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學習目標】1.了解契丹興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實。2.知道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與和,掌握澶淵之盟的背景、內容和影響。3.正確認識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 契丹族與黨項族【基礎梳理】1.契丹的興起和強大(1)興起①隋唐時期,游牧在北方的________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②唐末,北方漢人紛紛避亂,北出長城,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③到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有了________、冶鐵和紡織等生產事業,開始建筑房屋、城邑。(2)建立:10世紀初,____________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____________。(3)發展: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________,國力不斷增強。2.西夏的建立(1)興起: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________族,原屬羌族的一支。唐朝時,黨項族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與中原文化的接觸漸多,社會生產有所發展。(2)建立: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________稱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_,建立西夏。(3)發展:元昊仿效________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合作探究】1.契丹的興起和強大遼墓壁畫《契丹人引馬圖》(1)與上圖相關的少數民族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哪一人物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在何時建立了政權?都城設在哪里?(2)結合教材知識,指出上述政權建立后的發展情況。2.西夏的建立(元昊)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史》(1)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政權的建立?建立該政權的是哪一少數民族?都城設在哪里?(2)結合材料和教材知識,指出元昊的治國措施。知識點二 遼與北宋的和戰【基礎梳理】1.背景:遼太宗時,占領____________,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2.遼宋之間的形勢(1)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2)宋太宗即位后,多次攻遼失敗,轉而采取________。(3)澶淵之盟①背景:________時,遼軍大舉攻宋,打到________城下,威脅都城開封;________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②內容:遼軍撤回,宋朝給遼________。③影響: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________局面。【合作探究】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誠)信,虔奉歡盟……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發生在哪兩個政權之間?結果如何?(2)對這一歷史事件,你是如何看待的?知識點三 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基礎梳理】1.戰:元昊稱帝后,多次親率軍隊進攻北宋,宋朝節節敗退,損失慘重。西夏雖在軍事上屢屢獲勝,但由于立國時間短,人力和物力有限,連年的戰爭使其遭受很大損失,人民處于困苦之中。2.和:后來,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______________,元昊向宋________,宋給西夏________。3.結果: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合作探究】元昊稱帝以后不斷向宋進攻,雖然經常取得勝利,但士卒死傷很重,財政困難,人心厭戰。到1044年,宋、夏達成和議。(1)根據材料,說說元昊為什么要與宋議和。(2)結合教材知識,指出宋、夏達成和議的內容及其影響。【知能提升練習】一、選擇題1.“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描述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松贊干布 B.元昊C.耶律阿保機 D.趙匡胤2.下列關于元昊治國措施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創制西夏文字B.發展農牧經濟,鼓勵墾荒C.仿唐宋制度設置行政機構D.開發東北地區,使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3.自古以來,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有“戰”也有“和”。其中,導致遼與中原王朝沖突加劇的事件是( )A.契丹人南下,對中原進行掠奪B.契丹占領燕云十六州C.遼軍攻打澶州城D.北宋建立后幾次北伐4.遼軍大舉進攻北宋時,堅決請求皇帝親自率軍征討遼軍的宰相是( )A.寇準 B.魏征C.房玄齡 D.李斯5.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 C D6.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這說明( )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削弱B.宋遼之間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C.北方經濟出現了繁榮局面D.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7.宋夏和約訂立后,產生的積極影響不包括( )A.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經濟負擔B.促進了宋與西夏的和平交往C.促使宋夏邊界貿易興旺D.使北宋獲得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二、非選擇題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筑城隍。(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一事件?該事件的主要影響是什么?材料二 1044年,雙方達成協議:元昊去掉帝號,向宋稱臣;宋封其為夏國王,并每年賜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在雙方的交界處置榷場進行貿易。(2)材料二中的“每年賜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是宋夏和約中的哪一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這一和約的積極影響。材料三 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要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黃仁宇《中國大歷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宋朝與遼、夏議和的看法。參考答案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基礎梳理】1.(1)①契丹族 ③農耕 (2)耶律阿保機 上京臨潢府(3)文字2.(1)黨項 (2)元昊 興慶府 (3)唐宋【合作探究】1.(1)耶律阿保機。10世紀初。上京臨潢府。(2)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2.(1)西夏。黨項族。興慶府。(2)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西夏文字。[知識點二]【基礎梳理】1.燕云十六州2.(2)防御政策 (3)①宋真宗 澶州 寇準 ②歲幣 ③和平【合作探究】(1)澶淵之盟。北宋與遼。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2)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和約,給北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澶淵之盟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知識點三]【基礎梳理】2.宋夏和約 稱臣 歲幣【合作探究】(1)由于立國時間短,人力和物力有限,連年的戰爭使西夏遭受很大損失,人民處于困苦之中。(2)內容: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積極影響:給人民帶來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促進了民族交融。消極影響:輸出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知能提升練習】1.C 解析:10世紀初,契丹族杰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耶律阿保機就是遼太祖。2.D 解析:本題考查對元昊治國措施的掌握。A、B、C三項都是元昊建立政權后,為鞏固政權和發展生產采取的措施;D項“東北地區”有誤,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權為開發我國西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3.B 解析:遼太宗時,占領燕云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4.A 解析:宋真宗時,遼軍大舉進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5.C 解析:北宋政權統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廣大地區;西夏之所以稱為西夏,是因為它位于西北地區;遼政權位于北宋的北邊。C項符合題意。6.B 解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可以看出宋遼之間形成長時間和平相處的局面。7.A 解析:四個選項都是宋夏和約訂立后產生的影響,其中A項是給北宋帶來的消極影響,符合題意。8.(1)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2)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3)一方面用錢物來換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和約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探究歸納】契丹族于五代時期建立政權,與北宋幾乎同時結束,契丹人民對開發我國東北地區和蒙古高原一帶做出了巨大貢獻。西夏建立于北宋時期,南宋時被蒙古所滅,西夏為開發我國西北地區做出了卓越貢獻。【探究歸納】遼宋之間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民族之爭,而不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探究歸納】宋夏之間戰和交織,以和為主。宋夏議和,體現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