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大改造 ***********************知識點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農業合作化原因: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結果: 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圖片解讀】解讀:農業合作化的完成,使我國的土地性質由農民土地私有逐漸變為社會主義公有;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贖買政策。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一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1.(2021·遼寧大洼·八年級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A.實現國家工業化 B.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C.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D.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答案】C【詳解】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生產合作社,目的是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C項正確;實現國家工業化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的,排除A項;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與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符,排除B項;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是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2.(2020·廣東普寧·八年級期中)下圖是1957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題為《入社》的紀念郵票。“社”可能是A.生產合作社 B.社會主義制度 C.人民公社 D.聯產承包小組【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入社”及所學可知,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故1957年提到的“入社”指生產合作社,A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起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人民公社是1958年以后,排除C項;聯產承包小組是1978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排除D項。故選A項。3.(2019·湖南通道·八年級期中)1953年10月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已經很嚴重。如不采取措施,即使完成收購計劃,也有87億斤的差額。而糧食混亂可能導致物價全面上漲。針對這種情況,1953年11月19日政務院作出《關于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12月初在全國實行。這措施被看作是三大改造的嘗試。由此可見,進行三大改造的主要依據是A.蘇聯的經驗 B.工業化的需要 C.當時的國情 D.打擊地主的需要【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53年10月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已經很嚴重。如不采取措施,即使完成收購計劃,也有87億斤的差額。而糧食混亂可能導致物價全面上漲。針對這種情況……作是三大改造的嘗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進行三大改造的主要依據是當時的國情。C項正確;蘇聯的經驗,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工業化的需要,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打擊地主,在題干內容中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4.(2021·湖南·江永縣第二中學八年級期中)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圖所示的板書設計,其標題應為A.穩定物價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國有企業改革 D.三大改造【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私有制、公有制”“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走合作社道路、公私合營”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期間,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使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因此材料內容體現了我國三大改造,D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內容體現了我國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三大改造,與穩定物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國有企業改革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5.(2021·河北·唐山市路北區教育局中教研八年級期中)農業合作化實現不久,農業生產獲得了巨大發展。到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3910億斤,比1952年增長20%。主要農副產品產量都創歷史最高紀錄,農業總產值增長了25%。這段材料旨在說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A.背景 B.內容 C.方法 D.影響【答案】D【詳解】根據“全國糧食產量達3910億斤,比1952年增長20%。主要農副產品產量都創歷史最高紀錄,農業總產值增長了25%”可知這體現了農業合作化后我國農業發展的表現,所以這段材料旨在說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影響,而非背景、內容和方法,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知識點二、:公私合營工商業改造方式:從1954 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 贖買政策: 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 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三大改造結果:到 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圖片解讀】6.(2021·天津東麗·八年級期中)如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計劃實施C.土地改革的進行 D.人民公社化運動【答案】A【詳解】根據此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業、手工業采用合作化,資本主義工商業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于1956年底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A項正確;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排除B項;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廢除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項;1958年開始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了當時的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排除D項。故選A項。7.(2021·廣東揭東·八年級期中)“恒源祥”創始人沈萊舟曾對子女說:“現在我把廠都交給了國家,由國家去經營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點心思收股息,這又有什么不好?”國家對該企業改造形式是A.強制沒收 B.互助合作 C.自主經營 D.公私合營【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現在我把廠都交給了國家,由國家去經營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點心思收股息,這又有什么不好 ”可知這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三大改造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B項正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形式是公私合營。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不是強制沒收,拍粗A項;互助合作是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方式,排除B項;自主經營不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排除C項。故選D項。8.(2020·四川省巴中中學八年級期中)在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最主要的創舉是A.進行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實行農業合作化C.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和平過渡 D.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答案】C【詳解】從 1954 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1956 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贖買政策,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 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C項正確;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不屬于創舉,排除A項;農業合作化運動是農業也社會主義改造形式,排除B項;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是最主要的創舉,排除D項。故選C項。9.(2021·湖南·郴州市第五中學八年級期中)1956年1月,毛澤東在某次會議上說:“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過去幾個月來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意料。”這表明A.土地改革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贖買政策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C.