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5張PPT)第六章 生物的進化3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2019版新人教必修2學案課標要點 學法指導1.闡明具有優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 2.說明自然選擇促進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生存環境 3.闡明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 1.科學思維:解釋種群、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2.科學思維:理解種群基因頻率的計算和影響因素分析3.科學思維:理解自然選擇對生物進化的作用4.生命觀念、科學思維:識記隔離的類型及作用知識導圖1.種群生活在__________的________生物________個體的集合。2.基因庫一個________中__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___。3.基因頻率在一個__________中,________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種群、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一定區域 同種 全部種群 全部個體 全部基因 種群基因庫 某個基因 全部等位基因數 提示:不是,基因庫指的是一個種群中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一個種群中的一個個體中的基因是不是一個基因庫?為什么?下列關于種群及種群基因庫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種群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B.一個池塘中所有的草魚屬于一個種群C.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D.種群中每個個體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答案】D 【解析】由于種群的個體在基因上有差異,所以不可能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中的全部基因,D錯誤。2.生物突變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____________ ______。3.生物的變異是________的,只是產生了生物進化的________,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________。4.種群基因突變數=個體基因數×________×個體數。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基因突變 染色體變異生物的生存環境不定向 原材料 方向突變頻率提示:不是,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是不是所有的生物變異均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頻率指種群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B.基因型頻率等于相應的表現型頻率C.基因頻率改變可能是發生了基因突變D.在穩定遺傳的自然種群中,基因頻率會保持穩定【答案】B 【解析】基因型頻率與相應的表現型頻率不一定相等,如顯性表現型的頻率等于顯性純合子和雜合子兩種基因型頻率的和。1.原因不斷淘汰發生____________的個體,選擇保留發生____________的個體。2.選擇的對象(1)直接作用對象:個體的____________。(2)實質:決定表型的____________。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不利變異 有利變異表型 基因4.選擇的結果(1)生物性狀上:朝著________變異的方向不斷進化。(2)基因上:種群____________會發生________改變。5.進化的實質種群__________的改變。不定向 基因頻率有利 基因頻率 定向基因頻率提示:能,因為生物進化是定向的,自然選擇也是定向的。自然選擇能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為什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梢远ㄏ蚋淖兎N群基因頻率的是 ( )A.基因突變 B.基因重組C.自然選擇 D.遷移【答案】C 【解析】能定向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是自然選擇。1.物種能夠在____________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_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物種與隔離自然狀態 可育2.新物種的形成過程【答案】突變 基因交流 基因頻率 基因庫3.隔離的概念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象。4.隔離的類型5.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________。基因不能自由交流類型 生殖隔離 地理隔離原因 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________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________后代 地理上的障礙實質 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不能發生______________的現象 相互交配 可育 基因交流隔離提示:不一定。存在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一定不是一個物種嗎?判斷下列敘述的正誤。(1)交配后能產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種。 ( )(2)種群間的地理隔離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現生殖隔離。( )(3)沒有地理隔離也可形成新物種。 ( )(4)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種個體間無法交配,不能產生后代的現象。( )(5)若某物種僅存一個種群,該種群中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 ( )【答案】(1)× (2)√ (3)√ (4)× (5)×1.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________。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耐藥性 2.