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學習目標】1.知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和外傳,理解宋元時期我國出現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2.了解宋元時期我國陸路和海路交通發達的概況,分析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原因和影響。【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基礎梳理】1.雕版印刷術:我國在______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但刻版費工費時,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種書籍。2.活字印刷術(1)發明者:北宋時的匠人________。(2)發展:此后,人們發明木活字;元代________發明轉輪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現了________。(3)外傳: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________傳到波斯,后來傳入歐洲。(4)影響: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合作探究】《夢溪筆談·技藝》記載:“慶歷(1041—1048年)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1)上述材料記載的科技成就是誰的哪項發明?該成就與唐朝時期的雕版印刷術相比,有何優點?(2)這項發明的出現有什么意義?它在宋元時期又有哪些新發展?(3)聯系現實生活,說說今天的印刷業有了什么新發展。知識點二 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基礎梳理】1.從司南到羅盤(1)司南:________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制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2)羅盤:________時,人們把帶有磁性的鋼針安置在刻有度數的盤中,就制成了羅盤。2.指南針(1)運用:________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2)外傳: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________。(3)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3.火藥(1)發明:________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2)應用:火藥在______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金戰爭和蒙古人在滅金、滅宋的戰爭中,都大量使用了火器;元朝用金屬取代竹筒,發明了威力更大的________。(3)外傳: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________傳到了歐洲。(4)影響: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________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合作探究】圖一 圖二 圖三(1)圖一所示儀器是什么?該儀器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出現于何時?(2)圖二材料記載宋朝人航海是如何辨別方向的?(3)指南針是何時出現的?當時開始用于什么事業?有何優勢?指南針是由何人傳入歐洲的?這起到了怎樣的作用?(4)圖三中的火箭是宋元時期常用的一種火藥武器。我國的火藥發明于何時?何時開始應用于軍事領域?這一時期主要有哪些火藥武器?(5)火藥是怎樣傳入歐洲的?其對歐洲產生了什么影響?知識點三 發達的中外交通【基礎梳理】1.特點: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2.海陸交通(1)陸路交通:陸上________,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________比較發達;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________,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2)海路交通: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發展。中國的航海家除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宋代海路形成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________及東非海岸;元朝____________進入鼎盛時期。3.影響: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創造發明輸往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合作探究】宋代海上交通空前發展,海外貿易比唐代更加繁榮興盛。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海陸交通都大為發展,在世界交通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1)根據上述材料,總結宋元時期中外交通的顯著特點。(2)宋代海上對外交通路線可通往哪些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哪里?元代海陸交通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3)結合教材知識,說說宋元時期的交通狀況對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產生了什么影響。【知能提升練習】一、選擇題1.宋朝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這種現象得益于( )A.造紙術的改進B.雕版印刷術的推廣C.活字印刷術的發明D.王禎發明轉輪排字法2.我國古代下列發明中,直接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是 ( )①造紙術 ②印刷術 ③火藥 ④指南針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3.中國海船開始使用指南針是在( )A.唐朝時 B.北宋時C.南宋時 D.元朝時4.歷史影視作品是對歷史事實的藝術加工,其情節必須尊重歷史事實。下列情節與史實不符的是( )A.漢武帝時,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漢軍使用了突火槍B.科舉制創立時,應試考生在紙上答題C.南宋時,遠航的船上裝有指南針D.元朝時,人們閱讀活字印刷的書籍5.與前代相比,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表現在( )A.宋元驛站都比較發達B.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C.海上航線可到達美洲D.中國與歐洲貿易往來頻繁6.在我國古代發明向西方傳播的過程中,做出貢獻最大的是(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傳教士C.阿拉伯人 D.中國航海家二、非選擇題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轉輪排字 羅盤(模型) 火銃材料二 ……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分別代表了我國古代的哪三大發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三大發明的重大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這些科技成就均出現在我國的什么歷史時期。試分析這一時期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參考答案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基礎梳理】1.隋唐2.(1)畢昇 (2)王禎 銅活字印刷 (3)絲綢之路【合作探究】(1)畢昇;活字印刷術。省工省時,可重復使用。(2)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后,能工巧匠們又發明了木活字;元代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現了銅活字印刷。(3)今天,印刷業已告別“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光與電”的時代,出現激光照排、電腦排版等。[知識點二]【基礎梳理】1.(1)漢代 (2)宋代2.(1)北宋 (2)歐洲3.(1)唐朝 (2)宋代 火銃 (3)阿拉伯人 (4)作戰方式【合作探究】(1)司南。磁石指南的特性。漢代。(2)晴天靠觀測日月星辰;陰雨天依靠指南針。(3)北宋時。航海事業。體積小,磁性大,轉動靈活,是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阿拉伯人。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4)唐朝。宋代。竹管火槍、突火槍、火銃等。(5)火藥在14世紀初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知識點三]【基礎梳理】2.(1)絲綢之路 驛站 陸路交通網 (2)波斯灣 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探究】(1)與前代相比,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2)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元朝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達140多個。(3)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創造發明輸往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知能提升練習】1.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極為神速”主要得益于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所以選C項。2.C 解析: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火藥主要用于軍事。因此,①②符合題意,選C項。3.B 解析: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4.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突火槍發明于南宋后期,A項不符合史實。紙是西漢時發明、東漢時改進的,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指南針在北宋末年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因此,B、C、D三項符合史實。5.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陸上絲綢之路是漢代開辟的,宋元時期的海上航線尚未達到美洲,排除B、C兩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宋代驛站比較發達,元代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故選A項。6.C 解析:我國古代科技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它們主要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的。7.(1)圖一:印刷術;圖二:指南針;圖三:火藥。(2)預告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3)宋元時期。在隋唐科技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及中外交往頻繁,均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條件;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善于發揮聰明才智等。【探究歸納】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具有經濟、省時、效率高的優點,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隨著活字印刷術逐漸傳至世界各地,其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探究歸納】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探究歸納】宋元時期,古代交通有進一步的發展。宋朝將指南針應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術大大提高,海路形成了多條對外貿易航線。元朝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稠密的陸路交通網。同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