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命的起源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生命的起源”是2012蘇科版八年級下冊中第23章第1節講授的內容。是以前一章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學習為基礎的,也是本章學習研究生物進化這個內容的一個起始的突破。教材先從想象中的原始地球入手,讓學生推測出原始生命的起源及條件,然后試著通過一步步舉證如米勒實驗等來證明這個觀點,并指出這個觀點的不完善之處。教材的這些內容闡述的比較簡單,因此設計上稍作改動,指導學生在課前做大量的資料搜集,以小組為單位整合好后在課上展示,教師再輔以視頻、模型等素材,共同揭開生命起源的一個個謎團,激發探索的興趣,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2 教學目標2.1知識目標 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描述米勒模擬實驗及其意義。2.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與“生命起源的學說”相關的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對不同觀點的介紹培養學生的開放性和發散性思維;通過對模型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對生命起源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想象、推理和分析能力。2.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明確,科學的推測不僅需要嚴密的邏輯、確鑿的證據,還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發展的關注和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3 學情分析首先,學生在前一章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學習基礎上對生命的產生已有所了解,對生命的起源也很感興趣,所以很愿意資料的搜集,但如何整合需要教師的指導。其次,有關化學進化論中涉及到的一些分子生物學知識,學生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安排分子結構模型構建來剖析難點。最后,關于原始地球的環境以及米勒的模擬實驗,學生很難憑空想象,所以教師結合視頻及模型進行講解。4 教學重難點地球上原始生命產生的條件;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假說,認同關于生命起源的問題遠遠沒有結束。5 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課前資料搜集并以PPT形式進行整合;準備分子結構模型;準備米勒模擬實驗裝置模型。6 教學過程6.1 情境創設引入通過一個簡單的視頻再現生命的演化,解開生命起源的時間之謎,引導思考地球最初有沒有生命?最早的(遠古)生物是怎樣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生命的大致歷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展開對生命的暢想。6.2生命起源各種假說的交流學生6人一組,每組課前搜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制作好課件上課時展示交流,教師輔助整合。再師生共同模型構建活動。6.2.1提出假說,資料展示學生活動:先請四組學生代表來到講臺前分別展示資料搜集到的有關國外神創論、國內神創論、自然發生論和化學進化論的觀點。其中第三組學生以藍細菌化石為證據,認為原始生命起源于35億年前,從時間上否定了神創論的觀點;第四組學生以17世紀意大利醫生雷迪用對照實驗證明腐肉不能生出蒼蠅和1860年巴斯德用實驗證明肉湯不能生出微生物的實驗證據推翻了自然發生論的觀點,同時簡單闡述了大多數科學家認同的化學進化論的觀點教師活動:組織課堂秩序,用生命起源的時間之謎簡單引導。活動意圖:把課堂交給學生,激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感興趣的觀點,擦出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以及演講的能力。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假說,突出重點。6.2.2 化學進化論的剖析學生活動:歸納化學進化論的觀點,回顧以前學過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用分子結構模型進行任意的模型建構,并小組展示。教師活動:再次展示第四組同學搜集,提煉出的化學進化論觀點: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質經過長期的化學進化逐步演變而來的,歸納如下圖表:無機物→簡單有機物→復雜有機物→原始生命同時展示無機物水和氫氣,簡單有機物氨基酸的分子結構模型,如下圖:并指出,學生搭建模型中可能會構建出各種各樣的物質,但偶然中可能會搭建出一些簡單的有機物,就如同原始大氣中簡單有機物的形成一般。活動意圖:小分子、大分子、無機物、簡單有機物、復雜有機物、氨基酸、蛋白質,這些名詞在沒有化學基礎的情況下理解起來太抽象,運用模型構建,即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直觀的解決了學生的困擾,同時激發了想象和創造力。