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年高考歷史熱點問題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年高考歷史熱點問題總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熱點問題總結(41題)
一、養老制度
1、先秦時期養老制度的特點:
物質供養與精神供養并重;把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國家對養老十分重視;重視教化,形成尊老禮法;學者(尤其是儒家)著書立說奠定了養老觀的文化基礎。
2、唐代養老政策的主要內容:
授予老人土地且免除賦役;對高齡老人寬免刑罰;制定針對高齡老人的特殊制度。
中國古代養老的措施:設置專門機構、官員;慰問、賞賜老人;司法優容;營造民間養老風氣。
3、古代中國和近代西歐養老觀念的異同:
同:都肯定子女孝敬父母,都有家庭養老。
異:
古代中國:子女承擔養老責任;重孝道教化;注重物質和精神養老;養老和政治相聯。
近代西歐:子女不承擔養老責任;重契約;注重物質養老;養老與政治無關。
4、我國漢至明朝各朝代養老政策的特點:
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漢朝從經濟和法律方而優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確養老義務;
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擔一定的養老職責;明代制定官員60歲退休的政策。
5、中國古代養老制度的特點:
強調子女對長輩的孝道,以家庭養老為主;政府通過立法加以保證;
具有鮮明的等級差別;與儒家倫理道德密切相關;突出政治宣傳功能;兼顧物質和精神需要;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律制度。
6、古代中國養老觀念形成的原因:
小農經濟的發展;封建政府的推動;宗法觀念的影響;儒家對“孝”的注重和提倡
7、民國時期養老制度改革
(1)背景:
西方文化的沖擊;從晚清到民國社會轉型的推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民國政府的政策探索。
民國時期養老制度的特點及意義:
(2)特點:受傳統尊老文化的影響;注重道德義務;把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政府重視養老;養老制度有一定的立法保障。
(3)意義:推動了養老觀念及實踐的近代化;養老走向法制化。
8、現代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1)特點:逐步推行,漸進改革;法律法規保障;形成多層次養老保險體制;保障范圍擴大。
(2)意義:改變了原有不合理的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
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9、歐美國家近現代養老保險制度
(1)特點:建立保險金制度;養老成為“福利國家”的一部分;通過《社會保障法案》等。
(2)影響:適應了工業化的需要,保證了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社會干預;
保證了社會穩定、緩和階級矛盾。
二、住房保障
1、建國初期住房供需矛盾出現
(1)原因:解放初期首都非生產人員不斷增長;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開展,職工人數激增;原有的危舊房比重較大,新建房不足;國家用于生活保障的資金不足。
(2)特點:政府主導;房地產公有化程度不斷提高;具有階段性;城市住房建設進度快;與社會制度變化相適應。
(3)舉措:接管舊的反動勢力房產;鼓勵私有住房出租;對出租的私有住房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投資興建新的住房。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區建設
(1)背景:
城市住房短缺的弊端凸顯;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家領導人對房改問題深入認識;人民對住房改善的需求日益激烈。
(2)特點: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政府主導;先試點再推廣;城鄉兼顧改革開放初期中國
(3)意義:
緩解了城鎮居民住房緊張問題;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有力配合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有序推進;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利于盤活房地產等相關企業;利于推進和深化對內改革。
三、福利制度
1、西方福利制度
(1)產生的原因:
兩次工業革命引發工業化反思;兩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新政的實踐;人權、民生意識的增強;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社會矛盾的緩和。
(2)福利制度的特點:
社會保障項目比較齊全,覆蓋面比較廣泛;低收入階層和特殊群體受惠較多;
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
(3)福利制度的局限性:給政府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滋生腐敗;助長社會惰性,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熱情。
2、古代中國福利思想的特點:
產生時間早,以“民本”和“德政”為基礎;內容豐富多彩;福利思想儒學化。
3、古代中國養濟保民制度發展演變
(1)特點: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政府主導,設置專門機構;不斷發展完善;有法律保障;
打破地域界限,范圍不斷擴大。
(2)原因:家國一體的政治建構,統治者的重視;儒家“仁政”理念的影響;佛教的影響。
4、我國古代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特征:
歷史悠久;救濟形式多樣;以保障農業生產為目的;官府救濟與民間救濟相結合;受儒家思想與宗法觀念影響;施助主體多樣;幫扶內容廣泛。
5、新中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意義:
有利于鞏固人民政權,穩定社會;加強社會治理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樹立中國形象;
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國;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福利事業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四、社會保障
1、明清時期社會保障制度
(1)原因:
封建經濟的發展;統治者注重緩和社會矛盾;儒家思想的影響;宗族及社會公益性組織的擴大。
(2)特點:
繼承和發展了前代的制度成果;救助對象涵蓋各類弱勢群體;救助舉措全面系統;政府和民間相結合;將救助與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相掛鉤;救助形式多樣;構建比較完備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以官方主導為主。
(3)作用:有助于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政權;有利于維持正常的生產生活;弘揚了儒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儒學的傳播;為后世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借鑒意義。