方法步驟【答案】相互垂直 涂布器 不含抗生素 抗生素紙片 12~16 h抑菌圈的直徑 抑菌圈邊緣提示: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實驗結束后,為什么應將耐藥菌、培養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1.判斷種群的“三要素”(1)生活在一定區域;(2)同種生物;(3)全部個體的集合。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知識歸納]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1)問題一:突變具有低頻性,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嗎?解讀:雖然突變的頻率很低,但一個種群往往由許多個體組成,而每一個個體的每一個細胞內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所以在種群中每一代都會產生大量突變。(2)問題二:突變具有多害少利性,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嗎?解讀:生物變異是否有利,取決于它們的生存環境,微小有利的變異不斷積累也能導致生物進化。(3)問題三:基因重組不能產生新基因,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嗎?解讀:基因重組是指生物體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蛑亟M的結果是產生大量的變異類型,但只能產生新的基因型,不能產生新的基因,因此能產生不同的性狀組合,而不同性狀組合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可供自然選擇,所以基因重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4)問題四:突變和基因重組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嗎?解讀: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影響的原理及實例分析(1)原理分析(2)實例分析(樺尺蛾體色進化) 由以上可以看出,生物進化實質上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即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某基因的頻率如果逐漸增大,反映該基因控制的性狀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1.一個果蠅種群中,由于環境的變化,基因型為aa的個體不能存活,隨機交配繁殖多代后,a的基因頻率將如何變化?提示:基因型為aa的個體不斷被淘汰,但a基因隨著雜合子保存下來,所以a基因的基因頻率將越來越小,但不會為0。2.如果樹干變黑,是否影響淺色樺尺蛾的出生率?提示:影響。因為樹干變黑后,淺色樺尺蛾易于被發現,導致其個體數減少,其中包括有生育能力的淺色樺尺蛾,從而影響出生率。3.達爾文考察了格克倫島,這個島嶼上經常刮大風,島上的少數昆蟲翅特別發達,大多數昆蟲翅退化。請思考下列問題:(1)在這個海島上昆蟲翅長差異的根本來源是什么?(2)在這個島嶼上,為什么無翅的昆蟲特別多?提示:(1)基因突變。(2)由于這個島嶼上經常刮大風,那些有翅能飛但翅膀不夠強大的昆蟲,就常常被大風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機會較少,而無翅或殘翅的昆蟲,由于不能飛翔,就不容易被風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機會就多。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選擇之后,海島上無翅或殘翅的昆蟲就特別多,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自然選擇。【方法規律】變異與選擇之間的關系:(1)變異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導致自然選擇是定向的。(2)自然選擇的過程十分緩慢,其結果符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對點精練]1.某島嶼上存在著尺蛾的兩個變種,該地區原為森林,后建設成為工業區。下表為該地區不同時期兩種尺蛾的數量變化。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定向變異的作用B.自然選擇的作用C.灰尺蛾遷入,黑尺蛾遷出D.工業煤煙使灰尺蛾變成黑尺蛾森林時期 建成工業區后50年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99% 1% 1% 99%【答案】B 【解析】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建成工業區后50年環境“黑化”嚴重,灰蛾在黑色背景下容易被天敵發現而被取食,相反黑蛾的生存優勢逐漸強化,導致了這種現象發生。2.在某小島上的一種啄木鳥,其喙長分布如圖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種在樹干中的蟲,其深度分布如圖乙。下列關于子一代鳥喙的可能長度的說法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長,因為鳥需要適應它們的環境B.都比父母的長,因為較長的鳥喙是生存所必需的C.不一定比父母的長,僅一代的時間還不足以進化出較長的鳥喙D.不一定比父母的長,因為蟲在樹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答案】C 【解析】由自然選擇學說可知,生物的進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較短的一代之后性狀是無法判斷的,子一代的鳥喙長度不一定比父母的長。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知識歸納](2)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①常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一對等位基因中某基因的頻率=該基因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1/2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例如,A%(A的基因頻率)= AA%(AA的基因型頻率)+1/2Aa%(Aa的基因型頻率)。2.隨機交配情況下基因型頻率的計算(1)假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p+q=1。雄配子 雌配子 A(p) a(q)A(p) AA(p2) Aa(pq)a(q) Aa(pq) aa(q2)3.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律交配方式 基因頻率 基因型頻率自交 不改變 改變,且純合子增多,雜合子減少自由交配 處于遺傳平衡 不改變 不改變不處于遺傳平衡 不改變 改變1.有的同學認為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生物一定發生了進化,你認為該同學的說法是否合理?并說出你的理由。提示:不合理,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基因頻率不一定發生變化,而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2.