6.3推測在原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過程過渡:學生模型的搭建就如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過程一樣,那么我們的原始地球上能否發生這樣的化學進化過程呢?學生活動:(1)觀看視頻——想象中的原始地球,了解原始大氣和原始海洋的形成過程。(2)結合書本的原始地球表面想象圖,小組討論出原始大氣的成分,并說出與現在地球大氣成分最主要的區別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3)觀看視頻——想象中生命在原始海洋的形成過程,小組討論出原始生命的產生的三個條件。教師活動:補充原始大氣成分,根據化學進化論總結生命起源的過程,點出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設計意圖:用視頻展現原始地球和原始生命形成的景象,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生的興趣。6.4原始生命產生過程的證據在原始地球的環境下,真的可以實現這些化學進化過程嗎?有實驗證據嗎?6.4.1原始地球環境下,無機物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的證據學生活動:視頻和動畫觀看米勒實驗的再現,并結合制作的模型思考米勒模擬實驗裝置中各個部分代表的含義,了解該實驗證明:在原始地球環境下,即原始大氣在高溫、雷電等的長期作用下,無機物可以形成氨基酸等簡單有機物,并通過降雨最終匯入原始海洋。教師活動:提出米勒實驗裝置中,氣體、沸水、電極、冷凝器,以及裝置底部的液體模擬的是什么環境?有機物產生在何處?最后得出米勒實驗證明的結論。模型展示米勒模擬實驗裝置,如下圖:設計意圖:米勒模擬實驗無法在課堂展示,但卻可以視頻再現,并通過教師制作的模型剖析這個實驗裝置,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探知欲。6.4.2原始地球環境下,簡單有機物可以形成復雜有機物的證據學生活動:小組討論老師提供的兩則資料為化學進化論提供了什么證據?教師活動:展示美國福克斯的實驗及我國第一個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種蛋白質的資料,引導學生理解在原始海洋中的生命進化階段——從簡單有機物形成復雜有機物的證據。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明確,科學的推測需要嚴密的邏輯、確鑿的證據。6.5遺留生命起源的懸念教師活動:再次歸納推測的生命起源過程,如下圖表:無機物→簡單有機物→復雜有機物→原始生命質疑最后一步化學進化過程,指出此過程至今尚無科學實驗證實,這是化學進化論的局限之處,說明我們對生命起源的探索還在不懈地進行。學生活動:各小組立即提出自己的看法,展開討論,有關生命起源的學說不斷,如深海熱泉論和宇宙發生論等觀點涌出。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明確,科學的推測還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發展的關注和興趣。6.6總結與情感升華學生活動:總結化學進化論論點即原始地球生命起源的全過程,思考這節課獲得的啟示。針對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可以生存的唯一星球,談談大家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談談地球環境與生命質量的現狀,談談對未來生命的暢想。教師活動:引導總結基本的科學方法和態度,也就是:科學也是一種方法論,科學的前進離不開確鑿的證據,嚴密的邏輯,并在觀察或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聯想,,對發現的自然現象提出合乎邏輯的解釋。設計意圖:總結突出重難點,同時激發學生感悟生命的來之不易,尤其是人生命的來之不易,科學的前進來之不易,生命的存在及其價值來之不易。7 板書設計8 教學反思這節課光看課文內容來說比較簡單但課堂融入了很多元素,有學生代表演講的方式展示各組搜集到的對生命起源的推論;有用分子結構模型的構建來理解化學進化論中的相關名詞:無機物、簡單有機物和復雜有機物;有用一系列視頻帶著學生一起想象原始地球的環境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有通過米勒實驗裝置模型的展示,給學生以視覺的沖突。因此,整節課時間安排較緊湊,重難點剖析到位。設計思路清晰,以學生展示的一系列推論為線索,以化學進化論為依據的原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論證為主線,最后點出對于生命起源這個尚有爭議的話題,讓課堂始于對生命遐想的樂趣,又給學生遺留下生命起源的懸念!表明科學的發展固然不能離開確鑿的證據,嚴密的邏輯,但對于生命的起源問題,激起學生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思考、讓他們對生命起源的問題充滿豐富的想象更為重要。稍微不足之處是分子結構模型構建時教師的語言闡述需更嚴謹一些。此外,還應該滲透一些科學家探索生命出現歷程的艱辛,從而使學生真切的體驗到科學家嚴謹、務實、求真的科學精神,從而感悟生命存在的價值,激發起他們熱愛生命的迫切感,更多喚起他們保護生命的使命感!生命的起源推論條件化學進化論能量:高溫、雷電、紫外線、放射線等物質:原始大氣場所:原始海洋無機物簡單有機物復雜有機物原始生命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