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目的直接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根本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背景①大危機及二戰的慘痛教訓(必要性);②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變化(契機、可能):A德意日戰敗;B英法實力消弱;美國大發戰爭財,成為最大的債權國。③美國實力大增和稱霸的野心(物質基礎、動力)。④1943年美國的“懷特計劃”與英國的“凱恩斯”計劃反映了兩國經濟地位的變化與爭奪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即主要任務:①穩定國際匯兌;②穩定秩序協助建立多邊支付制度;③加強國際貨幣合作,通過提供短期貸款緩解成員國國際收支不平衡。)世界銀行(宗旨即主要任務:向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以推動該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推動并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1944年7月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簽定:《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后議定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統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協定內容:①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③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影響積極作用:①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 暫時結束金融混亂局面,維持戰后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②擴大了世界貿易;③美國向世界發散大量美元,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④固定匯率制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⑤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消極作用:①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②有利于美國對國外進行經濟擴張;③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世界經貿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美國倡導世界貿易體系的原因:①美國工業生產量;②商品輸出 ③世界霸權。)關貿總協定是一個有關關稅及貿易政策的國際性多邊協定, 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但實際上一直起著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1995年1月1日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它確立了國際自由貿易體制,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1947年10月底在日內瓦簽字,1948年1月1日開始實施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1945年世界銀行的成立。初期宗旨致力于歐洲經濟復興,后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相同點:①都成立于1945年;②都屬于聯合國的專門機構;③總部都在華盛頓;④都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擁有最大的表決權與對重大問題的否決權。作用①使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②促進經濟的全球化;③有利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④確立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⑤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英國金融霸主地位喪失過程①19世紀中至一戰前:倫敦唯一金融中心;英鎊獨霸地位;②: 二次大戰間:倫敦金融中心之一;英鎊地位動搖;③二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8-2 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歐洲聯盟背景A必要性:①近代以來歐洲的沖突和戰爭不斷,給歐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普遍削弱,失去了傳統的中心地位,政治經濟地位大大下降;③美、蘇以歐洲為主戰場的“冷戰”,嚴重威脅到歐洲各國的安全,使歐洲人民認識到聯合與合作的必要性。B可能性:①共同的地域使歐洲國家一直擁有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歐洲文明的同一性,源于古希臘羅馬文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②法、德兩個宿敵的和解,為歐洲聯合奠定了基礎。(由于國家利益的沖突,法德從普法戰爭開始,到一戰、二戰歷程中一直處于敵對狀態。歐洲的煤鋼聯營把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原料實現共管,不但沒有了戰爭發生的物質基礎,而且隨著經濟合作的進行,法德兩國利益日益趨同,消除了戰爭發生的根源。兩國的矛盾緩解(不可能消除),也為歐洲的聯合奠定了基礎。)③二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④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迅速。過程1993年《歐洲聯盟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成立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問世。(意義:①歐元成為國際金融市場排行第二的新貨幣。②歐元的誕生在貨幣史上和國際經濟關系上是非常重大的事件。③歐元的安全市面流通對歐洲經濟一體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質的飛躍。④它鞏固了過去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成果,用貨幣統一來確定歐洲經濟一體化已不可逆轉。⑤貨幣的統一就意味著它可能對今后的財政、稅收要更快地協調,并且將會促進政治的一體化的進程。⑥是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有利于整個歐洲經濟穩定地發展。⑦具有歐洲身份的象征,使歐洲一體化成為歐洲公眾參與推動的自下而上的進程。)2004年歐盟成員國增加至25國。(歐盟成立時共有12個成員國。1995年,奧地利、芬蘭、瑞典三國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增至15個。歐盟東擴:歐盟不斷向東擴展 ,至2004年5月,藍色的歐盟盟旗和25個新老成員國國旗伴隨著歐盟盟歌《歡樂頌》的曲調在愛爾蘭總統府前冉冉升起。這正式宣告10國加入歐盟。歐盟擴大到25國。)特點:①由武力統一到和平統一;②經濟一體化從局部到整體;③從經濟一體化到政治一體化;④規模從小到大。意義歐盟成立意義:①標志著歐共體正式由一個以經濟合作為主的組織轉變為一個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性質的組織。②歐洲一體化的內容從最初的經濟合作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歐洲各國的合作更為廣泛和緊密。(結合必修一相關部分)歐共體的基本目標是創造“一個歐洲各國人民間日益密切的聯盟”; 基本內容是——共同市場和共同的經濟政策的形成;(統一的大市場:A建立過程:①1985 年,歐共體進一步提出建立沒有內部邊界的統一大市場,實行人員、商品、資本、勞務的自由流通。②1993年,大市場正式開始運作。B作用:歐共體大市場的啟動;①縮小了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間的差距;②大大促進了區域內各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③為歐洲實現經濟政治等方面更高程度的聯合奠定了基礎。)歐共體的核心是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關稅同盟:A內容:①逐步取消各種關稅,實現貿易自由化;②對外建立起共同的關稅稅率。B作用:使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大大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到1980年,歐共體成為超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貿易集團。共同的農業政策:A基本原則:①共同體內農產品自由流通和統一農產品價格;②共同體優先,即進口或出口首先面對成員國;③是建立共同農業基金,對共同農業政策實施共同財政支持。B作用:①極大地推動了成員國農業的發展;②協調了各國的利益,加強了成員國間的聯合;③為更多共同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這個政策成為一體化深化的起點。北美自由貿易區背景①世界形勢:20世紀80年代末,歐共體已日趨成熟,成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世界重要一極力量。它的成功促進了更多區域集團的出現,亞洲的經濟區域化也已經起步,這些都對美國的經濟構成了嚴重的挑戰。②地區形勢:美國需要應對來自歐亞的挑戰,而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應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地區經濟合作顯得更為必要。因此三國開始走向經濟合作,以加強交流,優勢互補,謀求本國更好地發展。過程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宗旨:取消貿易壁壘;創造公平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保護知識產權;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機制,促進三邊合作與多邊合作。協定規定了時間表,即15年內逐步消除貿易壁壘,實施勞務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形成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意義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促進了三國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三國經濟的互補性。