某小島上原有果蠅20 000只,其中基因型為VV、Vv和 vv的果蠅分別占15%、55%和30%。(1)若此時從島外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且所有果蠅均隨機交配,則F1中V基因的基因頻率約是多少?(2)題中從島外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隨機交配一代后,該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并說明理由。提示:(1)由題意知,原種群數量是20 000,則可以得出基因型VV為20 000×15%=3 000;基因型Vv為20 000×55% = 11 000;基因型vv為20 000×30%=6 000,后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為VV的個體,該種群中基因型VV為3 000+2 000=5 000,該種群總數為22 000只,所以該種群中基因型VV占5/22、基因型Vv占11/22、基因型vv占6/22。該種群的個體隨機交配,則V基因的基因頻率為5/22+11/22×1/2=21/44,即約為48%。(2)原來種群中基因型為VV、Vv和vv的果蠅分別占15%、55%和30%,則V基因的基因頻率為15%+55%×1/2=42.5%;從島外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隨機交配一代后,該種群基因頻率增加,所以該種群發生了進化。[對點精練]1.(2021·廣東卷) 兔脂肪白色(F)對淡黃色(f)為顯性,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純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淡黃色脂肪兔組成,F、f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15%、85% B.25%、75%C.35%、65% D.45%、55%【答案】B 【解析】由題意可知,該兔種群由500只純合白色脂肪兔(FF)和1 500只淡黃色脂肪兔(ff)組成,故F的基因頻率=F/(F+f)=(500×2)/(2 000×2)=25%,f的基因頻率=1-25%=75%,B正確。2.有一個隨機交配的種群,在沒有遷移等條件下,該種群兩年內基因型頻率的變化如下表,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在這兩年中,下列與這對基因有關的推斷正確的是 ( )A.該種群將朝著Aa增多的方向進化B.該種群沒有表現出生物的進化C.該種群的生活環境有較大的變化D.該種群較容易發生基因突變年份 AA/% Aa/% aa/%1 30 40 302 25 50 25【答案】B 【解析】第1年A的基因頻率=30%+1/2×40%=50%,a的基因頻率=50%。第2年A的基因頻率=25%+1/2×50%=50%,a的基因頻率=50%??梢妰赡曛蠥和a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化,故該種群沒有表現出生物進化。1.物種形成的三種方式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知識歸納]2.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1)內容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③隔離導致物種形成。(2)關系圖3.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比較(1)圖解(2)表解比較項目 地理隔離(圖中A) 生殖隔離(圖中B)特點 一旦發生某種地質變化,兩個分開的小種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種間基因的不可交流性,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定聯系 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階段,是形成新物種的標志 長期的地理隔離不一定形成生殖隔離,生殖隔離的形成也不一定經過地理隔離1.馬和驢雖然可以交配產生后代,但馬和驢并不是一個物種,為什么?提示:因為它們交配產生的后代(騾子)是不可育的。(1)請完善該圖。(2)這種物種形成方式的原理是什么?提示:(1)染色體(2)主要是通過染色體變異的方式形成新物種,一旦出現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離。【歸納提升】物種與種群和隔離的關系:[對點精練]1.如圖所示為種群與物種的關系圖解,關于它們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物種可以有很多種群,這些種群間只是因為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B.若物種2是由物種1形成的,則物種1一定發生了基因頻率的改變C.由物種1形成物種2的必要條件是地理隔離D.若種群1與種群2的基因頻率都發生了改變,則這兩個種群都在進化【答案】C 【解析】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種的形成都需要經過地理隔離,故選C。2.生殖隔離的形成包括 ( )①動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②植物因開花季節和形態不同而不能交配③動物胚胎發育早期死亡④產生的雜種后代沒有生育能力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 【解析】生殖隔離包括動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植物因開花季節和花的形態不同而造成不能自由交配;即使能交配,但也會在胚胎發育的早期死亡,或產生的雜種后代無生殖能力,這都屬于生殖隔離。1.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知識歸納]2.實驗變量分析3.抑菌圈直徑與抗藥性的關系抑菌圈的直徑大小表明該種抗生素的殺菌能力,直徑越大,殺菌能力越強。自變量 有無抗生素因變量 抗生素的抑菌能力(抑菌圈直徑大小)無關變量 溫度、培養時間等結合教材P115“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討論解決下列問題。1.在培養基上是否有細菌生長?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區域呢?提示:在培養基上有細菌生長繁殖。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區域可能有細菌生長繁殖,也可能沒有細菌生長繁殖。2.連續培養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發生了什么變化?這說明抗生素對細菌產生了什么作用?提示:連續培養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會變小,說明通過抗生素的選擇作用,細菌中的耐藥性類型越來越多。3.在本實驗的培養條件下,耐藥菌所產生的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提示:細菌產生的耐藥性變異有利于細菌的生存,屬于有利變異。在生物進化中,生物產生的有利變異是指有利于生物生存、適應環境的變異,而不是對人類有利的變異。