新中國贏得了相對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956年1月”“用和平的方法……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過去幾個月來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意料”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中,國家創新出和平的贖買政策,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B項正確;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已經完成,排除A項;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贏得了相對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排除C項;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1·福建漳州·八年級期中)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A.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D.“大躍進”運動的掀起【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1952年我國占主導地位的是私有制經濟形式,到1956年在我國占主導地位的是公有制經濟形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A項符合題意;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大躍進”運動的掀起,排除BD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排除C項。故選A項。【易錯易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標志, 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新中國成立。“一五”計劃(1953—1957年)與三大改造(1953—1956年)二者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都是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只不過三大改造是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一五”計劃更多地是經濟建設上的規劃。【拓展延伸】1.我國的土地制度經歷了幾次變化?土地制度的性質各是什么?答:三次。(1)在戰國時期,由于分封制,統治者確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這種土地所有制是一種私有制。(2)1950年,新中國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后,廢除了封建了土地所有制,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種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種私有制。(3)當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后,把原來的私有制變革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此時的土地制度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2.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三次巨變 標志 概況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我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 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5課 三大改造 ***********************知識點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農業合作化原因: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結果: 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圖片解讀】解讀:農業合作化的完成,使我國的土地性質由農民土地私有逐漸變為社會主義公有;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贖買政策。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一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1.(2021·遼寧大洼·八年級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A.實現國家工業化 B.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C.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D.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2.(2020·廣東普寧·八年級期中)下圖是1957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題為《入社》的紀念郵票。“社”可能是A.生產合作社 B.社會主義制度 C.人民公社 D.聯產承包小組3.(2019·湖南通道·八年級期中)1953年10月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已經很嚴重。如不采取措施,即使完成收購計劃,也有87億斤的差額。而糧食混亂可能導致物價全面上漲。針對這種情況,1953年11月19日政務院作出《關于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12月初在全國實行。這措施被看作是三大改造的嘗試。由此可見,進行三大改造的主要依據是A.蘇聯的經驗 B.工業化的需要 C.當時的國情 D.打擊地主的需要4.(2021·湖南·江永縣第二中學八年級期中)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圖所示的板書設計,其標題應為A.穩定物價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國有企業改革 D.三大改造5.(2021·河北·唐山市路北區教育局中教研八年級期中)農業合作化實現不久,農業生產獲得了巨大發展。到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3910億斤,比1952年增長20%。主要農副產品產量都創歷史最高紀錄,農業總產值增長了25%。這段材料旨在說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A.背景 B.內容 C.方法 D.影響知識點二、:公私合營工商業改造方式:從1954 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 贖買政策: 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 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三大改造結果:到 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圖片解讀】6.(2021·天津東麗·八年級期中)如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計劃實施C.土地改革的進行 D.人民公社化運動7.(2021·廣東揭東·八年級期中)“恒源祥”創始人沈萊舟曾對子女說:“現在我把廠都交給了國家,由國家去經營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點心思收股息,這又有什么不好?”國家對該企業改造形式是A.強制沒收 B.互助合作 C.自主經營 D.公私合營8.(2020·四川省巴中中學八年級期中)在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最主要的創舉是A.進行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實行農業合作化C.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和平過渡 D.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9.(2021·湖南·郴州市第五中學八年級期中)1956年1月,毛澤東在某次會議上說:“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過去幾個月來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意料。”這表明A.土地改革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贖買政策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C.新中國贏得了相對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0.(2021·福建漳州·八年級期中)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A.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D.“大躍進”運動的掀起【易錯易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標志, 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新中國成立。“一五”計劃(1953—1957年)與三大改造(1953—1956年)二者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都是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只不過三大改造是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一五”計劃更多地是經濟建設上的規劃。【拓展延伸】1.我國的土地制度經歷了幾次變化?土地制度的性質各是什么?答:三次。(1)在戰國時期,由于分封制,統治者確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這種土地所有制是一種私有制。(2)1950年,新中國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后,廢除了封建了土地所有制,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種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種私有制。(3)當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后,把原來的私有制變革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此時的土地制度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2.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三次巨變 標志 概況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我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 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課 三大改造(背)-【背誦清單+對點訓練】(學生版).docx 第5課 三大改造(背)-【背誦清單+對點訓練】(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