射概念: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實例: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穿衣鏡、醫用額鏡、月亮…光的色散與混合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可以被分解成7種顏色的單色光(色散):白光→←紅、橙、黃、綠、藍、靛、紫(單色光)三原色光:紅、綠、藍。光線與視覺視覺的形成: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晶體狀→大腦加工→視覺。人的視覺與光的強弱有關。光線越強,眼睛受刺激,看不清;光線太弱,看不見;光線適中,眼睛舒適,看得清楚。我們看到的非光源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的。黑色物體可以吸收所有顏色的色光;白色物體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其他顏色的物體只能反射與其顏色相同的色光。地球的運動自轉繞轉中心:地軸(傾斜)周期:24小時方向:自西向東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的現象;證據:傅科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晝夜等長,夏至(6月22日左右)白晝時間最長,冬至(12月22日左右)白晝時間最短。公轉繞轉中心:太陽周期:1年方向:自西向東軌跡:橢圓地球公轉產生四季。根據一年中的冷暖變化與晝夜長短的對應關系,四季劃分為: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日影隨季節有規律的變化。夏至日影最長,冬至日影最短,春分、秋分在中間變化。(圭表、登封觀星臺都是古人對四季的深刻研究)人類的認識歷史地心說: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說:哥白尼,認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轉。成為近代天文學的奠基。補充:地球自轉與公轉時,地軸始終指向北極星;北極星在地軸的延長線上。地球公轉產生了四季,但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軸傾斜。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由晝轉夜為黃昏,由夜轉晝為黎明,晨昏線的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夏季,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照射面積大,獲得太陽能量多,溫度高;南半球太陽斜射,照射面積小,溫度低,則為冬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