4.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十分普遍,請舉例說明濫用抗生素的危害。提示:①增強細菌抗藥性:抗生素的濫用及不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抗生素接觸細菌的機會增大,而抗生素的選擇作用可以使細菌種群中的耐藥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加,從而減弱抗生素的藥效,甚至完全不起作用。②不良反應繁多:濫用抗生素導致大量不良反應產生,如抗生素中應用氯霉素時可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③菌群失調:抗生素的長期大量濫用,使未被抑制的細菌類型繁殖迅速,造成菌群失調的情況,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病情加重或產生新的病變。1.(2021·廣東學考)下列關于“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液體和固體培養基中都能形成抑菌圈B.抑菌圈邊緣菌落中的細菌可能產生了耐藥性C.抑菌圈直徑隨培養代數的增加而增大D.使用過的培養基需經過酒精消毒才能廢棄【答案】B [對點精練]【解析】在液體培養基中無法形成抑菌圈,A錯誤;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抑菌圈邊緣抗生素濃度較低,故抑菌圈邊緣菌落中的細菌可能產生了耐藥性,B正確;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細菌耐藥性越來越強,抑菌圈直徑越小,C錯誤;使用過的培養基需經過高壓蒸汽滅菌后才能廢棄,以免污染環境,D錯誤。2.檢測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實驗方法如下:在固體培養基中培養著狀態相同的某種細菌,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大小相同)放置在不同固體培養基的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該細菌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1中里面的圈),結果如下圖所示。(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2)圖1中抑制細菌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培養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2所示。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②細菌種群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于環境變化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③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3)①B?、诓欢ㄏ虻摹∏啊∵x擇 ③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解析】(1)本實驗是研究抗生素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大小,可用抑菌圈的大小作為衡量指標。(2)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有抗藥性的個體大量死亡而數量下降,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細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環境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③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只占極少數。易錯易混1:混淆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間接對象與根本對象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變異性狀(表現型);間接對象是相關的基因型;根本對象是與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即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環境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因而可以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易錯易混2:突變中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并非“定向”也并非被環境“誘導”所產生(1)“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2)變異在環境變化之前已經產生,環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能定向誘導基因突變。如噴灑殺蟲劑只是將抗藥性強的個體選擇出來,使整個種群抗藥性增強,而不是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3)正確理解“三個定向”和“一個不定向”: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定向)→種群基因頻率改變(定向)→生物進化(定向)。易錯易混3: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等是否屬于“新物種”?四倍體西瓜呢?“新物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與原物種間已形成生殖隔離(不能雜交或能雜交但后代不育)。(2)物種必須是可育的。如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均不可稱“物種”,因為它們均是“不育”的。而四倍體西瓜相對于二倍體西瓜則是“新物種”,因它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子代(三倍體西瓜)不育,意味著二者間已產生生殖隔離,故已成為新物種。易錯易混4:將“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混淆,分辨不清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區別內容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標志 生殖隔離出現 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的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 新物種形成,生殖隔離,質變 生物進化,基因頻率定向改變,量變二者聯系 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②進化不一定產生新物種,新物種產生一定存在進化 易錯易混5:對種群和物種的內涵與外延界定不清(1)物種是自然狀態下能夠自由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同種生物,一個物種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形成不同的種群。