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第1課時 生物進化的證據【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思路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提高學科思維能力,形式上采用啟發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一條主線,邏輯性強。教學內容分兩大模塊,結構清晰,先介紹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其次是間接證據。每個模塊內容,均采用先帶著問題去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的啟發式探究性的學習形式,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注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通過三葉蟲化石的觀察和制作印痕化石的體驗活動以及始祖鳥骨骼化石模型以及復原模型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最后介紹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學目標】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2、通過對化石的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具有觀察和分析的能力;3、通過對化石的科學價值的認知,增強探索古生物奧秘的情趣,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化石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難點:初步學會通過對化石的觀察、比較和分析來解讀其中包含的信息。【教學器材】多媒體課件、三葉蟲化石標本、生物材料(植物枝條、革質較厚的葉片、魚骨、貝殼等)、粘土、視頻【教學過程】一、化石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自主學習)自主閱讀閱讀P27第2、3、4自然段內容,思考:1、什么是化石?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3、化石有哪些種類?(展示交流)1、觀察化石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2、觀察化石四周,除了剛才觀察的生物遺體,你還發現了什么?(展示交流)通過觀察圖片,用語言概括化石的形成過程(略)觀察圖片,判斷化石類型(遺體化石、遺物化石、遺跡化石、印痕化石)。構建概念--化石: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遺跡。(小組活動)1、在墊板上將粘土搟平。2、把葉子、骨頭或貝殼放在粘土上,用手把它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3、留有印記的黏土模型晾干。4、模型展出、評比交流。(自主學習)觀察始祖鳥復原圖,同時閱讀P39信息庫內容,思考:始祖鳥有哪些形態特征與爬行類相似?有哪些形態特征與鳥類相似?始祖鳥化石證明了什么結論?(展示交流)通過觀察圖片以及表格,分析化石在不同地層中的分布,得出生物進化規律:由無到有,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二、生物進化的其他證據(展示交流)1、 胚胎學證據閱讀信息庫39頁內容,并對六種脊椎動物胚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結論?2、 解剖學證據觀察圖片,對比觀察四種脊椎動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你發現它們像嗎?什么地方相像?能得出什么結論?3、 分子生物學證據比較幾種生物和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的差異 ,發現人和哪種動物親緣關系最近?和哪種動物的親緣關系最遠?得出什么結論?上面三個例子共同說明了什么?(拓展延伸)了解我國科學家—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觀看視頻并閱讀以下資料,并談一談你的感受:徐星教授主要從事中生代恐龍以及相關地層的研究工作,它是全球迄今為止在研究恐龍想鳥類的演化過程和演化模式方面提出的證據和模型最為翔實的科學家之一,承擔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中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多科研科研項目。2001年,徐星獲中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并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劃,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總結評價)將這節課所學知識用思維導圖畫下來。【板書設計】(當堂檢測)(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