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習目標】1.了解清朝前期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背景,掌握其表現和影響。2.知道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表現,理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關系。3.了解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狀況,理解其原因和影響。【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基礎梳理】1.背景(1)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性。(2)順治、康熙等諸位帝王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2.表現(1)耕地面積: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________得到開發。(2)水利興修: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________進行治理,組織人力修建堤壩、渠堰、海塘。(3)作物種植①糧食作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________、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②經濟作物: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花卉等作物的________不斷擴大。3.影響: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對________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合作探究】民為邦本,勤恤為先;政在養民,蠲租(減免租稅)為急。——《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1)材料反映了統治者怎樣的治國思想?(2)結合教材知識,說說為了貫徹上述治國思想,清政府實行了哪些措施。(3)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哪些積極影響。知識點二 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基礎梳理】1.手工業(1)特點:各種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2)表現:絲織、________、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________。2.商業(1)形成了由________、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2)一些原來的農村地區發展為__________。(3)大城市工商業非常繁榮。(4)形成了晉商、________等大的商幫,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合作探究】1.手工業的發展(1)上圖反映的是清代哪個手工業部門的發展狀況?你能說出其發展特點嗎?(2)結合教材知識,列舉當時其他兩個發展較快的手工業部門。(3)清朝前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請舉例說明。2.商業的發展《盛世滋生圖》(局部)(1)上圖反映的是乾隆時期哪個大城市的發展狀況?當時工商業市鎮也發展迅速,請列舉兩例。(2)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清朝前期的商業網是由哪四級市場組成的。(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當時最為著名的商幫有哪些?他們的經營業務有何不同?知識點三 人口的增長【基礎梳理】1.背景:明末以來的________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2.原因:清朝前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3.表現:全國人口總數在康熙時為1.5億。________,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4.影響(1)________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2)造成________,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合作探究】清朝前期土地、人口變化表年份 1661 1685 1724 1766耕地面積(約萬頃) 549 608 684 741人口數(約萬人) 1 900 12 000 15 000 21 000(1)從上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積和人口總數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其中,人口變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2)耕地面積和人口數變化幅度有何不同?結合教材知識,說說這種不同帶來了哪些不利影響。【知能提升練習】一、選擇題1.清朝前期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而大力推廣的高產作物是( )A.玉米、甘薯 B.小麥、馬鈴薯C.水稻、馬鈴薯 D.花生、玉米2.“景德鎮袤延僅十余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反映了清朝哪一行業的盛況( )A.紡織業 B.礦冶業C.陶瓷業 D.制茶業3.下列不屬于清朝前期經濟繁盛局面的是( )A.經濟作物的種植有了較大的發展B.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C.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D.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工商業市鎮4.清朝前期,一些原來的農村地區發展成為繁華的工商業市鎮。當時吳江縣的盛澤鎮出現的景象是( )A.“舟楫塞港,街道肩摩”B.“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C.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D.有些地段“地值寸金”5.蘇州城外黃家巷,在明代“煙戶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齒(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小農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B.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C.政府鼓勵墾荒,城郊得到開發D.對外貿易繁榮,社會財富增加6.清朝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主要表現為( )①帶來了社會倒退 ②破壞了天然植被 ③造成了水土流失 ④導致了地力下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到了清朝中期,湖廣地區普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種植,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以致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材料二 圖一 圖二材料三 從前開墾之始,沙性尚肥,民人漸見生聚。迨至耕耨既久,地方漸衰。——《查明和托兩廳遺糧無法招佃請予豁除疏(九月十九日)》(1)根據材料一回答,湖廣地區地位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什么生產領域的發展狀況?(3)綜合分析,三則材料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參考答案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合作探究導學】[知識點一]【基礎梳理】1.(2)墾荒2.(1)邊遠地區 (2)大運河 (3)①玉米 ②種植面積3.手工業【合作探究】(1)重視農業,農業為本。(2)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積極興修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3)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同時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知識點二]【基礎梳理】1.(2)棉織 手工業工場2.(1)農村集市 (2)工商業市鎮 (4)徽商【合作探究】1.(1)紡織業。雇用織工,分工細致,使用織機,技術高超等。(2)印染、制瓷等。(3)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 500家,織工超過50 000人。2.(1)蘇州。吳江縣的盛澤鎮、湖北的漢口鎮。(2)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3)晉商和徽商。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到乾隆時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徽商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知識點三]【基礎梳理】1.經濟衰敗3.乾隆末年4.(1)人地矛盾 (2)社會壓力【合作探究】(1)增長的趨勢。清朝前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2)人口增長速度大大快于耕地面積增長速度。造成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進而導致進一步開墾荒田,使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知能提升練習】1.A 解析:清朝前期在糧食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C 解析:根據材料的關鍵信息“景德鎮”“陶”“民窯”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景德鎮陶瓷業發達的盛況。3.B 解析:宋朝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到了清中期,湖廣地區成了新的商品糧基地,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B項說法有誤,符合題意。4.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是對盛澤鎮的描述。B項是對湖北漢口鎮的描述,C、D兩項都是對乾隆時期蘇州的描述。5.B 解析:小農經濟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人口增長,但是不能推動城郊地區的大的發展,蘇州城郊“人物殷富”局面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商業的發展,商業發展使一些城郊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繁榮,排除A項,選B項;政府鼓勵墾荒,使大片荒地得到開墾,邊遠地區得到開發,而非城郊地區,排除C項;清朝時期對外貿易繁榮的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6.D 解析: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突出,進一步開墾荒地成為必然,從而引發②③④問題,故選D項。7.(1)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種植,使糧食產量增加。(2)手工業和商業。(3)材料一、二說明國家經濟得到發展。這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地力下降。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會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探究歸納】在封建社會,農業關乎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歷代統治者大都重視農業,鼓勵興修水利、改進技術、改良和引進作物品種,這些都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促進了統治基礎的鞏固。【探究歸納】清朝前期,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繁榮。手工業不但品種繁多,產品精良,而且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商業發達,晉商、徽商等大商幫資本雄厚,商業活動遍及全國,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探究歸納】清朝統治者雖然重視農業,但忽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導致農業的發展始終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通過開墾荒地解決人地矛盾只是“揚湯止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