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一、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的特征,并能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和實驗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意義,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用分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意識。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分子的認識,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教學難點:用微觀觀點解釋宏觀現象。三、教學儀器及藥品分子間隔實驗器、燒杯、試管、滴管、注射器、藥匙、濾紙、濃氨水、酚酞、品紅、水、酒精四、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從教室里梔子花香引出分子的存在,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入新課——分子和原子。2、引導探究,獲得新知(1)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主要教學方法為講解,通過一些圖片讓抽象的微觀世界形象化,讓學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2)分子的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播放】水分子的自述: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十億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數完呢?通過驚人的數字,得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征:很小。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聯系生活】聯系牡丹花開香飄萬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生活現象,得出分子的第二條特征:不斷運動。【揭秘魔術】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原理。【實驗探究】品紅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擴散學生探究,得出結論: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思考】為什么濕衣服在有陽光的地方比在背陰的地方干的快呢?有陽光的地方溫度高,水分子運動速率快,所以干的快!分子之間有間隔。【情境問題】小故事:禪師拿出一個缽,讓青年把它裝滿,青年裝了一缽石子。禪師問:“裝滿了嗎?”青年肯定地回答“滿了!”禪師搖搖頭,往里又加了一些沙子。青年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為什么禪師往裝滿石子的缽里還能加入沙子?【實驗探究】一定體積的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通過實驗結果,得出得出分子的第三條特征:分子之間有間隔。【實驗探究】用兩支注射器分別壓縮等體積的水和空氣學生探究,得出結論:氣體比液體容易壓縮。【動畫】展示物質三種狀態的分子間隔模擬動畫。【講述】一般情況下,分子之間間隔:氣態>液態>固態(水除外,氣>固>液)。【思考】扁乒乓球變圓的秘密。引導學生,得出原因:受熱時,分子間的間隔變大。【講述】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就是物質分子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3、梳理知識,歸納總結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分子的特征: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在不斷地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隔。4、鞏固練習,學以致用(1)用分子觀點解釋下列現象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水蒸發為水蒸氣,所占體積變大。(2)下列生活現象用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正確的是( )A.“沙塵暴起,塵土滿天”說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B.造成非吸煙者在公共 場所吸食“二手煙”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斷地運動C.固體難以壓縮說明固體分子間無間隔D.充足氣的自行車內胎在烈日下爆裂,表明分子的體積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五、板書設計課題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二、分子的特征: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在不斷地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