2、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
(1)特點:社會保障內容多元化短期救助和長效發展相結合:重視對軍人的優撫。
(2)作用:鼓舞部隊士氣、動員人民參軍;有利于解決人民溫飽;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抗戰取得勝利;有利于社會治理模式的探索,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保障事業積累經驗。
3、現代中國的保障制度(1978年以來)的意義
有利于深化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增強民眾對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的自信;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等。
4、近代以來歐洲社會保障體系
(1)特點:強調政府立法;由國家著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對社會進行社會保障;歷史悠久;發展迅速;內容多;范圍廣;覆蓋面大。
(2)弊端:易導致國家財政負擔過重;易導致工作積極性和生產效率下降;易導致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易發生社會危機和沖突。
五、農業問題
1、國民政府戰時農業政策
(1)措施:
①大力擴大耕地面積②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建設③改良農作物品質,推廣農業技術④興修水利
意義:
1 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②有利于國統區政局的穩定③促進了西部地區的開發④支援了抗戰
(2).國民政府戰時農業政策失敗的原因
①面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矛盾激化的困局,政局不穩②政府財政困難
③國民政府無意于農村深層改革④鄉村中土豪劣紳把控基層治理
2.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
(1)背景:①根據地經濟基礎較差②日軍的進攻③長期戰爭消耗巨大④國民政府的反動政策
(2)意義:①基本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②贏得抗日戰爭勝利打下經濟基礎③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④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經濟工作干部
3、建國后新中國農業發展
(1)原因:①新中國的成立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②土地改革使農民從封建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③黨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復、發展農業
4、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政策
(1)內容:
①以最廣大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②關注農民增收、糧食增產③保證農民的生產自主權④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⑤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為目的⑥立足國情,不斷調整完善
特點:①由農民自發到政府推行②由點到面逐步推廣③尊重民意,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立足國情,強調實事求是⑤注重調查研究⑥不斷探索調整生產關系,逐步深入
(2)意義:①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②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③減少并逐步消除了農村貧困人口④為其他領域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⑤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21世紀中國農業發展
(1)特點
①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②農業科技化程度提高③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啟示
①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②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③推進農業生產商品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等④政府制定農業政策要以民為本④隨時代變化而調整。
六、國際關系
1、二戰后兩極格局
(1)形成的原因:①美蘇兩國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對立②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③蘇聯為恢復經濟建立邊界安全與美國發生矛盾
(2)美國戰后外交政策的特點:
①強權政治(基于軍事力量的外交)②軍備競賽和裁軍談判相交替;援助和借助其他國家③避免與蘇聯直接沖突④重視意識形態宣傳
(2)舉措:
①干涉內政②遏制共產主義③推行馬歇爾計劃,扶植西歐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⑤獨占和扶持日本
2、美蘇冷戰
(1)主要原因:①國家利益的爭奪②意識形態的對立③社會制度的的不同④原子武器的威懾作用
(2)表現:①美對蘇實行冷戰,先后出臺杜魯門主義、實施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等
②蘇對美冷戰采取反制措施,先后成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約等。
3、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格局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①新興民族國家和地區力量的興起,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③有利于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4、北約東擴
(1)原因:
①兩極格局瓦解②華約解體③歐洲一體化的需要④西方冷戰思維的持續
(2)影響:①危害俄羅斯國家安全利益②加劇東歐地區國際關系的緊張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一體化④便利了美國干預歐洲事務
6、二戰后西歐國家對外政策
(1)變化:從追隨美國到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變化原因:
①戰后西歐聯合趨勢不斷加強②經濟實力增長③維護自身獨立與發展的需要④第三世界力量的興起
7、美蘇冷戰爆發的原因:①美蘇兩國的國家利益所致②美蘇兩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制度的不同③兩國領導人認識的差異