美國和加拿大作為發達國家,主要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墨西哥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各成員國發展水平的差異,政治、法律等社會環境的不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對欠發達的墨西哥而言。如關稅減免問題,短期內關稅的降低,大量產品的涌入,使缺乏競爭力的墨西哥經濟受到巨大沖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背景①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亞洲太平洋地區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在世界經濟發展重心逐漸東移以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亞太各國走向聯合。②1989年霍克訪韓提出,得到廣泛支持。過程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美、日、加、澳、東盟、韓等國在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的首次會議,標志著亞太經合組織問世。)1991年第三屆部長級會議《漢城宣言》確定APEC的宗旨與目標: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與與區域內貿易壁壘。1993年中國在西雅圖會議上為APEC提出的原則: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開放、共同繁榮。1994年《茂物宣言》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即發達成員(港、臺是成員不是國家)不晚于2010的年,發展中成員不晚于2020年。1995年《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了保障。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特點①從性質上講亞太經合組織只是一個經濟合作貿易合作論壇,不具備實際管理職能。②所有進程與決定都是在自愿、自主、靈活與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做出的。③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兩個輪子一起轉動,以促進共同發展。④奉行“開放的地區主義”。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落實貿易投資自由化目標上,具有不同時間表。意義①促進了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②促進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使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大提高;③充分尊重成員國的主權和多樣性,開創了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區域經濟一體化啟示①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們要適應形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②區域經濟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時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③發展中國家應在經濟區域一體化大潮中學會如何避害趨利。東盟成立背景①世界形勢:美蘇“冷戰”嚴重影響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東南亞各國期望擺脫超級大國控制,在地區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發展。②地區形勢:東南亞地區地域廣闊,國家眾多,民族和宗教多樣,沖突時有發生,加上受列強的長期殖民統治,二戰后剛剛取得獨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他們意識到只有各國消除矛盾,聯合起來,才能發展經濟、維護和平穩定,與大國保持平等關系。區域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利的一面: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②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③有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問題。④促使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⑤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拉動了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⑥推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不利的一面:①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并承擔著較大的金融風險。②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其良好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③使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8-3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背景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方式制定統一的、有約束力的國際經濟規則過程WTO建立過程:前身是世界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改名為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馬拉喀什部長級會議正式決定成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1月1 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建立,標志著法制化和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意義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宗旨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作用WTO的作用:①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促進了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強權政治。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原因中國入世的原因:①中國需要世界。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收益和風險上并不均等,但發展中國家若不想長期落后、被動挨打,就必須順應潮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不僅有分享經濟全球化成果的權力,還能夠參加制定有關規則,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把握主動權。可以加快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增強國力。②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潛力將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為全球提供一個誘人的大市場。目前,與世貿組織成員間的貿易額占我國外貿總額的90%,來華落戶的跨國公司多來自世貿組織成員。過程中國入世過程:①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國之一,但1950年臺灣當局退出;②1986年中國政府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③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影響中國入世的影響:積極即機遇:①有利于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引進外資;③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有利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維護合法權益;⑤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增長。⑥(消極即挑戰)國內一些企業、產品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經濟全球化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原因;②市場經濟的普遍推行;③國際金融的發展是催化劑;④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推動是主導力量。含義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的規模和形式不斷擴大和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過程①新航路開辟,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增多;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影響①全球經濟是一把雙刃劍。②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③發達國家是最大受益者;④對發展中國家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但由于科技和實力的差距,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兩化關系全球化和區域化的關系:①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②促進:經濟全球化不平衡導致經濟區域集團化,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經濟全球化是區域集團化的必然結果。③制約:但經濟區域集團化短期內對全球化不利。對策中國應對入世與全球化的對策:①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加國際競爭。②主動熟悉經濟全球化的規則,加強國家的經濟安全防范。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④發揮政治、經濟大國的優勢,積極倡導建立全球化的新規則。⑤加大科教的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