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一、 教學設計思路 生物科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由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構成的STSE教育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指導和實施學科教育的新理念。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為人類創造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資源,材料,環境,健康等問題,并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這些問題都與生物學有關,生物學已成為自然科學的中心學科,與人類生活,社會環境,經濟的發展以及新技術領域的關系十分密切,并在其中得到廣泛應用,生物學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學學科的教學中有必要滲透和加強STSE教育。生物課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生物學基本知識,還要通過課程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課上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等形式,使學生獲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在他們參與社會時,才能夠對某些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并能夠采取適當的行動。 二、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學第六單元知識整體來分析,前兩章為本章內容做了個鋪墊。學生首先學習生物的分類,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上,通過一個具體事例──“討論怎樣保護我國的朱鹮?”,使學生聯系家鄉實際,參與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但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又涉及到諸多因素,八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還有限,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分析朱鹮面臨生存危機的原因。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重點 2. 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制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口頭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系,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難點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怎樣保護我國的朱鹮”的活動,使學生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于行動上。 (2)健全法制觀念,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全球合作,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 (3)通過展示科學家研究白頭葉猴的科研活動,對學生進行一般科學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的教育。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課前組織好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如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處理信息、小組分工、讓角色扮演者寫好發言提綱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層層環節,制造懸念,引導學生對所扮演角色進行充分理解,課上通過角色扮演活動,聯系實際,在討論過程中,形成保護朱鹮的方案,并形成書面協議,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五、教學過程設計 程序 教學是過程 設計意圖 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①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生存有何聯系? ②保護生物多樣性會涉及到當今社會的哪些問題?你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之間的復雜關系? 布置學生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處理信息、小組分工。 ①預習新課, 小組合作,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展示課件。 ②角色扮演者寫好簡要的發言提綱等。 體現課程資源的開放性,在小組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精神。 情景導入 同學們,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都會對新的一天充滿著無限的憧憬和期待,然而,你想過沒有:有些生物也許再也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目前,由于人類的濫砍亂伐、濫捕亂殺,加之環境污染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極大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破壞的最終的受害者是我們自己。那么,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呢?今天,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思考: 為什么生物多樣性面臨著空前的威脅,而最終的受害者將是人類自己呢?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人類自身的生存聯系起來。 發布資料 ①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我國特有的瀕危動物和植物圖片。還有我們附近的一些鳥類圖片。 ②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之一:建立自然保護區。課件展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的圖片。 ③ 引導學生欣賞認識朱鹮( 展示課件:詳盡介紹了白頭葉猴的形態、分布、生活習慣、分類地位、朱鹮現狀分析) 別 名:朱鷺 紅鶴 鹮 日本風頭鹮 朱臉鹮鶴 分類位置: 鸛形目、 鹮科、 朱鹮屬 國家保護等級: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于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 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陜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鹮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后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至1995年,我國的野生朱鹮種群約35只,飼養種群有25只,為拯救這一珍禽帶來了希望。朱鹮又稱朱鷺,是世界上一種極為珍稀的鳥,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會列為“國際保護鳥”。它過去曾廣泛生活在我國、朝鮮、日本和前蘇聯遠東地區。現在在其他國家早已絕跡,日本只剩下籠中飼養的3只,我國的朱鹮也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們才在陜西省洋縣姚家溝重新發現了7只朱鹮,當時曾轟動世界。經過悉心保護,數量正在增加。朱鹮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羽毛白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體長約80厘米左右。它平時棲息在高大的喬木上,覓食時才飛到水田、沼澤地和山區溪流處,以捕捉蝗蟲、青蛙、小魚、田螺和泥鰍等為生。朱鹮天敵很多,烏鴉和青鼬常來爭巢毀蛋,傷害幼鳥,所以它對巢區的選擇非常嚴格。朱鹮一般是一邊孵卵育雛,一邊擴大加固窩巢。它5月產卵,每次產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輪流孵卵。大約一個月左右,雛鳥破殼而出,仍由父母輪班照看,共同喂養。小朱鹮一個月后羽翼逐漸豐滿,開始學習飛行技術,不久就能獨自外出尋找食物. 從學生認識我國所特有的部分珍稀動植物,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從而想到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然后以朱鹮為切入點,通過朱鹮的信息資料,學生由大熊貓、白頭葉猴、藏羚羊、金絲猴、東北虎、華南虎等瀕危生物,引出候鳥的故事。通過小組講述或展示關于候鳥的故事,真正達到了師生間、生生間的資源共享,在學生充分體會成功、自信、被人欣賞的喜悅同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分析現狀 : 通過對朱鹮的現狀分析,師生得出如下與朱鹮生活有關的因素: ①當地農民生活十分困難,墾荒、砍柴是他們祖祖輩輩的生存方式。如今,人口增加了,這種生存方式給朱鹮的生存帶來了威脅; ②保護野生動植物,不僅是科學工作的研究課題,現在已經轉化為他們的一種社會義務和責任; ③一些偷獵者,正在捕殺朱鹮,以謀取暴利; ④當地生活條件的艱苦,使一些教師望而卻步,而教育資源的短缺,又使當地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教育; ⑤朱鹮天敵很多,烏鴉和青鼬常來爭巢毀蛋,繁殖困難 討論,每小組分別推選一位同學,代表其中一個角色的利益來談談對朱鹮的想法。 小組討論后,進行角色扮演活動。 學生躍躍欲試,積極發言,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師生總結 達到共識 針對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提到的有關保護朱鹮的方案, 播放一段朱鹮新聞錄像, 結合這段錄象,思考:你制定的保護方案哪些被采納 了,哪些沒有被采納?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理解和觀察。 ① 有的學生會想到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并健全了法制,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使朱鹮和人類和平共處,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景象。 ②通過觀看錄象,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呼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意識。 實踐應用 引導學生應用這節課的方法,進一步設計如何保護我們身邊的動物——保護身邊鳥類的方案。 進一步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與實踐相結合,形成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并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六、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結合實際,激起學習的興趣 學生看到本地的鶴、鳥很容易產生興趣。 2.充分體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 本節課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這種行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具體活動“討論怎樣保護朱鹮”體現在課堂中。在師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 3.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討論怎樣保護朱鹮 ”的活動,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從而加強STSE的教育。在扮演、辯論和協商過程中,滲透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學生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參與意識,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到宣傳和付諸于行動上,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4.共享課程資源,樹立開放的課程觀 課程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即“體驗課程”,師生同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所以,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朱鹮”的內容,師生共同搜集資料、處理信息,課上共同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 不足之處: 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復雜的關系。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著差異,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朱鹮,但不可否認并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也為在當今基礎教育中我們扭轉“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