8、概括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及發展趨勢:①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不斷②國際力量的分化組合③第三世界的崛起④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⑤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⑥多極化的趨勢
9、推動20世紀50~70年代國際格局演變的因素:
①西歐聯合、日本崛起,沖擊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②第三世界興起、中國振興,沖擊兩極格局美國、③蘇聯實力相對削弱
10、21世紀國際格局的發展趨勢
(1)趨勢:呈多極化發展趨勢或形成多個力量中心
(2)原因:①世界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②兩極格局結束后,美國霸權主義不得人心;③世界多個力量中心之間綜合國力較量,第三世界興起。
(3)國際形勢的特點:
①發達國家地位削弱但仍占據優勢,并力圖繼續維持其主好地位②新興大國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斷增強③新的協調機制、新型大國關系正在形成(國際關系日益民主化)④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11、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現:
表現:①亞太地區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力量增強②國際組織作用增大,政治、經濟多極化加速發展③ 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空前地把世界聯系在一起④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增強⑤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⑥美國等西方國家單邊主義抬頭,影響全球治理
七、近現代中國外交
1、中國近代外交體制在態度、機構、目標等方面發生的主要變化,及評價:
(1) 變化:①外交態度從被動消極應對逐步到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事務②外交機構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正式外交機構并不斷調整優化③外交目標從順應列強需要逐步到維護國家主權與獨立、努力改善中國國際環境
(2)評價:①打破了“華夷觀念”,接受了西方思想觀念,增進了對世界的(3)認識和了解;②推動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國逐漸融入世界;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但始終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處境。
(3大趨勢:由屈辱性的強權外交到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2、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形成
(1) 原因:①晚清政府的腐敗及落后;②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在華特權。
(2)影響:①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諸多主權淪喪③客觀上也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3、新中國成立后中蘇關系演變
(1)歷程:由親熱期到出現裂痕,到冷戰再到熱戰,最終回暖。
(2) 原因:
①蘇聯利用中國對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中國需要蘇聯支持抵御西方并進行經濟援助
(3)裂痕:蘇聯侵犯中國國家主權;中蘇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矛盾冷戰:中蘇兩國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引發中國不滿熱戰:蘇聯侵犯中國領土;美蘇爭霸中,蘇聯處于攻勢回暖:4、中國三次建交高潮
(1)過程
①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制定“一邊倒”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一次建交高潮。
②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國際地位的提高;美蘇爭霸中美國逐漸處于守勢,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形成第二次建交高潮。
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政策,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一批新國家建立。1991~1992年,有19個亞歐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
(2)認識:
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提高綜合國力才是硬道理;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繼續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等。
5、現代中國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公平正義②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③ 中國不稱霸,不擴張,維護世界和平
分析中國在當前國際格局變革中發揮的作用:①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大國關系謝整,促進多極化趨勢發展②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推進新型區域合作③ 加入世貿組織,倡導貿易自由化,推動經濟全球化;致力于構筑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
八、人口政策
1. 中國古代鼓勵人口增長的原因
(1)傳統小農經濟需要大量勞動力;(2)封建國家兵役、徭役等需要;
(3)傳統“多子多福”的觀念;(4)戰亂使經濟亟待恢復,人口大量減少。
2.現代中國開放三胎的原因
(1)出生率不斷下滑;(2)勞動力數量減少;(3)人口老齡化
3.現代中國開放三胎的積極效應
(1)緩解中國老齡化趨勢以及由其產生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2)緩解有著強烈的生育欲望或“失獨家庭”與政府的緊張關系;
(3)改善性別失調問題和日后男女婚配失調問題
4.影響人口政策的因素
(1)社會經濟基礎;(2)社會政治制度;(3)人們的立場
5.啟示
(1)要根據國情制定人口政策;(2)人口的發展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3)要正確認識人口發展規律;(4)人口的發展要與農業生產的發展相適應
九、人口遷移
1、背景
(1) 中國人口遷移的背景與原因
①人地矛盾②政府政策(稅收優惠/稅收政策調整)③社會環境(戰亂等)④經濟重心南移
(2)世界人口遷移的背景
①早期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各個殖民地;②為了開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強掠賣人口;③工業革命推動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以及工業革命導致人口過剩,出現大量歐洲移民
