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免疫》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描述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2)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2.過程與方法通過資料分析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免疫相關知識,樹立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意識,進而關注自身健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學重點】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功能。【教學難點】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區別。【課前準備】多媒體【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思考:人為什么能在有大量病原體存在的環境中健康地生活呢?其實這些問題都與人體的免疫有關。過渡:人之所以能在有許多病原體存在的環境中健康生活,是因為人體具有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三道防線。二、新課學習(一)人體的三道防線自學:閱讀課本,學生2人一組,完成課前老師分發的學案。1、思考: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師生歸納: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最外面是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可以防止外界環境中的病菌、化學物質等的侵入。它的分泌物還有殺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不斷地擺動,可以清除異物,它們的分泌物——黏液也可吸附細菌和臟物并將之排出體外。綜上,皮膚和黏膜有阻擋、殺菌和清掃作用,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閱讀:資料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兩個小時后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鏈球菌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有什么樣的功能?鏈球菌被皮膚的分泌物殺死,說明皮膚具有殺滅病菌的功能。2、思考:人體的第二道免疫防線?師生歸納:這里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是保衛人體的第二道防線當病菌入侵人體時,吞噬細胞會聚集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身體弱時、免疫力下降時病菌侵入人體,血液、淋巴與組織液等處分布有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可以吞噬病菌。溶菌酶廣泛存在于人體淚液、唾液、血漿等液體中,能夠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也可使病毒失活。因此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機體內有吞噬細胞分布在血液和組織、器官中,可以包圍細菌、衰老的細胞等,將其消化分解。上述人體的前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屏障,其特點是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3、講述人體第三道免疫防線了解免疫器官骨髓,可以生成白細胞和紅細胞等;胸腺,分泌胸腺激素,刺激淋巴組織生長,促進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脾臟,含有吞噬細胞;淋巴結,含有吞噬細胞;這些都是人體的免疫器官。人體的免疫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它們隨時監視外來物的入侵,抵抗微生物和其他異物對機體的危害,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組成了人體的第三道防線。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即抗體。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物,叫做抗原。下面是細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蟲、蛔蟲、衣原體等常見的抗原。特異性免疫大體過程是病原體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抗體與病原體結合,促進吞噬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當抗原被清除后,機體還將保持產生相應抗體的能力,當同樣的抗原再次侵入人體時,機體會快速產生大量的相應抗體,再以方式將抗原清除。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能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后逐漸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例如,患過天花的人只獲得對天花病毒的免疫力,而對麻疹病毒無免疫力。合作探究: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共同完成PPT中的表格三、課堂小結師生共同歸納【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過程通過生活實例、語言描繪等不同的途徑來創設有關情境,結合形式上的新穎性、內容上的實踐性、方法上的啟發性等情境教學三原則,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課堂上很好地體現了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