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復習導學案一、教學目標了解、掌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二、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三、教學難點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評價戚繼光四、教學方法五步三查法、自主學習法1、鄭和下西洋的時間:1405年---1433年2、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②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4、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時間長、規(guī)模大、次數多、范圍廣5、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6、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②開創(chuàng)了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7、派鄭和下西洋的皇帝:明成祖(朱棣)8、明朝時期進行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繼光9、戚繼光的名言警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0、1561年,戚繼光取得九戰(zhàn)九捷的地點:浙江臺州11、對戚繼光的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zhàn)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12、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①抗倭戰(zhàn)爭是正義的,符合人民的利益②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③戚繼光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13、明朝時期攫取澳門居住權的國家:葡萄牙14、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的時間:1553年15、澳門回歸祖國的時間:1999年12月20日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同步練習試題一、選擇題1.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崇禎帝2.根據下表分析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包括 ( )鄭和 哥倫布首航時間 1405年 1492年船數 200多艘 3艘航船大小 長151.8米 寬61.6米 長24.5米 寬6米隨航人數 27 800人 88人①時間早 ②規(guī)模大 ③隨行人員多 ④友好交往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 許多人認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倫布、麥哲倫,而是600多年前從劉家港出發(fā),遠航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航程10萬余里的航海家鄭和。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是一種民間經濟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獲得良好經濟效益C.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的往來 D.促進了明朝手工業(yè)的發(fā)展4.下圖是江蘇蘇州楓橋鐵嶺關的一張照片。鐵嶺關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關上樓閣匾額上寫著“御寇安民”四個大字,是蘇州僅存的明代軍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遺址。此遺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岳飛抗金 B.鄭成功收復臺灣 C.戚繼光抗倭 D.鄭和下西洋5.如圖電視劇在央視一臺火熱上映,劇中主人公以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痹娭械摹拔!敝傅氖? ( )A.臺灣被殖民者侵占 B.南海地區(qū)出現危機C.新疆地區(qū)遭受侵略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6.江蘇蘇州的戚繼光抗倭紀念館牌匾“御寇安民”中的“寇”是指 ( )A.荷蘭侵略者 B.沙俄侵略者 C.英國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7.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長樂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數千“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終于擊退倭寇。這一史實說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繼光發(fā)動人民抗倭C.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D.人民起義抗倭反明8.東南沿海人民紀念戚繼光,在他戰(zhàn)斗過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繼光抗倭最偉大的意義在( )A.掃平了浙江、福建、廣東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爭的勝利C.使東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 D.維護了朝廷的尊嚴9.下列對外關系的史實中,哪一項與其他三項不屬于同一性質 (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二、材料分析題10、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1)主題命名:結合郵票中的信息,分別為這兩張郵票命名一個合適的主題。(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什么地方 (3)學習了鄭和下西洋,請簡單評價鄭和及其遠洋活動。(4)情感提升:說一說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國際友好交往的杰出使者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C 2、D 3、C 4、C 5、D 6、D 7、A 8、C 9、D二、材料分析題10、(1)中外友好交往(或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的進步(或指南針的應用)(2)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鄭和的遠航,時間長,規(guī)模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和友好關系,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4)我們要有開放意識、國際意識、交流協(xié)作意識,堅持對外開放與交流,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取他之長,補己之短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