2、趨勢與特點
(1)人口遷移的總趨勢
① 數量不斷增加② 范圍不斷擴大
(2)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特點
①政府禁止/政府時開時禁/政府鼓勵(開放)②自發移民/政府主導③非法性/合法性④從北方遷往南方
(3)中國近現代人口遷移的特點
①移民政策受外來侵略影響(國內移民)②出現在鴉片戰爭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③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本停止④改革開放后形成新移民潮
(4)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
①二戰前:從人口密集地區到人口稀疏地區;自由移民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發達國家主導;自愿移民與強迫移民結合
②二戰后:自由移民由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強迫移民基本停止
3.人口遷移的影響
(1)有利影響:
①加速落后地區開發②改變地區人種和民族結構③推動世界物質和人文交流
④促進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⑤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2)不利影響:疫病傳播;環境破壞
十、戶籍制度
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
(1)同封建政治體制相結合(2)以家庭為本位;(3)社會功能多樣;(4)持續時間長;(5)科舉制度與之密切結合
2.近代中國戶籍制度
(1)變化①體現人格平等;②突出私權保障;③戶籍管理法制化;④解除人身束縛
(2)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或民族工業的發展);②歐美戶籍制度的影響;
③民主思想的傳播的推動;④政府的政策調整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戶籍改革
(1)特點①由點到面逐步推進,漸次改革;②戶籍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呼應;
③鼓勵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④戶籍改革與改善民生相結合;⑤戶籍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逐漸法制化、科學化、現代化
(2)意義
①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發展;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進步;
促進了人口合理流動,加快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十一、城市的演變
1.中國古代城市的演變
(1)先秦時期
強調等級尊卑制度和宗法禮教思想,突出王權;政治軍事功能突出;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中心;
文化教育發達且資源集中;發揮宗族凝聚作用;
(2)唐朝前期
坊市分離;市的交易時間受到限制;國際大都會(中外、民族交流頻繁);文化多元
(3)宋代
規模不斷擴大,帶動周邊地區商業發展;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會救濟功能;商業職能上升;
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出現專業服務性場所;區域特征明顯,商品種類豐富;
【唐宋城市發展對比】
1)唐代長安實行整齊劃一的坊市制,北宋東京打破了坊市界限
2)唐代長安商業活動有時間限制,北宋東京打破了對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
夜市和早市進一步發展
3)北宋東京服務業發達,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
4)北宋東京的人口大大超過了唐代長安
【宋代城市街市的發展帶來的影響】
①導致了中國古代城市在形態、制度及性質作用上的嬗變
②商業突破了傳統市制在時空上的束縛(市坊制度解體、夜市出現)
③城市由封閉走向開放
④城市的經濟職能空前增加
⑤使中國古代城市邁入新時期趨于近代化
(4)明清時期
以工商活動為主要功能;輻射范圍廣;分布密集;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
2、中國古代城市的作用
①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②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與發展③有利于思想文化近代化
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⑤適應了自然經濟發展的需要
3、近代城市化特點
是外國侵略的結果,帶有濃厚的半殖半封特征;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更多具有經濟功能;近代服務業的初步建立,城鎮功能的擴展
4、中英城市化對比
1)英國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工業革命而推進,城市化水平較高
2)中國城市化在1949—1978年間,曲折發展,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
3)中國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響較大,形成了獨特的農村城市化道路
4)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影響
①加速自然經濟的瓦解②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③推動了近代化進程
④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壓力,帶來一系列問題⑤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⑥促進城市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⑦成為列強商品、資本輸出的基地
5、中外城市發展趨勢
(1)中國古代
①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城市發展②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規模逐漸擴大
③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世俗化④政治中心逐漸東移⑤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
⑥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2)世界
①城市人口總體增長迅速,逐漸形成大都市群
②不同國家或地區城市人口增長不平衡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新竹县| 阿图什市| 忻州市| 辽宁省| 天峻县| 长岭县| 万州区| 贡嘎县| 桑日县| 古蔺县| 赤水市| 九龙县| 台湾省| 衡南县| 来凤县| 临泉县| 文安县| 景泰县| 砚山县| 富宁县| 方山县| 南木林县| 高青县| 兴安盟| 铁岭市| 彭州市| 佛教| 固阳县| 囊谦县| 平安县| 旬阳县| 石河子市| 宁德市| 东乡县| 巩义市| 曲阳县| 株洲市| 华亭县| 镇巴县|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