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及其發生條件》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和發生的條件(2)通過從微觀角度的展示,認識復分解反應的本質。(3)會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出反應能否進行。(4)能正確書寫出復分解反應方程式。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能歸納總結出復分解反應的書寫規則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現象描述能力,能將規律進行分析、歸納。二、教學重點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和發生條件三、教學難點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并能正確書寫出方程式。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角色扮演、微觀模擬、討論式教學、講練結合五、教學過程(一)復分解反應的概念1、實驗引入:初中有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其中的三種,分別使化合、分解和置換,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最后一種--復分解反應老師這里帶來了一些藥品,接下來我們要利用這些藥品來展開今天的學習,首先我們來給這些藥品分類①Na2CO3 ②HCl ③CaCO3 ④CuSO4 ⑤ NaOH ⑥Na2CO3 ⑦Ca(OH)2 ⑧Cu(OH)2 (復習酸、堿、鹽的定義,強調在水溶液中解離出離子)其中屬于酸的是 ② ,屬于堿的是 ⑤⑦⑧ ,屬于鹽的是 ①③④⑥ 。從類別上來說酸、堿、鹽均屬于 化合物 。2、接下來老師要請幾個同學來幫助老師做實驗,在做實驗的同時請判斷反應是否發生、說出判斷的依據、實驗現象。(1)【實驗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實驗2】: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指導學生判斷并描述實驗現象:實驗1能發生,能觀察到反應時迅速產生大量氣體。實驗2能發生,能觀察到反應時有氣體生成。展示方程式:【實驗1】:Na2CO3+2HCl=2NaCl+H2O+CO2↑【實驗2】:CaCO3+2HCl=CaCl2+H2O+CO2↑(2)【實驗3】: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實驗4】: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指導學生判斷并描述實驗現象:實驗3能發生,能觀察到反應時有藍色沉淀生成。實驗4能發生,能觀察到反應時有白色沉淀生成。展示方程式:【實驗3】:CuSO4+2NaOH=Cu(OH)2↓+Na2SO4【實驗4】:Na2CO3+Ca(OH)2=CaCO3↓+2NaOH【實驗5】: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混合后沒有現象,那么反應是不是就沒有發生呢?回憶中和反應時,可以借助酚酞試劑幫助觀察。展示方程式:【實驗5】:NaOH+HCl=NaCl+H2O,借助實驗3得到的氫氧化銅沉淀,向其中倒入稀鹽酸,觀察到藍色沉淀消失了。說明兩者發生了反應。展示方程式:【實驗6】:Cu(OH)2+2HCl=CuCl2+2H2O3、展示六個方程式,提問(1)、觀察上述實驗發生的場所在哪里?在溶液中(2)、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是什么?化合物(復習化合物的分類,分成酸、堿、鹽、氧化物)(3)、觀察一下方程式書寫的共同點,反應前后化合價有無變化?4、引導學生分析,引入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我們把在溶液中,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酸、堿、鹽和氧化物之間發生的反應)5、接下來老師邀請4位同學來進行角色扮演,兩名男同學手拿A、C的牌子,表示陽離子;兩名女同學手拿B、D的牌子,表示陰離子,接著按照ppt上展示的方式交換成分。離子結合圖片展示復分解反應的書寫規則AB+CD→AD +CB其中強調AC表示陽離子,BD表示陰離子,書寫時,兩個陰離子或者兩個陽離子交換位置。交換后正價前、負價后,反應前后化合價不變。再根據化合價寫出正確的化學式。(強調: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是在溶液中進行離子交換)6、以Na2CO3和Ca(OH)2反應為例,繼續角色扮演,替換掉學生手中的牌子,再次按照剛才的方式交換成分。指導學生正確的書寫方法。Na2CO3+Ca(OH)2=CaCO3↓+2NaOH7、及時鞏固1:選則題:下列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 E F )A、CO2+H2O=H2CO3B、2KMnO4=K2MnO4+MnO2+O2↑C、Fe+CuSO4=Cu+FeSO4D、CO2+Ca(OH)2=CaCO3↓+H2OE、Ba(OH)2+2HCl=BaCl2↓+2H2OF、Fe2O3+6HCl=2FeCl3+3H2OG、CH4+2O2 = 2H2O+CO2思考:像D這種由兩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兩種的化合物的反應一定是復分解反應嗎?CO2+Ca(OH)2=CaCO3↓+H2O屬于復分解反應嗎?不屬于,反應物之間沒有交換成分結合選項E分析,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嗎?屬于9、及時鞏固2:試一試寫出下列復分解反應的方程式(強調:AB + CD → AD + CB雙交換、價不變)(1)、2HCl+Ca(OH)2=CaCl2+2H2O(2)、Fe(NO3)3+3NaOH=Fe(OH)3↓+3NaNO3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繼續探究:通過以上的討論可知,酸、堿和鹽之間能夠發生復分解反應,那是不是所有的酸、堿、鹽之間均能發生復分解反應呢?2、演示【實驗7】:稀鹽酸和硫酸銅的反應,不進行。3、、思考: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復分解反應可以發生呢?4、推進新課:展示實驗1、2、3、4、5、6的微觀圖分析,引導觀察反應前后離子的變化情況,數一下反應前后離子的個數有無變化。學生總結:化合物之間相互交換粒子后要有氣體、沉淀和水生成,反應才能進行。從微觀角度展示離子結合的情況。反應后離子數目減少了。(再次強調:根據中和反應的特點,反應物酸和堿屬于化合物,交換成分后生成的鹽和水仍然屬于化合物,因此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5、接著展示稀鹽酸和硫酸銅的微觀反應,反應前后離子的種類和數目都沒發生變化,所以反應不進行。6、從而得出結論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要有氣體、沉淀、水生成,反應才能進行。若沒有,反應則不進行。7、及時練習:NaOH和BaCl2、NaOH和MgCl2之間能不能發生反應呢??說出判斷依據(指導學生要先交換寫出生成物,再判斷生成物中是否有氣體、沉淀和水。)8、【實驗8】:碳酸鈣和氯化鋇的反應--不反應通過角色扮演強調,氯化鋇是易溶,在水中可以解離出離子,碳酸鈣是不溶物,在水中不會解離出離子,所以不能解離出鈣離子來和碳酸根離子結合。但是碳酸鈣卻可以和稀鹽酸反應,對比兩個反應,一個有酸參與,一個沒有酸參與。從而引出:除了對生成物有要求之外對反應物也有要求,主要考慮反應物的溶解性:有酸時無要求、無酸時均要溶。9、總結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反應物的溶解性:有酸時無要求、無酸時均要溶生成物的狀態: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復分解反應的應用之鋇餐小知識:鋇餐是一種造影劑,用于在X線照射下顯示消化道有無病變。鋇餐造影是用口服的途徑攝入造影劑,可對整個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進行更清晰的放射性檢查。用于消化道檢查的鋇餐是藥用BaSO4的懸濁液,因為它不溶于水和酸,身體不會吸收,因此服用BaSO4不會中毒(Ba2+有毒)。能否用BaCO3作為鋇餐呢?解釋:BaCO3+2HCl=BaCl2+H2O+CO2↑BaCO3會和胃酸反應,生成可溶性的Ba2+,造成中毒。(三)、板書 復分解反應定義 AB+CD→AD +CB實質 在水溶液中進行離子交換,交換后離子數目要減少。條件 反應物的溶解性:有酸時無要求、無酸時均要溶生成物的狀態: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