(2)種群是同一種生物、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形成的一個群體。種群“小”,不同種群間有地理隔離;物種“大”,不同物種間有生殖隔離。(3)判斷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種,如果來歷不明,形態結構相似,判斷的可靠依據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例 如圖表示某群島上蟬的物種演化,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別代表不同種的蟬。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過程說明變異是不定向的B.物種戊的形成是基因頻率不定向改變的結果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過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群島上各種蟬的進化與無機環境的變化相互影響【答案】B 【解析】乙形成丙和丁的過程是由于乙發生了突變和基因重組,由于變異是不定向的,而A島的自然選擇是定向,最終選擇了丙和丁兩物種,A正確;新物種的形成是通過定向的自然選擇形成的,自然選擇是通過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淘汰了不利變異,保留了有利變異,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變化,B錯誤;新物種是通過定向的自然選擇形成的,由于環境不同,自然選擇的方向也不同,C正確;群島上各種蟬的進化與無機環境的變化相互影響,D正確。1.下列有關種群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一個樹林中的全部杜鵑是一個種群B.種群內的個體彼此可以交配C.種群是同種個體的機械集合D.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答案】C 【解析】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作種群。同一種群的不同個體相互聯系,并通過交配保持一個共同的基因庫,因此,種群不是個體的機械集合。2.下列關于基因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B.生物個體會死亡,但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C.種群中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變可改變基因庫的組成【答案】C 【解析】基因庫是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個體之間在基因上具有差異,所以不可能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中的全部基因,A正確,C錯誤;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所以基因庫不會因個體死亡而消失,而是代代相傳,B正確;可遺傳的變異均可能改變基因庫的組成,D正確。3.如圖表示某個種群基因型的組成情況,A、a為一對等位基因。則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是 ( )A.0.11 B.0.4C.0.5 D.0.55【答案】C 【解析】由圖可知,AA∶Aa∶aa=1∶1∶1,所以a的基因頻率為aa%+1/2Aa%=1/3+1/2×1/3=0.5。4.下列形成新物種的是 ( )A.二倍體的西瓜經秋水仙素處理成為四倍體西瓜B.樺尺蛾體色的基因頻率由s(灰色)95%變為S(黑色)95%C.馬與驢交配產生了騾子D.克隆多莉羊【答案】A 【解析】判斷是否形成新物種的標志是新形成的種與原來種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說明已形成了新物種,否則還沒有形成新物種。因此四倍體西瓜自交能產生可育后代,說明四倍體西瓜屬于一個物種;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三倍體西瓜高度不育,說明二者存在生殖隔離,則四倍體西瓜是一個新物種,A符合題意。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說明生物進化了,但并未突破種的界限,仍屬于同一物種,B不符合題意。馬與驢交配產生了騾子,但騾子不育,沒有形成新物種,C不符合題意。多莉羊是無性生殖產生的,其遺傳組成基本不變,仍屬于原來的物種,D不符合題意。A.兩島上的鳥類可能存在地理隔離,不同種的鳥類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B.甲島較乙島鳥類的種類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島的環境變化更大C.兩島上的鳥類各形成一個種群基因庫,且兩個基因庫間的差異越來越大D.兩島上鳥類的種類雖然不同,但最終兩島上鳥類的數量趨于相同5.經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兩個小島,某時間段內島上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答案】C 【解析】每個島上的鳥類有多種,所以它們是多個種群,每個種群都存在一個基因庫。由于兩島位置不同,所以兩島上的鳥類可能存在地理隔離,但無論是否是一個島,不同種類的鳥類之間都存在生殖隔離。由于甲島上環境變化較大,促使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速率快,所以甲島上鳥類的種類增加更多。由題圖可知,兩島上鳥類總的數量趨于相同。6.有性生殖的出現直接推動了生物的進化,其原因是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經過了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C.有性生殖細胞是由減數分裂形成的D.通過有性生殖,實現了基因重組,增強了生物的變異性【答案】D 【解析】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是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的,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由于等位基因的分離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或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發生了基因重組,產生了多種類型的生殖細胞,再通過受精作用可以產生多種類型的合子,合子發育成為多種多樣的新個體。這就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為進化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